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家健康》2011,(8):73-73
“冬病夏治”是将冬天好发之病,在夏天进行治疗或预防。是中医治疗特色之一。夏季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的常见病、慢性病通过夏季赔补阳气、扶助正气的调理,可以使机体正气旺盛,阳气充实,体质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符合中医“发病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10年中医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病因病机的分析总结,认为其发病与年老体衰、久病损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度、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衰老是CCCI的发病基础,过用是发病诱因,同时受体质因素影响;其病机以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髓海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四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较常见的内耳病。通常是指一种发病原因不清、病理过程不十分清楚的突然部分或全部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自1944年Dekleyn最早报道以来,对其病因、病理、治疗、预后以及相关因素、疗效评估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报道,文献报道至少有100种以上原因可能致病,  相似文献   

4.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临床中不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它的发病是由于骨髓中前B细胞发育为成熟B细胞、浆细胞减少,而导致各类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属于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的范畴。至今国内仅有零星报道,本院近年收治同一家族中2例男性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也是小儿死亡原因之一。常年均有发病,多见于夏秋季。临床特征以大便溏、薄质稀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或粘液,并常伴有呕吐或食欲不振、腹痛等兼证。尤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多见。由于小儿稚阳稚阴之体、气血充、脏腑未实、脾常不足,如喂养不当或感受外邪,容易引起脾胃运化失常,不能腐熟水谷,致使清浊不分,病走大肠而成腹泻。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本就有关小儿腹泻的中医分型、辨证及治疗方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主要针对胰岛功能不全,姨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采取口睫降糖药或补充胰岛素治疗。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从整体着眼,把握疾病“标”和“本”两个方面。搪尿病引起的糖、蛋白质、脂防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由此产生的烦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临床表现,中医历来视为消症大病,病的本质是虚证,表象是热证。因而中医往往采用清热、益气、养阴、温阳等治则。以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特别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我们采用活血化瘀治疗,取得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7.
心病包括祖国医学的心悸、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证范畴。其主要病变在心和血脉,其产生和发展一般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我科认为尤与气血功能的紊乱和失调密切。“气血之病”贯穿在心病的整个发病过程,既可交错出现,又可并存,初期病多在气,表现以气滞为主,气滞日久血流不畅,积聚成瘀,随着病程发展,病多在血,表现以血瘀为主,病久伤及气血或久病气血化生不足。因此,调理气血是治疗心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郭晓玲  翟秀芬 《河北医学》2010,16(3):384-384,F0003
Fahr综合征为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临床为少见病,尽管对此病临床、病理和生化方面已有部分研究,但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就我科近5年来收治3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相对危险性     
一、概念相对危险性(Relative risk,简称RR)是流行病学用来测量某因素和某病关系的指标之一。其基本公式是暴露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和非暴露组某病发病(或死亡)率之比。所以,它表示具有某危险因素人群较不具有该因素人群某病发病(或死亡)增加的倍数。在病因学研究中,它表示可疑病因和疾病联系的强度。总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阳痿的发病及病因病机,指出气血不足、宗筋失养是阳痿的主要病理机制。辨证-辨病-辨体相结合。综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医手法包括针法、灸法、推拿、整骨、刮痧、拔罐、功法、针刀等中医特色诊疗手法。作用机制为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这一由表及里的疾病防治网络,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目的,进而发挥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的功能。中医手法是调理人体"亚健康"状态最适宜的手段,在人类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腰椎骨关节病是一种发生在腰椎的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随着社会老龄化而增加,急性发作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该病的治疗,祖国医学治疗方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对近年来的中药内服、外治、针灸理疗、推拿、小针刀、穴位注射及运动锻炼等治疗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闭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中医在治疗闭经方面确有疗效。探索以任主胞胎理论人工周期疗法为基础、针药并用治疗闭经,分析总结任主胞胎理论在妇科中的应用,人工周期疗法的中西医理论。临床更重任脉,"针药"并治:"针"即任脉之穴,关元、气海、中极等,"药"即入任脉药物,紫河车、覆盆子、龟板、巴戟天。针灸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结合任脉药物治疗闭经有明显的疗效。人工周期疗法,针对各时期的特点,进行对应的治疗,从而起到调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论》对针、灸、药的选择应用谨慎而精到,并开创了针(灸)药并用之先河。其内容有先针后药者;有先灸后药者;有只针不药者;有只灸不药者;有针灸药皆宜者;有误用针灸,汤药救逆者;有根据疾病轻重,而选择针或药者。通过整理、分析《伤寒论》中针(灸)药选配应用的有关条文,探析针(灸)药各自的优势及相互作用,把握其针(灸)药选配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寻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希冀后学领会仲师针灸立法之精微,以供临证参考。[方法]从《伤寒论》针灸条文中总结其针灸治疗的特点与规律。[结果]《伤寒论》中对针灸疗法的记载简要,其中论述针刺者10条,论火灸法者7条,论火逆证者18条,体现出针与灸的使用范围、针药并用、灸药并用、针法治未病,治病求本等思想。[结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不无裨益,其在针灸史上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6.
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伴随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荨麻疹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的病因复杂,约75%的患者找不到致病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而传统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优势。笔者就近几年来中医对于荨麻疹的证治类型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及分析,总结了本病病证类型,并讨论了毒邪夹杂症候,以便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温针灸结合自拟中药熏洗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50例RA患者以随机数表法简单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取温针灸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自拟中药熏洗护理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及免疫功能,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介素-1(IL-1)、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 水平较对照组升高,CD8+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结合自拟中药熏洗护理能有效提高RA患者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并减轻患者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田海英 《当代医学》2022,28(2):53-56
目的 分析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温针灸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观察组接受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温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活动度、腰...  相似文献   

19.
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三个方面梳理血瘤病的学术源流。血瘤病最早载于《外台秘要》,唐代以后,亦有医家将此病命名为胎瘤、红丝瘤。心火妄动、肝火燔灼、肾伏虚火、气滞血瘀是本病常见病机,病涉心、肝、肾及气机;中医治疗本病多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因本病若用外科手术,处理不当多可致血流不止而成危证。内治法有:软坚散结,益肾养阴,补养气血和清心凉肝。外治法有外敷、针灸、手术等相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灸法重视不够,重药轻灸、重针轻灸的现象比较普遍,且在对灸法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需要明确几点:①灸法是独立的治疗方法;②灸法不是艾灸;③灸法温通不等于温补。应重视灸法这个治疗手段,在改进灸具和灸法的同时,更系统的研究古医籍中灸法的应用,,临床上针、灸、药结合,三者或单用,或合用,总以取得最佳疗效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