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床边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回抽胃液法监测胃残余量,观察组患者采用床边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比较两组患者的肠内营养达标情况、营养状况、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第5天,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率为70.0%,高于对照组的51.7%;肠内营养第7天,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4 d时,观察组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肱三头肌皮皱厚度和上臂肌围分别为(216.4±16.4)g/L、(37.5±5.3)g/L、(9.4±0.7)mm和(20.6±0.7)cm,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83.5±12.5)g/L、(32.8±4.2)g/L、(8.4±0.8)mm和(19.0±0.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腹胀、腹泻、腹腔高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4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观察组未发生。结论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管理中应用床边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对神经外科重症留置胃管患者设计的胃残余量监测单在安全喂养和联合营养支持优化方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重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除胃残余量监测外的常规留置胃管鼻饲和静脉营养支持。试验组在常规留置胃管鼻饲的基础上,定时抽吸胃残余量建立胃残余量监测单,根据胃残余量进行营养液输注速度和总量的调整,并总结每日肠内营养的能量供应差值,以此计算并调整静脉营养补充。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呕吐、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留置胃管鼻饲14 d时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以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试验组留置胃管鼻饲14d时的营养指标TSF、ALB、HB、TL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呕吐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残余量监测单能优化联合营养支持方案,保障营养供给,减少患者呕吐、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在中风病患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中的应用,评估其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大于40岁且需要EN支持的中风病患者64例,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超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回抽胃液法监测GRV,超声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监测GRV。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肠内营养(EN)耐受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变化及喂养并发症(反流、误吸、消化道出血及肺炎)发生情况。结果:通过14天的观察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1),且超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超声观察组的EN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1);超声观察组的反流、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及肺炎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法可以提高中风病患者营养状态、减少喂养并发症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姚红林 《南京护理》2021,10(1):9-13
目的:分析腹腔压力分级管理在慢重症患者肠内营养(EN)实施中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7ICU的慢重症实施EN患者。 结果:研究共纳入10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慢重症患者,其中50(50%)例在EN期间实施腹腔压力分级管理(腹腔压力导向组/观察组),50(50%)例实施常规EN治疗(标准组/对照组)。腹腔压力导向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24.98 ± 5.24) d vs (27.48 ± 6.18) d,P = 0.031]。观察组患者在EN出现不耐受的总例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14次vs 42次,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喂养中断情况和中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 0.05)。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在实施腹腔压力分级管理14 d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此外,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目标喂养量更易达标(92.98 ± 9.67 vs 83.06 ± 20.03 ,P < 0.01)。 结论: 慢重症患者EN期间通过腹腔压力分级管理可以改善预后,可用于CCI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朱利娟  张琳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2):964-967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GRV)在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方法:研究纳入2018-01—2019-05期间我科收治的6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超声监测GRV)和对照组(胃液回抽监测GRV),根据GRV及临床症状调整营养计划,从而比较两组达目标喂养时间、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长、感染并发症、肠内营养(EN)并发症的区别。结果:实验组达目标喂养时间、机械通气时长、ICU入住时间均对照组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EN并发症、感染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测GRV指导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EN并发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缩短达目标喂养时间,减少ICU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长,有益于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以肠内营养(EN)耐受性评分指导重症颅脑创伤(s TBI)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sTBI患者58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EN管理方案,观察组患者通过以EN耐受性评分为指导的营养支持治疗流程实施EN喂养。比较两组患者7 d内EN实施情况,第7、14天营养指标,以及第7天免疫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7 d内的喂养不耐受中断次数明显减少,平均热卡明显增加,达目标喂养时间明显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75,t=2.75,Z=2.92,P均<0.05),两组误吸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启动EN后第7、14天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0、2.08、2.90、2.91,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第7天肝素结合蛋白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6、2.40,P均<0.05)。结论 实施EN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引进白利度计来监测患者胃残余液量,以提高喂养达标率。方法:通过基础实验验证白利度计监测胃残余液量的理论,再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白利度计组与注射器组,监测并比较两组的喂养达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喂养达标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肠内营养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利度计监测胃残余液量的理论具有科学性,可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喂养达标情况。  相似文献   

8.
