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ABCD3-Ⅰ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IS)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TIA患者110例,根据TIA发作后7 d内结局分为7 d内IS组20例和7 d内无IS组90例,根据TIA发作后30 d内结局分为30 d内IS组31例和30 d内无IS组79例。ABCD3-Ⅰ评分低危患者15例,中危患者49例,高危患者46例。记录所有患者TIA发作时的ABCD3-Ⅰ评分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比较不同等级ABCD3-Ⅰ评分患者IS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ABCD3-Ⅰ评分低、中、高危患者7、30 d内I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7 d内IS组高血压、RI及ABCD3-Ⅰ评分明显高于7 d内无IS组,PSV、EDV明显低于7 d内无IS组(P<0.05,P<0.01)。30 d内IS组高血压、RI及ABCD3-Ⅰ评分明显高...  相似文献   

2.
赵宗友 《山东医药》2010,50(9):39-40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继发脑梗死患者71例(A组),根据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成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观察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高、中、低危组继发脑梗死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另择脑梗死1周前无TIA者80例(B组),比较两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结果ABCIY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701。高、中、低危组之间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缺血耐受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脑梗死预测(ABCD)2评分对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老年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层、中危层及高危层,同时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对比不同危险分组发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同时于发病90 d时,分析ABCD2评分对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因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随着危险分层的增加,老年TIA患者发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ABCD2评分评估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56(95%CI 0.918~0.994,P=0.000),截断值为4.0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2≥4分、总胆固醇5.69 mmol/L及三酰甘油1.70 mmol/L是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因素;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而研究组治疗后ABCD2评分、血脂及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能够有效预测不同危险分层的老年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并且可以反映预后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鹤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200例,根据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各100例。采用CTA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评估患者整体病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评价CTA检查、ABCD2评分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及CTA检查狭窄阳性率、ABCD2评分阳性率均高于非梗死组〔(75.85±8.96)%比(26.78±3.18)%,(5.96±0.67)分比(2.54±0.35),88%比12%,86%比14%〕。ABCD2评分+CTA检查判断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0%、96.00%、95.50%、95.96%、95.05%,均高于CTA检查和ABCD2评分单独检查(P<0.05);CTA检查狭窄阳性和ABCD2评分阳性患者血清MMP-9水平分别高于阴性患者、TIMP1水平分别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CTA检查联合ABCD2评分能够相对准确且灵敏地预测TIA后早期脑梗死的发生,同时可以反映患者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ABCD2评分结合颈部血管彩超方法观察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情况并比较其差异性。方法采用ABCD2评分结合颈部血管彩超对80例TIA患者进行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观察各组7 d内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7 d内进展为脑梗死22例(27.5%);其中低危组(0~3分)发生率5.26%(1/19);中危组(4~5分)22.86%(8/35);高危组(6~9分)50%(13/26);不同危险分层TIA患者7 d内脑梗死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ABCD2评分结合颈部血管彩超方法观察颈动脉系统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其危险分层差异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88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71例)和高危组(6~7分,11例),观察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6%、32.4%和72.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60岁、入院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有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97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77例)和非脑梗死组(120例),统计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较长、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每月发作次数较多、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较高均为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联合检测诊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敏感度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血清sCD40L敏感度显著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持续时间(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L)和ABCD2+低密度脂蛋白评分(ABCD2 L)4种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的价值. 方法 分别用4种评分法对在我院住院的235例老年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患者2d、7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4种评分方法的预测准确性;同时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间脑梗死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预测TIA后2d卒中风险时,ABCD、ABCD2、ABCDL及ABCD2L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 (95%CI:0.59~0.76)、0.71 (95% CI:10.62~0.80)、0.73 (95% CI:0.65~0.82)、0.77(95%CI:0.69~0.84);预测TIA后7d脑梗死风险时,4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5 %CI:0.66~0.81)、0.77 (95%CI:0.70~0.84)、0.80 (95%CI:0.74~0.87)、0.83 (95%CI:0.76~0.89).进一步依据ABCD2L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低危组(0~2分)28例、中危组(3~5分)143例和高危组(6~8分)45例,各组患者2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9.1%(13例)和32.8%(21例),7d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0%(0例)、11.9%(17例)和56.3%(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26.15、58.87,均P<0.05). 结论 在预测老年患者TIA早期预后时,ABCD2评分优于ABCD评分,结合LDL可增加ABCD2评分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约三分之一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7d内,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显得尤其重要。Rothwell等于2005年提出一种基于患者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症状的六分评分系统即ABCD评分,可以预测TIA后短期内脑卒中的发生。此后,许多学者对这个评分作了积极的改良加入了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脑卒中指南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后7 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1.64%~8%,且15%脑卒中患者病前发生过TIA〔1〕。因此及时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积极干预显得尤为重要。ABCD2评分是对TIA患者进展为脑卒中危险性预测较为全面的方法。D-二聚体是特异性纤溶过程和高凝状态标记物,目前已经成为脑梗死诊治中判断危险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探讨D-二聚体与ABCD2评分在TIA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 d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224例。以住院15 d为观察终点,期间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75例为进展组,未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患者149例为未进展组。采用自行设计TIA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ABCD2评分系统对全部TIA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1)ABCD2评分系统中,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585倍(OR=2.585,95%CI:1.457~4.588);随着TIA持续时间增加,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52.847,P=0.000);随着临床特征加重,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42.535,P=0.000)。(2)随着ABCD2评分的增加,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增加(χ~2=118.601,P=0.000);ABCD2评分危险分层与TIA患者预后的关系中,低危患者没有进展为脑梗死,中危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22.5%,高危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为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600,P=0.000)。结论 ABCD2评分增加与TIA患者15 d内进展为脑梗死密切相关,ABCD2评分危险分层为中、高危TIA患者为临床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ABCD2评分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98例TIA患者(TIA组)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三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1个月内发作次数。结果 TIA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低危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发作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与血浆LPA水平密切相关,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3.
