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区域破裂或阻塞出现神经元缺氧、功能损伤或坏死而导致持续性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1],已经成为当今成年人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2]。其引发的功能障碍由神经元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决定[1]。一般包括认知水平下降、平衡能力不足、言语功能障碍和上下肢功能障碍,导致步行能力下降,社会参与缺失,直接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3—6]。步行能力是实现日常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严重限制其功能独立性,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1]。因此,改善平衡功能以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是重要的康复目标[2]。近年来,有研究人员通过动态平衡测试仪的感觉统合测试系统(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OT)发现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前庭觉和视觉得分较健康人均降低,并且脑卒中患者整合这三大感觉信息以调节平衡的能力均下降[3]。目前,针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干预方向主要集中于本体感觉训练、  相似文献   

3.
<正>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是在进行推理、理解和学习等复杂认知任务中一种大脑对信息临时存储和加工的能力[1—2]。该能力与推理、流动智力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关[3—4],其提升有助于增强人在需要更加复杂思维和行动任务时的表现[5]。此外,许多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常伴随工作记忆障碍。例如,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除妄想、幻觉、语言混乱、精神运动行为障碍外,工作记忆障碍也是患者核心症状之一,且被认为是疾病预后和转归的重要预测因子[6]。目前针对提升工作记忆的药物效果有限,迫切需要其他针对改善工作记忆的创新型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其导致的死亡约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负担的70%,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1]。为保障国民生命安全,国家参照国外慢性病防控的成功经验,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2]。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医共体内部缺乏高效的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平台及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水平欠缺这些因素导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不显著,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普遍偏低[3-7]。  相似文献   

5.
<正>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一种非常真实而具体的自我怀疑形式[1]。近年来,自我能力否定倾向已被作为一种亚临床认知特征受到广泛关注[2-3]。有研究[4-5]发现,它会导致心理困扰、幸福感降低、自信心下降、焦虑和抑郁等。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者还存在自我破坏和自我挫败行为,存在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人也会影响其他人,比如患者,这会增加临床工作中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1,6]。  相似文献   

6.
<正>步行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1]。既往的研究表明,约38%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仍不能行走[2],而那些出院时可以步行的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步行能力也大幅下降[3]。因此,恢复步行功能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相似文献   

8.
<正>据统计[1],2017年全球因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1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0%。大量研究证明,饮食因素与高血压[2]、糖尿病[3]、冠心病[4]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食物素养由计划、选择、管理、准备食物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组成,可以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5-6]。高水平的食物素养意味着个人拥有更好的食物相关知识与技能,更倾向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7-8];相反,个人食物素养水平低会导致错误的食物选择,对慢性病产生不利影响[9]。  相似文献   

9.
<正>孕期体重过度增加或增加不足都会增加不良母婴结局的风险[1]。然而,既往研究[2-3]通过饮食、运动干预来控制孕期体重,但成果有限。体重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身体尺寸、体型、体重及体重水平的认知,若认知与实际不符,则称为体重认知偏移[4],且体重认知偏移可能影响其体重控制态度和行为[5]。目前,虽已有研究[5]指出存在体重认知偏移,但关于孕妇体重认知研究较少,国内研究基本空白。为此,本文概述体重认知概念、测量工具、孕妇体重认知现状等,以期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1]。研究表明,约85%的早期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2],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永久性的损伤,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3],因此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至关重要。传统的上肢康复治疗通常耗时久且患者依从率低,结果常取决于治疗师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诱导功能障碍肢体基于神经可塑性的运动改善[4]。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患者因残疾无法独立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3]。脑功能检测技术可监测大脑活动期间的变化,为评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帮助[1]。相关的脑功能检测技术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等[4-5]。  相似文献   

12.
<正>缓和照护[1](palliative care,PC)旨在解决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和照护者身体、心理、社会和灵性等四个方面的需求,相较于常规照护[2],其可明显改善患者和照护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医疗系统资源再分配,因此各大指南推荐[3]将缓和照护整合至癌症治疗过程中。尽管缓和照护有诸多好处,但在急需这些服务的癌症患者中,却未得到充分利用([4]。  相似文献   

