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某重机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价。 结果 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电焊烟尘、碳钢粉尘、二氧化氮、臭氧、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酮、噪声、激光、工频电场。经检测,电焊烟尘合格率为80%,碳钢粉尘为98.5%,噪声仅为20%,其余均合格。 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电焊烟尘、噪声为重点控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造船改建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制定职业病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监测及职业健康检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项目主要存在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粉尘(电焊烟尘、金属粉尘)、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紫外辐射)等。其中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电焊烟尘、噪声存在超标,其余各种有毒物质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结论通过有效的整改措施,把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综合评价合格。  相似文献   

3.
某汽车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某汽车生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的效果.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电焊弧光、氧化铁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氧化锌、臭氧、铜烟、氮氧化物、石蜡烟、丁酮和溶剂汽油等,各检测指标的合格率为100%.结论 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针对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应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达到职业病危害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识别与评价某熟料水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项目进行评价。结果 水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石灰石粉尘、煤尘、水泥粉尘、其他粉尘、电焊烟尘)、化学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和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等),其中生产性粉尘合格率为78.6%,化学毒物合格率为100.0%,噪声合格率为62.5%。结论 该熟料水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为粉尘和噪声,应改善作业环境,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浦东新区某黑色金属铸造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分析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以及职业病危害分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工频电场、臭氧、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铁粉尘、电焊烟尘、矽尘、木粉尘、砂轮磨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丁醇、硫酸、甲醛、苯酚、二氧化硫、天然气、丙烷。2014年检测结果中铸钢车间CO_2保护焊岗位、碳刨岗位、打磨岗位电焊烟尘CTWA浓度分别为5.3、4.1和4.2 mg/m~3,打磨岗位、碳刨岗位噪声8 h等效声级分别为92.1和100.8 d B(A),CO_2保护焊岗位、熔炼岗位高温分别为30.5和34.1℃,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铸钢车间CO_2保护焊作业岗位(电焊烟尘、高温、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打磨作业岗位(砂轮磨尘、噪声)、碳刨作业岗位(氧化铁粉尘、高温、噪声)、熔炼作业岗位(高温)、浇注操作岗位(高温)确定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论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企业应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并将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马俊锋  杨泽云 《职业与健康》2007,23(20):1859-1860
目的对某造船厂扩建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控制和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环境和劳动者健康影响,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控制和杜绝职业病发生。方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采用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扩建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电焊烟尘、噪声、锰、三苯等;除成型区手工焊工段电焊烟尘和锰的浓度超过标准外,其余各检测点空气中粉尘和毒物的浓度以及噪声的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该项目在建设阶段基本上执行了国家的有关规定,针对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降低了发生职业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某冶金企业扩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预评价。方法依据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标准,采用类比分析法,对其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该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二甲苯、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溶剂汽油、噪声、工频电场强度等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有关要求。结论该扩建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调查化工装置安装阶段的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结果显示,主要的危害因素为焊接、打磨、切割等产生的粉尘,电焊产生的烟尘,油漆产生的有毒物质及噪声等。工人作业时间较长,现场作业时间为8~10h,各工种作业时间1~8h。基本无个人防护,粉尘和噪声超标较为严重。提示,选择带有小型吸尘器和消音器的手持砂轮机,加强局部排风,加强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9.
对某轮胎生产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该轮胎生产企业主要存在滑石粉尘、炭黑粉尘、氧化铝粉尘、煤尘、电焊烟尘、矽尘、硫化氢、甲苯、石蜡烟、氧化锌、二氧化硫、苯乙烯、丁烯、丁二烯、异丙醇、正己烷、丙酮、溶剂汽油、氮氧化物、二氧化锰、一氧化碳、氢氧化钠、氧化钙、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各岗位粉尘、化学有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接尘作业人员胸部X线检查异常检出率为13.8%;外胎裁断岗位的噪声检测及硫化岗位的高温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接触噪声、高温人员体检的相关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7%和7.5%,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13.0%。提示轮胎生产企业作业人员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高温、噪声,应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改进和维护,提高职业卫生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某台资高尔夫球制品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关键控制点,为该行业职业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依据GBZ159-2004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进行监测,采用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综合分析关键控制点。结果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手传振动、高温、矽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电焊烟尘、丙酮、正庚烷、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正丁醇、三氯乙烯、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标率为59.2%,振动超标50.0%,矽尘超标80.0%,砂轮磨尘超标36.4%,其他粉尘超标13.3%,高温超标22.2%,电焊烟尘超标25.0%,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高尔夫球制品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喷砂作业、大切作业、小切作业、磨浇口作业、打磨抛光作业和震壳作业,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有害因素,预防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识别,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和建议。