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临床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行住院治疗的20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的血浆标本,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并以100例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结直肠良性病变组)和10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作为对照,比较不同组别间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的差异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的TNM病理分期[包括原发肿瘤浸润程度(T)、区域淋巴结转移(N)、远处转移(M)]及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与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的关系。结果与结直肠良性病变组患者相比,结直肠癌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值比、凝血酶时间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242(CA242)、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的FIB水平与CEA、CYFRA21-1水平呈正相关(r=0.159、0.150,P<0.05)。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分析结果显示,T4期的FIB水平较T1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2期的FIB、CEA、CA242、CYFRA21-1水平均较N0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期的CEA、CA242、CYFRA21-1水平均较M0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FIB、CEA、CA242、CYFRA21-1水平不断升高,Ⅱ、Ⅲ、Ⅳ期的FIB水平较Ⅰ期明显升高,Ⅳ期的CEA、CA242、CYFRA21-1水平较Ⅰ、Ⅱ、Ⅲ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Ⅰ期)结直肠癌患者的FIB、D二聚体、CA242水平较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并且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两者与原发肿瘤浸润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密切关系。凝血功能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为临床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CRC)患者病情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16例CRC患者根据不同肿瘤分期分为Ⅰ~Ⅱ期组50例和Ⅲ~Ⅳ期组66例,比较2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同时比较化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复发转移与未复发转移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结果Ⅰ~Ⅱ期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和CA242水平均显著低于Ⅲ~Ⅳ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甲胎蛋白(AFP)、CA72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12个月,复发转移与无复发转移患者血清CEA、CA199、CA242、CA72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AF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24个月,复发转移与无复发转移患者血清CEA、CA199、CA242、AFP、CA72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评估CRC患者病情、监测化疗后是否复发转移上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因子CEA、CA125、CA19-9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的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检测53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第一天腹腔引流液各肿瘤因子的水平,将患者严格按UICC(2009版)分期标准进行TNM分期,并以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肿瘤因子.结果 CEA,CA19-9,CA125在结直肠癌患者不同病理分期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的浓度比较,Ⅱ期与Ⅰ期,Ⅲ期Ⅱ期,Ⅳ期Ⅲ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各肿瘤因子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液联合检测CEA、CA199及CA125有利于结直肠癌疾病病情的正确评估,以及时准确的指导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测定血浆血脂和单克隆抗体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96例结直肠癌患者(包括Ⅰ~Ⅱ期62例和Ⅲ~Ⅳ期34例)和30例良性结直肠瘤患者血脂和单克隆抗体肿瘤标志物CA199、CA724、CA153 水平分别由生化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并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 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C、HDL-C 和HDL-C/TC比值水平较之良性结直肠瘤患者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较之良性结直肠瘤患者血清TC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清HDL-C和HDL-C/TC比值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Ⅰ~Ⅱ期和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A199、CA724和CA153水平较之良性结直肠癌患者均明显增高(P<0.01).单克隆抗体肿瘤标记物的阳性率显示:良性结直肠瘤患者的阳性率为3.33%~13.33%,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A199、CA724和CA153的阳性率为39.58%、37.50%、35.40%,CA199+CA724的阳性率为58.33%.CA724+CA153的阳性率为62.50%,CA199+CA724+CA153的阳性率为84.44%.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C水平增高和HDL-C、HDL-C/TC比值水平的降低是诊断中、晚期癌症的良好指标,单克隆抗体肿瘤标志物CA199、CA724和CA153水平的联合测定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阳性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赵轶  邓庆梅 《系统医学》2023,(3):163-166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患者筛查过程中生化检测以及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91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91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使用生化检测及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比两组、观察组中不同临床分期患者检验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TC(3.59±0.80)mmol/L、CA199(17.24±9.32)U/mL、CA72-4(1.21±6.01)U/mL、CEA(8.09±1.54)ng/mL低于观察组TC(5.19±1.64)mmol/L、CA199(21.29±11.24)U/mL、CA72-4(18.57±1.91)U/mL、CEA(60.78±24.2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5、2.646、26.261、20.694,P<0.05)。观察组Ⅰ+Ⅱ期与Ⅲ+Ⅳ期的生化指标与肿瘤标志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筛查中使用生化检测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能够拥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并可以为评估临床分期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242(CA242)和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02例作为结直肠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结直肠炎等良性大肠炎患者45例作为良性大肠炎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清CEA、CAl99、CA242和HSP90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良性大肠炎组比较,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分别达82.4%和85.0%。随着病理分期的增加,分化程度的减少,4项肿瘤标志物高水平表达,相对于高分化患者,较低分化患者4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结直肠癌Dukes C-D期患者4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高于Dukes A-B期患者(P0.05)。治疗后4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和HSP90α单独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4项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同时,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浆SEPT9基因甲基化(mSEPT9)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在该院行根治术的154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试剂盒检测患者外周血标本中的mSEPT9和癌胚抗原(CEA),并分析mSEPT9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淋巴结转移、发生部位、血管是否侵犯、脉管是否侵犯、TNM分期、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154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为70.13%(108/154),其中TNMⅠ期阳性率为44.44%(8/18),Ⅱ期阳性率为63.41%(52/82),Ⅲ期阳性率为88.89%(48/54),随着患者TNM分期的提高,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也随之升高,且Ⅰ、Ⅱ期患者阳性率均低于Ⅲ期(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为95.89%,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4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患者术前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性别、BMI、发生部位、血管是否侵犯、脉管是否侵犯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4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患者的血浆mSEPT9检测阳性率要高于血清CEA检测阳性率(P<0.05)。