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将60例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中、晚期HCC患者随机分为TACE 拉米夫定治疗组(30例), 单纯TACE对照组(30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HBV DNA定量、Child-pugh积分及2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1年及2年后,治疗组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 9.788, P = 0.002, χ2 = 3.962, P = 0.047), 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7.13±1.30 vs 8.44±1.79, 7.40±1.35 vs 9.09±1.76, 均P<0.05). 治疗组和TACE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36.67%(P<0.05).结论:TACE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合并肝硬化的HCC患者, 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保护患者肝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高水平与HBV DNA转阴的相关性,以探讨抗病毒治疗CHB患者的时机,为更加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就诊的HBV DNA>1×104拷贝/ml且ALT>800 U/L的177例CHB患者,分为未抗病毒组96例,抗病毒组81例,在4、8、12、24周,各检测1次HBV DNA、HBV标志物及ALT,随访时间为24~228周.两组间计量资料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 随访24周者,未抗病毒组71例,抗病毒组65例.24周内未抗病毒组和抗病毒组HBV DNA阴转者分别为62例(87.3%)和63例(96.9%);8周内HBV DNA阴转者分别为56例(78.9%)和60例(92.3%).24周内,两组HBV DNA阴转率比较,x2=0.05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抗病毒组HBV DNA≤106拷贝/ml 43例,HBV DNA>106拷贝/ml 28例.24周内,HBV DNA≤106拷贝/ml组HBV DNA阴转41例(95.3%),HBV DNA>106拷贝/ml组HBV DNA阴转21例(75.0%),HBV DNA>106拷贝/ml的患者HBV阴转率低,两组比较,x2=0.0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抗病毒组HBeAg阴性41例,HBeAg阳性30例,24周内,HBV DNA分别阴转36例(87.8%)和26例(86.7%),两组比较,x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30例中,发生HBeAg阴转10例,有4例发生在4周内.未抗病毒组71例中,HBV DNA阴转62例,有5例HBV DNA反弹(发生在24~72周),均伴有ALT再次升高(47~140 U/L).结论 ALT>800 U/L的CHB患者有自发清除HBV倾向,可以考虑暂时不抗病毒治疗.HBV DNA的阴转与HBeAg状态无关,但与HBV载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肝组织和外周血中的分布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60例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肝组织和外周血样本,外周血样本以不降解质粒的ATP依赖的DNA酶(PSAD)进行酶切,肝组织样本以限制性内切酶Mlu联合PSAD酶切.而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60例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HBVcccDNA均阴性,肝组织HBV cccDNA阳性24例(40.00%),在HBeAg( )组、HBeAg(-)HBeAb(-)组、HBeAb( )组分布分别为66.67%、52.94%和26.47%,定量结果在3组呈递减趋势,且HBeAg( )组与HBeAb( )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HBV cccDNA占总HBVDNA 0%-7.77%.肝组织HBV ccc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存在相关性(r=0.53,P<0.01),与外周血总HBV DNA无相关性(r=0.18,P=0.18),与ALT、TBIL均无相关性(r=0.15,P=0.25;r=0.01.P=0.94).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检测不到HBV cccDNA.肝组织HBV cccDNA占总HBVDNA比例较低,HBeAg( )患者病毒复制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症状HBV携带者(AsC)肝脏病理损害程度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39例AsC于超声引导下采用美国生产的DARD自动活检枪经皮肝穿刺行病理学检查;HBV DNA用PCR测定.结果139例AsC中G1者94例,G2者26例,G3者19例,无G0和G4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BeAg阴性组G3者所占比例大于HBeAg(+)组(P=0.019).结论AsC肝脏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其损害程度与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eAg和HBV DNA等病毒学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6例CHB合并NAFLD患者及116例单纯CHB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血糖、血脂、HBeAg、HBV DNA和肝脏B超检测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 CHB合并NAFLD组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单纯CHB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单纯CHB组降低。CHB合并NAFLD组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CHB组(P=0.007),两组的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HB合并NAFLD组以中、重度脂肪肝为应变量,以HBeAg阳性、HBV DNA、ALT、TC、年龄及性别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阳性与中、重度脂肪肝发生呈负相关。结论 CHB合并NAFLD组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CHB组。HBeAg阳性的CHB合并NAFLD患者ALT水平更高、TC水平更低、肝脏B超中、重度脂肪肝的比例更低。HBeAg阳性与中、重度脂肪肝的发生呈负相关。HBV DNA载量与肝脂肪变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胸腺因子α1应用于阿德福韦酯治疗后HBV DNA阴性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0例CHB患者,均首次选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在治疗48周、96周、144周时检测患者肝功能、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甲胎蛋白(AFP)、肝胆脾超声,并记录患者症状变化.