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药物治疗策略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六家医学合作中心3 5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MINOCA组204例,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阻塞性MI)组3 299例,比较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药物治疗策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他汀类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与MINOCA及其亚组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冠状动脉阻塞性MI组相比,MINOCA组患者的年龄较小[(58.5±8.3)岁比(62.5±10.7)岁,t=5.242,P<0.01]、糖尿病比例较少(27.0%比45.1%,χ~2=25.580,P<0.01)、DAPT使用率较低(46.1%比83.1%,χ~2=169.54,P<0.01)。对于MINOCA亚组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他汀类(HR=0.70,95%CI:0.46~0.85,P=0.002)、β受体阻滞剂(HR=0.89,95%CI:0.50~0.97,P=0.023)、DAPT(HR=0.67,95%CI:0.40~0.84,P=0.002)能够降低因斑块糜烂或破裂导致MINOCA的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而ACEI/ARB与1年内MACE发生无独立相关性;并且上述药物均无显著增加出血事件的趋势。结论 MINOCA患者药物治疗策略需个体化,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和DAPT对于因斑块糜烂或破裂导致的MINOCA预后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ST)的老年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DES术后发生ST患者132例,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64例和对照组(年龄60岁)6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ES术后发生ST的老年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结果老年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5.6%vs 1.5%,P=0.004)。Kaplan-Meier分析显示,老年组估算的无事件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2%vs 44.6%,Plog rank=0.02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2.19,P=0.022)和LVEF50%(HR=2.56,P=0.008)是总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DES术后发生ST的老年患者近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阻滞剂及调酯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和丹红注射液。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94.1%vs 70.5%)及心电图改善情况(91.1%vs 67.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门诊患者2239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门诊各科室就诊的高血压患者数量、分布情况、用药情况以及药费金额,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该院使用的各类降压药中所处的地位。方法利用"东华医院信息系统"门诊医师工作站收集复兴医院2007年7月26日至2008年1月31日门诊各科室收治22399例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分级等就诊资料及用药情况、药费金额。将患者就诊科室分为心血管内科、非心血管内科、非内科专业3个组,根据医院门诊药房备药情况将降压药物分为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利尿剂、中成药、传统复方降压药物8类。分析3组患者血压分级、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不同类型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及药费金额之间的差异。结果在门诊就诊的女性高血压患者多于男性患者(53.77%vs46.33%),心血管内科组高血压3级患者明显多于非心内科组及非内科专业组(P0.001),其西药费次均金额亦最高(296.75元),而中成药次均金额最少(0.00元)。在非内科专业组中,中成药次均金额明显多于西药费(P0.001)。在非心内科组与非内科专业组中处方量最大的前3种降压药物依次为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心血管内科门诊处方量最大的降压药物依次为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尿剂。结论心内科医师更多地在指南范围内选择降压药物,心血管内科组在降压治疗中中成药使用量明显少于非心内科组及非内科专业组。目前在复兴医院β受体阻滞剂仍作为一线降压药物被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我国高龄高血压住院患者在降压标准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下的降压达标率、用药及并发症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所有科室年龄≥80岁且被诊断为高血压的409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09例患者分为强化降压组(106例,收缩压<130 mm Hg)、标准降压组(155例,收缩压130~149 mm Hg)和降压未达标组(148例,收缩压≥150 mm Hg),分析各组患者血压控制现状。结果 以150/90 mm Hg为降压标准时,强化降压组占25.9%,标准降压组占37.9%,降压未达标组占36.2%,降压未达标组年龄>90岁比例显著低于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4.1%vs 7.5%、12.3%,P<0.05)。标准降压组一联用药比例显著高于强化降压组(46.5%vs 32.1%),强化降压组二联用药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降压组(35.8%vs 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压组并发心脏损害和脑血管损害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降压组(43.4%vs 21.9%,26.4%vs 14.8%),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年龄≥75岁的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行PCI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213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主干病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龄≥75岁组81例和年龄75岁组132例。患者随访(358.6±37.7)d,比较2组PCI成功率、并发症、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1年生存率。结果年龄≥75岁组置入支架直径明显小于年龄75岁组[(3.2±0.5)mmvs(3.3±0.5)mm,P=0.035]。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远期MACE发生率(23.9%vs20.6%,P=0.593)、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43.7%vs 30.8%,P=0.081)、心源性死亡(2.8%vs 0.9%,P=0.718)、全因死亡(5.6%vs 2.8%,P=0.577)无差异,年龄≥75岁组与年龄75岁组的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94.4%vs97.2%,P=0.337)。结论年龄≥75岁老年左主干病变患者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聚集两项,对比分析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聚集率同近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32例,患者均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检测血小板聚集两项,根据出院前最后1次检测ADP血小板聚集率是否达标分为A组(n=160例,ADP聚集率≤46%为达标)和B组(n=172例,ADP聚集率46%为未达标),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MACE(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脑卒中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A组6个月内总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8.1%vs. 41.3%,P=0.012)。