13.
<正>肠内营养是危重患者的最佳营养支持方式[1],但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腹泻、腹胀等肠内喂养不耐受现象[2],其发生率为41.27%~73.6%[3]。肠内喂养不耐受会导致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暂时中断,营养支持不足,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率增加[4]。  相似文献   

14.
<正>失语症是脑卒中或脑损伤后语言丧失的体现,表现为听、说、读、写各方面的障碍。其中非流畅失语症是失语症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言语表达能力明显下降、言语不流畅[1]。患者由于语言表达问题、语言沟通障碍导致对疾病康复、对康复的反应和心理社会适应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些心理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2]。由于非流畅失语症患者的口语表达障碍突出,但是口语表达训练疗效差异性大,且目前常规的一对一语言训练难以泛化到日常生活中[3]。  相似文献   

15.
<正>吞咽障碍是指唇、舌、下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或)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送到胃内的过程,其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障碍[1]。器质性吞咽障碍是指口、咽、喉、食管等解剖结构异常,而导致吞咽困难[2]。而气管切开患者破坏了正常的吞咽解剖结构和机制,可致吞咽困难。研究显示,43%~83%的气管切开患者伴有吞咽障碍[1,3]。功能性吞咽障碍是由于吞咽肌暂时失去神经控制,吞咽肌、骨骼肌运动的不协调引起的吞咽障碍[2]。  相似文献   

16.
<正>老年人骨质疏松易发生下肢骨折[1],又易受机体功能衰退、术后持续疼痛等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疼痛护理干预以控制患者疼痛为目标[2],在手术全周期进行疼痛控制以促进恢复。研究显示术后早期训练有助于骨折患者身体机能恢复[3]。术后疼痛呈阶段性发展,笼统的康复训练缺乏针对性,不符合疼痛护理理念,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中应用疼痛护理与常规康复训练存在局限性。循序渐进式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的恢复与疼痛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针对性护理,既便于实现疼痛控制,又有助于患者的康复[4]。鉴于此,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al disease,NCD)简称慢性病,包括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1]。其起病隐匿,病情复杂、病程时间长且易并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2]。基于其慢性进行性的疾病特点,需要照顾者全职承担繁重的日常照护及提供经济、情感支持,长期以往易出现身心疲倦、情绪消极等,身心资源严重消耗,从而影响自身健康及照护质量[3]。Hudson等[4]研究发现,43%的慢性病患者照顾者表示需要适时脱离照护工作以获得身心恢复。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癌症患者生存率的逐渐提升,癌症自身及其治疗相关后遗症与不良反应逐渐显现。部分癌症患者出现记忆力、注意力及推理执行能力下降,信息加工和反应速度减慢等认知功能损害症状[1]。这种由非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相关治疗引起的一系列与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相关的认知障碍症状,称为“癌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cancer-rel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CRCI)[2]。  相似文献   

19.
<正>广泛性焦虑症系一类常见度较高的精神障碍病种,典型表现为无目标性坐立不安、烦躁、焦虑[1],适用的心理干预技术可提升该类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2,3]。情感交互护理倡导护患双方以互帮互助方式实现情感共鸣与共情,进而实现个体不良情绪的改善目标[4]。自助式认知行为疗法依托现代通讯技术优势应运而生,具备成本低廉、便捷实用治疗优势[5]。本次研究旨在探索情感交互护理与自助式认知行为疗法联用于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的病因[1]。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临床上多采用介入栓塞术进行外科处理[2]。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介入栓塞术的术中、术后效果,常有很大的影响[3]。七氟醚是一种吸入麻醉药物,不会致术中患者颅内压增高,且具有改善局部脑血流灌注、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4]。为探讨七氟醚麻醉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脑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我们对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