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人类寿命正在迅速增加,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亿[1]。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老年群体中的衰弱发病率日益增高[2]。在美国,65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中,衰弱患病率为15%[3],在我国社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衰弱的患病率为12.8%、44.3%[4],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较大影响,给医疗保健系统、社会经济带来严峻考验。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衰弱的最佳疗法[5]。抗阻运动能增强肌力、改善机体功能,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正>衰弱是一种与增龄密切相关的老年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会导致严重的临床不良预后,包括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反复住院、死亡风险等[1]。衰弱是一种可逆的状态,如能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减少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长期居住地是衡量老年人躯体健康、功能状况和家庭资源情况的重要替代指标,可以间接反映老年人的养老模式。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3.
正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模式的进程明显加快,到203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次大关,25%的国内人口是老年人[1-2]。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面临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衰弱是一种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非健康状态。衰弱引起老年人机体脆弱和易患病,同时导致跌倒、失能或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3]。老年人衰弱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衰弱表型及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增加最快的国家[1]。2000—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49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2]。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中国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主要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  相似文献   

5.
<正>据报道[1],国内老年人生活空间受限率达48.2%。老年人生活空间受限是指个体的日常活动局限于邻里区域(如附近的街道、公园等),可导致老年人死亡风险增加、衰弱、跌倒、认知功能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后果[2-3]。  相似文献   

6.
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1]及《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其中提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与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上海提出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703”养老服务格局[3]。  相似文献   

7.
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中,压疮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卧床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性更大[1-2],老年人压疮的发生率高达10%~25%,死亡率增加6倍[3-4]。老年人压疮的发生,不仅增加老年患者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还延缓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增加了经济负担[5]。随着人们对老年压疮认识的不断加深,老年压疮的预防已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就老年压疮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炎等髋关节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对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明显不良影响[1]。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指借助人工关节假体更换病变损坏髋关节,促进功能恢复[2]。  相似文献   

9.
<正>据统计,每年全球有近40万儿童确诊癌症,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且据报道[2],我国儿童癌症发病率每年以2.8%的速度增长。尽管诊疗技术的进步使患儿5年生存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长期癌症治疗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倾听患儿声音、从患儿角度评估其健康结局的理念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认可[4]。癌症患儿自我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是指未经医务人员或照顾者等他人解释、直接来自患儿对其自身健康状况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报告,是国际公认的评估患儿疾病感受的“金标准”[5]。为准确、可靠地评估癌症患儿以指导临床决策和症状管理,国外已开发出多种特异性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PROMs),而国内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研究就癌症患儿PROMs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学者研制及规范应用相关工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养老机构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机体免疫力低,发生急症和呼叫救护车的比例较高[1-4]。养老机构虽配备了医护人员,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被转诊至医院治疗[3]。尽管医院急诊科可以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救治,但研究[5-6]显示老年患者在急诊科更易发生谵妄、压力性损伤、感染、虚弱,甚至死亡。养老机构通过早期识别急症和适当的疾病管理可以减少非必要的转诊和住院。近年来,国外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急症转诊开展多项研究,并就降低非必要住院提出多种干预方法,对于减少老年人可避免的住院、提高医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虽针对转诊开展了医院转诊模式、影响因素以及困境的相关研究,但尚缺乏统一规范[7],  相似文献   

11.
<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老年疾病[1],主要是关节软骨退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2-3],90%以上发生在内侧间室,表现为膝内翻。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4],导致老年疾病的发生率加速增长,60岁以上人群中约35%~50%患有膝骨关节炎[5],因此人们对KOA的治疗越来越重视。目前针对KOA的治疗主要是减轻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和功能[6],包括物理治疗、传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可以减轻疼痛但无法纠正异常的下肢力线,效果有限。传统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或外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镇痛效果小且副作用大[7-8]。手术治疗以膝关节置换为主,是目前治疗重度KOA的最有效手术之一,但调查研究表明术后患者满意度仅有81%~89%[9-10]。矫形器作为一种保守治疗方式,花费低无创伤并能有效减轻疼痛,纠正异常力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综述了与K...  相似文献   

12.
<正>专科护理门诊是满足患者从院内到院外、从病房到门诊的连续性护理服务需求的高级护理实践模式[1]。作为连续性护理服务的关键性纽带,专科护理门诊的岗位设置直接影响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及患者的就医体验[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  相似文献   

13.
<正>跨专业合作(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IPC)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健康照护专业共同参与、相互学习,以实现有效合作和改善患者健康而采取的一种合作模式[1]。护士在IPC中扮演实践促进者、策略执行者和中间协调者的角色[2],积极开展IPC实践对促进护理流程化、系统化、综合性以及改善患者结局均具深远意义[3]。在美国,  相似文献   

14.
<正>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Fatigue,CRF)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全过程,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心理情绪和社会关系,可导致患者衰弱、跌倒、残疾甚至死亡等不良结局发生[1]。研究发现,老龄是恶性肿瘤好发的首位危险因素,因老年综合征和慢性病等多种问题,老年CRF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人群[2]。然而,老年CRF的早期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或延缓CRF的发生发展。安宁缓和医疗(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HPC)作为老年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传统疾病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快速识别和积极干预,控制肿瘤相关症状,应用HPC特色服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死亡质量。目前,HPC已作为独立学科在临床被推广应用,且多项研究证实HPC管理对老年CRF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3]。本文就HPC在老年CRF治疗中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未来,我国人口的重度老龄化将对养老服务体系产生巨大的挑战[1],且空巢化、少子化弱化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使长期护理服务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其中长期服务需求评估工具作为长期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守门人”,使其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3]。2021年我国采用《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作为统一的服务需求评估工具[4]。随着服务需求评估工具在全国范围的使用,其在甄别能力、评估结果可靠性、规范服务行为方面的问题将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失能、失智老年群体及慢性病群体扩大,当前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安宁疗护需求。安宁疗护指由医疗健康照顾人员和志愿者为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全方位照护,包括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支持,从而帮助终末期患者舒适、平静和有尊严地离世,并维护家属身心健康[1]。  相似文献   

17.
<正>肠内营养是危重患者的最佳营养支持方式[1],但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腹泻、腹胀等肠内喂养不耐受现象[2],其发生率为41.27%~73.6%[3]。肠内喂养不耐受会导致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暂时中断,营养支持不足,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4]。  相似文献   

18.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死亡占我国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远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因不健康饮食、低体力活动及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导致我国CVD患病人数大比例上升,2018年现患人数已达3.30亿[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指出,要加强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等生活方式来促进健康。同时国外学者也指出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危患者不仅应从药物治疗中受益,还应从有关生活方式行为改变的咨询中受益[3]。行为咨询是健康行为促进策略和方法的集合,能有效降低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本文对行为咨询的概念、对CVD患者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行为咨询在CVD患者上的应用,以及行为咨询实施存在的阻碍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提高我国CVD患者的健康促进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65岁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3.5%。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是老年人群的首要选择[1]。如何为社区老年人群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健康养老需求,已经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截止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已经造成全世界数亿人的感染和数百万人的死亡,提高疫苗接种率是广泛认为可以降低重症死亡的主要方法。早期,包括BNT162b2 mRNA疫苗[1]、Ad26.COV2.S疫苗[2]、mRNA-1273疫苗[3]、Gam-COVID-Vac[4]、AZD1222疫苗[5]的大型随机Ⅲ期临床试验均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排除在外,但肿瘤患者免疫力差、并发症多,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