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女性每年死亡人数的35%,2019年全球约有2.75亿女性患有CVD,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6420/10万。北京安贞医院调查了来自全国39个社区的47 841名居民,发现我国在CVD的预防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目前我国也更加关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预防,2017年颁布的中国女性心血管病预防专家共识,号召加强并推动我国女性CVD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已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危害健康的疾病,也是导致预期寿命受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近年来,CV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推算现患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死亡人数仍在上升,2020年接近450万,农村为45.91%,  相似文献   

3.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现有CVD患者约3.3亿,CVD仍为城乡居民首位死因,其疾病负担仍将持续增加[1]。因此,CVD的临床防治迫切需要新的干预手段或治疗药物。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CV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调控炎性反应、纠正免疫微环境紊乱可能成为临床中治疗CVD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主要照料体系及家庭康复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娟  张瑞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2158-2159,F0004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特点是"三高一多":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并发症多。我国2000年居民死因顺位,城市地区的脑血管病127.96/10万,农村115.20/10万,均为第2位死亡  相似文献   

5.
我国心血管病(CVD)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看,中国CVD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CVD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近几年来农村CVD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水平。2004年至今,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年均增速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中国CVD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CVD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正> 脑血管病(CVD)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其病死率已上升至第1、2位。CVD致残率很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CVD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高于心血管疾病。中国CVD死亡例数相当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 CVD )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严重者致残、致死率较高。我国第3次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 CVD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1]。为了解近30年来我国CVD的患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人数持续上升,国民CVD危险因素个体暴露显著增加。老年人群作为特殊群体,其CVD患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通过有效的CVD健康管理及预防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CVD患病率及死亡率,不仅可以延长老年人寿命,而且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合理的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及监测;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老年人群CVD的健康管理模式需个体化,同时要注意评估衰弱、老年共病、多重用药及个人意愿。  相似文献   

9.
从1990年起心血管疾病持续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约占每年总死亡人数的40.27%。冠心病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  相似文献   

10.
<正>心血管疾病(CVD)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约1/3的女性死于CVD。在中国,女性CVD患者占女性死亡人数的38.9%[1]。绝经后女性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重视老年女性CVD危险因素是早预防早治疗的关键。2011年ACC/AHA关于预防女性CVD的指南提出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CVD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心血管疾病(CVD)是影响心脏或血管健康的疾病。据统计,203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CVD的患病率将持续增加,成为全球非感染性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1]。目前,针对CVD的治疗主要以药物和手术为主,外科手术操作难度大和术后并发症多,探索药物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谷氨酰胺作为人体含量最丰富的非必需氨基酸,在细胞衰老和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调控代谢、免疫保护、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等病理生理变化,对CVD的防治作用日益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CVD死亡率居各病因之首,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CVD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水平。与此同时,CVD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2004年至今,年均增速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受卫计委疾病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病(CVD)发病人数也在持续增加,心血管病死亡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健康。据推算,我国目前心血管病总患病人数约2.9亿人,其中冠心病约有1100万人,仅次于卒中[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PD)患者心血管病(CVD)死亡与钙磷代谢的关系。方法把1999年7月至2007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死亡的60例PD患者,按是否因CVD死亡分为CVD死亡组和非CVD死亡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透析时间、脉压差(PP)、血钙(Ca)、血磷(P)、钙磷乘积、甲状旁腺素(PTH)等指标。结果CVD死亡组28例,占47%,非CVD死亡组32例,占53%;两组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间和血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VD死亡组的PP、血P、钙磷乘积和PTH显著高于非CVD死亡组。结论血P、钙磷乘积和PTH升高与PD患者的CVD死亡密切相关,是CVD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仍处在上升阶段,CVD死亡占居民死亡构成的40%以上,现患人数约2.9亿,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仍面临严峻挑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心肌损伤表现出具有正常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的相对或绝对减少,受损的心肌细胞通过纤维组织瘢痕修复,未受损的心肌细胞出现代偿性肥大,造成心肌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导致  相似文献   

