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舌脉指标在不同疾病的痰瘀互结证中分布的异同,为异病同治提供临床证据支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以下简称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以下简称脑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43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以下称心脑合病)痰瘀互结证患者16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危险因素、四诊信息、证候诊断等。运用频数、卡方检验、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三病舌脉表现的异同。结果:三病出现频数最高的舌脉指标均为弦脉、滑脉、苔色白等。三病做卡方检验P〉0.05的指标有弦脉、滑脉、苔色白等,P〈0.05的指标有舌态歪斜、舌态强硬、舌质老等。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心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边有齿痕,舌紫黯、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沉,脑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体胖,边有齿痕,舌下脉络青紫或迂曲、舌有斑点,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或沉滑,心脑合病的常见舌脉组合为舌体胖,边有齿痕,舌淡黯,舌下脉络青紫或迂曲,苔滑腻或厚腻、脉弦滑、沉滑或短脉。结论:在不同疾病的相同证型中,舌脉表现大体相同,微小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三种常用结直肠癌的风险评分模型作为无创手段识别结直肠进展期腺瘤的效果,并评估中医舌象在模型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腺瘤的患者,分为进展期和非进展期腺瘤,采集临床基础资料和舌象图片,应用亚太地区结直肠肿瘤筛查(APCS)评分模型及其修订版(M-APCS)、结直肠肿瘤预测(CNP)评分模型进行评价,比较三种模型对结直肠进展期腺瘤的预测效果、不同程度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及中医舌象特征的差异,以及各模型中舌象的异同。使用曲线下面积(AUC)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三个风险模型的区分度;使用克朗巴赫信度系数及Hosmer-Lemeshow进行校准度评价即一致性分析。结果 227例腺瘤患者中进展期腺瘤104例(45.82%);进展期腺瘤中腻苔者(70例,67.3%)高于非腻苔(34例,32.7%,P<0.05);对比非进展腺瘤,进展期腺瘤的非腻苔OR值为0.371 (0.204~0.673,P<0.01)。三个风险模型中,APCS高危组进展期腺瘤检出人数占比最高(63.3%),分别是中危组(42.6%)和低危组(31.1%)的1.49倍和2.04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黄疽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278例急性黄疽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标准观察舌象、脉象,并进行辨证分型,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热重于湿患者胆红素较湿重于热患者明显增高,淡红舌患者白蛋白较绛舌患者明显增高,腻苔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均较薄苔明显升高,弦脉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滑脉患者高。[结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患者舌象、脉象特征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提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医院信息系统中重症医学科2012年4月—2018年10月所有电子病历,分析患者一般信息、舌象特征、脉象特征、疾病转归预后等信息,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 119例患者死亡272例(死亡组),转诊到普通病房847例(存活组)。2组舌有瘀斑、舌苔黄腻、舌暗伴瘀斑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脉沉、脉弦、脉滑、脉弱、脉结代、脉洪大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苔腻、苔白腻、舌暗有瘀斑、脉沉、脉数、脉弱、脉结代的重症医学科患者死亡风险增加(P0.05)。结论舌象和脉象特征对重症医学科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舌象与其病情特征的关联性,为中医药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以2020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7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基本信息、舌象、脉象、中医证型诊断结果、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分析研究舌象表现与其病情特征的关系。结果:(1)舌象:舌红少苔4例(占14.81%),舌红苔白腻18例(占66.67%),舌红苔黄腻5例(占18.52%);(2)脉象:滑脉10例(占37.04%),数脉7例(占25.93%),濡脉7例(占25.93%),浮脉6例(占22.22%),弦脉5例(占18.52%),细脉4例(占14.81%),沉脉2例(占7.41%),涩脉1例(占3.70%);(3)中医证型:疫毒袭肺证12例(占44.44%),湿邪郁肺证10例(占37.04%),风热犯卫证3例(占11.11%),湿阻肺胃证2例(占7.41%);(4)临床表现:舌红少苔患者咽痛发生率高于舌红苔黄腻、舌红苔白腻患者,舌红苔白腻患者低热发生率较高,舌红苔黄腻患者中低热发生率较高;(5)影像学:舌红少苔患者肺部多无炎症,舌红苔黄腻患者双肺炎症发生率较高;(6)实验室检查:随舌苔厚腻度增加,血白细胞计数呈升高趋势,淋巴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结论:舌红少苔患者病程较短,临床症状多轻微,但随病情进展,患者舌苔逐渐增多,出现厚腻舌苔,舌象可有效反映感染进展情况,COVID-19多因湿邪起病,但易化热,临床宜采用清热宣肺利湿药物实施治疗。  相似文献   

6.
