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度雾视配镜法的准确性、实用性.方法 眼视光门诊就诊91例(182只眼)青少年近视患者,男46例,女45例,年龄8~18岁,平均(12.82+0.51)岁,屈光度-0.50D~4.00D,均值(-2.18±0.14)D,裸眼视力(0.41±0.03).电脑验光后先戴比实际度数低1.00~2.00D的镜片,试戴30min后,检查视力.达不到1.0者再适当增加凹透镜度数、调整散光度数及散光轴使视力达到1.0,记录矫正度数.当日对低度雾视验光矫正试镜后患者用美多丽-P散瞳,每5min滴药一次,共6次,最后一次滴药40min后再次电脑验光,并插片矫正使视力达1.0.结果 美多丽-P散瞳前平均屈光度(-2.18±0.14)D,散瞳后平均屈光度(-1.94±0.14)D,二者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t-6.982;P<0.001).美多丽-P散瞳配镜平均度数(-1.69±0.131)D,低度雾视配镜平均度数(-1.694±0.14)D.二者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3;P>0.05).结论 低度雾视配镜法与美多丽-P散瞳后配镜法等效球镜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及年龄组患者分别用这两种方法配镜等效球镜差异无显著性.青少年近视眼雾视配镜法是科学、准确、实用、方便的验光配镜方法.对于8岁以上疑似近视眼的青少年可以用雾视配镜法代替美多丽-P快速散瞳配镜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0 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小儿屈光状态检查中的应用。比较其与阿托品在散瞳验光中麻痹睫状肌的效果,用以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方法,对年龄3~12岁118例236眼(其中近视40例80眼,远视78例156眼,合并有散光73例146眼)先采用10 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滴眼3次散瞳(每次间隔5min),末次点眼1h后进行检影验光。间隔3d后重新点10g/L阿托品眼膏1wk(每晚1次)重新进行散瞳检影验光。按屈光度分成近视组、远视组、散光组,其中散光度数是将柱镜度数独立分离出来统计。将两种散瞳药的验光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近视组使用两种方法散瞳验光后屈光度值分别为-2.25±1.31D,-2.23±1.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09);远视组应用两种药物散瞳验光后屈光度分别为3.76±2.4D,4.39±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散光组应用两种药物散瞳验光后屈光度值分别为1.35±1.19D,1.38±2.0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4)。
  结论: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可用于临床上3~12岁近视、散光儿童的散瞳验光。但在远视儿童初次就诊仍需点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3.
刘新婷  张芳  吕帆 《眼科研究》2012,30(4):353-357
背景 为获得准确的屈光不正度数,需要对初诊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充分的睫状肌麻痹验光,但是如何选择睫状肌麻痹剂存在争议. 目的 观察环戊通和阿托品对屈光不正低龄儿童睫状肌麻痹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为研究临床上环戊通是否可以替代阿托品进行部分低龄儿童的睫状肌麻痹验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的方法,在检查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和配合下,对80例160眼、年龄4~9周岁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先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每5分钟1次,共3次,末次点眼45 min后行验光检查;3d后再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每天点眼3次,连续3d,于第4天复查验光;比较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检影验光及残余调节的屈光度值差异.结果 散瞳前和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后的电脑验光值分别为(0.55±3.52)D和(2.22±3.52)D,差值为(1.66±1.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P=0.00);应用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后电脑验光值为(1.74±3.46)D,与应用1%阿托品后的电脑验光值相比差值为(0.48±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P=0.00).两种药物散瞳后的电脑验光值之间呈明显的阳性相关(R2=0.98,P=0.00).利用红外线验光仪测量残余调节,1%环戊通滴眼液和1%阿托品凝胶散瞳后测量的残余调节值分别为(0.32±0.44)D和(0.05±0.41)D,差值为(0.27±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0).按屈光类型分为近视组、低中度远视组和高度远视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近视组为(0.31±0.37)D,低中度远视组为(0.56±0.48)D,高度远视组为(0.59±0.50)D;近视组明显低于低中度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6岁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为(0.61±0.53)D,7~9岁组差值为(0.49±0.39)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23).