A组6个月内发生心绞痛事件少于B组(24.4%vs. 35.5%,P=0.028),两组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为了筛选出预测近期临床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回归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纳入变量包括组别、冠脉支架植入术病史、心衰史、左心房内径、高血压、肌酐,经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组别(根据ADP血小板聚集率分组)(HR=1.754,95%CI:1.193~2.578,P=0.004),高血压(HR=2.373,95%CI:1.445~3.897,P=0.001),肌酐(HR=1.011,95%CI:1.004~1.019,P=0.004)是预测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DP血小板聚集率未达标及高血压病史、肌酐是预测患者近期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反映血小板功能有助于发现血小板高反应性(HPR)患者。ADP血小板聚集率达标的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更有效,发生MACE事件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直接PCI术并使用过β受体阻滞剂的STEMI患者351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91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5.4±10.1)岁。根据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STEMI患者分为早期组(229例,行直接PCI术前即使用)和晚期组(122例,行直接PCI术后至出院前使用)。提取患者资料,随访1.5年,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5年,早期组再住院率、病死率显著低于晚期组,为19.7%vs.29.5%,1.7%vs.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OR=2.361,95%CI:1.132~4.924)、糖尿病(OR=1.897,95%CI:1.243~2.895)、高血压(OR=3.348,95%CI:1.587~7.063)、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1.873,95%CI:1.024~3.426)、发病到再灌注时间12 h(OR=1.453,95%CI:1.097~1.925)、入院时心率90次/min(OR=1.236,95%CI:1.078~1.417)、Killip≥Ⅱ级(OR=2.818,95%CI:1.204~6.596)是STEMI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行直接PCI术STEMI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按是否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分为治疗组(85例,比索洛尔5 mg/d,连续服用3年)和对照组(65例)。分别比较两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浓度;并分析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用药3年后骨折4例(4.7%),对照组患者3年后骨折7例(10.8%),治疗组较对照组骨折发生率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骨密度比较,治疗组用药3年后骨密度明显增高[(1.04±0.11)g/cm~2vs(1.49±0.13)g/cm~2,P<0.05];与对照组3年后骨密度比较,治疗组用药3年后骨密度也明显增高[(1.06±0.12)g/cm~2vs(1.49±0.13)g/cm~3,P<0.05]。结论长期服用治疗剂量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密度明显增高,骨折发生率下降,但血清钙代谢未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区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PCI术后出院心率状况,探讨此类患者在北京部分医院的心率控制现状,观察患者出院后心率状况,统计其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全因病死率。方法选取北京12所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入院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并行PCI的患者共2471例。收集患者病历资料,记录其住院期间临床、检验、检查等相关指标。电话随访所有入选患者,填写随访记录表。记录随访对象发生MACE、目前血压、心率、合并用药、随访期间手术等情况,随访时间(3.5±1.5)年。结果此类患者心率控制达标率较低,MACE发生率为26.9%。发生MACE患者心率快于未发生者,72.3%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控制达标率仅4.3%;与服用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比较,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患者MACE发生率显著升高(45.9%vs 15.3%、25.9%,P0.05)。结论北京地区冠心病合并AF患者行PCI术后的心率控制欠佳,需进一步加强该类患者的心率管理。  相似文献   

11.
李璐  周鹏  侯霁芯 《心脏杂志》2015,27(2):179-181
目的:评估强化慢病管理门诊对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心功能评级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180例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强化管理组和一般管理组(对照组)。强化管理组每2周通过规范化慢病管理门诊方式随访,每3个月定期检测,一般管理组通过每月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心功能评级(NYHA评级)。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强化管理组阿斯匹林/氯吡格雷(74%vs.54%,P<0.01)、他汀类药物(69%vs.46%,P<0.01)、ACEI/ARB(76%vs.46%,P<0.01)和β受体阻滞剂(63%vs.42%,P<0.05)的服药率均优于一般管理组;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也较低(26%vs.42%,P<0.05)。结论: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急诊直接PCI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4例,其中≥75岁组90例,75岁组274例。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及住院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75岁组手术成功率94.4%,术后TIMI 3级血流达标率87.8%,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10.0%)。≥75岁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75岁组(12.2%vs 2.9%,P=0.001;16.7%vs 5.1%,P=0.000)。结论对于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急诊直接PCI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PCI的30d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87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92例(≥80岁)和对照组778例(45~79岁),对比2组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药物治疗以及30d预后,分析30d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高龄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3dvs 10d,P=0.000),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55%vs59%,P=0.007),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和30d全因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8.5%vs 6.0%,22.8%vs8.6%,19.6%vs 5.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是所有STEMI患者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HR=1.898,95%CI:1.030~3.497,P=0.040);而女性(HR=4.894,95%CI:1.572~15.234,P=0.006)和急性肾损伤(HR=10.155,95%CI:3.140~32.837,P=0.000)是高龄组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STEMI患者即使接受了直接PCI,其30d全因死亡率仍高于年龄<80岁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早期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并已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住院的合并MDV并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318例,根据治疗策略分为2组,对照组192例,仅在急诊PCI时干预罪犯血管;治疗组126例,完成早期完全血运重建。比较2组患者术后12个月和60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差异。