宣磊  王景  张昊泽  陈霞  董振华 《北京中医药》2017,36(10):882-886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阴虚夹湿燥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pSS阴虚夹湿燥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口服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汤剂,对照组服硫酸羟氯喹片(纷乐),疗程为6个月。治疗3个月、6个月时观察2组临床总有效率、欧洲风湿病联盟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时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1.1%、75.6%,对照组为35.6%、82.2%,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SDAI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均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下降(P0.05),3个月时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口咽干燥、舌苔厚腻、皮肤干燥、口眼黏腻、腮腺肿痛、关节肿痛、两目干涩、舌干燥裂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口眼黏腻、舌苔厚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治疗6个月时上述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下降,且五心烦热积分降低(P0.05),皮肤干燥、舌苔厚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关节肿痛积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个月时2组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6个月时ESR、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各实验室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汤剂治疗pSS阴虚夹湿燥毒证疗效较好,与硫酸羟氯喹片疗效无差异;可减轻pSS患者口眼和皮肤干燥、口眼黏腻、腮腺肿痛、舌干苔厚腻等症状,且作用持续,治疗半年效果最佳;改善口眼黏腻、舌苔厚腻、皮肤干燥症状,起效快于西药硫酸羟氯喹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患者虚兼湿浊证的舌象特征。方法:应用中医舌、面诊检测仪(型号:DKF-Ⅱ)采集慢性肾衰患者的舌诊信息,分析并比较慢性肾衰患者虚兼湿浊证与其余各组舌象客观化参数的差异。结果:(1)舌苔参数:慢性肾衰患者虚兼湿浊证与正常组比较,苔色R值、B值明显降低(P0.05);与纯虚证组比较,苔色R值、G值和B值都明显升高(P0.05)。(2)舌体参数:慢性肾衰患者虚兼湿浊证与正常组比较,舌色R值、G值明显升高(P0.05),与虚兼其他证组(湿热、瘀血)比较,舌色G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中医舌、面诊检测仪可以客观地描述慢性肾衰患者虚兼湿浊证的舌诊特征,舌诊客观化参数可作为临床判别慢性肾衰虚兼湿浊证的中医诊断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药物致血液毒性反应病症的主要证候分布和中医四诊信息特点。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接受HAART药物治疗后出现血液毒性反应的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统计分析分布特点。结果:共回顾调查216例,主要证候有气血两虚和脾肾阳虚两种证型,常见症状有疲乏、健忘、脱发、腰酸、多梦、头晕、心悸、腰膝无力、不寐、气短、胸闷、腰痛、视物模糊和面色萎黄等,舌象与脉象有淡白舌、淡红舌、红舌、齿痕舌、荣润舌、痿软舌、薄苔、白苔、黄苔、厚苔、腻苔、细脉、弱脉、迟脉和数脉。不同证型中,健忘、多梦、头晕、心悸、细脉、弱脉在气血两虚组出现率较高,疲乏、脱发、不寐、齿痕舌、厚苔在脾肾阳虚组出现率较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酸、腰膝无力、迟脉在脾肾阳虚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气血两虚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HAART致血液毒性反应病症的中医症状主要涉及心、脾及肾三脏,主要证候有气血两虚和脾肾阳虚两种证型,本病症主要以正虚为主,可兼见痰、湿、热等标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转化相关证候诊断指标的权重,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转化相关证候的诊断标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邀请全国各地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心脑血管病专家,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冠心病痰瘀互结病机转化3个证候(阻络、化火、生毒)诊断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综合评价函数确定其权重。结果 (1)阻络证候诊断指标权重顺序:心悸、脉涩、胸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斑块不稳定、炎性活动增强、肢体麻木、烦躁、胸闷、脉弦、斑块形成;(2)化火证候诊断指标权重顺序:斑块形成、斑块不稳定、炎性活动增强、心痛如灼、烦躁、脉数、口苦、苔黄、舌红、咽干、溲赤、便秘;(3)生毒证候诊断指标权重顺序:咽痛甚、口疮、重度口苦、病情凶险、舌下络脉紫红或绛紫、老舌、剥苔(不含类剥苔)、中重度心绞痛、脉涩、斑块形成、斑块不稳定、舌青或青紫、炎性活动增强、脉结代。