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每搏变异度(SVV)在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完全双盲随机法选取泸州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50例,将其分为中心静脉压(CVP)组25例,SVV组25例。其中CVP组行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监测CVP;SVV组利用超声监测左室流出道内径(D),流速时间积分(VTI)。CVP组和SVV组分别以CVP 10~12mm Hg和SVV10%为目标进行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复苏时间,以及复苏前后乳酸、CV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氧合指数(PaO_2/FiO_2)、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变化,24h内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 SVV组乳酸、HR、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明显低于CVP组,MAP明显高于C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V组复苏时间、NT-proBNP水平、24h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C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V能更好地指导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液体治疗,减少液体复苏时间,优于CV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导向的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ICU病房中22例ARDS患者根据肺复张(RM)后PEEP设置方法的不同分为分为床旁超声组(A组)和最大氧合法组(B组),各11例。对两组持续监测心电图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行血气分析测定p 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吸入氧气分压(FiO_2),并计算氧合指数(PaO_2/FiO_2);通过呼吸机监测并记录呼气末正压(PEEP)、潮气量(VT)和气道峰压(Ppeak)并计算动态顺应性(Cdyn)。比较两组RM前,RM后15 min、1 h、2 h时的PaO_2/FiO_2、Cdyn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Cdyn和PaO_2/FiO_2在RM后15 min、1 h和2 h均高于RM前(P0.05);A组Cdyn和PaO_2/FiO_2RM后15 min、1 h和2 h均高于B组(P0.05);两组HR、MAP和CVP在RM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RM后15 min CVP、HR高于RM前,MAP低于RM前(P0.05);两组HR和MAP在RM后1 h、2 h和RM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VP在RM后1 h高于RM前(P0.05);A组CVP在RM后2 h与RM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VP在RM后15 min高于B组(P0.05);两组CVP在RM后1 h、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M后床旁超声设置的最佳PEEP值可以更明显改善氧合和呼吸系统顺应性,对血流动力学无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在早期目标治疗(EGDT)前后动脉轮廓法(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变化特点.方法 3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n=23)及死亡组(n=9).同期类似病种无休克患者为对照组(n=5).于诊断即刻、6 h、12 h和24 h监测心率(HR)、血压(BP)、尿量(UV)和中心静脉压(CVP);同时利用PiCCO监测仪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结果 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初始GEDVI、MA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HR明显增快,尿量减少(P<0.01);18例 CO≥7.0 L/min,6例 CO≤4.5 L/min;SVRI均≤1700 mm Hg·min/(L·m2),EVLWI、PVPI则在正常范围内;CVP≥12 mm Hg的患者有8例,CVP≤6 mm Hg有18例,余下患者CVP在8~12 mm Hg.经EGDT方案治疗后,各组的GEDVI、CVP值较前升高,HR下降,MAP回升,但死亡组在6 h甚至12 h仍未至65 mm Hg;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患者的CO、SVRI、EVLWI和PVPI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死亡组患者CO进行性降低、EVLWI及PVPI则进行性升高(P<0.01).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存在高排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即便一开始表现为低心排,经液体复苏后也会表现为高心排;持续低心排、进行性EVLWI、PVPI升高,提示预后不良.与CVP相比,GEDVI更能有效地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监测(PICCO)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肾脏替代治疗(R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41例,在PICCO监测下,予每天6~8hRRT,根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值分成观察组(EVLWI7mL/kg)21例和对照组(EVLWI≤7mL/kg)20例。观察初始液体复苏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O_2/FiO_2)、动脉氧分压(PO_2)、经皮脉氧饱和度(SPO_2)、血乳酸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液体复苏24h的PO_2/FiO_2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液体复苏48h后PO_2/FiO_2开始恢复,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液体复苏72h的PO_2/FiO_2恢复正常。观察组液体复苏24h的PO_2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液体复苏24h的SPO_2均呈一过性下降,48h恢复正常,两组患者SPO_2液体复苏治疗前后及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液体复苏24h的血乳酸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外肺水监测有助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氧合情况的观察与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低血容量状态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患者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分为"低CVP组"和"正常CVP组",分析低CVP组与正常CVP组之间在ARDS、胸水形成、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血中性粒细胞计数(PMN)、内毒素以及氧合指数(PaO_2/FiO_2)等指标的差异,并分析CVP降低与内毒素及氧合指数间关系。结果低CVP组发生ADRS 29例,出现胸水22例,正常CVP组分别为6例和8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血PMN、内毒素、PaO_2/FiO_2。结果低CVP组与正常CVP组间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CVP组中内毒素水平与CVP、PaO_2/FiO_2与内毒素水平均符合一元线性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Endotoxin)=5.27-8.491X(CVP)、Y(Pa0_2/FiO_2)=250.464-2.062X(Endotoxin)。