结果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MA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7.9%vs16.1%,P=0.033;4.0%vs 10.4%,P=0.037)。术后60个月,对照组和治疗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31.3%与21.4%,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vs 14.6%,P=0.023;4.8%vs 12.0%,P=0.029)。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且合并MDV的STEMI患者,与仅干预罪犯血管比较,早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是安全的,可能会降低12个月的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并减少60个月时的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辅助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安全性及近期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468例,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n=351)和对照组(n=117)。采用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性指标(严重出血、轻微出血、血小板减少症)、术后30天和90天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安全性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30天(7.98%vs.16.24%,P=0.01)及90天(8.55%vs.19.66%,P=0.001)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替罗非班组术后30天(Log Rank=7.977,P=0.005)及90天(Log Rank=12.371,P0.001)无MACE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替罗非班使用可以减少术后30天(HR=0.443,95%CI:0.247~0793,P=0.006)MACE发生和90天(HR=0.391,95%CI:0.227~0.674,P=0.001)MACE发生的风险。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经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短期临床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最近发表的1篇荟萃分析中,研究者认为β受体阻滞剂不应该用于治疗高血压(CMAJ,2006,174:1737—1742)。基于老年人和年青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不同,该荟萃分析旨在阐明不同年龄人群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研究首要终点是:全因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方法:该文汇总随机对照试验,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一线用药预防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疗效。中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0岁)与年青患者(平均年龄〈60岁)分开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式汇总数据,结果:汇总21项高血压试验中145811名患者的数据,发现在安慰剂-对照试验中,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年青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危险比(RR)=0.8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直接PCI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年龄≥60岁的诊断为STEMI合并MVD并完成直接PCI的女性患者148例,平均随访4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MACE组50例和非MACE组98例。利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MACE组患者红细胞比容明显低于非MACE组[(32.15±15.38)%vs(36.66±13.58)%,P=0.017]。胸痛到直接PCI时间>6h患者较<2h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3.299倍(95%CI:1.290~8.438,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2.472,95%CI:1.129~5.410,P<0.05);支架置入前行球囊预扩张是患者的保护因素(HR=0.455,95%CI:0.227~0.911,P<0.05)。结论直接PCI术前时间延误及肾功能下降是老年女性STEMI合并MVD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使用球囊预扩张是其重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我科2011年11月~2014年12月入院的冠心病患者病历资料2252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243例,60~74岁组2009例,比较2组入院前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剔除不能提供所使用他汀类药物种类或剂量的病例,≥75岁组剩余95例,60~74岁组剩余811例,统计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及剂量在2组患者中的应用比例。结果≥75岁组高血压、2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60~74岁组(75.3%vs 66.7%、39.9%vs 28.3%,P0.01)。≥75岁组氟伐他汀和普伐他汀使用比例显著高于60~74岁组(6.3%vs 1.7%、8.4%vs 3.1%,P0.05),阿托伐他汀使用比例显著低于60~74岁组(42.1%vs53.3%,P0.05)。≥75岁组与60~74岁组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匹伐他汀使用比例无明显差异(15.8%vs 14.4%、24.2%vs 26.2%、1.1%vs 0.6%、2.1%vs 0.7%,P0.05)。结论临床医师在为老年患者制定调脂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兼顾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为老年患者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12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ACEI治疗,其中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者15例(β受体阻滞剂组),采用ACEI治疗者19例(ACEI组),β受体阻滞剂联合ACEI治疗者26例(ACEI+β受体阻滞剂组),两组患者均随访0.5~1.0年。治疗前和随访结束时(治疗后)均采用心脏超声检测患者E/A、射血分数(EF),并记录患者再入院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E/A、EF、再入院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I组、β受体阻滞剂组及ACEI+β受体阻滞剂组患者E/A和EF高于对照组,再入院率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ACEI组、β受体阻滞剂组及ACEI+β受体阻滞剂组患者E/A、EF、再入院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使用ACEI、β受体阻滞剂或ACEI+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均有显著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再入院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营养不良对老年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随访3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HFrEF患者314例,按照入院时是否合并营养不良分为营养不良组83例和对照组231例,随访3年,观察MACE发生情况,包括因心力衰竭加重入院、新发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恶性心律失常。结果 营养不良组年龄、陈旧性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衰弱、空腹血糖、B型钠尿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高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访期间,发生MACE 71例(22.6%),其中因心力衰竭加重入院49例和ACS 16例。营养不良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入院(HR=2.451,95%CI:1.376~5.427,P=0.004)、ACS(HR=2.247,95%CI:1.126~4.765,P=0.017)和MACE发生率(HR=2.416,95%CI:1.259~4.397,P=0.011)明显高于对照组,但2组恶性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