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认为结直肠炎-癌转化病机以正虚邪实为主,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要。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的炎-癌转化是癌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炎-癌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对阻断癌症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从中医“虚、瘀、毒”的角度结合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炎-癌转化的认识,以扶正、活血、解毒为治疗原则,扶正补虚,提高机体免疫抗邪能力,在炎症期切断炎-癌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炎-癌转化”是炎症相关性疾病从炎症到癌症发生、发展、转化过程的总称。基于“脾虚毒损胃络”理论并结合古今对炎症和癌症的认识,详细论述辨治胃“炎-癌转化”思路,应健脾益气以治其本,祛邪解毒以治其标,凉润通降以顺其性,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胃“炎-癌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进行挖掘和整理,梳理郁-热-毒与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关联性。郁-热-毒是影响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郁-热-毒影响肿瘤微环境,尤其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机体炎症微环境。中医药的合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机体的炎症微环境,截断炎与癌的转化,延缓乳腺癌的发展进程。丹栀逍遥散具有疏肝理脾、清热解毒之功,影响因郁-热-毒引起的乳腺癌患者炎-癌转化。因此,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乳腺癌将为中医药防治乳腺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炎性微环境在结肠“炎-癌”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介导的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相似性。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黏蛋白1(MUC1)之间的交互关系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认为异常表达的MUC1可作为“伏痰”的研究指标,进一步提出在临床早期治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时,应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健脾化痰、调气化痰、清温消痰、活血解毒化痰等治法,以有效干预结肠炎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5.
胆系恶性肿瘤中的胆囊癌、胆管癌属于临床难治性肿瘤,放疗、化疗等疗效不肯定,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胆系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也取得较好疗效,诸多中医临床大家均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辨治胆系肿瘤的理论与法则,重视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疏理气机、健脾益气、化痰解毒等多种治法的运用。吾师(周红光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20年,长期不断探索,临证之中创新性提出“温滋解毒法”辨治恶性肿瘤,其指温法、滋法和解毒法三法同用,是中医辨治恶性肿瘤的重要治法。本文结合临床案例一则,探讨温滋解毒法在胆系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具体运用,以供学习。  相似文献   

6.
结肠炎-癌转化是炎症性肠病从炎症-不典型增生-癌变逐步进展的过程,在此期间,肿瘤微环境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营造了适合肿瘤生长的环境,而脾虚湿热是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中的主要病机。本文通过对结肠炎-癌转化、肿瘤微环境在炎-癌转化中的作用、炎-癌转化的中医病机以及脾虚湿热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旨在探讨中医药在延缓结肠炎-癌转化进程中的药理作用,为结肠炎-癌转化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沈曼娜  李永浩 《中医药导报》2019,25(24):13-14,17
通过论述"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从阳不化气与不可控炎症及阴凝成形与肿瘤两方面分析"炎-癌转化"学说,并结合既往学者对癌前病变及肿瘤的治疗经验,提出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肿瘤预防与治疗思路,以期为中医药干预"炎-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各种内外因素使津液变异和转化成为痰浊。痰浊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痰浊内生转化为毒的过程即是痰毒转化的过程,是肿瘤发病的核心环节。从恶性肿瘤的痰毒病机出发,结合炎-癌转化和肿瘤炎性微环境现代研究,探析从内外因致使津液代谢紊乱到痰浊内生,进而搏结成块,痰毒转化形成癌肿的过程。立足于痰毒转化这个核心进行遣方用药,既能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也能丰富和扩展痰证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炎症产生炎症调节因子所形成的炎症微环境可诱导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为宫颈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等,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常与前期相应部位炎症的持续存在有关。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妇科炎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炎症与肿瘤发病机制“炎癌学说”出发,以近年来妇科炎症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基础,结合中医药对妇科常见慢性炎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阐述和探讨积极防治妇科炎症反复发作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妇科炎症的优势与特色,为进一步研究妇科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妇科恶性肿瘤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一直以来是医学研究界中热衷的话题。研究表明,慢性炎症是肿瘤发生的潜在因素,有效控制和治疗慢性炎症是预防肿瘤的措施之一。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亦能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该课题组基于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慢性炎症和部分恶性肿瘤的常见基本病机——“虚、瘀、毒”互结,提出益气化瘀解毒法的治疗法则,并对近年来有关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炎症和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行综述,同时探讨其抑制“炎-癌”转换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免疫抑制是构成肿瘤炎症微环境的核心特征,通过改善肿瘤炎症微环境,解除免疫细胞向抑制性表型转化的压力,重塑肿瘤免疫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肿瘤炎症微环境属中医微观辨证的范畴,结合现代医学对肿瘤炎症和免疫的认识,认为其与中医"癌毒"所属"阴毒"的致病特征类似,存在"寒凝痰瘀"的病机特点,应在中医传统辨证理论的指导下,注重"温补、化痰、通滞"治法对肿瘤炎症微环境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炎癌转化”是从胃的相关性炎症发生、发展到胃癌(GC)的一个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我国,GC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较高,预后较差,对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构建GC的防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炎癌”链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键环节,现代医学对于CAG的治疗一般以去除病因及改善临床症状为主,这些治疗虽短期疗效较好,但往往缺乏明显的逆转性且易复发。中医药防治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出发,并且结合现代医学对“炎癌转化”的认识,对CAG及GC实施个体化防治原则,防治并重是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基于CAG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关键提出“脾虚宛滞”理论,认为脾虚是“炎癌转化”之根本,宛是“炎癌转化”之重要因素,滞是“炎癌转化”之关键,“脾虚宛滞”与胃“炎癌转化”进程息息相关。治疗上运用“健脾去宛”之法,其目的是健脾以培元,改善胃腑供血及调节机体免疫力;去宛以通滞,减少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改善炎性微环境,对胃的相关性炎症进行早期干预,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阻断、延缓甚至逆转胃黏膜病变,为CAG的临床诊疗及GC的预防提...  相似文献   