结论 SAP早期低血容量状态导致炎性细胞及内毒素升高,与ADRS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持续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血管内皮通透性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ARDS 9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8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持续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治疗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治疗前后血管内皮通透性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中心静脉压(CVP)]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通透性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EVLWI、PVPI、CVP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aO_2/FiO_2及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EVLWI、PVPI、CVP及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aO_2/FiO_2及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持续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治疗ARDS可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血管内皮通透性,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增加血清抗炎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 index,ITBVI)在创伤性休克合并肺挫伤患者液体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01—2017-12期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救治的60例创伤性休克合并肺挫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EVLWI与ITBVI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指导液体复苏。记录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24h、72h时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清乳酸水平(Lac)、氧合指数。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及28d ARD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复苏后,MAP及氧合指数均较液体复苏前升高,Lac均较前液体复苏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后,MAP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Lac浓度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而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苏液体总量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28d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LWI和ITBVI指导创伤性休克合并肺挫伤患者进行液体管理,可有效减少液体入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ARDS、MODS发生率及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根据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中的容量指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以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根据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对照组,和依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WL)和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的实验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经液体复苏治疗后的疗效与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h与6h,2组患者EVLWI、GEDV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CVP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EVWL和GEDV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中的应用,评估容量参数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期末容量指数(GEDVI)及压力参数中心静脉压(CVP)对NPE严重程度评估的准确性,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对NPE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对36例并发NPE的神经科危重患者,采用PiCCO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CVP、ITBVI、GEDVI、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指标,ITBVI、GEDVI、CVP与EVLWI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患者结局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3d的EVLWI变化.结果 EVLWI与ITBVI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01),与GEDVI呈显著正相关(r=0.62,P<0.0001),而与CVP无显著相关性(r=0.12,P>0.05);PVPI、EVLWI与氧合指数(PaO2/FiO2)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P<0.001,r=-0.48、P< 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治疗前EVLWI(ml/k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2.6比9.4±1.8,P>0.05);存活组治疗3d后EVLWI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6.92±1.64比8.64±2.62,P<0.05),且明显低于死亡组治疗3d后(6.92±1.64比9.88±2.44,P<0.05).结论 容量参数GEDVI、ITBVI比压力参数CVP评估NPE患者的EVLWI更为准确、可靠;NPE患者PVPI、EVLWI越高,PaO2/FiO2越低;动态观察NPE患者的EVLWI可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EVLW)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例脓毒性休克早期存在血容量不足[即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750ml/m^2]的患者,给予血定安快速液体复苏至ITBVI〉850ml/m^2为复苏终点,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根据入选时EVLWI监测值将患者分为EVLWI≤7ml/kg(n=8)及EVLWI〉7ml/kg(n=12)两组,监测液体复苏前(Tb)及复苏结束后即刻(T0)、1h(T1)、2h(T2)、4h(T4)血流动力学、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在达到液体复苏终点后T0、T1、T2时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心排血指数(CI)、每搏指数(SI)、中心静脉压(CVP)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但T4与Tb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同时间点ITBVI、GEDVI、CI、SI、CVP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与Tb相比,两组在T0、T1、T2、T4时EVLWI、PaO2/FiO2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但EVLWI〉7ml/kg组在各相同时间点PaO2/FiO2均显著低于EVLWI≤7ml/kg组(P均〈0.05);③在早期复苏过程中EVLWI与ITBVI、GEDVI、CI、SI、CVP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PaO2/FiO2具有负相关性(r=-0.765,P〈0.01),与肺毛细血管渗透性指数(PVPI)呈正相关(r=0.678,P〈0.01);④20例患者中28d内死亡6例(占30%),死亡患者复苏前后EVLWI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均〈0.05),但复苏前后EVLWI变化值(△EVLW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ITBVI、GEDVI、CI、SI、CVP增加,但不影响EVLW及氧合。