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1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45例,华法林初始量为1.25mg/d,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4,3~5d加0.5~1.0mg/d,INR维持1.4~2.0;中强度组46例,INR维持2.0~2.6。平均随访2年,比较2组主要终点(缺血性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和次要终点(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联合终点)及安全性终点(致命性出血、严重出血和轻度出血)。结果与中强度组比较,低强度组INR明显降低(1.70±0.36 vs 2.35±0.37,P=0.034),华法林用量明显减少[(2.70±0.30)mg/d vs(3.50±0.35)mg/d,P=0.040]。中强度组安全性终点中的总出血事件比例明显高于低强度组(17.4%vs 4.4%,P=0.040)。结论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低强度与中强度抗凝治疗比较,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终点相似,但安全性甚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他汀药物对冠心病(CAD)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远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于北京市31家医院前瞻性纳入心房颤动患者25 512例,排除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最终纳入冠心病合并NVAF患者2 783例.主要终点事件是心血管死亡;次要终点是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心血管原因住院.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AVF)患者中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6月~2018年6月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已知或新发NVAF患者168例,根据随机化数字表分为3组:A组(抗凝启用时间3d)、B组(抗凝启用时间3~14d)、C组(抗凝启用时间14d),每组56例。记录并比较90d内3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vs 12.5%,P0.05;1.8%vs 8.9%,P0.01)。与B组比较,C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vs 5.4%,5.4%vs 1.8%,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梗死、静脉溶栓和抗凝启用时机(3~14d)是发生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83,95%CI:1.010~1.172,P=0.044;OR=1.091,95%CI:1.017~1.253,P=0.036;OR=1.356,95%CI:1.077~1.719,P=0.010;OR=1.288,95%CI:1.056~1.537,P=0.027)。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NVAF患者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启用抗凝最佳时机为3~14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强度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对老年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并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老年稳定性CAD并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共120例,根据华法林抗凝强度不同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分别采用低强度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总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7%vs. 3.33%,P0.05)。结论低强度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稳定性CAD并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总体疗效接近,但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5.
大约有1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很高,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NVAF患者PCI术后通常采用口服抗凝药(OA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TAT)。TAT虽然能有效预防栓塞事件发生,但存在高出血风险。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DAT)抗栓疗效不劣于TAT,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目前指南对于NVAF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仍存在部分争议。本文就NV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该类患者合理选择抗栓策略。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冠心病病情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加之心房颤动(房颤)的卒中风险、患者的出血风险均因人而异,冠心痛合并房颤的抗凝策略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细化为各种不同的临床情况予以分别对待,可能涉及一至多重抗凝方案.本文结合两项最新发布的房颤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指南及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房颤指南)、一项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房颤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及新近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分别阐述各种冠心病情况合并房颤时的抗凝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90岁及以上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及神经内科病房或门诊记录的行抗凝治疗的125例90岁及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物包含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平均随访(14.0±5.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系统性栓塞和大出血;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和停药。结果 125例患者中,华法林组54例,NOAC组71例,主要终点事件:缺血性事件7例,大出血事件14例;次要终点事件:停药36例,全因死亡19例。经R软件进行竞争风险生存分析显示,既往缺血性事件(脑卒中或TIA,SHR=3.47,95%CI:1.94~7.51,P=0.008)、血管性疾病(SHR=2.89,95%CI:1.27~6.60,P=0.012)、CHA_2DS_2-VASc≥2分(SHR=3.54,95%CI:0.46~7.60,P=0.048)是本研究中发生缺血性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既往出血性事件(SHR=4.53,95%CI:1.37~4.64,P=0.002)、HAS-BLED≥3分(SHR=5.65,95%CI:0.76~6.71,P=0.005)是本研究中大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90岁及以上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行抗凝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既往发生过缺血性事件、有血管性疾病病史、CHA_2DS_2-VASc≥2分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缺血性事件,有出血病史、HAS-BLED≥3分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出血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具有多种相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CCS)是指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外的多种冠心病临床类型的总称,合并房颤的比例在6%~8%[12].老年患者的合并患病率可能要高于普通成年患者.老年CCS合并房颤...  相似文献   

9.