13.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首家公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机梅——福州市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于1988年10月在福州成立。该研究所的前身是福州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从80年代初以来,他们不断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规律,提出了"扶正培本"治疗癌症的理论;成为中医治癌大法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研究中医免疫的重要课题。该所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十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积累与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最终形成。“炎-癌转化”指可控性炎症相关性疾病到肿瘤发生的过程,此阶段具有痰瘀胶结、毒瘀交阻的特点。细胞焦亡是一种细胞炎性死亡,其引起的非可控性炎症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浊”“毒”“瘀”等病理产物的微观体现。本文通过探究细胞焦亡与“炎-癌转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中医药通过诱导细胞焦亡以延缓“炎-癌转化”的研究概况,阐明病机演变规律,发现细胞焦亡所引起的非可控性炎症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炎-癌转化”阶段机体多处于正虚邪恋,邪气渐盛,气血津液失调的状态,热毒、痰饮、瘀血等为本病病因,亦为病理产物,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兼扶正固本,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精准辨证,分阶段灵活选用清热、活血、解毒、滋阴、健脾等法,以奏效机。  相似文献   

15.
慢性炎症恶性转化即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是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近几年西医研究的重点,尤其是针对其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但目前中医学对"炎-癌转化"的研究涉猎甚少,其中医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研究"炎-癌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对阻断癌症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在疾病长期慢性发展过程中,正气亏虚是"炎-癌转化"的内在因素,正虚邪实是"炎-癌转化"的重要条件,而感受外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及痰饮、瘀血等因素的影响,加速了"炎-癌转化"进展的过程,最终因本虚标实,气血阴阳失调,邪气内生,导致病邪久滞不去,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变生恶病,发为肿瘤。  相似文献   

16.
对癌性贫血的中医用药思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癌性贫血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尤其在肿瘤进展期更为明显。贫血对患者体能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放疗、化疗效果和预后也有重要影响。分析癌性贫血的临床治疗现状,结合临床经验,我们提出了“脾肾亏虚,瘀血内阻”为癌性贫血的病机关键,积极探索防治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思路,创立了癌性贫血的中医治疗大法———“健脾补肾,祛瘀生新”法。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大特色,肿瘤基因的诊断、治疗的个体化,以及目前倡导综合治疗体现个性化的思路与祖国医学的辨证方法是吻合的。如何将中药的治疗与肿瘤的防治有机结合以期体现中医中药抗肿瘤的非凡疗效,在此提出中药三期疗法即:益气养阴法对癌前期和随访期病人起到免疫调节作用,从而阻碍癌症的转化、转移过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早期癌症病人的主要治疗思路,即清活攻毒法,其与放疗、化疗为伍,增强抗肿瘤疗效;益气化瘀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可以起到协同化疗减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可控性炎症在恶性肿瘤的产生、发展、恶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会促进正常细胞的癌变。"痰"是癌病的病机要素已成共识,其作为津液的病理产物,提示津液异常与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炎性微环境属于中医"痰"的范畴,炎性微环境与痰浊属于中西医理论对肿瘤产生发展过程中同一病理产物不同角度的理解。以炎性微环境为切入点,从津液角度探讨其与炎-癌转化的病理生理,为中医药干预炎-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炎-癌转化指可控性炎症相关性疾病到肿瘤发生的过程,炎症微环境为肿瘤微环境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体内微环境失衡,诱导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并恶化,导致肿瘤的形成。铜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主要通过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介导炎-癌转化。本文通过探究铜代谢与炎-癌转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中医药干预铜代谢以延缓炎-癌转化的研究概况,阐明病机演变规律。炎-癌转化过程多与热、火、毒等病理因素相关,中药能与铜离子生成稳定络合物,通过影响活性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炎症介质的水平来介导核转录因子、NLRP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通路,进而干预炎-癌转化。  相似文献   

20.
云雾移睛治疗三法江秀珍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云雾移睛主要与痰湿、血瘀和肝肾虚有关。采用化痰除湿法,理血法和补肝肾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并可减少服激素的副作用和手术的痛苦。中医谓玻璃体为神膏,属胆所主,又为瞳神属肾所主,肝肾同源,肝开窍于目,故本病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