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芨反乌头、也是中药十反的内容之一,许多医药书籍都有记载,如《蜀本草》及《本草纲目》均有白芨反乌头的记载。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载有白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及川乌、草乌“不宜与白芨同用”。而《中药学》则言相反是“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付作用”。为探讨其实质,我们做了白芨与黑附片,炙川乌、炙草乌配伍后的急性毒性实验,镇痛实验,离体蛙心实验,心  相似文献   

2.
川贝母反乌头,是“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之一,许多医药书籍都有记载,1977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在川乌、草乌项下载有“不宜与贝母同用”;在贝母项下也有”不宜与乌头药材同用①”之记载。为探讨川贝母与乌头类药物配伍后的一些药理作用,我们做了急性毒性实验、离体蛙心实验、镇痛实验、心电图测定及部份组织切片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乌头反半夏”属中药十八反范畴,中医界将其视为配伍禁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就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均指出不宜与半夏同用[1]。但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用此对药配伍治病者也屡见不鲜,如《金匮要略》赤丸,《千金要方》乌头丸,《张氏医...  相似文献   

4.
《学报》编辑部:去年一次中医统考中,有一试题为:“半夏反附片”的判断题。有的答对,因为附予、乌头同出一物,仅有侧根、主根之别,半夏反乌头,当然也反附片。有的答错,因为本草言明“十八反”中只讲了半夏反乌  相似文献   

5.
“中药十八反”,意谓有十八种中药,性毒相反,不可在方剂中配伍应用。其内容:川乌、草乌,附子反半夏、贝母、爪蒌、白芨、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黎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对“十八反”含义的看法,历来主要有两种见解:一者认为相反药物配伍产生毒性或付作用。如梁代陶弘景说:“相反者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一者认为相反配伍,丧失药效。如元代朱震亨说:“(人参)与藜芦相反,若服一两参,入藜芦一錢,其两参虚废矣,戒之!”  相似文献   

6.
“乌头反半夏”,附子为川乌的子根,据此《药典》将其列入“乌头类”配伍禁忌。然而自《金匮要略》至今,临证附子与半夏同用者又多不胜举。为寻求其应用根据,从附子与半夏基源、临床配伍应用、现代信息化研究及药理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并存,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并存,具有悠久n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内经》n中就有用外法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如用n桂心酒熨寒痹,用白酒渍肉桂涂中风血脉.n汉代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有关于用石菖蒲n屑纳鼻孔内吹之治尸厥气闭的理论记述,n为清代名医张山雷之中风脑病学说所吸收n并运用.内病外治法的理论依据是外治根n于内治,理同药同,惟法异.却独有特色.n1、外治法无禁制n疾病内治法在中药的配伍运用中有许n多制约,如“十八反”,“十九畏”,即甘遂、蔹n大戟,芜花、海藻反甘草;贝母、瓜萎、半夏、n白蔹、白芨反乌头;人参、沙参、丹参、玄参、n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 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 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相似文献   

9.
我国乌头(Radix Aconiti sinensis)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Aconitum carmichaeliDebx.;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Aconitum manshuricum Nakai等)的块根,附子是其多年生宿根的子根。本属植物,我国已知者约有76种。其由四川栽培者名为“川乌”,而各地野生者称为“草乌”。乌头与附子均属祖国医学中的常用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本类药物历来作为“回阳救逆”、“温补脾肾”以及  相似文献   

10.
金世明医师提出的“附子究竟反不反半夏”一问,实有弄清之必要。因为在中药理论中有“乌头反半夏”这一传统说法以来,对后世影响很大。一般人都认为,乌头、附子同生一物,既然本草书中明言“乌头反半  相似文献   

11.
中药“十八反”(简称“十八反”)系中药基础理论之一,又是中药临证处方经常碰到的问题,因此颇受历代医家重视。历代本草和中药学,均有“十八反”配伍禁忌的记载。《中国药典》1963年版和1977年版都规定“注明畏、恶、反者系指一般情况不宜使用”或“不宜同用”。但从理论到实践“反”与“不  相似文献   

