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格列吡嗪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格列吡嗪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格列吡嗪治疗.观察治疗12周后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情况及其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FPG,2hPG、HbA1C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格列吡嗪联合吡格列酮有协同控制血糖的作用,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经饮食运动疗法失败后的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56例经饮食运动治疗失败后的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成格列吡嗪治疗组与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组,随访一年,收集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体重指数(BMI)等数据。结果:治疗6月、12月后两组FPG、2hPG、HbA1c、血脂、BMI等数据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结论: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缓释片除能有效改善FPG、2hPG、HbA1c水平外,还能降低BMI,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郭世彪  高淑霞 《医学综述》2012,18(10):1606-1607
目的分析研究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对照组仅给予二甲双胍片,观察记录治疗12周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12周后两组FPG、2hPG和HbA1c较用药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观察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6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优于单用二甲双胍片,且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格列吡嗪控释片与速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格列吡嗪控释片组60例和速释片组58例,观察治疗12周后的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两组的药物维持剂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有下降,控释片组的降空腹血糖效果更为明显(P〈0.05);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无差异显著性;空腹胰岛素及C肽治疗前后两组均无明显变化。控释片组的维持剂量较小;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格列吡嗪控释片能够发挥与速释片相似的治疗效果,其降空腹血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美脲对T2DM的疗效。方法对86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组为格列吡嗪控释片观察组45例和格列美脲对照组41例,观察临床降糖疗效和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C-肽的变化。观察组给予格列吡嗪控释片5mg,每日1次,餐前半小时口服,根据血糖变化情况,每1周~2周增加5mg,直到FPG<6.1~7.8mmol/L和2hPG7.8~10.0mmol/L,或每日最大推荐剂量20mg。对照组给予格列美脲片1mg,每日1次,餐前半小时或餐时口服,根据血糖变化情况,每1周~2周增加1mg,直到FPG<6.1~7.8mmol/L和2hPG7.8~10.0mmol/L,或每日最大推荐剂量6mg。2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格列吡嗪控释片有效地降低空腹血糖,总有效率为80%,与格列美脲对照组80.5%相似;降低餐后2h血糖总有效率86.7%,与对照组85.4%也相似;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4周、8周,2组各与治疗前相比,空腹胰岛素、C-肽差异无显著性(P>0.05),餐后胰岛素、C-肽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美脲可成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格列吡嗪控释片与格列吡嗪速释片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格列吡嗪控释片和格列吡嗪速释片治疗,观察2组给药前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格列吡嗪控释片每日服用1次的降糖效果与格列吡嗪速释片每日服用3次的降糖效果相同,控释片组胰岛素和C肽水平较低。结论格列吡嗪控释片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又相对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相似文献   

7.
王翠捷 《中外医疗》2009,28(7):12-13
目的探讨格华止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方法对66例T2DM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格列吡嗪,治疗组同时每日三餐后口服格华止。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FPG、2hPG、TC、TG、计算BMI。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FPG、2hPG、TC、TG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这4个指标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MI和腰围对照组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格华止联合格列吡嗪治疗T2DM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瑞格列奈组和格列吡嗪组。瑞格列奈组采用瑞格列奈治疗。格列吡嗪组采用格列吡嗪治疗,监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及24周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空腹C肽以及总胆固醇、体重和甘油三脂的变化,并观察有否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结果瑞格列奈组和格列吡嗪组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有相似的下降效果(P〈0.05),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12周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4周时瑞格列奈组糖化血红蛋白优于格列吡嗪组。C-肽治疗后24周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两组参数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均有效,但瑞格列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能力。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方面优于格列吡嗪,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前期空腹糖调节受损及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新发现的8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饮食加运动干预的基础上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艾汀),对照组在饮食加运动干预的基础上服用同等剂量和规格的安慰剂,检测2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19±0.41mmol/L,8.94±1.21 mmol/L,6.18±0.32%,对照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20±0.40mmol/L,8.90±1.31 mmol/L,6.16±0.41%,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治疗组 FPG、2hPG、HbA1c 分别为5.75±1.30mmol/L,8.13±1.00mmol/L,6.06±0.30%,对照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18±1.47mmol/L,8.85±1.19 mmol/L,6.10±0.36%,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转为糖尿病者4例(10%),治疗组转为糖尿病者1例(2.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使糖耐量异常得到明显改善,降低糖耐量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舒海燕 《吉林医学》2014,(25):5630-5631