因“调节”隐藏的屈光度值与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呈弱相关(r=0.43,P=0.00). 结论 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和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对低龄儿童均能起到使调节放松的作用,两种药物的差值主要表现在远视儿童中.因此临床上对于远视儿童的散瞳验光最好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在儿童散瞳前后验光效果,了解电脑验光仪是否能在儿童中应用.方法:对我院进行验光的500例1000眼屈光不正儿童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患儿首先进行电脑验光,然后使用10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3d后分别进行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比较两种验光效果.结果:近视性屈光不正电脑验光组球镜度数为2.70±2.75DS、柱镜度数为1.54± 1.10DC,均低于检影验光组(P<0.05);两组轴位差异不显著(P<0.05);远视性屈光不正电脑验光组球镜度数为-2.35±2.18DS、柱镜度数为-1.50±1.15DC,低于检影验光组(P<0.05);两组轴位差异不显著(P>0.05);散瞳前散光度为1.54±1.10D、散光轴为14.38±11.11度;散瞳后电脑验光散光度为1.45±1.21D、散光轴为12.78±10.31度,显著高于检影验光(P<0.05);两种验光方法所测球镜绝对值的差值≤0.50D,占75%(350/500),≤1.00D的占77.4%(387/500),409例柱镜绝对值的差值≤0.50D,占81.8%.结论:儿童验光配镜关乎儿童视觉发育,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均有利弊,且电脑验光不能取代检影验光可将其作为快速验光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10~15岁调节功能正常、超前、滞后的近视儿童显然验光与1%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验光结果的一致性,以指导儿童近视的验光配镜工作。方法前瞻性研究。等距随机抽样2013年7-8月间来唐山市眼科医院视光学诊疗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224例(448眼),按调节功能分为正常(107眼)、超前(152眼)及滞后(189眼) 3组,各自对比散瞳前显然验光、散瞳验光及瞳孔恢复后复查验光屈光度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检验。结果调节功能正常组和滞后组3次验光所测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0.76,P>0.05);调节超前组3次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P<0.05)。结论10~15岁近视儿童验光配镜时,调节功能滞后和正常患者综合验光仪显然验光结果可直接用于指导配镜,对于调节超前的患者,需要以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研究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度和视力变化规律.方法 共收集2~9岁屈光度为-2.0 D~-14.0 D,平均(-6.8±4.5)D的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47例86只眼.根据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共分3组:-2.0 D~-6.0 D为低中度近视组,共45只眼;-6.25 D~-9.0 D为高度近视组,共22只眼;-9.25 D~-14.0 D为超高度近视组,共19只眼.3~6个月散瞳验光1次,根据验光结果进行全矫配镜和弱视治疗.随访3~5年,平均(4.1±1.8)年,观察屈光度和视力的变化.结果 平均每年屈光度增加:低中度近视组为0.21 D、高度近视组为0.05 D、超高度近视组为1.31D,三组的增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提高.平均矫正视力(5分记录法):低中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45/4.92,治疗后30只眼(67%)视力达正常.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33/4.87,治疗后12只眼(55%)视力达正常.超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01/4.59,治疗后2只眼(10%)视力达正常.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低度近视组视力提高最快(P<0.05).结论 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高度近视组增加最快,低中度近视组次之,高度近视组基本不变.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能提高或达正常.随近视度数增加,弱视程度加重,视力提高减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青年近视患者应用美多丽滴眼液散瞳后眼压的变化.方法 126例(250只眼)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青年近视患者检查屈光度,前房深度,并用美多丽滴眼液散瞳,测量散瞳前后的眼压.结果 126例(250只眼)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18-40岁(平均年龄25.64±5.62岁)青年近视患者使用美多丽滴眼液散瞳,右眼近视屈光度平均5.15±1.82D,散光1.11±0.76D,左眼近视屈光度4.79±1.80D,散光1.04±0.92D,散瞳前右眼平均眼压12.54±2.48mmHg,散瞳后右眼平均眼压11.95±2.39mmHg;散瞳前左眼眼压12.40±2.50mmHg,散瞳后11.76±2.44mmHg;散瞳前后眼压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瞳后眼压变化与患者屈光度,年龄及前房深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具备浅前房,狭窄房角的青年近视患者应用美多丽滴眼液散瞳以后眼内压不会升高.  相似文献   

8.