16.
业已证实,机体长期炎症与老年人总死亡危险升高有关.本文拟就特殊病情下,尤其是罹患心血管疾病(CVD)时,血中白介素(IL)-6升高与老年女性死亡危险间关系进行了初评. 对象与方法 620例老年女性,年龄≥65岁,50%患有CVD[冠心病(CHD)、充血性心衰(CHF)、外周血管病(PAD)及卒中],均为生活难以自理者.研究中均采静脉血测定IL-6、C-反应蛋白(CRP)及白蛋白水平.嗣后人均随访3年,观察分析血中IL-6与CVD及死亡危险间关系. 结果血中IL-6升高与吸烟史、体重指数(BMI)、CHD、PAD、CHF、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皆明显相关.且在最高IL-6均值亚组,踝臂血压指数、肺功能FEV1、运动耐量均低,体能活动受限最明显.但IL-6与卒中、高血压及肿瘤等皆不相关.随访3年显示,95/620例不幸死亡.最高IL-6均值亚组死亡危险较最低均值亚组者高4倍(RR3.8,95%CI2.2~6.6);校正年龄、吸烟史、BMI后,死亡危险并未降低(RR3.5,95%CI2.1~6.2);进一步校正各种慢性疾病,以及病情严重度后,死亡危险有所下降(RR2.6,95%CI1.5~4.7);校正其它炎性反应物如CRP、白蛋白后,最高IL-6均值亚组死亡危险仍持续明显升高,且尤与CVD明显相关(P=0.09),提示高IL-6血症同伴CVD者较不伴CVD者死亡风险大为升高,亦即在CVD者,IL-6与死亡危险明显正相关.即使在不伴CVD者,最高IL-6均值亚组死亡的RR值亦较最低均值亚组者高2.5倍,充分表明,IL-6与CVD或非CVD死亡皆正相关.然而在不同时期内,上述相关性有所变异.如与最低IL-6均值亚组相比,在最高均值亚组,尤以随访头18个月内死亡危险升高最著,RR达5.7,继后死亡风险有所降低,RR仅2.2;同样,在伴CVD史的最高IL-6均值亚组,随访头18个月内死亡风险最高,继后时段死亡风险有示降低,如最高与次高IL-6均值亚组死亡危险仅分别较最低均值亚组高2.8与1.8倍. 讨论以上结果表明,血中IL-6与老年女性尤其是CVD者近期死亡危险明显正相关.故血中IL-6高低极有助于鉴别那些伴有高危风险的CVD老年女性近3年内的死亡危险大小.因此,长期炎症但凡伴有血中IL-6升高,至少可能为老年CVD女性远期预后不良的可靠评定指标之一. (袁志敏摘)  相似文献   

17.
据估计,1998年多于30%的全部死亡人数和大于10%的总疾病负担(以损失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计算)要归因于心血管病.因而心血管病(CVD)造成的高全球负担成为1999年世界卫生报告的重要内容.到1990年为止,包括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地区在内的亚洲国家因CVD死亡的人数已占到全球因CVD死亡人数的44%,这些国家的CVD负担已超过全球CVD负担的50%.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超过居民疾病死亡人数40%,已超过肿瘤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1-3]。临床上也有研究报告,血清炎性因子可作为评估健康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提供一定依据。但目前关于炎性因子作为评价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及预后指标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9.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017年全球CVD总死亡人数已达1779万,居非传染性疾病首位[1]。近年来,我国CVD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2016年CVD死亡率仍居首位,农村和城市CVD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分别为45.50%和43.16%[2]。虽然CVD的形势严峻,但可以预防,尤其是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等的危症人群中,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与死亡、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2]。  相似文献   

20.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提供的世界各地区年龄标化死亡率数据显示,心血管病(CVD)依然是世界人群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其中40%男性与49%女性死于此类疾病,即每年有4百万以上欧洲人群死于CVD。在过去十年中,尽管欧洲的冠心病与卒中相关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冠心病仍然是单个最常见的死亡原因。重要的是,发病率数据提示CVD与卒中相关的人群住院率开始增加。心血管介入治疗比例的上升、药物使用的增加及疾病致残人群的治疗需求都加重了我国卫生系统的社会经济负担。血小板全程参与了CVD的发展、斑块破裂和血栓的形成。血小板分泌和释放了介导凝血、炎症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血小板活性与CVD发病密切相关,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血小板活性的一个标志。采用MPV是否可以快捷又经济的早期对CVD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CVD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危险,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较多的题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