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全切术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临床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B组行传统术式,术后经0.5~6年的随访,观察复发、并发症和腮腺功能等情况.结果:两组均无肿瘤复发病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皮下积液或涎瘘:A组0例(0%),B组2例(10%);暂时性面瘫:A组1例(3.13%),B组3例(15%),均在15 d~6个月内恢复;味觉出汗综合征:A组0例(0%),B组2例(10%);面部明显凹陷畸形:A组1例(3.13%),B组4例(2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可靠,且弥补了传统腮腺手术的不足,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景蔚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592-594
目的分析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旨在尽可能保留腮腺功能,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我医院手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16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术式,即在肿瘤包膜外0.5~1.0cm的腮腺组织内切除肿瘤,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l~5年,记录复发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例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腮腺功能是否完好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能保存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有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5例腮腺良性肿瘤(肿瘤直径2.0cm,均位于腮腺浅叶),采用改良区域性切除术,并对肿瘤的术后复发、并发症情况等进行观察随访。结果:65例术后患者随访1~5年后肿瘤无复发,术后并发症不明显,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直径2.0cm)采用改良区域性切除术,具有肿瘤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能最大限度保留腮腺功能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腮腺浅叶肿瘤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手术区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8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肿瘤及腮腺部分或完全切除术。按照修复手术区缺损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n=44)与对照组(常规手术方式,n=44)。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7%(43/44)、79.5%(35/44),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1/44)、18.2%(8/44),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腮腺手术区缺损采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进行修复,能有效修复面部畸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倪静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347-1348
目的 探讨良性腮腺瘤手术中保留耳大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对5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保留耳大神经组(A组)32例和不保留耳大神经组(B组)20例,观察两组耳廓感觉障碍程度.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A组自主感觉恢复28例、针刺感觉恢复27例;B组自主感觉恢复7例、针刺感觉恢复6例;术后1年随访:A组全部病例恢复局部感觉;B组仍有5例未恢复自主感觉、针刺感觉恢复13例.结论 腮腺手术中耳大神经保留是可行的,对减少神经切断后的永久性后遗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在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腮腺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 cm),根据肿瘤发生部位,选择不同切口,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肿瘤+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局部面神经解剖术的改良术式。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患者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测定每个病例手术前后总唾液量,评价术后腮腺分泌功能。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肿瘤术后无复发,未出现涎瘘、Frey综合征、口干。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于2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前唾液总量为(6.6±0.76)ml/6 min,术后唾液总量为(6.2±0.82)ml/6 min,手术前后唾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术后肿瘤无复发,并发症少,术后腮腺分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未使用退热剂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能否缩短病程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 1 1 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未使用退热剂组 (观察组 )和使用退热剂组(对照组 )各 5 8例进行比较。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季节相仿 ,具有可比性 (P>0 .0 5 )。结果 :观察组病程明显少于对照组 (t=7.1 0 4,P<0 .0 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 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 5 .1 7%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 1 8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 3 1 % ,两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 (X2 =1 3 .0 8,P<0 .0 1 )。