结论冠心病痰瘀互结转化证候的宏观诊断指标:阻络证候以心悸、脉涩、胸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肢体麻木、烦躁为重要参考指标;化火证候以心痛如灼、烦躁、脉数、口苦、苔黄、舌红;为重要参考指标,生毒证候以咽痛甚、口疮、重度口苦、病情凶险、舌下络脉紫红或绛紫、老舌为重要参考指标。斑块和炎症活动在转化证候中占较大权重,在临床辨证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湿热证患者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湿热证患者舌象,检测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的患者49例为观察组,记录舌质颜色的变化和黄腻苔苔色深浅、苔质厚薄的变化;30例健康人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为对照组。结果:湿热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黄腻苔苔质厚者低于苔质薄者和正常薄苔(P<0.05),而苔质薄者与正常薄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黄腻苔苔色深者低于苔色浅者和正常薄白苔(P<0.05),而苔色浅者与正常薄白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病理变化上并与舌上皮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回顾分析急性肾损伤患者舌脉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关系,为急性肾损伤的中医证候分析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杭州市中医院在肾内科病房住院并诊断为急性肾损伤的病例作为观察组,同期96例肾功能正常的体检患者作为对照,比较舌脉变化。结果:179例急性肾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9.29±17.43)岁,96例肾功能正常的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8.14±18.57)岁。AKI患者舌质以淡红舌为主(53%),其次为红舌(30%),淡舌出现率最低(19%)。AKI患者舌苔以白苔为主(66%),黄苔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vs AKI组,P0.01)。AKI 1期和AKI 3期腻苔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KI患者脉象以细脉为主(60%),其次是沉脉(30%),细脉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数脉、弦脉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KI肾功能稳定组入院时舌质以淡红舌为主(66%)。明显好转组红舌出现率比稳定组明显增高(P0.05);AKI肾功能稳定组入院时舌苔以白苔为主(69%),其次是薄苔(31%)。4组AKI患者脉象均以细脉为主,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KI引起的舌脉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提示了正虚邪实的病机本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舌脉特征,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疾病特点。方法通过回顾性统计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6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型糖尿病不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5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舌质、舌苔、脉象分布情况,并对2组舌质、舌苔、脉象进行比较。结果2组共出现暗红、淡暗、淡红、红、紫暗5种舌质表现。观察组以暗红舌最多,其次为红舌;对照组以暗红舌最多,其次为红舌及淡暗舌。2组共出现白苔、白厚苔、白厚腻苔、白腻苔、薄白苔、薄黄苔、黄苔、黄厚苔、黄腻苔9种苔象表现。观察组以白腻苔最多,其次为薄白苔;对照组以薄白苔最多,其次为薄黄苔。2组共出现沉脉、沉滑脉、沉细脉、沉细滑脉、滑脉、滑数脉、缓脉、细脉、细滑脉、细数脉、弦脉、弦滑脉、弦数脉、弦细脉14种脉象。观察组以弦滑脉最多,其次为弦脉;对照组以细脉最多,其次为沉细脉。红舌观察组丨15例(69.28%),对照组121例(78.57%),观察组较对照组少(P<0_05)。暗舌观察组104例(62.65%),对照组123例(79.87%),观察组较对照组少(P<0.05)。厚腻苔观察组96例(57.83%),对照组54例(35.06%),观察组较对照组多(P<0.05)。滑脉观察组52例(31.33%),对照组32例(20.78%),观察组较对照组多(P<0•05)。细脉观察组73例(43.98%),对照组86例(55.84%),观察组较对照组少<0.05)。结论痰湿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诊治过程中,应考虑痰湿的影响及注意健脾化湿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化疗治疗对于肺癌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回顾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医案分析平台收录的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和邵阳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肺癌病案5 407人次,依据放化疗病史分为化疗、放疗、放化疗及均未放化疗4组,统计各组别中医证型、舌象以及脉象频次,并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疗组毒瘀互结、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热阻肺证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放疗组气阴两亏、痰湿阻肺、肺脾气虚证型发生率明显高于放化疗组和未放化疗组(P均0.05);化疗组患者淡舌、红舌、暗舌、少干苔和腻腐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放疗组红舌,少干苔发生率明显高于放化疗组和未放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治疗组方式在细、滑、沉、弱脉象构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化疗组患者沉脉、滑脉发生率较高,放疗组患者细脉常见。