黎朝政  鲁佳  欧阳菊英 《妇幼护理》2023,3(24):5980-5982
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在预防 ICU 胃潴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21 年 10 月开始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前 后两个时间段 ICU 患者胃潴留预防情况。实施前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9 月设为对照组(n=47),实施后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设为观察组(n=35)。比较两组的胃潴留发生率,每日胃潴留量、日均喂养量、达到目标喂养时间和营养指标。结果 观 察组胃潴留发生率为 0.00%(0 例),对照组胃潴留发生率为 12.77%(6 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日胃潴留 量少于对照组,日均喂养量大于对照组,且达到目标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各项营养指标比较,护理前 组间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集束化护理用于 ICU 入住患者胃潴 留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提升喂养效果,减少胃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半固化间断喂养对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综合ICU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添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胶),使肠内营养达到半固化并给予间断喂养;对照组按常规持续喂养。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肠内营养达标的时间及肠内营养期间腹腔压力的大小。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营养达标时间以及腹腔压力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半固化间断喂养更符合生理需求,能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的时间、降低喂养期间腹腔压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4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2组基线资料匹配。EN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胃肠功能恢复时尽快启用EN,观察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及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结果入院当日,2组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MY)、血浆白蛋白水平和APACHEI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周上述各项指标对比,EN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EN组治疗后感染率(33.33%vs66.67%,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28.57%vs71.43%,P<0.01)、住院天数〔(20.50±2.70)vs(26.21±3.11)d,P<0.01〕及住院费用〔(4.20±1.20)vs(6.51±1.60)万元,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N组病死率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功能恢复期尽早行EN有利于维护肠屏障功能、降低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ICU持续肠内营养的不同胃残余量患者喂养达标率的差异并分析喂养达标率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5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持续肠内营养518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按照入住ICU第7天不同胃残余量进行分组,其中57例患者胃残余量≥200 mL作为达标组,另461例患者胃残余量<200 mL作为未达标组,比较2组患者ICU入住第7天喂养达标率,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喂养达标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达标组患者喂养达标率为14.0%(8/57),较未达标组的27.1%(125/46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8,P=0.03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影响喂养达标的危险因素为超重(OR=0.496,P<0.001,95%CI:0.317~0.775)、肥胖(OR=0.351,P=0.020,95%CI:0.145~0.851)以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OR=0.931,P=0.023,95%CI:0.876~0.990),而保护性因素为偏瘦(OR=2.462,P=0.005,...  相似文献   

12.
张力  张晓梅  梁玉婷  彭娟  周宏珍 《护理研究》2015,(10):1175-1178
[目的]调查重症卒中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达标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的重症脑卒中病人182例,分为达标组与不达标组,通过Logistic分析,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不达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82例病人中有123例(67.6%)早期喂养不达标,两组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腹泻、呕吐或反流、胃残余量100mL、机械通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出现腹泻、呕吐或反流、胃残余量100mL、行机械通气对早期肠内营养不达标有影响。[结论]腹泻、呕吐或反流、胃残余量100mL、机械通气可能为卒中病人早期肠内营养不达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机械通气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管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构建艾滋病机械通气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管理方案,选取南宁市某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艾滋病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肠内营养治疗、护理方案。比较两组干预后第7天和第14天营养及免疫指标、肠内营养7 d喂养达标率和喂养中断率、70%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干预后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干预7 d后观察组肠内营养7 d喂养热量达标率(94.74%)较对照组(27.03%)升高,喂养中断率、70%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第14天观察组血清清蛋白值、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滋病机械通气病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管理方案,可提高病人喂养耐受性,降低喂养中断发生率,有效提高艾滋病机械通气病人营养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初新  陈东芳  张婷婷 《全科护理》2021,19(12):1643-1646
