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ELISA检测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患者血清抗体与常规显凝、血凝比较,有方法简便、敏感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酶免疫斑点试验检测钩端螺旋体病抗体的研究文建华,张万里,郑夔,何剑峰,社志明为了使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诊断向快速、特异、敏感的方向发展,我们开展了用酶免疫斑点试验(Dot-ELISA)方法检测钩体病人血清IgM和IgG抗体的研究,并与显微...  相似文献   

3.
用Dot—ELISA方法快速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IgG蔡俊源检测构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抗体的方法有多种[1],但各有不足,有的设备昂贵,不适宜于基层开展工作。有的需时较长,不适宜于快速诊断。为此,我们用酶免疫斑点-ELISA深圳市沙头角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越边境口岸鼠类分布及其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为口岸病媒生物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越边境东兴、宁明、凭祥等8个口岸,采用鼠笼法捕鼠。采用ELISA法和PCR对鼠类自然感染的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巴尔通体和鼠疫菌进行检测。结果共捕获到1 633只鼠类,隶属于3目4科7属14种,其中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的比例分别为51.26%、8.51%和22.78%。ELISA法检测出汉坦病毒抗体阳性样本121份,阳性率7.41%;伯氏螺旋体抗体阳性样本95份,阳性率5.82%;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样本25份,阳性率1.53%。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核酸3份、钩端螺旋体核酸7份、巴尔通体核酸12份。结论应加强中越边境口岸鼠类的监测和控制,开展灭鼠工作降低啮齿动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m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以纯化重组外膜脂蛋白LipL32为基础的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抗体的检测方法 .方法 以摹因重组技术获取重组钩体外膜脂蛋白LipL32,以该蛋白为抗原,分别使用间接法和夹心法ELISA应用于不同人和鼠血清的检测,检测结果 与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比较,同时人血清的检测结果 还与进口试剂盒比较.结果 纯化的重组蛋白检测9例钩体确诊病例双份血清标本,三种ELISA法的检出率与MAT无明显差别.检测45份MAT阳性标本,间接法ELISA敏感性为71.11%(32/45),夹心法ELISA为80.00%(36/45),而进口 ELISA阳性13份,占28.89%(13/45),25份可疑占55.56%(25/45).特异性检测,MAT阴性血清69份,间接和夹心法ELISA特异度均为97.10%(67/69),其中检测门诊体检血清43份,间接和夹心法ELISA均为阴性,进口ELISA检测14份,也为阴性.检测非钩体发热病例血清标本16份,间接和夹心法ELISA共检出2份阳性,进口ELISA则是1份阳性,12份可疑.检测梅毒螺旋体质控阳性血清10份,四种方法 均为阴性.重组蛋白检测鼠血清标本274份,夹心法ELISA的敏感性为86.75%(131/151),特异性为99.19%(122/123),符合率为92.34%(253/274),与MAT检测结果 相符.结论 重组LipL32蛋白具有结合活性,可应用于钩体血清抗体的检测,其中夹心法ELISA对鼠血清钩体抗体的检测显示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钩体病现场血清流行病学大样本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我校2002—2004级299名新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①被检299名学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31人,总阳性率10.37%;②南方籍学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18.75%,北方籍学生阳性率6.40%,南北方籍学生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③农村源学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12.96%,城市源学生阳性率3:6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④男生与女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22%、6.21%,男女生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我校学生中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或隐性感染,建议对抗体阳性者做进一步诊断,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西省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山西大学.大同医学院2004级630名山西籍新生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1)被检者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总阳性率为8.57%;(2)男、女生间、学生入学前所在地域阊以及城乡籍学生间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西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应重视对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被认为是目前鼠疫血清学诊断中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之一。我们采集当年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患者血清,用RIP方法检测鼠疫F_1抗体。结果检出滴度较高的阳性血清多份。为探索该钩体病人是否感染过鼠疫而同时存在两种抗体,或钩体抗体与RIP阳性抗体存在交叉反应,为此,我们进行了以钩体病人和健康人群的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4种不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对4种不同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筛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方法和试剂。方法 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乳胶凝集试验(TPLA)4种方法对76份可疑梅毒抗体阳性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RPR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TPPA敏感性稍差;TP—ELISA敏感性最高。结论 TP—ELISA敏感性高,适合大批献血员筛查;TPLA与其他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最高,且操作简便,适合作确认试验。  相似文献   

11.
