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深圳市宝安区1998-2002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宝安区1998—2002年肝炎流行状况,为制订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病毒性肝炎是我区重要传染病,1998—2002年年平均发病率为31.49/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病毒性肝炎发病以20~29岁年龄组最多,以乙型肝炎为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以工人发病最多。结论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接种是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轮状病毒腹泻流行概况,探索其流行规律,为控制轮状病毒腹泻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疫情网络上报的该地确诊轮状病毒腹泻的所有病例(7 735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轮状病毒腹泻的年发病率为124.81/10万,男性发病率167.80/10万,女性发病率85.47/10万,儿童与成人的发病率分别为121.47/10万、3.41/10万,儿童和成人轮状病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 277.749,P0.01);5岁以下病例占病例总数的95.25%,在儿童患者中,散居儿童占98.87%;成人患者中农民工占47.87%。11月份为发病高峰。西乡、福永和观澜3个街道的病例数为4 107例,占全区病例总数的53.09%。结论深圳市宝安区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主要特点是发病幼儿比例大,以散居儿童为主,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发病季节集中在秋冬季。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2010年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重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2010年重症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重症手足口病报告36例(死亡8例),其中4~8月占72.22%;新安街道占19.44%(7例);散居儿童占88.89%,托幼儿童占11.11%;2岁占38.89%,1岁占30.56%;病毒核酸检测32例,26例检出EV71核酸阳性,占81.25%,死亡的8例全部系EV71核酸阳性。[结论]2010年深圳市宝安区重症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主要是以EV71感染为主,病人以5岁以下尤其以2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松江区2016年传染病类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传染病相关监测预警系统、医疗机构报告、事发单位或个人报告等途径收集松江区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接报的苗子事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6年松江区累计报告传染病类公共卫生苗子事件157起,其中市级响应标准2起,区级响应标准155起。累计发病813人,无死亡病例。苗子事件主要集中在松江区东部和中部地区,报告地区前5位的是方松街道、泗泾镇、九亭镇、新桥镇及中山街道。报告病种前5位的是手足口病、麻疹、风疹、水痘及聚集性呕吐腹泻。其中,手足口病、水痘、聚集性呕吐腹泻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麻疹、风疹主要发生在家庭。报告时间集中在4~6月和9~11月。结论松江区传染病类公共卫生苗子事件应重点关注流动人口较多的中部和东部地区,特别是托幼机构和学校相对集中的方松街道易发生学生聚集性疫情。目前麻疹的发病水平距国家消除麻疹的目标仍有差距,应进一步做好病例的监测、报告及重点人群的补充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近3年深圳市宝安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从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将2006--2008年深圳市宝安区手足口病网络直报信息导出,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8年各年报告手足口病分别为113、196、1327例;2006、2007年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2008年报告发病数自4月份开始上升,至5月份达高峰,共报告1093例,占2008年全年发病总数的66.8l%;男性1032例,女性604例;以5岁及5岁以下幼儿为主(1542例。占94.25%),其中1~2岁幼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最高(427.64/10万);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3.72%。结论深圳市宝安区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季节差异,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2003-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结果 深圳市宝安区2003-2007年共报告麻疹205例,年发病率为1.93/10万~11.41/10万;常住和流动人口发病分别为159和46例,各占77.56%和22.44%,常住人口中外来工病例占42.14%(67/159);205例中<8月龄儿童发病13例,占6.34%,≥18岁136例,占66.34%,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5.61%(32/205),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4.39%(173/205). 结论 人口频繁流动和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回升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强化免疫活动和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1993~2001年深圳市宝安区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宝安区自1993年以来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状况,指导食品卫生工作者更好地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利用归档管理的食物中毒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折方法进行汇总分折。结果:宝安区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有逐年下降趋势,发生地点以乡镇厂矿企业集体食堂为主,导致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中的卤禽畜肉、烤鸭、河豚鱼和植物性食品中的剩饭、果蔬等,中毒因素主要为变形杆茵与有机磷农药,误食毒物(亚硝酸盐、河豚鱼)是食物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结论:预防食物中毒的重点应放在加强集体食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圳市宝安区伤害流行特征,为开展伤害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2006--2009年到深圳市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之一的宝安区某街道医院急诊科就诊的伤害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和伤害类型、原因、发生地点以及伤害发生时的活动。结果2006--2008年伤害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2009年比2008年下降14.6%。2006--2009年伤害病例人次数男、女之比分别为3.43、3.37、3.33和3.43。伤害发生主要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有51198例,占总例数的70.12%。结论深圳宝安区伤害以工人的职业伤害为主,职业伤害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前宝安区预防伤害优先干预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宝安区2006—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3年深圳市宝安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从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将2006—2008年深圳市宝安区手足口病网络直报信息导出,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8年各年报告手足口病分别为113、196、1 327例;2006、2007年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2008年报告发病数自4月份开始上升,至5月份达高峰,共报告1 093例,占2008年全年发病总数的66.81%;男性1 032例,女性604例;以5岁及5岁以下幼儿为主(1 542例,占94.25%),其中1~2岁幼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最高(427.64/10万);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3.72%。结论深圳市宝安区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季节差异,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宝安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手足口病报告信息为依据,对深圳市宝安区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宝安区共报告手足口病46 671例,年均发病率为229.24/10万,其中2015年最高,达327.81/10万,死亡病例1例,发生在2014年;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和9~11月;不同性别、年龄组发病有统计学差异(χ2=104.80,P=0.000;χ2=279 518.02,P=0.00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最多;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0.41%)。