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胺碘酮致嗅觉味觉功能障碍1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病历简介女 ,5 9岁 ,以心悸 ,心跳“偷停”感反复发作 2年 ,加重 3天入院。既往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查体一般状态尚可 ,双肺均无音 ,心率 82次 /min ,节律不齐 ,可闻及频发室性早搏 ,二联律 ,心肺各瓣膜无器质性杂音 ,肝脾未触及 ,双下肢无水肿。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 ,短阵室速。给予胺碘酮 (杭州赛诺非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 2 0 0mg/片 ) 0 .2 g,3次 /d ,服药 1个月后 ,室性早搏消失 ,但患者出现嗅觉味觉明显障碍 ,以味觉障碍为著 ,对苦、辣、酸、甜的味觉分不清。胺碘酮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3周后 ,嗅觉及味…  相似文献   

2.
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药物所致嗅觉功能障碍摘要如下。 1倍他米松 男,77岁。反复鼻塞、流涕、喷嚏多年,伴鼻出血1周,于2000—03—31就诊,检查:双侧鼻黏膜充血、水肿,双侧下鼻甲肥大,贴近鼻中隔。诊断:过敏性鼻炎。无嗅觉丧失史。给予倍他米松(得保松)1ml双侧下鼻甲封闭,  相似文献   

3.
嗅觉障碍作为慢性鼻窦炎(CRS)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嗅觉训练(OT)作为一种新兴、安全、经济的嗅觉康复干预方法,对促进CRS嗅觉障碍患者嗅觉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OT的概念、机制、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CRS嗅觉障碍患者的嗅觉康复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台州市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出院后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胸部CT等,并比较重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间的临床指标。追踪出院后患者2周、4周复诊情况。结果 101例COVID-19确诊病例中重型28例(27.72%)、普通型73例(72.28%);39例(38.61%)有湖北疫区接触史,55例有家属患病,平均潜伏期6.90 d,平均确诊时间4.51 d,平均年龄(48.28±13.88)岁,男性多于女性(3∶2)。重型患者更多的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肌肉酸痛、气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0.61、10.61、4.63、7.25、15.30,P均<0.05),重型患者CD4+、CD8+、CD4+/CD8+、CD3+T细胞均低于普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3.33、-1.99、-2.87、-3.79,P均<0.05),IL-6、IL-10则高于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核酸检测确诊的1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CT重点观察病灶的密度、数目、分布、位置和形态,以及有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或其他伴随征象。结果确诊患者包括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31~67岁(49±12岁)。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8例),干咳或咳嗽(3例),伴有腹泻、恶心呕吐(1例)。2例出现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减低,5例出现C-反应蛋白增加。CT表现:病灶多发10例,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累及者共11例,以周围性分布(位于胸膜下或叶间裂胸膜下区)为主12例,沿支气管树分布10例,形态以团片状和斑片状为主10例,伴网格状影9例,密度以磨玻璃密度病灶为主11例,病灶临近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伴有胸膜增厚或牵拉变形(包括叶间裂扭曲)8例,无胸腔积液和纵膈淋巴结增大。结论COVID-19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发热和C-反应蛋白的增加,影像表现为肺部外周性磨玻璃影,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能早期发现COVID-19患者的肺部改变。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葛许华  王红梅  周联生  黄红莉 《临床荟萃》2006,21(22):1619-162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的多巴胺浓度降低。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除大量存在于黑质纹状体系统外,还存在于嗅球、边缘系统等部位。随着对PD的深入研究,发现PD患者还存在嗅觉功能的减退,甚至在疾病的早期就出现了嗅觉功能的改变。PD的嗅觉研究在国内报道甚少。我们采用简易嗅觉检查法对30例老年P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与正常老年人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对照,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普通型COVID-19患者病程中胸部CT表现的变化规律及最终转归。方法选择临床普通型COVID-19患者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18~74岁(48.60±11.85岁)。住院期间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和相关基础疾病对症治疗,根据病情变化,间隔2~10 d复查胸部CT,出院14 d后再次复查。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病变的位置、数目、形态、密度及有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征象,并统计首诊、历次复查的病灶特征和间隔时间,分析病程中病变的CT动态变化规律及转归与时间相关性。结果首诊时3例CT显示阴性,其余30例中75.8%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45.5%伴有亚实变或实变,病灶主要位于胸膜下。