目的:比较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初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n=46例)和格列吡嗪组(n=46例)。二甲双胍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肠溶片500 mg/次,2次/d;格列吡嗪组患者服用格列吡嗪片剂5 mg,1次/d。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指标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均能显著降低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的血糖,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适合人群存在略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某大学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及血脂达标情况,为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大学社区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22名,并按照HbA1c<7.0%为达标值分为达标组患者(90例)和未达标组患者(132例),收集其基本信息、体检信息、人口学信息、现病史、既往史、并发症信息、治疗现状及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222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达标率为40.54%;单项指标达标率较低,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的达标率分别为50.45%、31.53%、40.99%。血糖达标的同时血压、血脂得到控制的患者分别有22.97%、11.71%。而血糖、血压、血脂均达标的为7.66%,达标率较低。结论:目前大学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较低,伴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者血压、血脂同时达标率更低。因此,对大学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血糖、血压、血脂、BMI水平等危险因素综合性的治疗,提高各项指标的综合达标率,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和死亡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血瘀证组和对照组巴马小型猪眼底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探讨血瘀证候模型小型猪眼底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的改变。方法:12只小型猪,随机分为血瘀证组6只和对照组6只,正常喂养7d后进行眼底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检测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基线检测。第8d,血瘀证组耳缘静脉给予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液5mL/kg,隔日1次,共7次;对照组正常饲养。第21d,再次检测2组眼底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束后分别摘除2组小型猪眼球,用于做视网膜切片和视网膜消化铺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候模型建立后,血液指标FIB、PT、APTT较前降低(P<0.05),TT较前出现升高(P<0.05);ESR、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P<0.05);全血还原黏度升高(P<0.05)。本实验初步评估了巴马小型猪眼底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其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范围大致为(74.67±6.12)%,动脉血氧饱和度大致范围为(110.91±8.52)%。与对照组相比,血瘀证组小型猪SvO2、鼻上SvO2、颞侧SvO2值降低(P<0.05),鼻下SvO2值明显降低(P<0.01),颞侧SaO2值降低(P<0.05),SaO2-SvO2、SaO2/SvO2均升高(P<0.05)。视网膜切片HE结果及视网膜消化铺片结果显示,血瘀证组巴马小猪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增加,轻度水肿,内皮细胞计数及周细胞计数降低(P<0.05)。结论:高分子右旋糖酐溶液建立血瘀证候动物模型,引起红细胞聚集,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造成微循环缺氧状态,对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比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法对脑梗塞患者血粘度及血脂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观察活血化瘀法对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作用 ,选择 12 0例脑梗塞同时伴有高脂血症及高粘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使用血府逐瘀胶囊及辛伐他丁 ,对照组仅使用辛伐他丁 ,疗程均为 3周。结果显示 :活血化瘀药物与降脂药物合用 ,与单纯降脂药相比 ,在降脂及降低血粘度的作用方面 ,具有显著性差异。从而表明 ,将活血化瘀法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及降脂药物的开发研究中 ,将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体外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502例血瘀证患血液流变性和体外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NXE-1型锥板粘度仪,WTP-A1型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两用仪检测10项指标。结果:502例患的血液流变性指标中,ηbH、ηp、HCT、TK和Fig增高占90%;体外血栓形成或干、湿重、湿长三项指标均异常增高占65.91%,与健康人比较有显差异(P〈0.05;P〈0.01)。结论:血瘀证器患的血液呈高粘、浓、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和动脉血气的改变。方法:选取近期来本院就诊的肺心病患者58例,脑梗死患者62例,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48例,同时,另选5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并计算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指标。测定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肺功能指标,比较各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结果: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血流变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和肺心病组(P〈0.01);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的PaO2、FEV1明显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和肺心病组(P〈0.01),而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的PaCO2均高于其他三组(P〈0.01)。结论:肺心病和脑梗死对正常血液流变及肺功能的损害存在交互作用,血液流变和动脉血气检测对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梗死后心绞痛(PIA)患者血流变、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54例P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滴注,疗程两周;观察两组血流变、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流变、血脂均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能够改善PIA患者血流变及调整血脂,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素锂抗凝血浆代替血清标本进行生化检验的可行性。方法:对比测定了30例肝素锂抗凝血浆和血清标本的28项生化检验指标。结果:28项生化检验结果经显著性t检验,24项血清与血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TBIL、TP、LDH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CK-MB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果:经相关性检验,27项检测结果相关,r值最大0.9984,最小0.8587,CK-MB检测结果不相关。结论:肝素锂具有抗凝能力强,不影响细胞体积,不溶血,分离血浆速度快,减少放置误差等优点,除了CK-MB不宜检测外,更适合于生化项目的速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引起广州军区采供血机构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寻求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该采供血机构2010-2012年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报废血液按照报废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引起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提出减小报废率的措施。结果 2010-2012年间该采供血机构共报废2098袋悬浮红细胞和2632袋血浆。报废原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阳性、梅毒阳性、破袋、非标量、乳糜血、溶血、血液过期等。悬浮红细胞报废原因前3位分别为:ALT异常(994袋,47.4%),血液过期(409袋,19.5%),破带(172袋,8.2%);血浆报废原因前3位分别为:ALT异常(985袋,37.4%),溶血(492袋,18.7%),破带(421,16.0%)。结论献血前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核查献血者既往信息,严格血液初筛检测,可有效降低血液正常报废的比例。规范血液采集、分离、制备、贮存等各环节操作,可以有效降低血液异常报废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血糖、血脂异常对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我院85例脑梗死患者按血糖、血脂值正常与否分为两组。血糖、血脂值增高者为研究组(43例),正常者为对照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变化对脑梗死复发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脑梗死复发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8年间脑梗死复发率研究组为60.47%,对照组为28.57%,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脑梗死复发时及随访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值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的存活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糖、血脂值增高对脑梗死复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影响,控制血糖、血脂对减少脑梗死复发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素珍 《中外医疗》2011,30(14):6-7
目的 比较2种方法检测血糖结果有无差异.方法 对110例糖尿病患者,先后采用血糖仪和全血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和早餐后2h血糖,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糖仪检侧空腹血糖和早餐后2h血糖结果稍高于生化仪检侧结果(P>0.05).结论 采用正确的快速血糖仪检测方法可准确的反映出血浆中真实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