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近15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皆呈上升趋势,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均高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2]。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会存在信息需求、心理服务需求、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3-5]。采用系统化、标准化的需求评估工具快速识别脑卒中患者的不同需求,可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和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状态和生活质量[6]。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已构建出多种脑卒中患者需求评估工具,评估工具种类较多,但尚无统一的评估工具,需对国内外工具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工具的选择和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本研究主要对国内外脑卒中患者需求评估工具的特点、内容等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新确诊的育龄期癌症患者约200万例[1],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该类患者更易经受癌症长时间侵扰,其癌症治疗的后遗症状,如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碍及癌症复发风险等对患者的消极影响持久[2-4]。生育忧虑常用以描述育龄患者因癌症及其治疗引起的生育障碍而产生的痛苦情绪[5],中高水平的生育忧虑常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干扰患者理性治疗决策,危害身心健康结局[6-7]。临床护士作为接触患者最为频繁的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加强对育龄期癌症患者生育忧虑的关注,借助科学的工具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基于此,本文拟对育龄期癌症患者生育忧虑的评估工具进行梳理,旨在促进临床护理工作者关注这一问题,协助其了解、选用或编制合适的评估工具,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育龄期患者治疗全周期的生育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步行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1]。既往的研究表明,约38%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仍不能行走[2],而那些出院时可以步行的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步行能力也大幅下降[3]。因此,恢复步行功能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未来,我国人口的重度老龄化将对养老服务体系产生巨大的挑战[1],且空巢化、少子化弱化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使长期护理服务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其中长期服务需求评估工具作为长期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守门人”,使其成为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3]。2021年我国采用《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作为统一的服务需求评估工具[4]。随着服务需求评估工具在全国范围的使用,其在甄别能力、评估结果可靠性、规范服务行为方面的问题将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5.
<正>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造成盆腔器官下降移位引发器官位置及功能异常的疾病。POP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患者可有阴道异物感、疼痛、性交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POP女性患病率在3%~5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0~79岁为发病高峰[2]。据报道[3],我国症状性POP占成年女性的9.6%,且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目前,生活质量被认为是评价POP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4]。虽然,POP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或其他仪器设备来诊断或判断治疗效果,但这些方法无法评估POP症状严重程度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忽视了患者的主观感受,而评估工具则弥补了这一不足[5]。现有评估工具众多,但每种工具的适用性、新颖性、评估侧重点不同。本研究对近年来POP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工具的相关研究作综述,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丹  刘玲玉  靳令经  王茹 《中国康复》2023,38(10):621-625
<正>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2]。脑卒中患者常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73%~88%的首次脑卒中患者和55%~75%的慢性脑卒中患者可遗留上肢运动障碍[4-5],尽管物理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等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已经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仍有约20%~30%的患者不适用这些康复策略[6]。因此,探索新的、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1]。医护人员在进行床边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医疗物品,并处理医疗废弃物[2]。传统血液透析治疗所需物品是从区域移动护理车拿至患者透析椅台面进行操作,存在无菌物品被污染的情况,增加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风险,也影响了医护人员操作的便利性和工作效率[3];此外,锐器盒放置在透析机底座台面,存在倾倒及针刺伤风险,增加了护士操作的疲惫感,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4]。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1],约70%—80%的卒中患者因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循证医学指出,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途径[3],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精准评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是脑卒中康复发展的必然趋势[4]。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患者因残疾无法独立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3]。脑功能检测技术可监测大脑活动期间的变化,为评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帮助[1]。相关的脑功能检测技术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等[4-5]。  相似文献   

10.
<正>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虽然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可以依靠一些评估工具来监测疼痛,但个人的疼痛体验较难评估[1]。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评估工具将疼痛的内在主观性整合到评估中,是进行疼痛评估方法选择重要且关键的一环。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即“直接来自患者的任何关于其健康状况的报告,不经过临床医生或其他任何人的解释”的结局[2-3],自创立以来不断发展[4-5],在国外逐渐发展形成疼痛评估尤其是慢性疼痛评估的常用工具。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stroke)是一类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五大特点的脑血管疾病[1]。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报道称[2],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00万人患脑卒中,总体患病率约为2.5%—3.7%,医疗耗费高达280亿美元。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3],脑卒中在≥40岁人群中患病数高达1242万,  相似文献   