结论宝安区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差异。针对流行季节和重点人群做好健康教育,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伤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乙肝大国",HBV感染者超过1.3亿,其中乙肝患者达3 000万.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肝病死亡的人数接近50万,给社会造成损失高达1 000亿元[1].乙肝是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深圳市宝安区乙肝发病水平及流行特征,为全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深圳市宝安区2008-2012年乙肝疫情的流行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水痘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008年水痘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水痘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008年水痘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年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共报告水痘病例52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2.7/10万。全年都有病例报告,以5月和12月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9.5/10万和8.8/10万。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57∶1。发病率最高的是5~10岁人群,约为1091.1/10万。学生的发病数最多,全年共有244例,占发病总数的46.7%,其次为散居儿童,共109例,占20.9%。结论2008年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水痘疫情较严重,应进一步加强集体单位传染病疫情的管理和报告工作,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根据条件开展水痘疫苗的接种工作,避免水痘疫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深圳市宝安区2008-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行性腮腺炎报告信息,对深圳市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宝安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0 680例,年均发病率为33.17/10万,2008-2011年发病率逐年升高,2012年有所下降;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不同性别、年龄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91、3 203.29,P=0.00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5岁以下少儿发病最多(占77.00%);职业构成以学生为主(占33.01%)。结论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差异。针对流行季节和重点人群做好健康教育和预防接种,是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宝安区沙井街道的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控制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006年的麻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沙井街道的麻疹报告病例209例,年发病率为28.64/10万,发病时间集中在5、6、7三个月;发病人群主要以4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20~30岁年龄段左右的外来青工为主;86.6%的病例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2006年的麻疹发病率明显高于往年,今后应把4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外来劳务青工作为麻疹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并适当地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宝安区2001-2005年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深圳市宝安区肺结核的发病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肺结核的发病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01—2005年深圳市宝安区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系统和肺结核病例的有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5年宝安区肺结核年平均发病率为24.49/10万,发病率居我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4位。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25岁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52.00%;职业分布以工人为最高,占总发病数的63.08%;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97:1;石岩街道发病率最高为32.63/10万;4—10月占全年总发病数的67.10%:主要以流动人口病例为多。结论宝安区肺结核发现率较低,应抓好流动人口的结核病发现和管理工作,控制耐药病例的发生,以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宝安区1996-2005年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1996-2005年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性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宝安区1996-2005年淋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6-2005年共报告淋病病例916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4.15/10万,1999-2005年发病率年平均下降38.34%。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发病数之比为4.90∶1。淋病的高发年龄组为20~29岁和30~39岁,发病数分别占总数的57.51%和30.29%。职业分布以工人为主,占总发病数的48.61%。地区分布以沙井、新安最多,分别占23.01%和18.88%。结论深圳市宝安区的淋病发病率处于一个较稳定的状态,疫情被有效遏制,但还未稳定控制,应继续加大防制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深圳市宝安区性病流行规律和变迁,为制定该区性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区1990—2002年疫情汇编和统计局历年人口年鉴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作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在13年中,性病发病率呈2个峰值,分别为1991年的高峰(发病率为222.45/10万)和1999年的小高峰(发病率为164.99/10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5岁,以工人为主。结论1990—2002年该区性病发病率呈递减波动性变化,应继续加强当前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发病率继续下降,防止下一波峰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监测了解和掌握宝安区(县)丝虫病发病情况在我区流行规律和变迁,为基本消灭我区丝虫病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宝安区1970~2003年丝虫病监测、计划、总结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作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 1998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县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我县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 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金湖县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探索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年金湖县报告的病毒性肝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报告病毒性肝炎219例,发病率为61.48/10万,其中甲、乙、丙、戊和未分型发病率分别为1.12/10万、35.65/10万、12.63/10万、6.46/10万和5.61/10万,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型别,发病构成比占前3位分别是乙肝57.99%、丙肝20.55%、戊肝10.50%。全县各镇和全年各月份均有病例发生,为散发状态,未出现爆发。发病年龄高峰出现在50~至70~岁年龄组,发病率达99.88/10万。男性发病率为82.96/10万,女性为39.9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5,P〈0.0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肝炎病例总数的69.86%。结论病毒性肝炎位居金湖县法定传染病发病第1位,应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乙肝、丙肝为侧重点,加强重点人群的疫苗免疫接种,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食品及饮水卫生的管理,减少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