结论 :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未使用退热剂可有效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能维护正常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及四联免疫抑制疗法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析 1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12 5 1例肾移植中 12 6例高龄患者临床资料 ,将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为三联疗法 (CsA +Aza +激素 )的 5 5例作组Ⅰ ;而使用四联疗法 (CsA +MMF +激素 +抗T细胞单抗 )的 71例作为组Ⅱ ,组Ⅱ中 4 7例患者术后使用 2周Wu -T3抗排斥治疗 ,另 2 4例应用抗IL- 2R抗体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将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急性排斥率及 1年人 /肾存活率相比较 ,并与本院同期非高龄患者相同指标比较。结果 :高龄患者肾移植后心脑血管并发症以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高龄患者。组Ⅰ和组Ⅱ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74 5 5 %和 38 0 3% ;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 12 73%和 4 2 3% ;1年人 /肾存活率分别为 81 82 % /78 18%和 97 18% /95 77%。结论 :高龄患者肾移植术后较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感染 ,使用新的四联免疫抑制疗法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1年人 /肾存活率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的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 (intraop erativeperitonealhyperthermia chemotherapy ,IPHC)的临床安全性。方法 :12 8例侵及浆膜的进展期胃癌病例 ,4 9例行IPHC ,79例对照 (不行IPHC)。比较 2组术后 30d内死亡率和并发症率。结果 :IPHC组未发生手术死亡 ,对照组 1例术后 1wk死亡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IPHC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为 2 2 % (11/ 4 9) ,对照组为 13% (10 / 79)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IPHC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 14% (7/ 4 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 % (3/79) (P <0 .0 5 ) ,术后 1~ 2mo内可恢复 ;IPHC组吻合口漏和肠功能恢复延缓的发生率均为 4 % (2 /4 9) ,对照组分别为 9% (7/ 79)和 0 ,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结论 :IPHC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113例,肿瘤直径均〈2.3cm,在距肿瘤边界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随访1~7年,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暂时性面部不对称占37.17%(42/113),涎漏占4.42%(5/113),Frey's综合征占1.77%(2/113),肿瘤复发率为2.65%(3/113)。结论 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的良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后的疗效及并发症,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性回顾106例腮腺后下级良性肿瘤患者,其中A组:21例采用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术,B组:35例采用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术,C组:33例采用功能性切除术,D组:17例采用“V”形切口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5年,观察比较4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4组手术方案术后肿瘤均无复发,但4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和Frey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V形切口切除术疗效优于其余3组术式,区域功能性切除术和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又优于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提高腮腺良性肿瘤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7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l~3年,记录复发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例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并发症(暂时性面瘫发生率、积液、涎漏等)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能保存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 (As2 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高白细胞发生率、肝功损害及融合基因转阴率 ,并与维甲酸 (ATRA )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 ,As2 O3组 17例 ,ATRA组 2 1例 ,分别选用 0 .1% As2 O310 m L/ d,静脉滴注 ;ATRA2 5 mg· m- 2 · d- 1 ,分 3次服用。分别观察两组的完全缓解率 (CR)、不良反应以及融合基因转阴率。结果 :As2 O3组 15 / 17例 (88.2 % )获 CR,获得 CR时间为 (2 8.1± 4 .6 ) d;ATRA组 19/2 1例 (90 .4 % )获 CR,获得 CR时间为 (39.4± 8.6 ) d,两组之间 CR无明显差别 ,但 As2 O3组获得 CR时间明显缩短。高白细胞发生率 As2 O3组 10 / 15例 (6 6 .7% ) ,ATRA组 18/ 19例 (94 .7% ) ,P<0 .0 5。肝功能异常 ,As2 O3组 11/ 17例(6 4 .7% ) ,ATRA组 13/ 19例 (6 8.4 % ) ,P>0 .0 5。所有患者治疗前 PML- RARα融合基因阳性。 As2 O3组 CR时 ,2 /14例 (14 % )转阴 ,ATRA组 2 / 19例 (10 .5 % )转阴 ,P<0 .0 5。CR后 1a,As2 O3组 5 / 8例 (6 2 .5 % )转阴 ,ATRA组 4 /11例 (36 .3% )转阴 ,P<0 .0 5。As2 O3组 15例获 CR者 ,无 1例复发。ATRA组 19例获 CR者 ,4例 (2 1% )复发。结论 :与 ATRA相比 As2 O3获得 CR时间缩短 ,高白细胞发生率低 ,CR及 CR  相似文献   

14.
