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不同时间段出现发热及入院后即刻测得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发病时间〈8h),于入院时和入院后8、24、48、72h及7d内出现发热时再次进行NIHSS评分,对发热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根据入院时的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高水平组,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结果患者发热后NIHSS评分较发热前有所升高,24、48、72h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高水平组NIHSS评分较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热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发病后24~72h发热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加严重;CR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性的重要预测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积极防治早期发热及降低血清CRP水平可明显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85例)和非END组(115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收缩压、心房颤动、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入院时收缩压、心房颤动、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入院体温和入院后体温变化对机体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方法 96例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3、7、14天、1个月和3个月进行体温测量,并按入院时体温分为低体温组(T<36℃)、体温正常组(36~37℃)和体温升高组(T>37℃),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标准判断机体神经系统的预后情况,观察脑出血患者体温的整体变化趋势以及NIHSS评分的变化趋势,分析低体温组、正常体温组与高体温组与NIHS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患者入院体温与入院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密切相关(P<0.01),且呈正相关(P<0.01),体温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结论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变化与机体神经系统的预后密切相关,高体温患者常常指示预后不良,因而体温值有助于成为判定脑出血预后的有效指标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实施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老年HICH患者3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治疗组各150例,研究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早期高压氧和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早期高压氧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两组神经及运动功能变化,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估治疗情况。采用中文版Nasreddine检查表(MOCA)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按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两组日常活动能力。对比分析治疗30 d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6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治疗30 d后,研究组NIHSS、ESS评分均低于治疗组,MMSE评分高于治疗组(P<0.01);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组,GOS评分显示研究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均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联合康复治疗具有缓解老年HICH患者昏迷情况,促进患者神经及日常运动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d,共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CRP含量变化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变化。结果发病24 h内,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和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的第14天,治疗组CRP水平和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清中CRP水平增加,表明其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血清CRP水平而改善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未成熟粒细胞百分率(IG%)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胰腺炎(AP)患者266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非SAP组(222例)及SAP组(44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入院时各指标与老年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IG%、NLR、CRP/Alb比值单一及联合对老年SAP的诊断效能。结果 SAP组患者Alb水平低于非SAP组,WBC计数、NEUT及CRP水平均高于SAP组(P<0.05)。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天,SAP组患者IG%、NLR、CRP/Alb比值均显著大于同期非SAP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3天IG%、NLR、CRP/Alb比值均明显大于同组入院时(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G%、NLR、CRP/Alb比值与老年AP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R...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骨窗显微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显微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血肿清除率;术后4周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治疗后15 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估评分(GOS)评分评估预后情况;记录术后30 d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2.9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降低,血肿清除率升高(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CAM-1、GM-CSF、RBP4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GO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急性期病情轻重及早期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的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48h内的20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对脑梗死组在入院时及发病第7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及NIHSS评分,按CSS评分将脑梗死分为:轻型脑梗死组、中型脑梗死组、重型脑梗死组,并按入院时及发病第七天进行CSS评分及NIHSS评分的差值将脑梗死分为:好转组、无变化组、恶化组。结果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各组间CR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病情越重,CRP的水平越高,CRP分别与入院时CSS、NIHSS分值存在相关关系。好转组与恶化组、无变化组与恶化组之间的CRP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好转组与无变化组之间的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CRP分别与入院时及发病1周时的CSS、NIHSS评分差值存在相关关系。结论脑梗死急性期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早期功能恢复有关,CRP的水平越高,提示病情越重、病情恶化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HADS2评分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是否有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2例,根据CHADS2评分分为低危组(0~1分)79例、中危组(2~3分)88例、高危组(4~6分)25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发病1、7和30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发病3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NIHSS评分、发病1、7和3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危组、高危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及发病30dmRS评分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高危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23.9%,28.0%vs 10.1%)、不良转归(43.2%,64.0%vs 22.8%)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CHADS2评分越高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越高,短期内预后越差、残障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胱抑素C(Cys C)、尿酸/肌酐(UA/Cr)比值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AD患者235例,根据入院7 d内第2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的运动评分项增加≥1分或总分增加≥2分定义END,将患者分为END组56例和非END组179例。记录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D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sdLDL-C、Lp-PLA2、Cys C、UA/Cr比值预测END的准确性。结果 END组患者sdLDL-C、hs-CRP、Lp-PLA2、Cr、Cys C、出院时NIHSS评分、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高于非END组,男性、UA、UA/Cr比值低于非END组(P<0.05,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白细胞分类、神经功能缺损与临床预合的关系。方法 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检测血液中白细胞分类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探讨白细胞分类与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和残疾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比值均高于独立生活组,死亡和残疾组各时间点1、7、14 d NHISS评分均明显低于独立生活组(均P<0.05),相关因素分析N/L水平(P=0.02)、NIHSS评分(P=0.015)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白细胞分类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14 d预后的关系,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3例。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1 d内收缩压下降10%~20%,入院7 d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入院14 d内血压稳定在上述水平。动态监测2组患者14 d内的血压变化,采用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观察2组患者入院时、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死亡/残疾比率。