结论血浆mSEPT9检测不仅可以作为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疗效的标准,也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检测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病理特征及疾病进展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就诊的107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入院时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钙蛋白酶-1水平,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随访1年截至末次随访时间2019年9月共有3名患者因不同原因失访,剩余104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其中36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定义为进展组,68例未出现疾病进展定义为无进展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钙蛋白酶-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术后均根据患者肿瘤分期及部位等接受术后辅助治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疾病进展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钙蛋白酶-1表达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病理特征肿瘤部位、N分期、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钙蛋白酶-1、淋巴转移、T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OR=2713.809)、淋巴转移(OR=118.177)、钙蛋白酶-1(OR=23.749)是结直肠癌患者疾病进展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钙蛋白酶-1结直肠癌患者疾病进展风险的AUC为0.716,高于T分期、淋巴转移(P<0.05)。结论钙蛋白酶-1在疾病进展患者中高表达,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疾病进展风险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Ⅰ~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9年6月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28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术前白蛋白、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术前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术后远处转移率的相关性和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Ⅰ~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转移率术前血清癌胚抗原≥10 μg/L组明显高于<10 μg/L组,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均<0.01).淋巴结转移阳性(比值比2.37,95%CI为1.19~4.72,P<0.01)、术前血清癌胚抗原≥10 μg/L(比值比3.34,95%CI为1.69~6.62,P<0.01)是发生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阳性、术前血清癌胚抗原≥10 μg/L的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要加强随访和复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与血脂指标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并经手术(或肠镜)病理诊断明确的结直肠癌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资料,选择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资料,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手术病理、患者临床分期等,两组均行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脂指标联合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TG、TC、HDL-C、LDL-C等血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EA、CA199、CA125、CA724等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II期患者HDL-C显著高于III-IV期,TG、TC、CEA、CA199、CA125、CA724等显著低于III-IV期(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诊断中行CEA、CA199、CA125、CA724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辅助诊断价值,而患者血脂TG、TC、HDL-C、LDL-C水平在I-II期与III-IV期的异常变化可能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和评估结直肠癌中晚期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研究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癌胚抗原(CEA)及糖类抗原(CA)125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15例(结直肠癌组)、结直肠息肉患者99例(息肉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甲胎蛋白(AFP)、CEA、CA125、CA19-9、CA15-3、CA72-4及CTC。根据CTC数量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Ⅰ组(CTC为0个/7.5 mL)、Ⅱ组(CTC为1~4个/7.5 mL)、Ⅲ组(CTC≥5个/7.5 mL)。根据结直肠癌TNM分期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0~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鉴别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结果Ⅰ组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血清AFP水平低于Ⅱ组(P0.05),血清CA125水平低于Ⅲ组(P0.05)。Ⅱ组与Ⅲ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组、结直肠癌组CTC数量及血清CEA、CA125、CA19-9、CA72-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CA15-3水平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TNM分期0~Ⅱ期组与Ⅳ期组之间、Ⅲ期组与Ⅳ期组之间CA19-9和CA72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Ⅱ期组与Ⅳ期组C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血清CEA、AFP、CA125、CA15-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EA、CA125、CTC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368、1.135、5560619.101,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120~1.672、1.037~1.244、0.000~2.129×1021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EA、CA125、CTC单项及联合检测鉴别诊断结直肠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0.741、0.822、0.943。结论联合检测CTC、CEA、CA125在结直肠癌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示踪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微小淋巴结检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资料,根据使用示踪剂情况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术前使用淋巴示踪剂,对照组术前则不使用,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基本情况、淋巴结情况、1年生存率与复发率以及肿瘤标志物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基本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清扫数、有转移的淋巴结清扫数和微小淋巴结检出数均较对照组多(t=-15. 539、-10. 670、-15.888,P<0.001);两组1年生存率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和糖链抗原125水平低于对照组(t=14.503、9.413、12.381,P<0.001)。结论淋巴示踪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微小淋巴结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9-9、癌胚抗原(CEA)、CA242、CA125和甲胎蛋白(AFP)联合评估胃癌化疗疗效的检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相关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患者TNM分期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复发转移与未复发转移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关系。结果不同TNM分期与相关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相关性。Ⅲ期和Ⅳ期的患者相关肿瘤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经过化疗后CA19-9、CA242、CA125和AF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CEA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患者CEA、CA19-9、CA242、CA125以及AFP阳性表达率均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转移患者与未复发转移患者血清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比较表明,复发转移患者的CEA、CA19-9、CA242、CA124和AF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结论 CA19-9、CEA、CA242、CA125和AFP与肿瘤患者TNM分期有着显著相关性,其表达水平以及阳性表达率与胃癌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Ⅰ~Ⅲ期结直肠癌(CRC)患者围术期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疾病进展的关系,分析术后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对评估术后CEA阴性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287例。