金鑫  徐文华  陈新  周健 《安徽医药》2013,17(7):1128-1129
目的评价海奥口腔修复膜用于腮腺浅叶切除后预防味觉性出汗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7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在术中植入海奥生物膜,对照组26例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随访12~18个月,进行主观评价及碘—淀粉酶实验客观评价,判断两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出现味觉性出汗综合征的主、客观阳性率分别为0/31(0%)、2/31(6.45%);而对照组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主、客观阳性率分别为7/26(26.92%)、16/26(61.54%)。两组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可以有效减少腮腺浅叶切除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赵锋 《药品评价》2012,(27):28-30
目的:研究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对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的作用。方法:在26例腮腺良性肿瘤术中23例保留腮腺咬肌筋膜,3例未保留腮腺咬肌筋膜,术后6个月~2年定期随访,通过碘-淀试验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23例保留腮腺咬肌筋膜手术者,无感觉不适,碘-淀试验阴性。3例未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者有1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碘—淀试验阳性。结论:在腮腺良性肿瘤术中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能有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发病的临床特点、术式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原则和方法。方法对腮腺混合瘤手术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腮腺混合瘤单纯摘除术组复发率高,复发率为33.3%。行肿瘤及浅叶或全叶摘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组发生暂时性面瘫3例,发生率为37.5%,面瘫在2~5个月恢复。发生涎瘘4例,发生率为50%,在2~4周治愈。发生Frey’s综合征5例,发生率为62.5%。行腮腺混合瘤及区域性切除术组较行肿瘤及浅叶或全叶摘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组并发症明显降低,暂时性面瘫4例,发生率为14.8%。发生涎瘘2例,发生率为7%,在2~4周治愈。发生Frey’s综合征6例,发生率为22.2%。结论在腮腺混合瘤瘤体直径较小,位置较浅或位于腮腺下极,采取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6 8例。其中男 42例 ,女2 6例 ;年龄 36~ 6 9岁 ,平均 ( 5 3 .6± 8.2 )岁。溶栓时间放宽至 2 4h内。结果 :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率为 6 4.7% ( 44 / 6 8) ,其中 3h内溶栓冠脉再通率为 85 .7% ( 2 4/ 2 8) ,至 4h为 71.4% ( 10 / 14) ,至 6h为 40 .0 % ( 4/ 10 ) ,至 2 4h为 37.5 ( 6 / 16 ) ;再梗死15 .9% ( 7/ 44 ) ;出血并发症为 17.6 % ( 12 / 6 8) ,其中应用肝素组较高 2 6 .5 % ( 9/ 34) ,有 1例发生脑出血而死亡 ;非肝素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 8.8% ( 3/ 34)。急性期住院病死率为 5 .9% ( 4/ 6 8)。结论 :早期大剂量短时程尿激酶静脉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可提高相关血管再通率。合用肝素不会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及再梗死率 ,有可能增加出血并发症甚至脑出血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氟伐他汀与普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并比较氟伐他汀与普伐他汀的降脂疗效。方法 :氟伐他汀组 4 1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19例 ,年龄 6 0a±s 8a) ,应用氟伐他汀 2 0~ 4 0mg ,po ,qn× 4wk。普伐他汀组 35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15例 ,年龄 6 0a± 6a) ,应用普伐他汀 10mg ,po ,qn× 4wk。结果 :氟伐他汀降低TC的总有效率 92 % ,普伐他汀为 70 % (P <0 .0 5) ;氟伐他汀降低TG及升高HDL C的总有效率为 6 1%和 6 1% ,与普伐他汀的 73%和 6 9%相似 (P >0 .0 5)。 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 0 % (8/41)和 2 0 % (7/35)。结论 :氟伐他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脂药物 ,且降低TC作用优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开胸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全组病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 6 8例采用肌注镇痛法 (哌替啶 1mg/kg) ;B组 5 3例实施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芬太尼 0 0 2 μg/L +氟哌利多 0 0 5 μg/L) ;C组实施PCEA(0 12 5 %罗哌卡因 +芬太尼 0 0 0 2 μg/L)。统计各组术后 12、2 4、4 8、72h各时点的静息疼痛强度 (R VAS)和咳嗽时疼痛强度 (C VAS)以及 5 0 %疼痛缓解率 ,记录不良反应和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R VAS值 :A组 >C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C VAS值 :A组 >C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A组 5 0 %疼痛缓解率明显小于B、C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C组术后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A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B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开胸术后实施PCEA能明显缓解术后疼痛 ,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持续静滴阿托品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阿托品的两种不同给药途径对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观察的 15 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持续静滴阿托品组 )和对照组 (间断静推阿托品组 )。观察两组间阿托品的用量、用药天数、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 :阿托品维持量、总量、用药天数分别为2 2 3± 0 76mg/h、4 10± 2 0mg、9± 3 5d ;对照组分别为 2 6 6± 0 97mg/h、6 2 0± 10 0mg、14± 4 2d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0 0 1)。治疗组治愈率 97 3%明显高于对照组 88% (P <0 0 5 ) ,治疗组死亡率 2 7%低于对照组 12 % (P <0 0 5 ) ;阿托品的各种并发症 (反跳、过量、不足 )治疗组仅量不足 1例 ,而对照组反跳、过量、量不足的发生分别为 6例、10例、12例 ,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P <0 0 5~ 0 0 1)。结论 采用持续静滴阿托品救治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疗效确切 ,并发症少 ,安全性强 ,且设备简单 ,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