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外科急腹症。我们仅遇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造影对于诊断和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指导意义。观察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用35%泛影葡胺60~80 mL注入足背静脉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全面了解该肢体静脉系统情况。治疗采用3种方法,即:(1)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静脉剥脱+交通支结扎术;(2)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经皮缝扎术;(3)高位结扎+局部注射硬化剂。结果:大隐静脉造影的诊断符合率100%,经15年随防对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种治疗结果均未复发,疗效无差异(P>0.05);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静脉剥脱+交通支结扎术的疗效优于其它两种方法(P<0.05, P<0.01)。结论:下肢静脉造影对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单纯大隐静脉曲张以高位结扎、经皮缝扎术为首选;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瓣膜+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以高位结扎、分段静脉剥脱、交通支结扎为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初步诊断,入院后经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确诊后行抗凝治疗,2例因症状加重而行剖腹探查术。1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出院后给予个体化抗凝治疗。结论:影像学对于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至关重要;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 ,SMVT)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 1 978年 1月至 2 0 0 3年 8月收治的 4 1例急性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分为两组 ,1 995年以前为Ⅰ组 (1 3例 ) ,诊治原则是对可疑的急性SMVT的患者施行手术探查 ;1 995年及 1 995年以后为Ⅱ组 (2 8例 ) ,改变为一经确诊后立即采用抗凝、溶栓治疗 ,并严密观察 ,如有急性腹膜炎发生则随时中转手术。本研究对两组的诊治过程、住院时间、死亡率及生存率等因素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比较 ,入院后确诊时间 ,Ⅰ组平均为 (7 . 3± 2 . 6 )d ;Ⅱ组平均为 (1 . 5± 1 . 2 )d ,P <0 . 0 1。手术治疗者Ⅰ组 1 1例 ,Ⅱ组 9例。治愈率Ⅰ组为 6 1 . 5 %,Ⅱ组为 89 .3%,P <0 . 0 5。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溶栓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急性SMVT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致残率高并有一定的病死率。目前已有多种方法进行有效防治,笔者就DVT近年来的治疗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间收治的SMVT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间分为1990—2003年组(Ⅰ组)和2004—2009年组(Ⅱ组),Ⅰ组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患者术后抗凝,Ⅱ组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有手术指征者及时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住院时间、治愈率、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1.8±12.3)d及(11.7±6.2)d;治愈率由58.8%(I组)提高到88.9%(II组);病死率由41.2%(I组)下降到11.1%(II组)。两组住院时间、治愈率、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年来SMVT的治愈率较前有明显提高。早期确诊、及时抗凝、溶栓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SMVT)是一种较罕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 ,约占住院人数 0 0 0 3 %~ 0 0 0 7% ,为尸体解剖 0 0 5 % [1] 。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 ,警惕性不高 ,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误诊率达 90 %~ 95 % [2 ] 。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待发现明显腹膜炎时小肠已发生坏死 ,病死率达3 2 % [3] 。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就其病因、诊断、治疗予以综合分析。1 病因一般认为SMVT的发生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原发性SMVT与先天性凝血障碍有关。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该病的认识程度提高 ,原发性SMVT逐渐减少。Ab…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31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别做了坏死小肠切除及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或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肠系膜上静脉溶栓治疗,分析2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适应证.结果 外科手术治疗9例,其中6例术后痊愈,3例因消化道出血无法抗凝、溶栓,术后仍有腹胀,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残留;介入治疗22例中有17例术后72h内症状明显改善,其余症状改善时间为术后5~7d.2例置管溶栓过程中并发少量消化道出血,终止溶栓治疗;1例置管溶栓48 h后腹痛症状加重,中转开腹手术.本组随访25例(81%),随访时间5 ~35个月,平均(19±5)个月.20例无腹胀、腹痛,3例有饱食后腹部胀满感.结论 合理选择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治疗适应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肠系膜上动脉置管间接肠系膜上静脉溶栓是一种操作简单、风险较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手术者10例,8例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2例行坏死肠管切除0281期造瘘。其余10例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18例治愈,2例术后死于并发症。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无腹膜炎体征者可行非手术治疗,有腹膜炎体征或肠已坏死者,应即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经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CT/CTA确诊的11例A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表现。2例经手术证实,术后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经CT/CTA证实,其中5例经CT/CTA明确后手术治疗成功,4例保守治疗(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尿激酶抗凝、溶栓处理)。所有11例患者均成功治愈。随访6个月~3年,11例患者均无复发。CT/CTA可早期确诊ASMVT,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抗凝、溶栓或合适的手术治疗(术前、术后辅以抗凝溶栓),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形成的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近6年间收治的75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形成的布一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根治性隔膜切除、血栓取出22例,腔-腔(房)人工血管架桥41例,放射介入+内支架放置12例.结果 73例手术成功,手术死亡2例,手术后下腔静脉压力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缓解.随访6个月至6年,复发4例;其中人造血管堵塞2例,再发下腔静脉狭窄2例.结论 对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的布一加综合征患者,根据阻塞节段及血栓长度选择相应手术方式,大多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经动脉置管持续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动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方法:68例急性LE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动脉置管溶栓组(A组,n=37)和经静脉溶栓组(B组,n=31)。