曹晖  李丽丽  赵红伟 《山东医药》2021,61(28):23-27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D-二聚体(D-D)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I分为脑梗死组(58例)、非脑梗死组(9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两组血浆sCD40L、D-D水平,并进行ABCD2评分,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TIA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90 d内卒中发生率,对TIA后发生卒中风险进行ABCD2、ABCD3-I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在纳入的136例TIA患者中,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19例(14.0%),无死亡及出血性卒中。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持续时间≥60 min(OR=1.060,95%CI:1.012~1.112)是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6%(4/72)、18.5%(10/54)、50.0%(5/10),ABCD3-I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7.1%(6/84)、52.0%(13/25),ABCD3-I与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AUC为0.839(95%CI:0.766~0.896),明显高于ABCD2 AUC的0.783(95%CI:0.704~0.849;P0.01)。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有效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其准确性优于ABCD2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结合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0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首次发病的TIA患者178例,随访90d,将发展为脑梗死的27例患者作为脑梗死组,未发展为脑梗死的1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进行ABCD3-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CD40L和Fib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ABCD3-I评分和sCD40L及Fib水平明显升高[(6.17±1.04)分vs (5.43±1.32)分,P=0.009;(222.00±28.75)μg/L vs (187.80±35.47)μg/L,P=0.014;(4.01±1.52)g/L vs (3.55±1.26)g/L,P=0.012]。ROC曲线分析显示,ABCD3-I评分联合sCD40L、ABCD3-I评分联合Fib、ABCD3-I评分联合sCD40L和Fib预测TIA患者90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95%CI:0.586~0.732,P=0.001)、0.680(95%CI:0.615~0.745,P=0.000)和0.714(95%CI:0.654~0.774,P=0.000),均有预测价值,且ABCD3-I评分联合sCD40L和Fib的预测价值较前两者更高,其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88.2%。结论 ABCD3-I评分联合sCD40L和Fib检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TIA患者90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准确率,且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65例(44.0%)行主动脉弓—颅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病7 d内行头颅MRI检查,结合临床体征诊断脑梗死。计算7 d内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ABCD2评分≥4分的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TIA 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TIA患者中,低、中、高危者分别为53、68、27例,20.3%的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低、中、高危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53)、27.9%(19/68)、37.0%(10/27),三者相比,P均<0.01。脑梗死发生率与TIA的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2,P<0.05);ABCD2评分≥4分者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者TIA 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9%(15/32),明显高于正常及轻度者的16.7%(4/24),P<0.05。结论 ABCD2评分在TIA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合颅内血管检查,可提高对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脑梗死尤其是多发脑梗死会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及轻度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升高,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类型有助于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高淳分院收治的TIA患者481例,后因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完整、失访排除51例,最终共纳入430例。根据TIA后90 d内卒中发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非卒中组(n=325)和卒中组(n=10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BCD2评分、ABCD3-I评分、梗死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率≥50%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估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有卒中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者所占比例及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ABCD2评分≥4分、ABCD3-Ⅰ评分≥7分、颈动脉狭窄率≥50%者所占比例,梗死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R=2.132,95%CI(1.354,3.391)〕、ABCD2评分≥4分〔HR=2.365,95%CI(1.608,3.456)〕、ABCD3-Ⅰ评分≥7分〔HR=3.210,95%CI(1.125,3.774)〕、颈动脉狭窄率≥50%〔HR=2.369,95%CI(1.880,3.691)〕、多发脑梗死〔HR=2.441,95%CI(1.620,5.117)〕是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ABCD3-I评分、ABCD2评分联合DWI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1〔95%CI(0.625,0.676)〕、0.724〔95%CI(0.700,0.748)〕、0.765〔95%CI(0.741,0.787)〕;DWI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AUC大于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P<0.01)。结论TIA患者90 d内卒中发生率较高,为24.4%(105/430),而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梁雪梅 《山东医药》2014,(21):47-4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 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14例,以发病7 d作为观察终点,根据7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27例、非CI组87例。依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33例、中危68例、高危13例,观察发病7 d内各组CI的发生率。结果 CI组ABCD2评分各指标均高于非CI组(P均<0.05)。 TIA发病7 d内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的CI发生率分别为6.1%、29.4%、53.8%,高危患者的CI发生率高于低危、中危患者(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一种临床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CI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分析,探讨TEG参数与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诊断TIA患者114例,行TEG检查,检测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凝固角、最大凝固振幅等参数指标。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无脑梗死组78例和脑梗死组36例。比较2组参数并分析其与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反应时间[(4.58±0.91)min vs(5.03±0.86)min,P=0.007]、凝固时间[(1.61±0.52)min vs(1.86±0.54)min,P=0.017]明显低于无脑梗死组,凝固角[(73.96±3.37)°vs(71.99±6.18)°,P=0.037]、最大振幅[(62.90±5.20)mmvs(60.09±6.39)mm,P=0.011]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反应时间、凝固时间与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r=-0.418,r=-0.314,P<0.01);凝固角和最大振幅与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r=0.188,r=0.36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应时间、凝固时间越大,最大振幅越小,脑梗死发生风险越小。结论 TEG参数对TIA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风险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的TIA患者75例,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6例)、中危组(37例)、高危组(22例)。分析3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4%(19/22),中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0.5%(15/37),低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1.2%(5/16)。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低、中危组(P0.05)。39例颅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中,颅内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25例(64.1%),颈内动脉颅内段10例(25.6%)。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