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胃肠功能障碍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与手术引起的创伤、麻醉药品的使用、长时间的禁食水、对腹腔内脏器的刺激、水电解质紊乱等因素相关[1],导致胃肠道动力、功能紊乱及胃肠道神经、胃肠道激素分泌失衡,发生炎症反应、菌群失调而发病[2]。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无自主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障碍,若得不到及时诊治,严重可造成机械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手术的疗效和患者的预后[3]。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药常给予持续胃肠减压、促进胃肠动力药、调节肠道菌群、辅助通便等对症治疗[4],在治疗的同时患者易形成依赖性,且因术后禁食水不能口服而经鼻饲给药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5]。中医药治疗该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外治方法联合应用,可达到理想效果[6]。笔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受益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老年精神障碍即老年精神病,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病,是因脑萎缩、脑血管疾病、脑变性等病变引起的一类精神障碍[1]。对于老年精神障碍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和奥氮平等药物是目前对症治疗的有效药物,但这些药物常会造成患者胃肠动力减弱等副作用,易引起便秘[2];此外,  相似文献   

3.
<正>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可因麻醉、炎症刺激等多种因素产生包括出血、肠梗阻、切口疝、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并发症[1]。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作为常见并发症之一,若因治疗不当,可引起肠粘连、感染[2-3]。西医以应用促胃肠动力类药物促进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刺激胃肠道发挥促动力作用。但此类药物疗效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具有多变性。而中药穴位贴敷[4-5]作为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应用中药透皮吸收后直接刺激局部神经,进入经络后起到调和气血、胃肠功能,以及驱邪外出,  相似文献   

4.
<正>消化道穿孔为临床常见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严重等特征[1],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严重者出现休克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内脏器官,出现腹膜炎、肠麻痹等一系列腹部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目前手术为最有效治疗方案,随着微创理念及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治疗多采用腹腔镜微创修补术,该手术可快速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胃酸对胃组织的损伤,改善患者的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水平,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等特点[3],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PGID),影响患者康复并增加医疗负担[4]。  相似文献   

5.
<正>产后焦虑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一种情绪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其患病率为13%~40%[1-2]。产后焦虑可能会使得产妇难以较好地适应其母亲角色,并且可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产妇反应能力降低及婴儿行为问题等诸多不良后果[3]。有研究证实,产后焦虑与母亲依恋的降低[4]、婴儿喂养障碍[5]、婴儿情绪以及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和发展[6]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6.
<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 occlusion,CRVO)是一种眼科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致盲率较高[1-3]。2021年《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视网膜静脉阻塞》[4]指出,CRVO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急性血流梗阻,导致静脉扩张、迂曲,血流瘀滞,视网膜出血和水肿为特征的病变。CRVO病因复杂,视网膜静脉血栓、继发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等是其常见风险因素[5-7],多由血栓形成引起[8]。有研究[9]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的病理进展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正>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为颅内血管损伤或循环系统障碍引起的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由于发病时对颅内神经造成伤害,经救治后大部分患者都会遗留不同形式的神经功能障碍[1-2]如:运动功能障碍、吞咽障碍、失语、抑郁等后遗症,这给万千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以及长时间的身心负担[3]。  相似文献   

8.
<正>广泛性焦虑症以持续、难以自控地担心某些对象或事件为主要临床特征,多伴有不安感、睡眠障碍等症状[1]。该病女性的患病率更高,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影响机体[2-4]。众多研究者通过临床或实验等[5,6]证实了针刺疗法的高效性和科学性,逐渐得到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王甜  粟胜勇  羊璞  张熙  林欣颖 《中国针灸》2023,(2):149-150+157
<正>抑郁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或精力疲乏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疾病[1],预计到2030年抑郁障碍将成为导致全球非致命性健康损失的最大因素[2]。目前治疗本病多采用口服抗抑郁药物,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笔者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采用“疏肝调神”法针灸治疗肝气郁结型中度抑郁障碍患者3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ation,ROU)是常见的一种口腔黏膜疾病,10~30岁女性为高发人群,总发病率可达15%~25%[1]。ROU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局限性浅表溃疡,且呈反复发作的特点,以溃疡和灼热疼痛为主要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不能正常进食或言语表达。由于溃疡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2]。其发病与免疫、遗传、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微量元素缺乏、口腔微生态紊乱等诸多因素有关[3]。目前西医治疗以缓解局部症状为主,但对引发ROU的整体调节方面效果欠佳,尚无特效药物,且控制复发的效果也不理想[4]。既往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可更好地改善症状,减少复发,且安全性高[5-6];但单纯应用中药治疗起效较慢,故中西医结合治疗ROU越来越被认可[7]。基于此,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泻黄散火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43例,观察疗效及复发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高危疾病,该疾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免疫、胆汁反流、遗传、放射等因素有关[1],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胃脘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是其常见临床表现[2]。CAG的诊断常辅助胃镜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理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变薄、黏膜基层增厚,胃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腺或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3]。该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胃黏膜和腺体进一步萎缩可发生癌变,癌变率高达10%[4],故该疾病的早期治疗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关注。西医治疗主要以去除病因为主,常用药物为抑酸、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促进剂、抗Hp治疗等,效果不够理想[5]。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以改善临床观症状,而且能够阻断、逆转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6],目前常与西药联...  相似文献   