EVLWI的升高可能与PVPI增加有关,与PaO2/FiO2呈负相关,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脉压变异度(PPV)在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复苏治疗中的指导作用及与容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PPV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PPV、乳酸、CVP、6 h液体平衡量、肺水肿比例、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同时分析PPV、CVP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组内多时间点、组间多时间点MAP、HR、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P、PaO2/FiO2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HR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MAP、PaO2/FiO2显著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复苏效果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及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前和治疗24h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炎性指标、乳酸、氧合作用、复苏所用液体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根据是否使用乌司他丁治疗,分为乌司他丁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结果:乌司他丁组血管外肺水指数(PVP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EVLWI)、氧合作用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乌司他丁组复苏胶体液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白蛋白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通过减轻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通透性,减少血管外肺水来改善循环灌注和组织氧合作用,可以降低复苏胶体需要量,提高复苏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平均动脉压(MAP)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容量负荷试验,监测容量复苏前后心率(HR)、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中心静脉压(CVP)等,并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监测心排血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容量复苏后CI的变化(△CI%)分为液体有反应组(△CI%≥10%)和无反应组(△CI%<10%),观察两组容量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根据基础MAP水平将患者分为低MAP组(LMAP,MAP≤65 mm Hg,1 mm Hg=0.133 kPa)和高MAP组(HMAP,MAP>65 mm Hg),比较容量复苏前后两亚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MAP变化(△MAP%)与△CI%的相关性.结果 68例患者中液体有反应者44例,占64.7%.有反应组患者容量负荷试验后SBP、DBP、MAP、PP、CI、CVP和ITBVI较试验前明显升高[SBP (mm Hg):126.5±23.8比110.7±20.2,DBP(mm Hg):58.1±14.8比52.8±13.5,MAP(mm Hg):80.3±19.2比70.1±15.8,PP(mm Hg):68.2±18.7比58.0±15.8,CI (ml·s-1·m-2):70.0±21.7比53.3±20.0,CVP (mm Hg):13.0±4.5比10.2±4.4,ITBVI (ml/m2):909.1±248.7比773.5±220.7,均P<0.01],SVRI (kPa·s· L-1· m-2)明显降低(130.9±47.7比157.1±59.1,P<0.01),HR和EVLWI无明显变化.68例患者容量复苏后△MAP%与△CI%无显著相关性(r=0.266,P=0.054),而LMAP亚组(39例)△MAP%与△CI%呈正相关(r=0.473,P=0.03),△MA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3,95%可信区间(95%CI)0.554 ~ 0.973,P=0.231;HMAP亚组(29例)△MAP%与△CI%无显著相关性(r=-0.088,P=0.633).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血压处于低水平时(MAP≤65 mm Hg),MAP可作为评估容量复苏时液体反应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邵英 《全科护理》2021,19(27):3821-3824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容量性指标在重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病人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行CRRT疗法治疗的120例重症感染休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密封法随机将120例重症感染病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分别采用PICCO监测(PICCO组,n=60)和中心静脉压监测(CVP组,n=60),比较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28 d病死率等指标.结果:治疗24 h后PICCO组MAP、ScvO2明显高于CVP组(P<0.05),HR明显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病人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ICCO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明显短于CVP组,28 d病死率、MODS发生率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B型脑钠肽(BNP)、乳酸水平明显低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仪在重症感染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效改善心功能及乳酸水平,降低血管外肺水,缩短病人入住重症病房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早期应用PiCCO监测液体复苏后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48例入住ICU存在血容量不足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750 mL/m2]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根据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是否大于7 mL/kg分为肺水正常和肺水偏高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万汶)按250 mL/15 min的速度行早期液体复苏,使其ITBVI>850 mL/m2,监测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终点后即刻、复苏终点后2 h及6 h的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液体复苏扩容对ITBVI、GEDVI、CI、SVI、CVP、EVLWI有影响(P<0.05),两组液体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各时间点的ITBVI、GEDVI与复苏前相比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PaO2/FiO2各时间点与复苏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水正常组的CI、SVI各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水偏高组的CI在复苏达终点后即刻和2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0.01),SVI在复苏终点后2 h和6 h两个时间点与复苏前比较有增加(P<0.01)。CVP与复苏前相比,肺水正常组仅复苏终点后6 h有增加(P<0.01),肺水偏高组复苏终点后2、6 h均有增加(P<0.01)。EVLWI与复苏前相比,复苏达终点后的即刻、2 h、6 h均有增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可使GEDVI、ITBVI、CI、SVI增加,对CVP和EVLWI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影响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叠加式高频喷射通气(SHFJV)与高频喷射通气(HFJV)联合间断手控通气两种通气方式在硬质气管镜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12月80例该院行硬质气管镜诊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通气方式分为SHFJV与HFJV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_1)、插管时(T_2)、机械通气10 min (T_3)、机械通气20 min (T_4)、术毕(T_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以及T_1、T_3、T_4、T_5时点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酸碱度(pH)、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术中不良事件(血流动力学不稳事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恶性心律失常、气道痉挛、是否中止手术)。