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2.
第4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活体及标本解剖观测,为第4掌背动脉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40例活体(80侧手)用Doppler血流探测仪检查第4掌背动脉的出现率。8例新鲜的成人手标本灌注红色乳胶,2例在第3指掌侧总动脉起点处加压灌美蓝。结果:第4掌背动脉的出现率为96%。以其血供来源将其分为3型。其血供的基础是第4掌背动脉远近侧轴点处2条较粗大的皮支,皮支之间在筋膜层构成了丰富的网状血管结构,在指蹼处与指掌侧总动脉或分支之间有吻合支相连,设计以此吻合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15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该皮瓣适宜于修复小指、环指远指节间关节以近的不同平面的皮肤缺损,特别适宜于小指脱套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报道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2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对掌背动脉及指背动脉进行显微解剖,根据其血管分布设计成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结果:掌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在近节指骨底有交通支相连,掌背动脉的终末支-指背动脉,位于指背腱膜的两侧,一般不超过近节指骨中部,有小分支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结论: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吻合支丰富,可以其为蒂,设计成逆行岛状皮瓣,该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修复较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4.
5.
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报道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手术方法。方法:21例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血管灌注染料解剖及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7个拇指背尺侧皮肤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1)拇指背尺侧动脉在甲襞近侧与甲襞动脉弓相吻合,又在拇指近节指骨颈水平通过穿支与拇指掌侧动脉吻合,并与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呈节段伴行;拇指背尺侧动脉又通过“微小血管吻合”连接第1掌骨背处尺侧皮神经旁血管。(2)拇指背尺侧动脉无紧密伴行的静脉。结论:Bertelli的“拇指背尺侧(带)皮神经岛状皮瓣”和Brunelli的“拇指背尺侧皮瓣”均以拇指背尺侧动脉逆向供血,静脉回流速以拇指背浅静脉及指深静脉逆向返流,但前者是后者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7.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共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16-45岁之间。修复虎口区12例,拇指近节9例,示指近节8例,中指近节3例。2.手术方法:采用臂丛麻醉,取仰卧位,上臂气囊止血带止血,或采用局麻。用美兰于第二掌指关节尺侧指蹼处至鼻咽 相似文献
8.
桡动脉腕背支为蒂的手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手背部桡动脉腕背支为蒂的三种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手术方法。方法分别以桡动脉的腕背皮支、第1骨间肌背侧支和拇指背侧支三支动脉为蒂,形成鼻烟窝皮瓣、第1掌背动脉逆行皮瓣、拇指背侧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拇指损伤、虎口挛缩、食指损伤、腕掌腕背缺损。结果成功切取挠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3例,修复拇指、虎口、食指、腕掌腕背损伤及组织缺损。术后随访皮瓣外形及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桡动脉腕背支手背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血运好,质地柔软,切取方便,不损伤主要动脉,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好材料,具有简单、安全、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2组 ,进行同体对照 ,每组 10个皮瓣。组 1保留隐动静脉血管鞘的完整 ,即保留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组 2在手术显微镜下 (× 10 )将 3根血管相互分开 ,各自游离 3cm ,即完全破坏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 ,但不损伤 3根动静脉血管。术中放松止血带后分别在 5、15、3 0和60min测定静脉压力 ,术后 10d测定皮瓣成活率 ,切取血管蒂做切片观察。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两组皮瓣的静脉压力均升高 ,约 15min达到高峰 ,后缓慢下降 ,约在 3 0min达到新的平衡。组 2在 3 0、60min的静脉压力均显著低于组 1(P <1.0 1)。但组 1皮瓣成活率 ( 94.5 % )与组 2 ( 10 0 % )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在逆行岛状皮瓣中 ,瓣膜失活途径”较“迷宫途径”更容易实现静脉血的逆流。 相似文献
10.
膝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7侧下肢标本上,采用巨微解剖及墨汁灌注等方法,对膝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可行性进行了观察。该皮瓣主要经隐动脉逆行供血,其末端有3种吻合类型,血管蒂长17cm,旋转点可达股骨内上髁下8cm,此处动脉外径为0.9mm,可用以修复膝关节周围及小腿上、中1/3的软组织缺损或截肢创面的覆盖等。 相似文献
11.
双轴点掌背皮动脉轴行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报道手背一种新型皮动脉岛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标本 ,在 5倍显微镜下观测掌背血管、肌腱、神经的解剖特点和皮肤的血供。结果 :手掌背皮下组织内存在掌背动脉相平行的皮动脉。第 1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5 % ,起点外径 ( 0 .8± 0 .1)mm ,长度 ( 7.8± 1.1)cm ,末端外径 ( 0 .4± 0 .2 )mm。第 2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起点外径 ( 0 .6± 0 .1)mm ,长度 ( 6.5± 0 .8)cm ,末端外径 ( 0 .4± 0 .1)mm。第 3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10 0 % ,起点外径 ( 0 .5± 0 .1)mm ,长度 ( 6.5± 0 .7)cm ,末端外径 ( 0 .3± 0 .1)mm。第 4掌背动脉出现率为 90 % ,起点外径 ( 0 .4± 0 .1)mm ,长度 ( 5 .5± 0 .9)cm ,末端外径 ( 0 .3± 0 .1)mm。结论 :掌背皮动脉走行、分支较为恒定 ,可以其为蒂 ,设计双轴点的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用于腕、手及手指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尸体20只手逐层解剖观察手背侧动脉、静脉、神经走行方向及分布。结果: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点外径为(0.37±0.05)mm,示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40±0.07)mm,示指尺侧、中指两侧、环指两侧、小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32±0.06)mm,1~5指两侧指背静脉于近侧指间关节处外径为(0.51±0.07)mm。平掌指关节处拇指尺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41±0.06)mm;示指桡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38±0.07)mm。结论:以指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血运丰富,是修复手指邻近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3.
以骨间背侧动脉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60侧灌注血管染料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上,观察了骨间背侧血管在前臂背侧的起点、走行和分支,发现该动脉终末支在腕上2.5cm 水平,与骨间掌侧动脉背侧支之间有恒定的吻合支相连,并以此吻合支为蒂,设计了前臂骨间背侧血管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4.
15.
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应用颏下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管及神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测。结果:颏下动脉恒定起自面动脉,在距其起点(27.16±1.21)mm处发出。起点处的直径(1.86±0.96)mm。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角和颏部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34±5.06)mm和(62.88±6.09)mm。颏下静脉的直径(1.97±0.73)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颏下区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揭示了颏下区血管神经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为颏下皮瓣的制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逆行岛状隐皮瓣应用的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膝降动脉及其隐支的行程和股动脉在股内侧的其它皮支的分布情况,并测量了它们的血管外径.为逆行岛状隐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根据其解剖学特点.设计了经缝匠肌前、后及带缝匠肌切取三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