12.
<正>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1],全身化疗是此类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2],可有效抑制肿瘤[3];但化疗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杀死异常生长的肿瘤细胞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对正常细胞、组织和脏器造成损伤[4],同时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恶心、呕吐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影响化疗的进一步治疗,因此给予相应的干预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与营养液渗透压过高、输注量过大、输注速度过快以及营养液被污染、温度过低、应激状态、并发低蛋白血症等诸多因素有关[1]。ENAD不仅可引起肛周皮肤损伤,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患者的预后不利[2]。蒙脱石散鼻饲是临床治疗ENAD的常用方法,蒙脱石散可在肠道形成保护膜而产生止泻作用,但其整体疗效不理想,且易引起便秘,对ICU患者的康复不利[3]。  相似文献   

14.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属于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发病主要与长时间制动引起深静脉回流障碍或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1]。早期血栓脱落可引发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2],并易出现肢体反复浮肿,皮肤变色,甚至形成溃疡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目前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抗凝、溶栓为主,配合抬高患肢等减轻症状,但效果有限[4-5]。中医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纳入“脉痹”“瘀血流注”“股胀”等范畴,认为病因病机为瘀血、湿热、体虚导致脉络不通,因此治疗需注重活血通络、祛湿化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本文对自拟中药方利湿逐瘀通脉汤辅助治疗DVT,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是指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感染、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1]。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为急性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色觉障碍和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2]。现代医学多主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常作为急性ON的首选用药。尽管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能够快速消除视神经的炎症及水肿,但有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等弊端[3-4],而中医药强调审因论治,整体合参,在治疗本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内服、针刺及穴位注射等方法,可有效改善视神经炎患者的眼部症状、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CPPS)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前列腺炎[1],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生殖区疼痛,常见于中老年男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高达8.2%[2]。该病病理机制相对复杂,具有罹患后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等特点,并且容易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身心伤害,进而出现焦虑、抑郁及性功能障碍等症状,且临床疗效欠佳[3-4]。CPPS合并抑郁是指CPPS迁延日久患者精神或心理轻度损害的疾病,据统计,CP/CPPS患者抑郁症的比例可达78%,重度抑郁症高达60%[5],目前西医治疗通常给予CPPS和抗抑郁对症治疗[6]。临床研究表明,微创埋线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各项症状[7]。本课题旨在探讨微创埋线对CPPS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为妇科常见病,以内分泌紊乱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常见有肥胖、闭经、月经稀发等,严重者会出现排卵功能障碍、糖代谢异常甚至不孕[1]。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代谢综合征、免疫炎症因素、青春期生理特点、精神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2-3]。育龄期女性是该病的高发人群,患病率约为6%~10%[4]。该病目前多采用药物(以治疗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促排卵药物为主)治疗,目的是平衡代谢、降低雄激素、促排卵[5];但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效果不佳,且该病的疗程较长,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限。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的特点,中西药二者联合用药,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6-7]。基于此,本文笔者自拟紫桂汤联合来曲唑治疗PCOS排卵功能障碍患者45例,并与单纯西药来曲唑治疗的45例对照观察,取得较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特应性皮炎是常见的皮肤疾病,近年来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较多[1]。目前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多以药物为主,以减轻瘙痒症状、缩小皮损面积为治疗原则。依巴斯汀是一种抗组胺药物,对组胺H1受体亲和力强,止痒作用强,不穿透血脑屏障,可防止多种过敏原的释放,短期疗效明显,长期疗效不佳[2]。中医学认为特应性皮炎的病机涉及风湿热毒、血热、血瘀、血虚等,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肺气虚引起的,治疗应以清热凉血、祛风通络为主[3]。凉血止痒方由水牛角、生薏苡仁、白茅根、赤芍药、牡丹皮、地肤子、茯苓、生地黄、泽兰、甘草、苦参等组成,具有清热凉血、祛湿止痒的作用[4]。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牙周炎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防治的口腔疾病之一[1],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牙痛、牙龈红肿或溢脓、牙龈出血、口臭等,是临床口腔科的常见病[2]。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牙齿松动或脱落等,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3],如果牙周炎致病菌进入血液可引发全身性疾病,菌斑细菌是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素,宿主的防御反应严重影响着牙周炎的发生发展[4]。  相似文献   

20.
<正>全球痛经发病率大约有70%[1],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前列腺素、子宫位置、血管加压素、精神及基因因素等有关,治疗以缓解疼痛症状为主[2],使用NSAIDs(如芬必得)、口服避孕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或手术子宫神经阻滞及切除等,副作用较多[3],随月经周期反复用药,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临床使用受限。中医治疗痛经有其独特优势,强调审症求因,审因论治[4],治疗因人而异,标本同治,有效调治痛经患者症状且副作用小[5],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