结果硬质气管镜诊疗期间,两组患者T_2时点HR、MAP与T_1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_3、T_4和T_5时点MAP较T_1时点明显下降(P 0.05),T_3和T_4时点pH和PaO_2/FiO_2较T_1时点明显下降,PaCO_2较T_1时点明显上升(P 0.05);组间比较,SHFJV组T_3、T_4和T_5时点pH和PaO_2/FiO_2明显较高,PaCO_2明显较低(P 0.05),HFJV组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事件及高碳酸血症发生率较高(P 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下SHFJV在硬质气管镜诊疗中的应用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在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特点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的老年患者共62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根据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患者心率(HR)、全心射血分数(GEF)、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血管外肺水指数、动脉血乳酸浓度,评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根据预后ROC曲线分析EVLWI对该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患者乳酸浓度、OI、EVLWI、PVPI均与中度及轻度患者有显著差异;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死亡率分别为25.00%、54.17%、66.68%;死亡组EVLWI、乳酸浓度、APACHEⅡ评分、PVPI及OI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EVLEI≥10.0 ml/kg为截点,EV-LEI预测死亡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7.42%、90.54%;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07%、84.20%。结论①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越重则乳酸浓度、OI、EVLWI、PVPI越偏离正常水平;②EVLWI≥10.0ml/kg为临界点对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对指导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价值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6—2018-01期间入我院ICU治疗的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取PICCO进行液体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液体复苏后心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CI、GEDVI、GEF、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升高,EVLW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MAP、CVP、SVRI较对照组升高,PVR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24 h时,液体入量、尿量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d时,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ICU时间较对照组缩短,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方面较传统CVP监测技术更为精确,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纠正休克状态、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在ICU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达标、血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10-2010-10收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组(霍姆组)、3%高渗氯化钠组(高钠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溶液组(万汶组)、生理盐水组(NS组)。分别经中心静脉通路输入相应的复苏液体,配合林格液对患者进行包括6h早期液体复苏在内的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在液体复苏前及复苏0、1、3和6h的心率(HR)、MAP、CVP、24h血乳酸值,并计算24h血乳酸清除率。观察EGDT达标情况、升压药物使用情况、复苏前及复苏72h的APACHEⅡ评分变化以及28d病死率。结果:①共收集符合条件标准的病例51例:霍姆组12例、高钠组10例、万汶组14例、NS组15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MAP、CVP、HR、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研究液体用量在各组间比较,霍姆组与高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组、万汶组各自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液体总量在各组间比较,NS组与其他3组比较,万汶组与霍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钠组与霍姆组、高钠组和万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林格液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随复苏时间延长,MAP逐渐升高,HR逐渐减慢,MAP、HR在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复苏时间延长,CVP逐渐升高,在复苏1h、3h和6h时,霍姆组CVP均高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在复苏1h时,霍姆组CVP高于万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钠组CVP显著高于NS组(P<0.05);④复苏24h血乳酸值及其清除率在各组间比较,以及复苏后72hAPACHEⅡ评分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各组患者使用升压药例数、使用升压药>3d例数及EGDT达标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整体病死率为45.10%(23/51),28d病死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应用霍姆有利于提高CVP,但对需要应用升压药时间、EGDT达标、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以及28d病死率并无无显著影响;对某些需限制性液体管理的患者,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或高渗盐水可以减少补液总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限制性液体负平衡治疗方法和开放性液体治疗方法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过程中的优劣性,为ARDS患者的液体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筛选2017-01-2020-05期间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上符合2012年柏林会议要求的ARDS标准的患者8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负平衡治疗方法,对照给予开放液体治疗方法,记录两组治疗7 d的液体净入量;比较两组治疗开始时及治疗后48 h的氧合指数(O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及APACHEⅡ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时间及28 d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第2~7天液体净入量少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48 h后,两组MAP、CVP在组内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OI较对照组升高,而EVLWI、Lac及APACHEⅡ评分则降低(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28 d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基础上实施限制性液体负平衡治疗,可以减少ARDS患者的液体输入量,减轻肺水肿,对改善氧合指数,缩短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