方法选择与该项目类似的工程进行类比调查,采取检查表法、类比法、定量分析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类比检测结果显示,噪声共检测14个点,均低于85.0 d B(A);化学毒物主要检测项目为溶剂汽油、苯,共检测4个点,均符合要求。拟建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紫外线、汽油、柴油、苯系物、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企业应按照报告书建议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某造船厂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某造船厂的职业卫生现状,我们对该厂进行了职业病危害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粉尘(包括电焊烟尘)、毒物、噪声、放射线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空气中电焊尘和锰浓度以及噪声强度超标严重;主要危害表现在电焊工的胸片异常(胸片异常是否确与电焊有关,有待进一步定期高仟伏胸片复查)、电焊工及喷砂工的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杜伟佳  黄敏之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689-2693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工人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对2011年该汽车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工人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噪声、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等,作业场所噪声强度和空气中锰及其化合物浓度合格率分别为59.6%、87.5%,电焊烟尘、其他粉尘合格率分别为87.5%、88.9%,其余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人慢性咽炎、心电图异常、脂肪肝和慢性鼻炎患病率分别为35.5%、24.2%、11.2%和10.4%。噪声接触工人较非接触工人听力明显下降(χ2=13.409,P0.01),接触粉尘工人慢性鼻炎患病率显著高于非接触工人(χ2=3.905,P=0.048);电焊作业工人尿锰含量明显高于非电焊工人(χ2=47.477,P0.01)。结论噪声是该企业最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接触工人造成了听力损伤,听力损伤发生率随接触工龄延长而增加,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值得重视,同时应加强对粉尘和电焊烟尘接触工人的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降噪设备及系统研制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评价职业病防护措施, 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建议。
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检测与分析, 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项目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工频电场、高频电场、电焊弧光、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锰及其无机化合物、金属镍与难溶性镍化合物、臭氧、三氧化铬、二甲苯。经检测, 作业场所噪声合格率为88.9%, 其余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结论 降噪设备制造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 其关键控制点为电焊、喷漆、玻璃棉包装及打磨岗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起重机械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况,为改善工作环境、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况调查。结果该厂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锰、二甲苯、环己酮、醋酸丁酯、一氧化碳、噪声、紫外辐射。电焊岗位电焊烟尘合格率为66.7%;喷涂岗位二甲苯、醋酸丁酯合格率为80.0%;噪声强度合格率为37.9%,噪声体检异常率27.5%。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电焊烟尘、噪声为主,职业健康检查听力异常率较高。应着重改善作业环境,加强防护,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某汽车制造企业竣工验收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的分析,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找出职业危害特点,提出职业卫生管理对策。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方法。结果电焊烟尘、锰尘、二甲苯、乙酸丁酯浓度以及噪声声级超标,是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50%(9/18)的焊接检测岗位电焊烟尘危害作业分级为Ⅰ级和Ⅱ级,56%(15/27)的焊接检测岗位锰尘危害作业分级为Ⅱ级和Ⅲ级;噪声测量岗位危害作业分级为Ⅰ~Ⅲ级;高温危害作业分级为Ⅰ。结论该汽车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应改革生产工艺和引进先进设备,加大职业卫生经费投入,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某汽车改装厂迁建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标准,对该项目在生产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用类比法和检查表法进行检测、分析评价。结果有85.7%焊接岗位电焊烟尘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检测27个噪声作业岗位,噪声分级13个为0级、13个为Ⅰ级、1个为Ⅱ级;检测照度作业岗位18个,均不合格。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了解该建设项目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其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提出预防职业病危害的建议。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查表法,全面客观地对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作出评价。 结果 该项目所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振动、汽油、苯、甲苯、二甲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臭氧、粉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高温、紫外辐射、工频电场等。其中化学毒物检测合格率为96.6%,噪声检测合格率为43.7%,粉尘和其他物理因素检测合格率为100%。 结论 本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噪声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某无缝钢管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某无缝钢管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预评价。方法采取类比法和定量分级法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溶剂汽油、苯系物、乙酸乙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石墨粉尘、硼砂烟尘、氧化铁皮粉尘、噪声和辐射热等。结论该拟建工程属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项目设计自动化程度较高,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基本齐全、可行。并认为选好类比对象和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做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某公司硅锰合金生产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其暴露水平及危害程度,判定其防护措施的有效性,为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与检测、实验室检验等方法对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作业环境空气中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_2)、电焊烟尘、紫外辐射、工频电场等暴露水平均低于职业卫生接触限值,部分工种粉尘、噪声和高温暴露水平超标,其中粉尘TWA0.75~10.61 mg/m~3、噪声8 h等效声级84.0~93.6 dB(A)、高温31.0~37.8℃。结论粉尘、噪声、高温是该项目硅锰合金生产过程中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点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