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 5 2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 3组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组。用同视机测定远双眼单视功能 ,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天、 1月、 3~ 6月的斜视角度、远双眼单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 三组斜视的视远双眼单视功能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非调节性内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间歇性外斜视组近立体视觉损害较远立体视觉轻 (P <0 0 5 )。结论 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视组对远双眼单视功能的影响与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组一致 ,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双眼视功能状态和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分析双眼视功能对术后眼位正位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47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双眼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的变化,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的缺陷和术后的恢复重建,并对两者进行对比,观察双眼视功能的存在、恢复和重建对术后维护眼位正位的作用。
  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不同程度受到破坏,远立体视破坏最早、最多;术后各项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恢复和重建,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存在或部分存在双眼视功能的患者相比其丧失者术后正位率明显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对维持眼位正位很重要。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对远立体视功能破坏发生最早,术后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和重建,术前相对好的双眼视功能可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增加术后眼位正位率,甚至达到功能性治愈。选择以远立体视破坏为手术时机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立体视功能重建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01/2021-01我院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成人患者196例,所有患者均行斜视矫正手术,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和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结果:纳入患者196例术前均无近远立体视觉功能,术后近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率为52.6%(103/196),远立体视功能重建率为50.5%(99/196)。近立体视功能重建(103例)与未重建患者(93例)手术年龄、发病年龄、病程、术后水平斜视量等因素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病程、术后水平斜视量是影响近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发病年龄、病程、术后水平斜视量用于预测患者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37、0.727(P<0.001)。远立体视功能重建(99例)与未重建患者(97例)在手术年龄、发病年龄、病程、术后水平斜视量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1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前后应用同视机检测Ⅰ级视功能和Ⅱ级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Ⅲ级视功能,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8例患儿中,术前Ⅰ级视功能82例,术后增加到130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Ⅱ级视功能54例,术后增加至1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发现,术前远立体视19例,术后增加至71例,82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术后增加至1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25岁5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矫正视力≥0.8,斜视角度为40△~60△(三棱镜遮盖去遮盖及交替遮盖法)、25°~30°(角膜映光法),其中31例(男18例,女13例)为恒定性外斜视,21例(男10例,女11例)为存在间歇期的外斜视.均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方式,术后恢复正位.术前及术后7 d、术后6个月应用同视机检查患者远立体视觉和双眼远融合范围;应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应用SAS系统广义线性数据分析模型分析两种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差异.结果 术前近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间歇性外斜明显优于恒定性外斜,术后7 d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而远立体视2种斜视间差异不显著,术后7 d改善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6个月双眼视功能均明显优于术前和术后7 d(均为P<0.05),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影响有差异,而斜视矫正术是矫正双眼视觉的有效手段,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以提高患者斜视术后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共同性外斜视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共同性外斜视远近立体视功能及术后立体视情况。方法 对32例共同性外斜视(恒定性25例,间歇性7例)分别用Titmus、双眼立体视检查图查近立体视,用颜氏随机点同视机立体视图远近立体视。其中11例行斜视矫正术,并用上述两种方法随访观察半年。结果 恒定性、间歇性外斜视均不存在远立体视,但间歇性外斜视有近立体视觉。结论 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是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患儿术后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及术后1a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视觉训练患儿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1a随访时,对照组眼位正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显著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报告 1 1 0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病例 ,手术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远立体视大部分丧失 ,近立体视多能保存 ,远立体视的损害大于近立体视损害。少数患者远近立体视均受到破坏。手术后 1周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结果优于Titmus结果。术后近期内Titmus检查多数无改变。间歇性外斜视双眼单视功能受损及术后重建与病程及发病年龄密切相关。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 1 998年~ 2 0 0 1年收治的病例 ,共 1 1 0例。男性 5 6例 ,女性 5 4例。发病年龄从出生到 5 0岁 ,平均 5 3岁。手术年龄 3岁~ 5 0岁 ,平均 1 3岁。2 方法 :询问病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视网膜对应性质及立体视功能。方法40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1~5年随访视网膜对应性质及立体视功能。结果术后异常视网膜对应85.00%的病例可以恢复;异常立体视觉80.00%的病例可以恢复。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异常立体视功能术后可以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及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对16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远、近立体视检查情况分为3组:远、近立体视均保存者48例为A组,远立体视丧失、近立体视保存者72例为B组,远、近立体视均丧失者36例为C组;近立体视用Titmus立体图,远立体视用赵堪兴设计的随机点立体图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病人远、近立体视锐度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最好。