苏哲  肖林  刘鹏飞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87-1289
目的::探讨小瞳孔电脑验光在儿童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学龄儿童217名。一年级组(6~9岁)94人、四年级组(10~12岁)123人。采用电脑验光仪RM-8000筛查儿童屈光度,评估小瞳孔验光在筛查中的准确度。结果:不同年龄组:散瞳前后一年级组球镜及柱镜差异,四年级组球镜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年级组柱镜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类型:散瞳前后近视组球镜、等效球镜差值分别为0.263±0.618,0.216±0.653D,有统计学意义(P<0.01);远视组球镜、等效球镜差值分别为0.947±0.946,1.039±0.984D,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柱镜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瞳孔电脑验光选择≤-1.00D,≥-0.50D分别作为儿童近视,远视诊断界值准确度较好, Youden 指数分别为0.672,0.580。结论:小瞳孔下验光可作为筛查儿童屈光不正的有效方法,但若为验光配镜,学龄儿童必须散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Zywave波前像差仪在近视屈光不正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拟行近视屈光不正矫正术的患者197例(394眼),根据患者在睫状肌麻痹前电脑验光的球镜度数分成一般度数组(<-6.00D)、高度数组(-6.00~-9.00D)和超高度数组(>-9.00D)3组。对同一眼的球镜度数、散光度数和散光轴向分别用电脑验光仪、Zywave波前像差仪和综合验光仪三种检查方法测量,所得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般度数组:电脑验光、Zywave波前像差仪、综合验光仪3种方法测得的球镜度数分别为(-4.05±1.41)D、(-3.90±1.44)D、(-4.06±1.33)D,散光度数分别为(-1.74±0.88)D、(-1.59±0.71)D、(-1.53±0.69)D,散光轴向分别为(85.98±43.88)°、(99.18±45.21)°、(94.02±45.98)°,3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数组:电脑验光、Zywave波前像差仪和综合验光仪3种方法测得的球镜度数分别为(-7.51±0.83)D、(-7.80±0.76)D、(-7.54±0.79)D,散光度数分别为(-1.64±1.17)D、(-1.92±1.01)D、(-1.74±1.00)D,散光轴向分别为(79.90±43.15)°、(96.07±50.56)°、(81.31±46.98)°,3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超高度数组:电脑验光、Zywave波前像差仪、综合验光仪3种方法测得的球镜度数分别为(-12.01±1.81)D、(-11.78±1.81)D、(-12.60±1.78)D,散光度数分别为(-1.56±0.88)D、(-1.85±1.01)D、(-2.16±0.80)D,散光轴向分别为(93.80±34.23)°、(106.70±35.55)°、(95.20±29.47)°,3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比较,球镜度数及散光轴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散光度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ywave波前像差仪测量近视屈光不正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铮 《眼科新进展》2008,28(7):542-544
目的 观察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角膜地形图仪与散瞳验光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 以我院行LASIK的患者103例(200眼)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LASIK术前、术后6个月的散光状态,以角膜地形图仪记录角膜地形图形态、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度;散瞳后应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结合带状光检影及试镜,确定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轴位.所有数据用SAS 6 12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散瞳验光测得散光度为(-0.71±0.42)D,角膜地形图测得散光度为(-0 86±0.54)D,2种方法测得散光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5 10,P<0 01);散瞳验光测得散光轴位为(95.09±64.83)°,角膜地形图测得散光轴位为(93.72±71.92)°,2种方法测得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散瞳验光测得散光度为平均(-0.54±0.38)D、(-0.43±0.33)D,角膜地形图测得散光度分别为平均(-0 51±1.94)D、(-0.42±1.92)D,2种方法测得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1、-0.07,P>0.05),且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 05);散瞳验光测得散光轴位分别为(75.11±51.17)°、(76.25±51 22)°,角膜地形图测得散光轴位为(76.08±54 96)°、(76 39±55.58)°,2种方法测得散光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8、0.70,P<0.01),且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P>0.05).结论 LASIK术前角膜地形图仪和散瞳验光记录的散光度有差异性,轴位无显著性差异;LASIK术后角膜形态改变,眼部参数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角膜地形图仪和散瞳验光记录的散光度无统计学意义,轴位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与6个月测量结果证明,LASIK在矫正散光上有较高的精确性,在设计屈光性手术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近视综合验光与散瞳验光屈光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诊12~16岁青少年近视在应用综合验光仪验光与美多丽散瞳后验光,其结果的比较及临床意义。