12.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蜀本草》首先提出“相反者十八种”以后,各重要本草皆有引用,成为著名的配伍禁忌.十八反是禁是用,历代医家众说纷坛,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作为配伍禁忌的合理性.而乌头与半夏是十八反中于方荆中配伍使用最多的药对,能否同用,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现对乌头与半夏的配伍禁忌和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药方剂的调配首先要注意处方中的重要配伍禁忌内容,处方配伍禁忌一般根据是十八反、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黎芦反人参、丹参、苦参、玄参、细辛、赤白芍之类;这是古代文献著述所流传的内容,有的不尽符合临床实际,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故临证处方仍可按实践经验闯文献所载禁区,但最好加盖医生姓名印章,说明医生已注意掌握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乌头汤反药半夏、贝母与乌头汤配伍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阐述乌头反半夏、贝母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FRAP法测试抗氧化活性,对比乌头汤配伍反药半夏、贝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乌头汤与半夏、贝母配伍可抑制抗氧化活性,其中与贝母配伍作用十分显著。结论半夏、贝母与乌头汤配伍可有效抑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藻戟遂芫俱战草”属中药“十八反”,是指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相反,不宜同用.回顾“藻戟遂芫俱战草”配伍禁忌理论的沿革及现代认识,可知药物“七情”之说出自《神农本草经》,包含着药物配伍禁忌的内容;《本草经集注》首次明确记载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十八反”歌诀将甘草与甘遂、芫花、大戟、海藻相反概括为“藻戟遂芫俱战草”;后世本草著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继承了“藻戟遂芫俱战草”相反药物配伍禁忌理论,而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藻戟遂芫俱战草”的科学性值得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实证.  相似文献   

16.
<正> 心绞痛属于中医“心痛”、“胸痹”等范畴,其疼痛较明显者,称之“卒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古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业已注意探索能迅速缓解心痛,以解除病人痛苦,防止病情恶化的方药。综观其治疗大法,属芳香温通散寒止痛,或理气活血化淤止痛者多。一般多用丸、散剂型。代表方如《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乌头、赤石脂、干姜、附子、蜀椒),《和剂局方》苏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辐射热刺激甩尾法检测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小鼠的痛阈值,明确"半蒌贝蔹及攻乌"各单味药的镇痛效果;在此基础上,将制川乌与各单药以1∶1配伍,考察反药组合对制川乌镇痛效果的影响。[结果]制川乌在含生药4 g/kg剂量下,15 min时镇痛效果最佳,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法半夏、瓜蒌、白及单独使用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起效时间晚于制川乌;川贝母、白蔹镇痛作用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法半夏、川贝母、白及与制川乌配伍后可使制川乌的镇痛起效时间延后;瓜蒌与制川乌配伍使镇痛作用起效时间提前,并可持续一定时间(约30 min);白蔹与制川乌配伍后可显著降低制川乌的镇痛效果。[结论]降低乌头的镇痛作用或延迟起效时间可能是"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组合相反的具体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8.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所谓“气”即病气,就是病机;“反”就是相反;所谓“气反”意即病变脏腑与外在症象表现的部位相反。对于“气反”的情况,表现在上的。因为病机在下,治疗必须在下;表现在下的,因为病机在上,治疗必须在上;……。张景岳说:“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标”与“本”是个相对的概念。在这里,标即现象;本即本质。《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内经》所提出的治“气反”的原则实质上就是治病求本的原则。下面通过几个临床典  相似文献   

19.
中药十八反是传统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均有不少记载,《中国药典》1963、1977、1985年版均采纳了十八反内容,规定:凡是“注明爱、恶、反者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或“不宜同用”,但是从古今医案中又可见到应用十八反的案例,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也时有将十八反的药物同用治疗某些疾病,往往可取得满意疗效,为此,谈谈自己对十八反的肤浅认识。1十八反毒性两种中药配伍同用,能产生每胜或剧烈的副作用,称相反。两种相反药物能产生毒性而言,与中药听谓毒药的性质是一样的,因为评价中药有…  相似文献   

20.
<正> 毒剧中药的炮制目的,主要是改变其化学性质,使其毒性降低,消除药物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如乌头有大毒,《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经甘草黑豆炮制后,其有毒成分乌头硷转变为低毒的乌头原硷,降低了毒性,可入汤剂,处方用量可达9克,而生乌头一日极量:煎剂3克,散剂仅1.5克。梁代陶弘景就半夏而言,“凡使半夏,须用汤洗十余遍,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说明中药的炮制与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