郑成军 《职业与健康》2011,27(8):890-891
目的通过对莒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莒县研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采集高发人群血清,进行钩体病抗体检测。结果 2006—2009年全县累计检测444名高发人群,血清抗体阳性者116人,阳性率26.13%;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波摩那型为主(占75.86%),其次为黄疸出血型(占29.31%)。结论莒县曾发生过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病暴发,今年监测数据显示仍以波摩那型为主,说明疫区净化效果不理想,一旦发生洪水,就有再次暴发流行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SAT)评价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效果及应有价值。方法采用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检测100名健康人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变化,并与显微镜凝集试验比较。结果无论是基础免疫还是加强免疫20 d后,玻凝试验抗体阳性率高达90%以上,与标准的显微镜凝集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玻片凝集试验检测的抗体持续时间较短,90 d后阳性率已大幅度降低,表明SAT检测的抗体是早期抗体。结论TR/Patoc 1玻片凝集试验操作简易,可以作为基层卫生机构监测钩端螺旋体疫苗近期免疫效果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乌拉特前旗牧区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调查特孟,金焱,刘清淮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内蒙古呼盟曾从犊牛中分离出一株钩端螺旋体。1965年又在哲盟从患者、野鼠、井水、河水及冰下河水中分离到钩端螺旋体;1975年包头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端螺旋体和巴尔通体的感染状况。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方法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的钩端螺旋体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的汉塞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IgG抗体水平。结果共检测232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感染率:汉塞巴尔通体(30.17%)五日热巴尔通体(18.10%)钩端螺旋体(4.74%),混合感染率:汉塞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14.22%)钩端螺旋体和汉塞巴尔通体(2.16%)钩端螺旋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0.86%),1例病例三项抗体阳性。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病例是因为感染钩端螺旋体,和/或汉塞巴尔通体、五日热巴尔通体而引起的发热,感染率各不相同,混合感染较为普遍。在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中,有必要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和巴尔通体病的诊断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钩端螺旋体感染的ICR小鼠模型与豚鼠模型,分别探讨慢性非致死性感染与急性致死性钩体感染的病理及免疫应答特点.[方法]分别于小鼠和豚鼠腹股沟皮下注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观察感染后不同阶段此各组织脏器的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钩端螺旋体在各脏器中的分布;应用ELISA法检测ICR小鼠血清与豚鼠血清中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钩端螺旋体Lai株感染豚鼠后引发典型的钩体病病变并可致死,但在藤染的ICR小鼠中仅见局限性病变,免疫组化显示小鼠组织中的钩体抗原阳性反应程度较豚鼠轻.两种动物感染后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二者血清中抗体IgG水平的动态变化相似.[结论]小鼠感染钩体后发病轻微呈慢性带菌状态,而豚鼠作为钩体感染敏感动物表现为急性发病且可死亡,可能与二者的天然免疫机制的差异有关.小鼠感染模型在钩体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致病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中可能发挥更多作用.两种动物模型可互补共同用于钩体感染的相关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nvA-PCR方法快速检测钩端螺旋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淳安县106只鼠肾标本直接提取其DNA用invA-PCR法进行检测,同时对106只鼠肾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血清学鉴定。结果:106只鼠肾标本经InvA-PCR法检测,9份标本钩端螺旋体invA基因呈阳性,阳性率为8.5%。106只鼠肾标本分离培养,分离到3株钩端螺旋体菌株,均为黄疸出血群,阳性率为2.8%。3份培养阳性标本InvA-PCR均阳性。结论:InvA-PCR方法操作方便、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可用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钩体病临床标本快速初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DNA微阵列芯片快速检测水中问号钩端螺旋体。方法应用基因芯片对不同浓度钩体水、钩体可能生存的不同水体、经水传播的其他病原及疫区可疑水标本进行检测,并以PCR技术为对照,观察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钩体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可行性。结果用芯片和PCR技术对水中不同浓度钩体的检测结果表明,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5和10条钩体/100 mL,芯片检测的敏感性高于常规PCR法;对钩体可能生存的不同生物与理化特性水体(非疫区)及经水传播的其他病原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疫区20份可疑水标本进行检测,芯片、PCR与培养法检测结果阳性分别为8,5,4份。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可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水中问号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的密度、分布和鼠种构成及带菌率,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在11个监测点中开展鼠情调查,同时使用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鼠带菌率,以探究在更高灵敏度的检测方式下宿主动物的带菌情况。结果四川省鼠密度为3.93%,使用分离培养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共有7个监测点的样本中检出钩端螺旋体核酸,鼠带菌率为3.34%。其中,四川短尾鼩构成比高达76.79%,带菌率为3.15%,黑线姬鼠构成比为4.92%,带菌率为18.71%,其余鼠种中未检出钩端螺旋体。人群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21.13%,部分地区人群抗体水平与当地鼠带菌率差异较大。结论使用灵敏度更高的方法复检后发现,主要宿主动物仍携带钩端螺旋体,短尾鼩亦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建议引入新方法作为辅助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灵敏度,同时应关注群体抗体水平,重视人群缺乏免疫屏障的情况,合理选择监测地点,提高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1978~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为进一步掌握我省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我们对1978~2003年河南省钩体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本研究室掌握的河南省1978~2003年钩端螺旋体病的疫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监测资料。1.2检测方法血清抗体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法,病人诊断标准为,单份血清以1∶400为阳性,双份血清以抗体4倍升高为阳性。健康人群血清以1∶100为阳性,动物血清以1∶20为阳性,病原分离:取病人血液及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和疫情。方法选择调查点,收集1996~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结果2003~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比蓄水前低,采13份散发钩端螺旋体病人双份血清,用交叉吸收实验检测出临海、致热、乳山3个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水库坝区清底后,鼠密度2.09%。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7.1%;户外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6.67%。分离钩端螺旋体菌36株,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47.22%,波摩那群占27.78%,鼠肾、猪肾和蛙肾带菌率分别为2.67%、0.81%和0.25%,健康人群黄胆出血群阳性率为31.12%。结论长江三峡水库坝区蓄水期间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采取水库坝区清底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