3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了1~4次复查,21例在病程中病变出现加重或此消彼长现象,最终均明显吸收。17例出院后复查病灶完全吸收,10例有少量残留,其中60%合并基础病,另有6例暂未复查。33例患者在出现症状或核酸检测为阳性后15.79±3.79 d进入恢复期,17例完全吸收患者恢复期为21.70±5.61 d,总病程37.89±7.15 d。结论临床普通型COVID-19预后良好,影像表现的动态变化及与时间相关性具有一定规律,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身体各个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大量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更加容易感染COVID-19并且更容易出现重症。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来探明糖尿病与COVID-19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关联性。方法 使用关键词(1)“COVID-19” OR “SARS-CoV-2” OR “Coronavirus” OR “novel coronaviru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2)“COVID-19” OR “SARS-CoV-2” AND “Diabetes” 检索PubMed, Embase和中国知网的数据,筛选截至2021年2月发表的英文和中文期刊论著,提取数据后使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Stata 12.0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82篇文献,合计35 7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糖尿病与COVID-19预后较差有关[OR 2.29 (2.14, 2.46), P<0.01; I2: 52%, P<0.01]。COVID-19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相对非糖尿病患者发生重症[OR 2.40 (2.20, 2.62), P<0.01; I2: 49%, P<0.01]和死亡[OR 2.08 (1.70, 2.56 ), P<0.01; I2: 60%, P<0.01]的风险均升高。结论 糖尿病是影响COVID-19患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针对糖尿病如何影响COVID-19预后的确切作用机制亟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9.
嗅觉作为一种特殊感觉,其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香烟烟雾、性别等因素外,年龄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功能会逐渐减退。除此之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严重影响老年人嗅觉功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缓慢进展的变性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病率高达1000/10万,而且随年龄的增长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亦随之增高。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运动系统功能障碍(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其发病机理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脑内多巴胺浓度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0.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引起嗅觉功能障碍原因很多,头部外伤约占8%~20%,鼻及鼻窦疾病占7%~56%,上呼吸道感染占18%~45%。颅脑外伤后嗅觉功能减退或丧失均导致输入嗅球的感觉减少,继而引起嗅球体积缩小,因此嗅球体积可作为反映及评价嗅觉功能的参考依据之一。1嗅球嗅束的解剖学及生理学特点1.1嗅球嗅束的解剖嗅觉系统主要由嗅上皮、嗅球嗅束和嗅皮层三部分组成,嗅上皮内主要含嗅觉感受细胞即双极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神经性嗅觉障碍的病因及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 12例神经性嗅觉障碍患者各自的病因。结果 :病因主要为感冒、外伤及手术 ,就诊时间较短者有明显疗效 ,而脑外伤及就诊时间较长者疗效欠佳。结论 :神经性嗅觉障碍应早期、积极地治疗 ,最重要的是能于发病后某个时段内 (约 4个月内 )治疗  相似文献   

13.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以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消化内科临床工作中应有足够的警惕和警觉。我们针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侵犯人体途径与致病的靶器官分布、不典型临床表现的特点,从消化内科临床工作各个环节逐一设计防护措施,并进行可行性评价,包括门诊医务人员的防护、倡导互联网医院就诊模式、急诊消化内镜诊治过程中的防控、病房的防控措施等。使用本套防控策略,实践运行以来效果良好。COVID-19存在消化道传播可能性,可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需随疫情发展密切关注警惕。现阶段提前介入,采取积极、科学的应对策略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梁好  曾杏芳  刘平 《当代护士》2021,28(6):159-162
总结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中的防护经验与体会,针对由于防护用品使用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及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办法,确保新冠病毒肺炎救治工作中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主要通过对防护用品穿戴细节、防护用品摘脱细节和使用防护用具常见问题来进行阐述的.认为防护用品穿脱过程中细节剖析对于防疫一线人员加强自身科学防护、妥善处理防护用品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嗅觉系统存在着增殖活跃、持续发生并定向分化及迁移的大量神经干细胞,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周围环境。而临床发现一些神经退行性疾患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早期均有明显的嗅觉障碍。近年,空气污染与嗅觉障碍的关系备受关注。