方法:在我院2009-01/09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200眼初诊患者,年龄12~16(平均14.5)岁,其中男80眼,女120眼。近视在0.50~4.50DS,散光在0.50~2.00DC,对其进行基础检查,排除眼病。将综合验光仪验光得出的结果和美多丽P散瞳后插片验光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综合验光仪验光者屈光度的均值为-1.68±0.80D,美多丽P散瞳后插片验光者屈光度的均值为-1.54±0.80D,综合验光仪验光得出的结果比美多丽P散瞳后插片验光得出的结果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诊的12~16岁青少年近视患者,临床中还要广泛地应用美多丽P散瞳验光,比小瞳下综合验光仪验光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综合验光仪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眼动参数与验光方法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在眼科门诊就诊的7~14岁的近视患者208人.先给予HUVITZMRK-3100型电脑验光仪+HUVITZCRT-4000型综合验光仪检查,确定CAMP状态的验光结果后测量眼动参数,包括BCC,PRA,NRA.然后使用睫状肌麻痹剂3d后复查电脑验光再给予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检查,确定CAMP状态的验光结果,分别记录.结果 分别计算出散瞳前、后的CAMP状态的镜度值(散光度数以有效球镜度计算),然后比较不同的BCC,PRA,NRA值下,散瞳前、后球镜度是否有差异.对于符合BCC值<+0.25D、PRA值>-1.75D、NRA值<+1.75D、NRA值>+2.25D条件之一的青少年确实有必要行散瞳验光检查.结论 综合验光仪测量的眼动参数,对决定青少年近视患者的验光方法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发病早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调节功能状态,分析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功能水平.方法 应用动态检影法和移近法分别测量50例发病1~2年的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患儿调节滞后和调节幅度;同样方法测量20例正视儿童和25例远视屈光不正患儿;检测其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结果 近视患儿的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与正视儿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比远视患儿明显更大(t=2.21,P=0.03<0.05;t=2.83,P=0.006<0.05);两组的调节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例近视患儿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值分别为(0.73±0.31)D和(0.81±0.38)D,主导眼和非主导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38<0.05);调节幅度分别为(13.39±3.51)D和(13.26±3.6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例观察对象(近视、正视和远视患儿)的主导眼的调节滞后度为(0.68±0.36)D,非主导眼调节滞后度为(0.75±0.34)D,主导眼和非主导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42<0.05);主导眼调节幅度(12.9±3.09)D,非主导眼为(12.6±3.0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P=0.14).结论 发病早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调节滞后值和调节幅度与正视儿童无明显差别;调节幅度比远视儿童的更大.儿童和青少年主导眼的调节滞后比非主导眼的更小,进行调节滞后相关研究时应注意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周激波  范先群 《眼科》2009,18(6):402-404
目的研究麻痹睫状肌对豚鼠眼屈光度检测的影响。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10周龄英国种豚鼠12只(24眼)。方法带状光检影法(SR)在应用1%环戊通(cvclopentolate cycloplegic)散瞳前、后各检测双眼屈光度3次,间隔时间1小时。主要指标豚鼠眼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度数。结果豚鼠眼散瞳前后平均等效球镜值分别为(1.92±0.79)D和(2.08±0.79)D,配对t检验散瞳前后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散瞳和不同测量时间两个分析因素对球镜、柱镜和等效球镜的测量结果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环戊通对成年豚鼠眼屈光度检测结果影响有限,成年豚鼠可以在自然生理状态下进行屈光度检测。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中国老年人屈光不正矫正需求巨大,亟待寻求适宜的新型屈光不正矫正技术. 目的 探讨可调节度数眼镜作为验光和矫正视力的方法应用于社区老年人初级眼保健筛查的可行性. 方法 采取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在上海市普陀区白玉社区6个居委会55岁以上老年人初级眼保健筛查现场用ETDRS LogMAR视力表检查视力,纳入任一眼日常生活视力<0.5的受检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自主可调节度数眼镜(Eyejusters眼镜)验光和矫正视力检查,并由专业视光医师行传统电脑自动验光和主觉验光法矫正视力,与Eyejusters眼镜验光和矫正视力结果进行比较.对纳入的受检者进行眼科检查,确定影响视力的原因;对自主调节验光矫正视力低于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CVA)2行及以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参加社区日常生活视力检查者727人,日常生活视力任一眼<0.5者338人,其中自愿验光者294人,占87.0%,平均年龄(70.4±177;8.6)岁,女性占64.3%.日常生活视力较好眼≥0.5者145人,占49.3%,经自主调节验光和主觉验光矫正视力后,人数分别增至230人(占78.2%)和258人(占87.8%).日常生活视力<0.5的443眼中,自主调节验光矫正视力≥主觉验光矫正视力的眼数为233眼(占52.6%),低于1行的眼数为82眼(占18.5%),低于2行及以上的眼数为128眼(占28.