目的:观察重力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纳入医院产科出生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暖箱保暖、肠外营养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予以间断鼻饲喂养,观察组予以重力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对比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指标(每日胃残余奶量、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达2000 g时间、每日睡眠时间、住院时间),出生后4周内每周体格发育相关指标(体重增加值、身长增加值、头围增加值),胃肠道发育情况(每日排便次数、每日排便量、胎便排尽时间、潴留量、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腹胀、呕吐、便秘、胃潴留、胃食管反流、呼吸暂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每日胃残余奶量、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达2000 g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儿每日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生后4周内观察组患儿每日体重增加值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每日身长增长值、头围增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每日排便量大于对照组,胎便排尽时间、潴留量、达到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则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腹胀、呕吐、便秘、胃潴留、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呼吸暂停、NEC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实施重力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喂养并发症,对患儿胃肠道发育以及体格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超声与注射器回抽两种监测方法在评估重症患者胃残余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重症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类试验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含1138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显示,超声监测胃残余量能明显降低腹泻、反流、胃潴留、误吸发生率(P0.05);且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监测操作时间更短(P0.05)、喂养达标时间更早(P0.05)、喂养中断次数更少(P0.05)。结论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重症肠内营养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红娟  贾晓颖 《天津护理》2020,28(6):688-689
目的: 探讨腹内压监测在指导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1至12月236例入住ICU并实施EN的危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ICU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制一次性膀胱内压测量器监测腹内压,并根据腹内压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并发症的发生率和7 d喂养达标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泻、胃残余量增加、呕吐/返流、便秘等喂养不耐受并发症低于对照组,7 d喂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肠鸣音减弱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自制一次性膀胱内压测量器监测腹内压能减少ICU危重患者早期EN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减少胃残余量监测频率对经鼻肠内营养患者喂养并发症及摄入热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科ICU、呼吸ICU、急诊ICU住院并接受机械通气及经鼻胃管持续肠内营养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试验组在启动肠内营养后第12小时监测1次胃残余量,之后每天在相同的时间点监测1次,对照组每4 h监测1次胃残余量,两组均从启动肠内营养时开始,观察、记录至入住ICU第7天,比较两组的喂养并发症及入住ICU第7天摄入热量。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2例完成研究。试验组在入住ICU 7 d内呕吐发生率及胃残余量最大值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鼻胃管堵塞。入住ICU第7天试验组摄入热量高于对照组(Z=-2.107,P=0.035)、试验组摄入热量达标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6.62,P=0.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低胃残余量监测频率为1次/d可在不增加喂养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下,提高患者入住ICU第7天的摄入热量达标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床旁超声与回抽胃液法对于指导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并评估肠内营养时超声监测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机械通气并给予肠内营养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0例。回抽组采用传统回抽胃液法,每6 h回抽胃液评估胃残余量,并根据结果调整肠内营养方案;超声组采用每6 h使用超声测定胃残余量,据此调整肠内营养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呕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腹胀和腹泻的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调整肠内营养的时间。结果与回抽组相比,超声组患者肠内营养达标时间明显缩短,第3天和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呕吐、VAP以及腹胀发生率显著降低,护士调整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检测胃残余量指导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营养支持的效果,减少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胃残余量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重症患者按胃残余量(GRV)临界值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200 ml,实验组选择500 ml,两组均经鼻胃管通过喂养泵持续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根据每隔4 h GRV监测的结果,调节输注速度,直到达到目标热卡;胃残余量低于临界值,增加或保持原输注速度;超过临界值,停止肠内营养;一旦恢复到临界值以下,以停止前的速度重新开始。比较两组营养达标率、反流和(或)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营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RV临界值选择500 ml比选择200 ml更有利于提高肠内营养达标率,不影响胃肠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管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高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顺序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营养耐受性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耐受症状、营养指标及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结果研究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营养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腹泻、误吸、呕吐、腹胀、胃潴留不耐受症状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达到预期目标喂养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高压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耐受性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胃肠功能不耐受等症状发生,改善喂养指标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