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介入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经股动脉或股静脉途径修补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采用进口二尖瓣球囊扩张肺动脉瓣狭窄2例,应用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1例,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4例。结果完成介入治疗59例,房间隔缺损封堵19例,失败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34例,成功封堵5例动脉导管未闭。随访3~22mo无1例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简单先心病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是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92例接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疗效.结果 92 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简单、安全、有效,是一项有发展前途的疗法.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创伤较大,自1992年Cambier 等[1]首次报道用弹簧栓子治疗PDA 和Masura 等[2]1998 年首次报道应用蘑菇形伞封堵PDA 获得成功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PDA治疗的首选方法.我科自1997 年开展介入治疗PDA以来,技术已日趋成熟.2004 年1 月至于2010 年1月我科应用Cook 可控弹簧圈经导管封堵治疗PDA,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双碟形螺旋弹簧圈对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双碟形螺旋弹簧圈对9例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经皮动脉导管未闭栓塞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杂音消失,肺动脉平均压由术前平均356kPa降至237kPa。术后10min行主动脉造影,封堵效果满意,8例患者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存在5%的残余分流,1周后复查彩色多普勒,无残余分流。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双碟形螺旋弹簧圈对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其中海绵塞(Porst-mann)2例、弹簧圈(Coil)2例及蘑菇伞堵闭器(Amplatzer)l例。结果:5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h心脏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残余分流,4例随访发现增大的心脏在3~5年内恢复正常大小,1例术后1个月增大的心脏恢复正常大小,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心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简单、安全、有效,是一项有发展前途的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透视下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共19例病人,其中房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室间隔缺损2例,均在心脏超声和X线指引下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19例病人均封堵成功,术后超声显示无残余分流,术后1月、3月、半年复查,均未见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临床解剖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采用由动脉系统送入输送长鞘及堵闭器堵闭法和经静脉系统逆行送入输送长鞘及堵闭器堵闭法,应用弹簧圈、动脉导管未闭堵闭器以及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 13例均成功封堵,术后随访1~18个月,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疗效良好,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解剖特征合理选择封堵器械,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国产改良Amplatzer封堵伞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儿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经股静脉递送封堵器 ,术后选择性降主动脉造影及心脏B超评价其结果。结果 :12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3.0~ 8.0mm ,8例PDA封堵后即刻杂音消失 ,主动脉弓降部部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 ,3例 2d后杂音消失 ,心脏超声示心脏大小恢复正常 ;1例因导管较粗 ,压差较大 ,封堵后仍有少量渗透性残余分流 ,但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心脏较前明显减小。 3月后复查超声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应用国产Aamplatzer封堵伞经导管治疗中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1例患者经心脏彩超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继发孔型ASD 13例,PDA 8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 2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后心脏缩小,心功能改善,3例ASD有少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已无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产生.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国产封堵器价格适中,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PDA 1例,ASD 3例,VSD 2例)均在X线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结果全组封堵成功率83.3%,1例未做封堵。所有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后48小时、1月和6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方便、成功率较高、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疗效。方法 :6例患者经静脉使用 6 F输送鞘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术后 2 4 h和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PDA平均最小直径为 4 .4± 1.6 mm( 3~8m m) ,6例封堵均获成功。造影示无残余分流 5例 ,微量残余分流 1例 ,2 4 h超声心动图检查残余分流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疗效可靠 ,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2例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予即刻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观察疗效。结果22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术毕PDA和VSD杂音消失,即刻造影和TTE随访均无残余分流;ASD术后即刻TTE示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二尖瓣反流,随访3~6个月时2例残余分流和1例二尖瓣反流消失。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PDA、ASD或VSD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10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1.2~4.4mm,均值为3.06mm。由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或由股动脉途径置入弹簧圈;术后10min行降主动脉左侧位造影观察有无分流。术后1d、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与再通。结果:10例均一次封堵成功,24h复查心脏彩超提示9例封堵完全,1例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分流消失。认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是适用于小儿、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共218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共80例;室间隔缺损共40例;房间隔缺损80例;肺动脉瓣狭窄18例。该文所选患者均实施介入封堵术治疗。结果①8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封堵术均成功。其中1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后出现头晕、胸闷等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症状,给予强心类药物、利尿剂等后症状改善,3d后心衰症状消失。对上述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心脏听诊杂音消失,无明显分流。②4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中,38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其余2例患者造影后提示不符合介入治疗条件而转入心脏外科治疗。③房间隔缺损80例患者中,封堵术全部成功。其中1例患者封堵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但在随访期间检查显示分流消失。④18例肺动脉瓣狭窄患者中,均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后成功扩张。术后跨瓣压差降到20mmHg以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效果显著,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 Cook可控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导管法对 13例 PDA行封堵治疗研究。结果 :PDA直径≤ 3.3mm,置入 1枚弹簧圈 ( 9例 8mm× 5圈 ,1例 5mm× 3圈 ) ,一次性封堵成功 10例 ;直径 3.5mm,一次性置入 2枚弹簧圈 ( 8mm× 5圈、5mm× 5圈 ) ,封堵成功 1例 ;直径≥ 3.5mm,置入 1枚弹簧圈 ( 8mm× 5圈 )后发生残漏 ,出现机械性溶血 ,补放 1枚弹簧圈 ( 5mm× 5圈 )后封堵成功 2例。结论 :Cook可控弹簧圈封堵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经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残余分流.结果6例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术后1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示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随访3~22个月无再通或残余分流.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鞠樑  钱炜  李红  李琪  沙红  华琦  胡静  胥玲 《安徽医学》2017,38(7):892-894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II)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II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6年该院PDA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216例,其中系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8(男3,女5)例,占3.7%。该组中年龄3~35岁,平均(11.8±8.5)岁,再通的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1.5~4.0mm,采用COOK可控弹簧圈或国产PDA蘑菇伞经导管封堵再通的PDA,术后24h、1、3、6个月和1年随访,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8例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均一次介入封堵成功,介入手术成功率100%。其中应用弹簧圈封堵3例,应用国产PDA蘑菇伞封堵5例。手术时间为25~44min,平均(34.3±6.7)min,X线透视时间为4~9min,平均(6.6±2.1)min。术后定期随访,患者PDA残余漏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有效、安全的,可以作为外科术后再通的PD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梁均强 《吉林医学》2012,33(9):1805-180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29例适合封堵术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经导管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分别是10例、3例、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结果:29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封堵,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封堵器固定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合并PS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52.6±20.5)mm Hg(1 mm Hg=0.1333 kPa)下降到术后(14.3±9.5)mm Hg。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虽较单纯型复杂,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超声心动图能对多种心血管结构改变进行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对手术方式、预后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诊治的1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过超声心动图筛选,并辅助完成手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室间隔缺损66例,其中64例患者封堵治疗成功,2例患者封堵未成功;房间隔缺损34例,33例患者封堵成功,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封堵器旁边存在少量分流,经过调整封堵器治疗,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未闭20例,19例患者封堵成功,1例患者由于无法建立通道而失败。治疗的总成功率为96.67%。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实施的全过程,应用超声心动图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