应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围术期CEA、术后CA125联合CA19-9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9个月。术后CEA阳性与不良T分期(T_3、T_4)、N分期(N_1、N_2)和TNM分期均显著相关(P 0.01),与癌结节和神经侵犯显著相关(P 0.05)。单因素分析发现,N分期、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癌结节、脉管癌栓、神经侵犯、CA19-9和CA125是影响无病生存期(DFS)的相关因素(P 0.05),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癌结节、CA19-9和CA724是影响总生存期(OS)的相关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CA125阳性(P 0.001)和癌结节(P 0.05)是术后CEA阴性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癌结节(P 0.05)和肿瘤分化程度(P 0.05)是影响OS的重要因素。术前和术后CEA均阴性组患者的DFS和OS高于术前或术后CEA阳性组,术后CEA降至正常组的DFS、OS高于术后CEA未降至正常组,术后CA19-9和CA125均阴性者DFS、OS高于术后CA19-9或CA125阳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围术期血清CEA水平变化直接影响CRC患者的预后,术前及术后CEA阴性或者术后早期CEA降至正常的患者预后较好。对于术后CEA阴性患者,术后CA125或CA19-9表达阳性提示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增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carbohydrateantigen,CA)19-9、CA724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153例为患者组,同期选择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按检测结果将患者组分为肿标阳性组和肿标阴性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项肿瘤标志物检测水平在肿标阳性组、肿标阴性组及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肿标阳性组三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肿标阴性组及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项肿瘤标志物诊断结直肠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32.09%、14.18%、11.94%,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43.28%.肿标阳性组、肿标阴性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E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A19-9水平在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CA724水平在肿标阳性组患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标阴性组患者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处于不同Dukes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在不同Dukes分期患者中,三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在40%左右.结论 三项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阳性率均较低,建议临床高度怀疑结直肠癌的患者,即使在各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的情况下,也应及早接受肠镜检查,以免贻误病情.对于已手术的患者,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可作为其术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65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10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根治手术组患者术前IL-10水平较根治手术组患者术前的IL-10水平明显增高(P<0.05);术后根治手术组IL-10水平降至正常,非根治手术组患者术后IL-10水平虽明显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根治手术组(P<0.05);肿瘤复发或转移时IL-10水平又明显升高(P<0.01)。结论:IL-10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能是一个能估计预后及预测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在结直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于广州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结直肠疾病患者共130例,分为经手术病理组织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90例(结直肠癌组),包括肠癌未转移患者和肠癌转移患者,经病理组织活检为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40例(结直肠良性疾病组),同一时间段来院体检健康人员40例(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人员血清TNF-α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各组数据不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在临床TNM分期Ⅱ(中位数9.47pg/mL)、Ⅲ期(9.95pg/mL)、Ⅳ期(9.67pg/mL)明显高于TNMⅠ期(6.59pg/mL);在肠癌转移组(9.95pg/mL)高于肠癌未转移组(8.0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上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检测指标ROC曲线下的面积:TNF-α为0.868,CEA为0.912,CA724为0.523,3项联合检测为0.940。结论 TNF-α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增加,其血清水平检测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TNF-α在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上表达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广泛适用性。血清TNF-α、CEA、CA724的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水平明显升高,3项联合检测可起到优势互补,增加大肠癌诊断的敏感度,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监测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血脂水平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我院结直肠癌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于清晨抽取5 m L空腹静脉血,测定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两组血脂、血清标志物水平,并分析肿瘤标志物检测价值。结果两组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TC、LDL-C、HDL-C水平较低,CEA、CA199、CA125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灵敏度(86.96%)、准确度(90.79%)均高于CEA、CA199、CA125单项检测灵敏度、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结直肠癌病情预后具有密切关系,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诊断结直肠癌,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50例,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CD4^+、CD4^+/CD8^+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t=5.236,2.270,P=0.000,0.015);CD8^+高于术前(t=-3.139,P=0.004);对照组术后CD3^+、CD4^+、CD4^+/CD8^+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t=3.357,9.197,5.418,P=0.003,0.000,0.000),CD8^+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t=-5.024,P=0.000);术后两组CD4^+和CD4^+/CD8^+T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CD3^+细胞下降,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CD3^+细胞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CD3^+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CD8^+T细胞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K3CA)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0—2022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外科手术切除且病理类型为腺癌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0例,不伴有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3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IK3CA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原发病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PIK3CA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位置、大体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PIK3CA蛋白表达水平、T分期和N分期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PIK3C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直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PIK3CA高表达结果一致性较好(κ=0.842,P<0.001);(3)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PIK3CA蛋白的表达水平与T分期(P<0.05)、病理大体类型(P<0.01)、肿瘤细胞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