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痔疮术后排尿排便困难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4例痔疮术后排尿排便困难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52),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首次排尿、首次排便和排便时间.结果:两组经过不同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的首次排尿、首次排便和排便时间水平均显著低...  相似文献   

2.
痔疮是直肠下端粘膜下或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扩张形成的结节性的静脉团.痔疮发生于任何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术后出血是痔疮的常见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2015年我科痔疮手术患者54例,其中2例发生术后出血,经积极治疗和护理,2周后出院.  相似文献   

3.
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恢复。我院对痔疮128例病人进行了手术,术后由于护理工作做得好,手术成功率很高,患者伤口愈合很快。现总结报告如下:1 出血的护理 出血是痔疮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原发性出血多发生在术后数小时。因为一次切除痔疮过多,伤口过大,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继发性出血多发生在术后3~12天。多为痔核坏死脱落,管口开放,或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痔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患有痔疮的患者,分别采取常规西医临床治疗方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分组治疗,以下将常规西医临床治疗组简称常规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结合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9个月的随访,结合组100例患者中除去14例失访患者,有2例患者病情复发,复发率为2.32%。本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治愈89例、有效11例,无1例经治疗后无效,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常规组100例患者中除去22例失访患者,有3例患者病情复发,复发率为3.84%。本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治愈7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即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痔疮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痔疮是我国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近年来,我站运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痔疮,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均有典型临床表现,其中有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在17~65岁,内痔7例,外痔6例,混合痔2例。2 治疗方法2.1 药物组成 中药:双花20g,连翘20g,荆芥15g,透骨草15g,苦参20g,防风15g,川乌9g,草乌9g,苏木10g。西药:马应龙痔疮栓外用。2.2 用药方法 将上述中药1000ml温水中浸泡10~20min,用文火煎至约800ml,过滤大约500ml药液口服,再将本药倒入  相似文献   

6.
7.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由于不注意在饮食过程中的问题,导致现在血栓性痔疮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此,为了加强治疗效果,现代医学中开始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血栓性痔疮进行治疗。本文对于临床上的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血栓性痔疮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对于其中的病理做了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的临床效果。方法130例痔疮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67)和对照组(n=63).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痔易治疗。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痊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痔易结合西药治疗应用于中早期痔疮患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肠梗阻。方法:对腹部术后肠梗阻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治疗,同时配合鼻饲中药,局部热敷及手法按摩,并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及x线表现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0%。结论:腹部术后肠梗阻绝大部分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使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患者13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130例痔疮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67)和对照组(n=63),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痔易治疗。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痊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痔易结合西药治疗应用于中早期痔疮患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常浪 《中国卫生产业》2020,(3):43-44,47
目的研究护士分层管理在中西医结合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职的120名中西医结合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60人,对参照组护理人员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分层管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护士的护理质量,同时对比两组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西医结合科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分层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同时提生升患者与护士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25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瘤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均痊愈出院。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控制血糖用格列喹酮90~180mg/d,分3次口服,或诺和灵30R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压用氯沙坦50~l00mg/d或非洛地平,每日1次口服,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脂高者给予氟伐他汀40mg/d,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总有效率55.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UAER、TG、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小板粘附率、血小板集聚率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2月期间在沧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为中药人工周期结合克罗米酚治疗,疗程6个月;对照组为单纯应用克罗米酚,观察排卵率及妊娠率。结果研究组排卵率为85%,妊娠率为67%;对照组排卵率为79%,妊娠率为38%。结论中西医结合法从根本上调理月经周期,补肾促排卵,提高了妊娠率,弥补了单纯法排卵率高、妊娠率低的不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西医理论相结合制定出的健康教育方案对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间对11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112例老年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对照组56例。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行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照组实行传统宣教。健康教育实行一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知识认知水平、治疗依从性、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开始前,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实施一年后.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为优秀和合格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对生活质量感到非常满意和合格的人数多于对照组,认知水平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采用x2检验,以上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显著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进而促进了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冯冰冰 《现代保健》2013,(24):39-4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5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7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方剂加服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98%,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7d,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3d,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前期均有极少数病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且自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贾翠菊 《现代保健》2009,(20):72-73
目的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62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无一例死亡。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可以缩短疗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了对银屑病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重点提出了情志护理,辨证施护的具体实施方法。结果认为。经过认真观察,精心护理,及时调整,并持之以恒,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