结果 2组入院14 d 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14 d NIHSS评分、死亡/残疾比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入院NIHSS评分、入院血压及1 d血压下降幅度等因素后,降压治疗独立影响急性脑梗死14 d预后,降低14 d死亡/残疾的风险(OR=0.338,95%CI:0.136~0.840,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合理降压干预,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可降低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与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对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7年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76例成人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预后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存活组(130例)与死亡组(4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及合并基础病)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提示死亡组患者CURB-65评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及CRP/Alb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的Alb低于存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性粒细胞(OR=1.10,95%CI:1.00-1.22)、Alb(OR=0.83,95%CI:0.73-0.94)、CURB-65评分(OR=2.29,95%CI:1.22-4.31)和CRP/Alb比值(OR=1.68,95%CI:1.15-2.45)是重症肺炎患者临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提示各危险指标的曲线下面积相比较,CRP/Alb比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7),当CRP/Alb取1.84为最佳界值示,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3.5%和66.4%。结论 CRP/Alb比值是独立于肺外的影响成人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其升高水平与重症肺炎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醒后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以及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各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70例(25.5%),其中47例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TOAST病因分型及90 d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醒后卒中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醒后卒中组(P0.05)。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入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5分、入院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5分(OR=7.042,95%CI:1.770~28.013,P0.05)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TOAST卒中病因学分型及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5分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与多评分系统对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117例,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与重脓毒症组,均在入院后24h内检测CRP、ALB水平,计算CRP/ALB比值,并进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EDS)、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Ⅱ)、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分析CRP/ALB值与各评分系统对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采用Pearson多重线性分析计算CRP/ALB值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患者入院24h CRP/ALB比值低于死亡患者,脓毒症组入院24h CRP/ALB比值低于重脓毒症组(均P 0.05)。存活患者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MEDS评分、SAPSⅡ评分、REMS评分、MEWS评分均低于死亡组,脓毒症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MEDS评分、SAPSⅡ评分、MEWS评分均低于重脓毒症组(均P 0.05)。死亡患者患糖尿病的构成比高于存活组(18.8%vs 5.9%,P 0.05)。CRP/ALB值与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72),与预后呈正相关(r=0.596)。结论:CRP/ALB值对脓毒症病情和预后有较高的评估价值,而各项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反映脓毒症患者病情,部分指标对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发病6 h内不符合溶栓治疗的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并进一步依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各组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NIHSS≤5分),中度组(NIHSS评分6~13分),重度组(NIHSS评分≥14分)。强化组入院后即刻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此后按40 mg/d剂量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90 d;对照组发病后1 w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公司,每粒10 mg,下同)10 mg,按10 mg/d剂量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90 d。随访两组90 d主要终点指标是发病后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次要终点指标是发病1 w时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和梗死体积。结果强化组临床预后不良(m RS≥4分)者较对照组减少(7.3%,14.6%,χ~2=0.029,P0.05);强化组临床预后良好(m RS2分)者较对照组增加(63.4%,46.3%),有好转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4,P0.05);亚组分析提示轻、中度脑卒中强化他汀治疗可分别改善临床良好预后比率23.1%和18.1%(P0.05)。强化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4.6%,34.1%,χ~2=4.325,P0.05)。治疗1 w时,强化组梗死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梗死体积有减少趋势〔37.4(12~101.8),54.1(13~11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324,P0.05)。至随访结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两组颅内出血的风险相比无明显增加。结论早期强化他汀治疗可减少ACI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改善3个月时ACI患者不良预后,改善轻、中度脑卒中临床良好预后比率,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瞿浩  李玫  代宏  张华 《山东医药》2010,50(35):73-7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水平变化及其在病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收治的ACI患者150例(ACI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两组均抽取(ACI组于入院第1、7、14、21天,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CRP及IL-6;入院第1天和第21天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后21 d进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定.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观察血清CRP、IL-6与BI、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血清CRP 、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有意识障碍者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者,大面积梗死者>中面积梗死者>小面积梗死者(P均<0.05);血清CRP 、IL-6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BI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治疗后GOS评定为病情好转者入院初期血清CRP、IL-6水平低于病情恶化者(P均<0.05),且随住院时间延长好转者呈降低趋势、恶化者呈升高趋势.结论 血清CRP及IL-6水平升高在ACI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患者病情判断及转归预测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指数(CD64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比值对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自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开放性骨折患者9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早期感染分为感染组37例与未感染组56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64指数;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NLR;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Alb含量,计算CRP/Alb。比较两组CD64指数、NLR、CRP/Alb比值变化及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开放性骨折患者93例中,发生术后早期感染37例,感染率为39.78%;感染组CD64指数、NLR及CRP/Alb比值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指数、NLR及CRP/Alb比值联合诊断特异度和灵敏度高于各单项指标检测。结论 CD64指数、NLR及CRP/Alb比值对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感染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诊断可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在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Kaplan-Meier法分析CRP/Al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共165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术后1年内累计死亡率为20.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年龄、红细胞分布宽度、CRP、CRP/Alb、合并慢性肺部疾病比例和ASA分级均明显高于存活组,Alb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P/Alb(OR=2.472,95%CI 1.100~5.554)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CRP/Alb预测老年髋部骨折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95%CI 0.915~0.984,P0.001),均明显高于CRP或Alb单指标预测。当CRP/Alb取3.05为最佳截断点时,将患者分为CRP/Alb高比值组(n=37)和低比值组(n=128),CRP/Alb高比值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低比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07,P0.001)。结论 CRP/Alb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P/Alb比值可作为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4例,根据入院后72 h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42例)和正常组(82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史、空腹血糖、血脂、凝血相关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临床资料差异。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前循环狭窄占比、闭塞占比、总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动脉闭塞[OR=1.231,95%CI(1.035,4.099)]、hs-CRP[OR=1.104,95%CI(1.007,3.234)]、入院时NIHSS评分[OR=2.471,95%CI(1.192,5.114)]均为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闭塞,血hs-CRP含量升高,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尽早再通闭塞的颅内动脉,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炎症状态,有利于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