结论肺癌患者放化疗后中医证候变化有规律可循,接受化疗患者证型实证以毒瘀互结、气滞血瘀、痰热阻肺常见,虚证以气血亏虚为主,接受放疗患者证型则以气阴两亏、肺脾气虚、痰湿阻肺证型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健脾利湿解毒合剂对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6月就诊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患者90例,按照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术后中药组患者服用健脾利湿解毒合剂,对照组患者服用安慰剂,同时进行生活饮食健康宣教,2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1年后复查结肠镜,统计患者结直肠腺瘤复发情况、癌变风险,统计2组研究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有9例患者因无法联系、拒绝复查肠镜等原因脱落,中药组41例、对照组40例完成研究随访。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结直肠癌家族史、初发结直肠腺瘤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至研究结束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突发不良事件。中药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26.83%(11/41),对照组复发率为52.50%(21/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组复发者腺瘤人均数目、腺瘤直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上皮内瘤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复发的11例患者中有1例高风险腺瘤...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参阅了近5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辨证论治、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结直肠腺瘤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痰瘀互结,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易感,临床主要证型为湿郁肠腑证、脾虚湿热证、痰湿瘀阻证、痰湿瘀毒证、肝郁脾虚证等。中医药在防治腺瘤复发和癌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比较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舌诊图像参数的特征。方法纳入冠心病患者108例,根据辨证标准分为痰瘀互结组48例和血瘀组60例。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ZBOX-I型舌脉象数字化采集分析仪,采集两组患者舌诊图像并提取包括舌色(舌质整体、根部、中部、尖部、左部、右部)、舌体形态及苔色(舌苔整体、根部、中部、尖部、左部、右部)、苔质在内的特征参数。舌色包括RGB色彩空间的红色分量R值、绿色分量G值、蓝色分量B值,以及HSV颜色空间的色调H值、饱和度S值、明度V值;舌体形态主要包括胖瘦、裂纹指数;苔色包括RGB色彩空间的R、G、B值,以及HSV颜色空间的H、S、V值;苔质主要包括厚薄、腐腻、剥苔指数。结果痰瘀互结组患者舌质整体及各部的舌色分量G、B值均大于血瘀组,S值均小于血瘀组,且舌质整体H值小于血瘀组,舌质根部R、V值大于血瘀组,舌质尖部H值小于血瘀组(P 0. 05)。痰瘀互结组患者舌苔整体及各部的苔色分量G、B值均大于血瘀组,S值小于血瘀组(P 0. 05),且舌苔根部苔色的R、H、V值均大于血瘀组,舌苔中部H值大于血瘀组(P 0. 05)。痰瘀互结组患者舌体胖瘦指数高于血瘀组(P 0. 01),其余舌体形态及苔质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舌色较血瘀证患者青紫程度更甚但颜色更浅,苔色较偏青黄而更为浅淡光亮,舌诊图像参数中的绿色分量G值、蓝色分量B值、饱和度S值可作为冠心病辨别痰瘀互结证和血瘀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舌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的表达及大黄素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入制作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素组,大黄素组于造模后每日予大黄素20 mg/kg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后每日观察大鼠精神状态、厚腻苔出现情况及存活率;造模第5日后各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处死,留取标本,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检测舌组织AQP3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死亡率、厚腻苔发生率降低及厚腻苔发生明显减少,AQP3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至实验第5日,模型组存活11只大鼠,出现厚腻苔5只;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舌组织AQP3蛋白及基因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黄素通过下调AQP3蛋白及基因表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症状,减少厚腻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毕颖斐  毛静远 《中医杂志》2012,53(18):1580-1584