12.
魏莱  金瑛   《护理与康复》2021,20(6):31-34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了出院准备度的概念及内涵,介绍了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评估、影响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因素,旨在为护理人员进行出院准备服务提供依据,为今后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出院准备度的评估和干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一种由下肢动脉的粥样硬化性改变导致动脉狭窄与闭塞,引发肢体缺血疼痛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生活质量[1,2]。近年来微创治疗已经成为ASO主要外科治疗手段,但患者仍存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等术后并发症[3]。Caprini血栓风险量表是用来评估血栓风险的常用临床工具,将患者分为不同危险等级从而予以个性化预警化干预[4]。本次研究探讨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量表的综合干预在预防ASO患者术后VTE发生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脊髓损伤拥有高致残率、致死率[1—2],是康复医疗环境中主要的病种。其造成的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3]。因此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参与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其步行能力,增加其对生活的自信心,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4—5]。  相似文献   

15.
<正>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1]。对于疑似或已知CAD患者,临床上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无创和有创检查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CAD以及评估其心肌缺血程度,从而针对不同风险分层的患者使用合理的治疗决策[2-3]。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是检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可靠工具,目前已成为指南推荐的一线CAD无创评估工具,可为临床提供治疗决策支持和预后信息[4]。但传统的CCTA检查只能提供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正>养老机构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机体免疫力低,发生急症和呼叫救护车的比例较高[1-4]。养老机构虽配备了医护人员,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被转诊至医院治疗[3]。尽管医院急诊科可以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救治,但研究[5-6]显示老年患者在急诊科更易发生谵妄、压力性损伤、感染、虚弱,甚至死亡。养老机构通过早期识别急症和适当的疾病管理可以减少非必要的转诊和住院。近年来,国外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急症转诊开展多项研究,并就降低非必要住院提出多种干预方法,对于减少老年人可避免的住院、提高医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虽针对转诊开展了医院转诊模式、影响因素以及困境的相关研究,但尚缺乏统一规范[7],  相似文献   

17.
<正>据统计[1],2017年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0%。大量研究证明,饮食因素与高血压[2]、糖尿病[3]、冠心病[4]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食物素养由计划、选择、管理、准备食物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组成,可以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5-6]。高水平的食物素养意味着个人拥有更好的食物相关知识与技能,更倾向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7-8];相反,个人食物素养水平低会导致错误的食物选择,对慢性病产生不利影响[9]。  相似文献   

18.
<正>肠内营养是危重患者的最佳营养支持方式[1],但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腹泻、腹胀等肠内喂养不耐受现象[2],其发生率为41.27%~73.6%[3]。肠内喂养不耐受会导致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暂时中断,营养支持不足,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服务策略在肝硬化患者医院—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应用出院准备服务策略。比较两组出院后再次入院率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出院后6个月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再次入院率分别为4.94%(4/81)、20.99%(1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6,P<0.05)。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前白蛋白(226.48±27.52)mg/L,高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90.26±6.72)U/L,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82、-6.834;P<0.05)。结论出院准备服务策略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再次入院率,延缓病程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普遍暴露等,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呈爆发式增长,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成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1]。据推测,2030年我国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将较2010年升高约50%[2]。一项关于70岁以下的脑卒中患者七年的随访研究发现:约有1/3的患者肌张力增加,1/2的患者出现典型的痉挛[3]。踝关节作为人体姿势控制的微调枢纽,在步行与平衡的维持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脑卒中后踝关节痉挛作为脑卒中主要功能障碍之一,会影响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最终会导致足下垂和足内翻畸形,使足底不能有效地接触地面,重心不能有效地前移,这直接影响了幸存者的步行、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4-5]。牵伸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痉挛的主要干预手段[6-7],现行的牵伸方案中往往包含被牵伸肌群及其拮抗肌的主动训练内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8-9],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已证实: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运动学习与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