在治疗144周后,我们选取HBV DNA阴性而HBeAg阳性的CHB 3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在继续服用阿德福韦酯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和胸腺因子α1;对照组18例,继续单独服用阿德福韦酯,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HBV-M、肝纤维化指标、肝胆脾超声等.结果:150例患者在治疗48周、96周、144周时,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6.00%、60.67%、82.00%;ALT复常率分别为61.33%、76.00%、89.33%;HBeAg阴转率分别为34.00%、52.00%、72.0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选取的19例HBV DNA阴性而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HBeAg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明显(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CHB,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载量、改善患者肝功能、促进HBeAg阴转.阿德福韦酯治疗后HBV DNA阴性而HBeAg阳性的CHB者,加用苦参素和胸腺因子α1治疗可取得比单用阿德福韦酯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乙肝疫苗穴位注射治疗HBV携带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初步探讨大剂量乙肝疫苗穴位注射治疗HBV携带者(AsC)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140例AsC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乙肝疫苗60~180μg穴位注射,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α-干扰素2.0×106IU~3.0×106IU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90例中HBeAg和HBV DNA的转阴例数分别为51例和56例,对照组50例中有8例HBeAg和12例HBV DNA转阴,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乙肝疫苗穴位注射是通过针、药、穴和经络的相互作用,产生综合效能,抑制HBV的复制和提高免疫应答,进而清除HBV.是治疗AsC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ALT(丙氨酸转氨酶)、HA(透明质酸)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对127例CHB患者行肝组织病理、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组化检查,并检测其血清HBV DNA、HBV-M、ALT、HA水平.结果:ALT对肝脏炎症程度的评估有意义(P<0.01),HA有助于判断CHB患者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P<0.01),肝组织S0组与S1~4组、肝组织G0~1组与G2~4组的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Bc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HBcAg表达有一致性,ALT正常或低水平者应争取肝组织活检,以便及时判断肝组织病理状况,把握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外周血的分布、肝组织中含量及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重型肝炎患者共125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cccDNA。选取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外周血样本,酶切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拉米夫定或干扰素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24周以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0周、8周、12周、24周、HBV cccDNA及HBV DNA含量。结果:125例患者中cccDNA阳性率为71.2%,以肝硬化患者阳性率最低。肝硬化患者HBVcccDNA检出阳性率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重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组织中HBV cccDNA与肝组织总HBV DNA及血清HBV DNA存在相关性(P0.05),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及HBV cccDNA下降。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HBV cccDNA阳性率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组病毒复制较HBeAg(-)组活跃。抗病毒治疗对血清HBV cccDNA有抑制作用;血清HBV cccDNA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HBV感染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的分布情况,并探讨病毒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COBAS? TaqMan 48系统核酸定量仪对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至少1年的541例患者的HBV DNA进行检测,分析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病毒血症分布情况。结果:在541例患者中,有153例(28.28%)检出HBV DNA,其中HBV DNA≥2000 IU/mL有31例(5.73%),低病毒血症(LLV)有122例(22.5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LLV检出率分别为14.29%、17.00%、3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患者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20 IU/ml组,低于HBV DNA≥2000 IU/ml组(P<0.05);LLV组患者肝硬度值(LSM)显著高于HBV DNA<20 IU/ml组(P<0.05),与HBV DNA≥2000 IU/ml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相关慢性肝病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仍有一部分患者采用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可以检出病毒标志物,其中大部分为低病毒血症,病毒血症与肝脏持续活动性炎症、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