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自主调节验光矫正视力低于主觉验光2行及以上的影响因素为相对高的球镜和柱镜度数的绝对值,OR值分别为1.11 (95% CI:1.02 ~1.20)和1.34(95% CI:1.02 ~ 1.77).自主调节验光矫正视力作为视力损伤判定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41 (95% CI:0.907 ~0.965),最佳阳性界值为<0.5,灵敏度为94.4% (95% CI:81.3% ~99.2%),特异度为88.4% (95% CI:83.8% ~92.0%).在自主可调节眼镜屈光范围内(自动电脑验光SE为-5.50~+4.50 D)自主调节验光与主觉验光所得SE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8(95%CI:0.59~0.76),Bland-Altman分析发现,两者95%一致性界限为-3.4~+2.6 D,相差幅度±0.50 D以内者占18.1%,相差±1.00 D以内者占47.0%,相差在±1.50D以内者占68.5%. 结论 老年人采用可调节度数眼镜矫正视力的结果可作为定性判定未矫正屈光不正简便、易行的指标,但可调节度数眼镜尚不宜作为验光工具定量检测屈光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优势眼眼别与其两眼中近视性屈光程度较大眼的眼别关系,并分别研究Worth四点法测量优势眼与卡洞法测量优势眼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5例受试者,按照双眼屈光参差的程度分为生理性屈光参差组与病理性屈光参差组。在医学验光基础上分别运用Worth四点法及卡洞法判别双眼中优势眼的眼别。结果:(1)生理性屈光参差组(卡洞法)优势眼眼别与双眼中近视性屈光程度较大眼眼别显著相关(Z=-4.057,P〈0.01);Worth四点法优势眼眼别与双眼中近视性屈光程度较大眼眼别显著相关(Z=-3.558,P〈0.01);而病理性屈光参差组,两种方法所测均无显著相关(P〉0.05)。(2)Worth四点法和卡洞法测得的优势眼眼别差异无显著性(n=125,P〉0.05)。结论:优势眼由基因决定或幼年时期形成并持续维持,而近视性屈光参差可能影响优势眼的选择。优势眼的测量中Worth四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对近距离观看视频所致数字眼疲劳的预防作用。设计 交叉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成年健康受试者31例。方法 受试者随机分两组,第一组先使用手机、后使用台式虚拟显示器观看相同的视频10分钟,中间休息30分钟;第二组使用相反的顺序观看。使用开放式验光仪记录观看视频前、中、后的屈光度,并计算调节误差、调节微波动。选取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Likert量表记录观看视频前、后的主观视疲劳评分。主要指标 观看视频前后屈光度、调节微波动、调节误差、视疲劳量表评分。结果 观看视频前,采用手机和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者的屈光度分别为(-0.30±0.54)D和(-0.29±0.58)D(P=0.928),调节微波动分别为(0.15±0.07)D和(0.15±0.08)D(P=0.858)。观看视频5分钟时,采用手机者的屈光度为(-3.32±0.68)D,较观看前明显降低(P=0.000);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观看者的屈光度为(-0.39±0.63)D,较观看前未见明显降低(P=0.168);采用手机观看和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观看者的调节微波动分别为(0.33±0.10)D和(0.21±0.10)D(P=0.000);采用手机观看者调节误差为滞后(0.25±0.68)D,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观看者调节误差为超前(0.09±0.63)D(P=0.044)。观看完视频后,采用手机观看者的屈光度为(-0.53±0.56D)D,较观看前明显降低(P=0.000);采用台式虚拟显示器观看者的屈光度为(-0.34±0.61)D,较观看视频前未见明显降低(P=0.335)。观看视频后,采用手机和台式虚拟显示器者的视疲劳量表评分较观看前均增加,分别增加了(8.4±8.3)和(2.5±3.8)(P=0.001)。结论 应用台式虚拟显示器可以预防近距离观看视频引起的数字眼疲劳,这可能与观看时不需要视近调节有关。(眼科,2022, 31: 225-23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减少旁中心远视离焦镜片治疗儿童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4年7月至12月于我科门诊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1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160眼。试验组配戴减少旁中心远视离焦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镜片。按照等效球镜的度数大小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1.00~-3.00D)、中度近视组(-3.25~-6.00D)、高度近视组(>-6.00D)。两组患者戴镜6个月后复查,1a后对两组屈光度、眼轴长度等近视进展指标进行比较,根据等效球镜及眼轴进展情况,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轻度近视组:试验组增加度数为(-0.56±0.30)D,显著小于对照组(-0.91±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P<0.01);试验组眼轴增加(0.13±0.11)mm,显著少于对照组(0.28±0.14)m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6.67,P<0.01)。中度近视组:试验组增加度数(-0.55±0.30)D,显著小于对照组(-0.90±0.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P<0.01);试验组眼轴增加(0.14±0.14)mm,显著少于对照组(0.25±0.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P<0.01)。高度近视组:试验组增加度数(-0.36±0.16)D,显著小于对照组(-0.88±0.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P<0.01);试验组眼轴增加(0.06±0.04)mm,显著少于对照组(0.26±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P<0.01)。结论 降低周边远视性光学离焦可以延缓近视进展,减缓眼轴增长。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可以通过配戴减少旁中心远视离焦的美德××镜片来减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