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特点,严重损害我国居民健康。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我国约有CVD患者3.30亿,CVD死亡占据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1]。因此,为治疗CVD、降低居民健康负担,迫切需要新的干预手段或治疗药物。既往研究结果表明,炎症在CV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CVD风险,临床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预防CVD的一线治疗。然而,临床使用中报告了各种不良事件,包括肌肉问题、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眼部疾病。以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维持性较差,因此,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可能会错过挽救生命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现代康复医疗的观点认为尽早在脑血管疾病(CVD)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评估.采取治疗和康复相互渗透的医疗模式,可以减少CVD的残障率。由于临床神经电生理的研究方法如脑电图、诱发电位等可以在毫秒级的时段里动态、实时、定量反应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信息,有着影象学检查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在CVD的康复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CVD)是循环系统疾病的统称,尽管近几十年来CVD在临床研究和治疗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其仍是全世界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疾病。CVD进程中炎症、纤维化等促进了心肌细胞(CM)的凋亡,成熟的CM缺乏损伤后修复及再生的能力,这无疑阻碍了CVD治疗的进展。近年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发现推动了人类多种疾病的体外研究,为CVD潜在分子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方向,hiPSC衍生的CM更是为心肌的修复提供了广阔前景。本文结合近年相关文献,就hiPSC在CVD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现代康复医疗的观点认为尽早在脑血管疾病(CVD)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评估,采取治疗和康复相互渗透的医疗模式,可以减少CVD的残障率。由于临床神经电生理的研究方法如脑电图、诱发电位等可以在毫秒级的时段里动态、实时、定量反应神经元的功能活动信息,有着影象学检查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在CVD的康复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CVD)已经成为威胁全世界人群生命健康的首要原因,其致死率占全球疾病总死亡率的首位。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等水平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血脂紊乱已被大量高质量研究证实为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以上述指标作为血脂监测与CVD治疗靶点。然而大量临床数据证明,常规血脂指标并不能解释心血管事件及其残余风险,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即使常规血脂无异常,仍会发生心血管事件。近年的研究证明,这部分人群的血浆脂蛋白颗粒及亚组分存在异常,因此关于血浆脂蛋白颗粒及亚组分的病理机制以及与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旨对于血浆脂蛋白颗粒及亚组分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其进展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除了肺结构和功能受损外,局部炎症介质释放入血液中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全身炎症反应可进一步诱发或加重COPD的肺外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骨质疏松、焦虑和抑郁、感染等,其中临床上以CVD尤为常见。COPD患者患CVD的风险增加,且并发CVD将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反复住院和远期预后变差。COPD和CVD是全球最重大的疾病负担,两者存在着共同的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因此,了解两者共同的发病机制可能会有利于全面认识和正确治疗,从而减轻这种负担。作者就COPD和CVD的免疫学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已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危害健康的疾病,也是导致预期寿命受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近年来,CV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推算现患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死亡人数仍在上升,2020年接近450万,农村为45.91%,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的发病率仍持续增高。《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指出目前中国CVD人数达3.3亿,其中冠心病占1139万,是导致中国CV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全球CVD防治领域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冠心病与机体内小分子代谢物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疾病(CVD)在全球范围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而血管钙化(VC)是造成CVD风险事件终末结局的主要共同病理改变,表明血管钙化是CVD的潜在防治靶点,但鉴于血管钙化的复杂发病机制,目前没有应对血管钙化的有效手段。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研究发现铁含量超载或缺乏导致的铁稳态(IH)异常分别在不同类型的CVD和疾病不同阶段参与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因此,阐明血管钙化时的铁稳态异常机制,有助于为血管钙化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指出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017年全球CVD总死亡人数已达1779万,居非传染性疾病首位[1]。近年来,我国CVD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2016年CVD死亡率仍居首位,农村和城市CVD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分别为45.50%和43.16%[2]。虽然CVD的形势严峻,但可以预防,尤其是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等的危症人群中,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与死亡、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2]。  相似文献   

12.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肝病,影响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口。MAFLD特征是肝脏脂肪变性和代谢紊乱共存。作为一种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MAFLD与心血管疾病(CVD)有着相似的发病机制。这两种疾病都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等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MAFLD与CVD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CVD危险因素,MAFLD与传统的CVD危险因素不同,仍待进一步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本共识使用德尔菲法则,通过两轮调查就MAFLD和CVD风险之间的联系达成一致意见,并探讨了MAFLD与CVD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病理生理机制、监测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疾病(CVD)是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其发生、发展往往受遗传与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数目最大的菌群库,影响宿主的生理代谢,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从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多个方面影响CVD。因此,以肠道菌群作为CVD治疗靶点的方案值得探索。本文将对肠道菌群在C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VD的方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通心络胶囊合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CVD)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通心络胶囊合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是中西结合治疗方法,本研究观察其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疾病(CVD)是一类由不同病因的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疾病和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公认的危险凶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心脏病等,遗传因素亦为其病因之一。一些对孪生子、同胞以及家系的研究提示了CVD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倾向。作者就近年来对遗传性和散发性脑血管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IRA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抵抗(IR)是当今国际医学研究的热点,与心血管疾病(CVD)密切相关。为探讨IR、CVD的危险因素和行为、临床及亚临床CVD之间代表性的关系,美国国家心肺及血液研究所发起了IRAS(The Irmalin Resistance Atherosclerosis Study),是第一个旨在大规模、多种族人群中,评定IR、高胰岛素血症、高糖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其它成分与流行CVD关系的多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本文介绍了2000年以来的主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疾病(CVD)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及血管系统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多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等.据统计,CVD在年龄>50岁中老年人群中常见,是老年人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国民物质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CVD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加强人们对CVD的认知以及开展对CVD防...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CVD)在中国发病率居高不下,动脉粥样硬化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步意识到肠道菌群在CVD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肠道微生物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Vs)与自体细胞来源的EVs类似,在细胞间通信、增殖、分化和炎症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EVs在CVD的研究集中于宿主细胞来源的EVs,然而肠道细菌来源的EVs在炎症反应、脂质摄取和血管功能障碍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同时肠道来源的EVs因其特性或能成为药物载体和治疗靶点,有望通过疫苗接种实现对CVD的防治。现就肠道菌群的EVs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CV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心血管疾病(CVD)仍然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尽早的正确诊断对于降低CVD的死亡率具有极大的益处。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HF)、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居于首位,是目前临床进展快、研究较活跃的领域之一[1-2]。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对CV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有助于降低死亡率,然而,目前临床上仍然需要一种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新的治疗方案来降低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综合征(Met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是一组表现为一系列与心血管疾病(CVD)相关联的症候群,包括像向心性肥胖、高糖血症、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等,这些特征与近年来不断增长的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多重因素导致的代谢紊乱与CVD发生之间相互关联,其中胰岛素抵抗(IR)、氧化应激、低水平的炎症和血管功能不良被认为是最大的成因。因此,临床上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疗方案被用来治疗MetS患者,并且叮嘱患者应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健康的饮食、合理的锻炼。此外,改进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的代谢,控制血压和调节血脂异常也能延缓或者逆转MetS患者的CVD进程。本综述旨在阐述MetS与CVD之间复杂的联系,讨论关于MetS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治疗的最佳方案,并介绍目前临床试验中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