目的 对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性条目进行专家调查,确定冠心病各种证候要素的诊断要点.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中医心血管病专家,运用Delphi法对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性条目进行调查,对所选条目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量化评分,将两者的量化值予以求积处理,得到各种相关条目在证候要素判断过程中的权重值及重要性排序;并对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及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共28名专家参加调查,专家积极系数为100%,平均权威系数为(0.94±0.06),协调系数为0.664.冠心病气虚证特征性条目为气短,乏力,动则尤甚,神疲懒言,淡白舌,弱脉;血虚证特征性条目为心悸,头晕,面色萎黄,唇甲色淡,淡白舌,细脉;阴虚证特征性条目为心悸,口干,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阳虚证特征性条目为畏寒肢冷,气短,乏力,面色咣白,下肢水肿,胖大舌或伴齿痕舌,脉沉迟;寒凝证特征性条目为胸痛,畏寒肢冷,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脉紧;热蕴证特征性条目为口干欲饮,口苦,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痰浊证特征性条目为胸闷,体胖,头重如裹,身体困重,苔腻,脉滑;水饮证特征性条目为喘息,平卧困难,下肢水肿,或伴颜面浮肿,小便短少,渴不欲饮,苔滑;气滞证特征性条目为胸胁胀满,嗳气或矢气则舒,善太息,情志不遂易发,脉弦;血瘀证的特征性条目为胸痛,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舌暗淡或紫暗,或伴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瘀滞,脉涩.结论 专家调查结果确定了规范、简明的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湿热证黄腻苔舌微生态与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探讨湿热证舌苔形成机理. 方法 42例湿热证黄腻苔患者为实验组,28名健康人正常舌象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清洁口腔后刮取舌苔送检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细菌总数,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厚黄腻苔与实验组薄黄腻苔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变化表现为正常舌苔>湿热证薄黄腻苔>湿热证厚黄腻苔;细菌总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厚黄腻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变化表现为湿热证厚黄腻苔>湿热证薄黄腻苔>正常舌苔;两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细菌总数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变化上,可能与舌微生态和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有关,但两指标间的相关性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建立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诊断标准,并寻找与慢性胃炎中医湿证相关性较好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舌脉象客观指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进行研究,同时采用细胞化学等技术对舌脉象进行客观信息检测。结果:调查慢性胃炎患者424例,其中湿证患者262例,占61.8%。湿证分类中脾胃湿热占湿证的42.4%;湿浊中阻占湿证的26%;湿浊中阻兼脾气虚弱占湿证的31.7%。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预测脾胃湿热证正确率为93.8%,湿浊中阻证为96.2%,湿浊中阻兼脾气虚弱为92.2%,脾气虚弱合并脾胃虚寒为86.1%,肝郁气滞合并肝胃郁热为81.6%。其中55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苔上皮细胞化学成分糖原(PAS)含量以脾气虚弱型为最低,湿浊中阻型最高;琥珀酸脱氢酶(S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含量以湿浊中阻型兼脾气虚弱型患者最低。140例慢性胃炎患者脉图参数h5、h5s/h1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而h3/h1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其中脾气虚弱型h5s最低,湿浊中阻型h5/h1最高,肝郁气滞合并肝胃郁热型h3/h1最高。结论:提示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舌脉客观指标可作为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