B组病人手术前后近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该组病人术后近立体视比术前有所提高,近立体视最先开始建立;B组病人远立体视术后有26.39%病人得到重建,疗效次于A组。C组疗效最差。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远立体视功能丧失以前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眼位变化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远近立体视的影响。 方法:采用Clement Clarke International同视机检测远立体视,选用随机点画片。采用Titmus立体图检测近方立体视。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wk分别进行远近立体视测定,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术前近立体视存在比率要高于远立体视存在比率。术前近立体视锐度分布情况与正常人不同。术后远近立体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远近立体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的损害表现为远立体视丧失,近立体视锐度下降。大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虽然存在近立体视,但立体视锐度要低于正常。眼位矫正对于近立体视改善及远近立体视重建有重要作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参考远近立体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治疗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导致的继发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1-12月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且术后2个月确定存在过矫(+5 △<斜视度≤+25 △)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8例,年龄4~8岁,配戴压贴三棱镜,度数为1/3~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功能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行矫正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8例,根据外斜视类型及斜视度大小选择手术方式,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退缩短术、单眼外直肌后退缩短加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退缩短加内直肌缩短术,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三级视功能测定,检查双眼同时视、融合视及立体视Ⅲ级视功能,观察术后1周及12个月时眼位。结果术前无双眼视功能者40例、具有Ⅰ级视功能者38例、具有Ⅱ级视功能者22例。术后1周无双眼视功能者、具有Ⅰ级视功能者、具有Ⅱ级视功能者分别31例、47例、32例,术后12个月分别为14例、64例、40例;术后1周、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具有远立体视者19例,近立体视者19例,术后1周分别为25例、22例,术后12个月分别为38例、34例;术后1周、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正位64例,轻度欠矫8例,轻度过矫6例;术后12个月正位65例,轻度欠矫7例,轻度过矫5例,明显欠矫1例。结论及时行矫正手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尤其是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9-06/2020-12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60例120眼,根据家属和患者的意愿,分别将术后配戴角膜塑形镜和单焦框架眼镜的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30例60眼)和对照组(B组30例60眼),随访时间6mo。分别于术前、术后6mo观察两组患者的同视机三级视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

结果:术前,A组与B组各观察指标均无差异(P>0.05)。术后6mo,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得到矫正的同时,双眼视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A组在融合范围、近立体视功能方面均优于B组(P<0.05),两组同时视、同视机立体视功能均无差异(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改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术后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斜视术后立体视锐度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恢复情况。方法:采用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和《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进行远、近立体视锐度测定。结果:远、近立体视锐度无明显差异。立体视的恢复随发病年龄增长和视力的增加而上升,外斜视高于其他类型斜视。结论: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锐度的恢复与斜视类型、发病年龄和视力有密切关系。发病早、视力低则立体视恢复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影响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眼科住院诊治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儿90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并术后回访1a,分析其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就诊年龄、手术前远立体视功能、手术前近立体视功能、手术后眼位等.结果: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Timus立体视功能、斜视临床分型不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婴幼儿期行外斜视术的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后恢复的患儿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间歇性外斜视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107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按年龄、术式、斜视类型、融合功能、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分组观察其疗效。随访2~10年,平均2.8年。结果 107例眼位:正位85例(79.44%),外斜14例(13.88%),内斜8例(7.48%);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术式、斜视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有关,井与非自主性辐辏的强弱有关(P<0.01);非自主性辐辏功能较差或术前无融合功能者眼位回退率较高(P<0.05);眼位过矫率与上述诸因素无关。双眼视功能: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P<0.01)。A-V征全部消失。结论术前融合功能和辐辏功能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的时间规律。方法78例间歇性外斜行外斜矫正术,在术前及术后半月、1个月、3个月、1年使用Titmus和Randot立体视图谱进行近立体视功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获得中心凹立体视的32例中,14例在术后半月以内恢复正常,占43.75%;12例在半月到1个月以内恢复正常,占37.50%;3例在1个月到3个月内恢复正常,占总9.38%;3例在3个月到1年以内恢复正常,占9.38%。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1个月以内是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的敏感时期,超过1个月恢复率则明显下降,超过3个月未恢复正常的人群日后也很难恢复正常。术后可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若3个月近立体视锐度仍未到正常,则可开始相关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检查方法检测斜视患者立体视锐度的一致性,以及不同类犁斜视立体视损害的差异.方法:对4-25岁双眼视正常组76例及共同性斜视组89例(间歇性外斜39例,恒定性外斜22例,非调节性内斜28例),采用TNO及Randot立体图于40 cm处检查近距离立体视,采用Optec3500视觉检查仪检查远距离立体视,比较3种方法测定的立体视锐度的一致性及不同类型斜视的立体视差异.结果:随机点立体图(TNO)的立体视锐度高于非随机点立体图(Randot与Optec3500)的立体视锐度(P<0.01);恒定性外斜及内斜TNO近立体视丧失达90%以上,3种方法检查的立体视分布无显著性差异;间歇性外斜的远、近立体视均存在,但其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远立体视的中心凹立体视比例明显降低.结论:立体视损害与斜视偏斜性质无关;随机点及图形立体图对斜视者的检查结果在中心凹立体视一致性好,在黄斑及周边立体视差异较大,故不能仅凭一种检查方法来判断斜视者是否存在立体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