老年心房颤动高危患者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药物剂量选择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10例,按照年龄将60~79岁130例作为老年段及≥80岁80例作为高龄段。2个年龄段患者按服药治疗不同分为老年华法林组30例、高龄华法林组30例,老年联合用药组50例(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100 mg),老年阿司匹林组50例和高龄阿司匹林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观察服用华法林剂量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各组患者栓塞及出血发生率。结果高龄华法林组剂量(2.88±0.46)mg,INR 2.29±0.55,老年华法林组剂量(2.93±0.75)mg,INR 2.3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华法林组和高龄华法林组及老年联合用药组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阿司匹林组和高龄阿司匹林组(P<0.05)。与老年华法林组和高龄华法林组及老年阿司匹林组和高龄阿司匹林组比较,老年联合用药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P<0.05)。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华法林或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能更有效预防脑卒中事件的发生,老年、尤其是高龄高危患者服用华法林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对于不适合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可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老年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480例,根据出院时有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232例和未抗凝组248例。收集患者抗凝方案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时抗凝方案的影响因素。结果 抗凝组年龄、男性、阵发性房颤、住院时间、贫血、慢性肾病、胃肠功能不全、既往出血史、住院期间出血、出血风险评分、入院抗血小板、出院抗血小板、高敏C反应蛋白、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衰弱、痴呆、骨折、长期卧床比例明显低于未抗凝组,入院心率、入院抗凝、血红蛋白、白蛋白、体质量指数、简易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简易智力状态评估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未抗凝组(P<0.05,P<0.01)。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衰弱、既往出血史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出院时抗凝治疗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院心率更快(OR=1.013,95%CI:1.001~1.025,P=0.028)、入院抗凝(OR=5.090,95%CI:2.913~8.89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30例(心房颤动组),另选取同期冠心病心力衰竭无心房颤动患者30例(非心房颤动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查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心房颤动组B型脑钠肽(BNP)、左心房内径、置入冠脉支架个数明显大于非心房颤动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BNP、左心房内径、置入冠脉支架个数为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血BNP最佳截点为482.0 pg/mL,敏感性60.00%,特异性96.70%,左心房内径最佳截点为40.16 mm,敏感性76.67%,特异性86.67%,置入冠脉支架个数最佳截点为2.5个,敏感性63.33%,特异性70.00%。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血BNP、左心房内径和置入冠脉支架个数可能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现状与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老年房颤患者343例,根据抗栓治疗不同分为无抗栓组56例,阿司匹林组120例,氯吡格雷组24例,联合组2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106例,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组17例。分析各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华法林组和NOAC组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vs37.5%vs 25.0%vs 25.0%vs 5.7%vs 5.9%,χ~2=76.02,P=0.000)。总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为13.2%,阿司匹林组为11.7%,联合组为10.0%,无抗栓组为5.4%,NOAC组为5.9%,氯吡格雷组为0,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必须行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在抗栓治疗中首选华法林或NOAC治疗,NOAC在栓塞预防及出血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应注意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和左心耳封堵器(LAAO)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运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数据库有关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左心耳封堵器的文章,包括随机对照实验(RCT)、病例登记及观察性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出血性休克、总的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结果:共纳入29篇文章,总例数为81 597例。汇总分析表明,LAAO的大出血发生率较NOAC更低(1.1/PY∶2.7/PY),LAAO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较NOAC稍高(1.8/PY∶1.2/PY)。结论:NOAC较LAAO发生大出血风险更高,但缺血性卒中风险发生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14.
<正>1中国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流行病学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分析显示,目前全球房颤患病率为0.5%,随着老龄化,全球房颤负担将增大。相对于西方人群,中国人群房颤流行病学有自己的特点。报道的亚洲及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均略低于西方人群。亚洲及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分别在0.2%~7.9%及0.5~1.4/1000患者·年~([1-6])。西方人群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分别波动在0.5%~7.5%及1.7~3.7/1000患者·年~([7-9])。西方人群房颤发病率高于东方人群,可能与西方人群进行房颤筛查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死因构成,并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队列中服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排除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及1年内失访的患者后,共纳入2 248例患者。对入组的患者进行随访,入组后第3、6个月进行随访,之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方案利伐沙班防治高龄老年血栓栓塞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高龄血栓栓塞患者198例,根据抗凝策略不同分为3组,小剂量利伐沙班治疗组(小剂量组)35例,给予利伐沙班2.5~7.5mg;常规剂量利伐沙班组(常规组)138例,给予利伐沙班10~20mg;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组(联合组)25例,给予利伐沙班10mg+氯吡格雷75mg。收集3组临床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3组患者随访期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年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小剂量组年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43±5.02)岁vs(86.80±5.52)岁,P=0.000)]。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结果显示,3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患者应用10mg以内小剂量利伐沙班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效果是确切的,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防治高龄老年血栓栓塞疾病不仅疗效确切,同时也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是指风湿性心脏病以外的其它心脏病所致的心房颤动。随着社会的老龄化,NVAF 逐年增多,栓塞和卒中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其治疗主要存在两大难题_:一是心室率的有效控制,二是防止发生卒中。本文就 NVAF 的流行病学特征、栓塞和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令的临床应用以及新型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出现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临床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常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合并存在[1]。其原因是CHD患者容易出现心肌供血不足,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脏顺应性减低,左室舒张末压升高,进而增大左房压力,由此产生房性心律失常,增加了发生AF的可能。AF对CHD患者的预后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心血管问题。CHD合并AF的患者除了CHD本身的胸痛、胸闷及活动受限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人口学特征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住院患者出院时被处方口服抗凝药(OAC)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9月1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年龄≥7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752例,根据出院时是否被处方OAC将患者分为被处方OAC组(n=469)和未被处方OAC组(n=283),被处方OAC组又被分为华法林亚组(n=271)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亚组(n=198)。收集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其他药物使用情况。老年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出院时被处方OAC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未被处方OAC者占比为37.6%(283/752)。未被处方OAC组和被处方OAC组患者年龄、居住地、医保类型、受教育程度、房颤类型、房颤发病时间、有脑卒中史者占比、有肿瘤史者占比、有出血史者占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肌酐、左心房前后径及使用控制心室率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房颤类型、有脑卒中史、有肿瘤史、有出血史、肌酐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出院时被处方OAC的影响因素(P<0.05)。NOAC亚组患者年龄为75~79岁、居住地为农村、医保类型为城乡居民医保、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占比低于华法林亚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高中、专科及以上者占比高于华法林亚组(P<0.05)。结论37.6%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出院时未被处方OAC。年龄、居住地及受教育程度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出院时被处方OAC的影响因素,而华法林仍是目前最常用的OAC,尤其是居住地为农村、医保类型为城乡居民医保、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Af的患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0.4%~1%,随年龄的增长升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7%以上发生Af。Af的主要并发症——卒中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约15%的卒中发生于Af患者,未经治疗的Af患者卒中年发生率约为5%,其中50~59岁组为1.5%,80~89岁组可达23.5%。在我国非瓣膜病Af的患者中,75岁以上患者发生卒中危险的比值比(OR)为1.76,年龄〉75岁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