本文介绍该领域的部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国外报道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可治疗嗅觉功能障碍,笔者2006/2007年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嗅觉功能障碍2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心脏损害早期识别的指标。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等资料,心脏彩超主要收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总体纵向应变(GLS)。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发生情况,比较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GLS作为COVID-19合并早期心脏损害表现的可能识别指标,并进一步分析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例COVID-19患者包括2例重型、8例普通型和2例轻型,所有患者肌钙蛋白Ⅰ、LVEF均无明显异常。但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的异常率均为33%,肌酸激酶同工酶与B型钠尿肽的异常率均为8%;COVID-19早期心脏损害可能指标GLS的绝对值与年龄、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存在负相关(r=-0.795,-0.816,-0.917,P < 0.05),与血钾存在正相关性(r=0.73,P < 0.01)。结论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新发改变及GLS在COVID-19患者中存在一定的异常比例,可能作为早期心脏损害识别指标。在肌钙蛋白Ⅰ、LVEF未见异常的COVID-19,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的是否存在窦速、新发异常改变、GLS的异常,有助于对COVID-19心脏损害的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COVID-19疫情爆发2月内,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患者中合并有59例肺炎的情况,总结COVID-19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3月30日神经外科急诊收治的住院患者共112人,年龄3~83岁(49.5±18.9岁)。在急诊核酸检测资源匮乏情况下,分析我科所有肺炎患者的类型及胸部CT表现,比较不同肺炎的CT影响学特征,并与COVID-19相鉴别。总结我科COVID-19高度疑似患者的处理办法,及在病人准入流程、医务人员管理、病房管理等疫情防控上的经验措施。结果入院时有86例患者在急诊完善了胸部CT检查,明确合并肺炎患者59例(68.6%)。其中最多的为吸入性肺炎者54例(62.8%);CT影像显示磨玻璃影的患者有8例(11.76%);疑似患者被收入神经外科病房仅2例,后转感染科诊治并确诊为普通肺炎;所有入院患者的首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对部分可疑患者入院后复查仍为阴性。在我科的严格防控下,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结论神经外科病患肺炎发生率高,专科医师应加强肺炎的认识及读片能力,更好地鉴别肺炎早期胸部CT改变。实行严格的防护措施,尤其是憋气操作以及良好的通风条件,对神经外科这类非传染病专科在今后防范新的不明原因或者变异传染性肺炎的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某地区收治的30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0年2月29日期间收治的30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病史、 接触史、 症状、 体征等信息.结果:30例患者中,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小于10天的有10例(33.3%),大于10天的有2...  相似文献   

20.
成凯  钮丽美  徐春霞 《当代护士》2021,28(11):30-33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COVID-19患者治愈后的心理状况和社会认知现状,为探讨相应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设COVID-19问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COVID-19治愈者共127名,男68例,年龄(35.3±6.9)岁;女59例,年龄(34.8±7.8)岁;调查组为社会人群共132名,男64例,年龄(40.1±7.0)岁;女68例,年龄(39.9±8.1)岁;2组均为已婚.结果 调查发现治愈组患者中心理状况以焦虑和恐惧为主,学历间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65,P>0.05),说明不同学历并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其原因可能为患者在院时已接受相关心理治疗.调查组社会人群心理状况主要为焦虑、恐惧,学历间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846,P<0.05),其中无影响在各学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50,P<0.05),其他三组学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学历对于治愈者的认知存在差异,且随着学历的升高,认知程度提高;对治愈标准了解程度在不同学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23,P<0.05),说明不同学历与COVID-19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存在密切关系;同事中有COVID-19治愈者关系处理主要为保持距离,保持距离在各学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88,P<0.05),说明不同学历的人群对治愈者的接受程度不一,学历越高接受程度越高;亲人朋友中COVID-19治愈者主要以无影响和保持距离为主,各学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4,P<0.05),其中保持距离(χ2=7.862,P<0.05)和无影响(χ2=12.087,P<0.05)在学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学历对于亲人中患有COVID-19治愈者接受程度也不一,学历越高接受程度越高.结论 本调查分析发现了调查组社会人群对COVID-19治愈者的认知存在偏差,并提出了应以家庭亲友关心关怀为中心,社会各界人士的援助关怀为辅,拉近治愈患者与社会人群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