监测治疗前后PT,FIB,D-两聚体及健、患肢周径,以治疗前、后周径差的减小判断肢体肿胀的缓解程度;通过静脉造影或彩超,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A组治疗过程中无出血发生,B组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两组治疗后均出现PT延长、FIB降低、D-两聚体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溶栓后肢体肿胀缓解程度A组大于B组(P<0.01)。A组通畅改善度为(54.81±3.21)%,B组通畅改善度为(31.52±3.8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LE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甲状旁腺癌(PTC)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例PTC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3例可扪及颈部肿块,4例高钙血症[(3.62±0.56 )mmol/L],4例血甲状旁腺素(PTH)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3例术中快速病检确诊,2例术后石蜡病检及免疫组化确诊,1例术后石蜡病检及免疫组化结合临床资料确诊.5例行甲状旁腺切除术 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随访1~5年,其中1例术后复发;1例仅行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的甲状旁腺癌伴多发性骨转称患者,术后16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PTC术前诊断困难,术前血生化检查,PTH,99mTc-MIBI,超声、CT检查及术中大体标本观察和快速病检有利于明确诊断.手术方式以选择甲状旁腺切除术 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脾肿瘤诊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92例脾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脾良性肿瘤47例(51.09%),恶性45例(48.91%)。结果:结果92例脾肿瘤术前B超诊断率为85.87%(79/92),CT鉴别良恶性正确率为91.30%(84/92)。81例行脾切除,7例行肿瘤切除或脾部分切除术,3例行脾囊肿穿刺术,1例活检。恶性肿瘤1,3,5,10年生别率分别为68.29%,31.70%,14.63,0.24%。结论:影像检查是脾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治疗应以手术为主,良性肿瘤术后无需特殊处理,对瘤体较大、分化较差的恶性肿瘤术后应进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6例脾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2例,经超声多普勒、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发现脾动脉瘤15例,另1例术中探查发现。手术治疗11例,其中脾动脉瘤破裂行急诊手术4例,择期性手术7例,手术包括脾动脉瘤及脾切除9例,同时切除胰尾3例,脾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1例,脾动脉瘤切除、近远端脾动脉结扎1例。另外行脾动脉瘤介入栓塞3例,非手术治疗2例。结果:手术及介入治疗的14例患者治疗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0.5~19.0年,平均8.4年。11例手术及介入治疗者中,2例分别手术后3,7年死于其他疾病,另9例情况良好。2例非手术治疗者已分别随访3,5年,脾动脉瘤无变化。结论:脾动脉瘤女性多发;CT血管造影和多普勒超声等可明确诊断;早期切除动脉瘤或介入栓塞术是防止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PS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收治的19例APSMVT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疑为APSMVT的仅7例。19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2次手术3例。治愈17例, 死亡2例。17例随访0.5~4年, 均健在。结论:该病诊断缺乏特异性, Doppler彩超、CT、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坏死肠管、术后抗凝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基因C677T 突变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3例AMVT患者和128名健康对照者血浆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叶酸浓度;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MTHFR C677T 基因多态性分析, 并进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计数。 结果:AMVT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23.5±8.8) μmol/L和(12.7±6.9) 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水平与叶酸呈负相关(AMVT组:r=-0.42, P<0.01;对照组:r=-0.39, P<0.01)。MTHFR C677T TT基因型在AMVT组的分布频率为33.3 %, 高于对照组的17.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 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是AMVT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MTHFR C677T多态性中TT基因型可能是AMVT形成的一个重要遗传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脾动脉瘤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 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B超)初步诊断;4例经CT动脉造影(CTA),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1例经磁共振造影(MRA)确诊;无1例依靠临床症状而确诊。单纯脾动脉瘤切除术1例,脾动脉瘤加脾脏切除术1例,脾动脉瘤切除加动脉重建术1例,动脉瘤近远端脾动脉结扎术1例,脾动脉瘤栓塞术2例,脾动脉瘤栓塞术加脾切除术1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脾动脉瘤依赖临床表现难以诊断,B超有筛选价值,CTA,MRA,DSA均有诊断价值。一旦确诊应尽早选择腔内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C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8年1月收治16例急性左下肢DVT合并CS的临床资料.16例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及左下肢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其中13例患者同时行左髂总静脉PTA及支架置入术,另3例行PTA术,术后均予抗凝,祛聚,溶栓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肺栓塞的发生,14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6例中2例术后第2天再发生左下肢急性血栓形成,予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出院时肢体肿胀明显好转.随访14例,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1个月),2例出现下肢DVT后综合征,余12例左下肢无肿胀,无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结论 急性左下肢DVT并CS行手术取栓加左髂总静脉PTA术及支架置入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治疗:附6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脾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脾占位性病变31例(45.59%),包括脾囊肿15例,血管瘤12例,淋巴管瘤3例,脾脓肿1例。恶性37例(54.41%),包括转移癌24例,血管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淋巴瘤11例。术前B超诊断为占位性病变者57例(83.82%),CT诊断为占位性病变者62例(91.18%)。59例行脾切除,6例行脾部分切除术,2例行脾囊肿穿刺引流术,1例行穿刺活检术。良性肿瘤22例获13~114个月随访,均生存良好。恶性肿瘤23例获12~79个月随访,8例淋巴瘤生存时间为14~7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其他恶性肿瘤15例中,仅3例生存>2年,其余均在3~12个月内死亡。结论:B超和CT检查是脾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治疗上应以手术治疗为主。良性肿瘤无论行脾切除术或脾部分切除术,术后均无需特殊处理;恶性肿瘤应以手术为主,恶性淋巴瘤在脾切除术基础上行辅助化疗对延长生存期有意义,对转移癌患者尚需在术后行相应的辅助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