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合成系列熊果酸衍生物,测试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探讨熊果酸衍生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关系,获得抗肿瘤活性更好的熊果酸衍生物.方法 通过乙酰化反应对熊果酸的3-位羟基进行保护后,再将其28-位羧基制备成酰氯并与氨基酸酯反应,最后再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备得28-位羧基被修饰的熊果酸衍生物.所有熊果酸衍生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确认.采用MTT法测试熊果酸衍生物抑制U937、HL-60、Jurkat、K562、DU145、EC109、MDA231和SMMC7721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仪器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熊果酸衍生物均为设计的目标化合物.对抑制U937肿瘤细胞增殖结果表明熊果酸28-位羧基被对4-氨甲基苯甲酸、7-氨基己酸和8-氨基辛酸修饰后,在给药浓度为5.0×10-6 mol/L时对U937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达到(18.84 ±2.58)%、(43.17±4.52)%和(68.38±7.95)%,明显优于母体熊果酸母体(10.06 ±2.35)% (P <0.05).对Jurkat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则分别达到(68.42±8.19)%、(58.36±7.99)%和(61.08±5.77)%,远高于熊果酸的(6.89±2.31)%(P<0.05).结论 对熊果酸28-位羧基进行延长修饰,有利于提高熊果酸的抗肿瘤活性,当延长7~8个碳原子,抗肿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获得抗肿瘤活性更强的鬼臼毒素衍生物。方法:以鬼臼毒素为起始原料,通过把取代呋喃和鬼臼毒素拼接,设计并合成5个4β-N-取代呋喃鬼臼毒素衍生物,目标产物的结构通过1H-NMR, 13C-NMR和HRMS的确证,同时采用 MTT 法评价了新化合物对HeLa, K562和K562/A02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合成的5个化合物中具有确切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7c11b对于耐药肿瘤细胞K562/A02的活性明细优于阳性对照依托伯苷。结论:把取代呋喃连接到鬼臼毒素可以增加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三白草中具有保肝活性的成分三白草酮进行结构修饰,意图得到保肝活性更强的衍生物。方法以三白草酮为原料,在四氢呋喃-甲醇碱性体系中,用NaBH4将C-2’羰基还原为羟基得衍生物A;再以乙酸酐为乙酰化试剂,DMAP为催化剂,吡啶为溶剂将该羟基酰化得衍生物B。以四氯化碳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衍生物的保肝降酶活性。结果得到2个尚未见文献报导的三白草酮衍生物A和B,其结构经1 H NMR,13 C NMR和Q-TOF-MS确定。药理实验表明A的降酶效果比三白草酮要好,B与三白草酮相当。结论将三白草酮中羰基还原为羟基能增强降酶活性,该羟基酰化后降酶活性与三白草酮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NK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对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外周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PMBC),用NK细胞培养基(补加IL-2200U/ml)培养12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及细胞毒颗粒表达水平,并按效靶比5∶1、10∶1、20∶1加入HepG2细胞,比较其杀伤活性。结果:培养12d的NK细胞CD3~-CD56~+阳性率(73.6±11.3)%与培养前的阳性率(14.2±5.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穿孔素、颗粒酶B、CD107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75.5±10.9)%、(62.2±8.9)%、(63.9±10.5)%。在5∶1~20∶1效靶比范围内,随着效靶比增加,NK对HEPG2细胞杀伤活性增强(P<0.05)。结论:NK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增加,杀伤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6.
从马鹿茸干品中分离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多肽。以新疆塔里木马鹿茸干品为原料,粉碎后经醋酸-醋酸钠(pH 3.5)缓冲液浸提,再经醇沉、超滤、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色谱纯化多肽,并对该多肽进行MALDI TOF/MS相对分子质量检测和LC-MS/MS鉴定。MTT法检测促胰岛β细胞增殖和STZ损伤后修复能力以及建立肝细胞胰岛素耐受模型检测该多肽促肝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的多肽CAP经MALDI-TOF/MS检测,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 804,LC-MS/MS及相关数据库比对发现,CAP为一种新的肽。CAP能显著促胰岛β细胞的增殖和STZ损伤后的修复,并能显著增加肝细胞的葡萄糖摄入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天然白藜芦醇进行衍生物制备及抗炎活性研究,以期获得抗炎活性更好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方法 以白藜芦醇为研究对象,进行结构修饰与改造,设计合成6个白藜芦醇衍生物,包括1个甲基化产物、4个酯化产物和1个酰胺类衍生物。所有化合物结构都通过1H NMR、ESIMS鉴定。采用Griess法检测白藜芦醇衍生物对LP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NO的抑制活性。结果 白藜芦醇的酰胺类衍生物显示出较好的NO抑制活性且未显示细胞毒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 对白藜芦醇衍生物潜在抗炎活性的研究可以为寻找新型抗炎先导化合物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牛蒡苷元氨解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牛蒡苷元属于木脂素类化合物,水溶性差,故以牛蒡苷元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改善其水溶性,进而提高生物度,方便制剂、扩大牛蒡苷元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采用丙胺与牛蒡苷元在室温下发生氨解反应,通过重结晶方法制备氨解衍生物。采用5种人癌细胞株对氨解衍生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合成得到牛蒡苷元氨解衍生物,操作简单,后处理容易,收率较高,并且衍生物的溶解性高于牛蒡苷元。对牛蒡苷元与氨解衍生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氨解衍生物的活性低于牛蒡苷元。结论:牛蒡苷元氨解衍生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牛蒡苷元与丙胺的质量体积比为1∶0.05,室温反应24 h,收率为64%。经活性研究表明牛蒡苷元的内酯环是抗肿瘤活性关键基团。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设计合成具备胰岛素增敏活性的系列化合物.方法 以具备胰岛素增敏活性的化合物为基础,根据电子等排和同系物衍生化设计原理,设计合成了19个目标化合物,用3T3-L1前脂肪细胞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胰岛素增敏活性筛选.结果 发现其中3个目标化合物在3T3-L1前脂肪细胞模型上表现出较强的胰岛素增敏活性.结论 该化合物可能在体内具有降糖活性,拟选送进行体内降糖活性测试.  相似文献   

10.
以从天然植物光叶巴豆叶醇提物中分离得到的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的西松烷型二萜化合物新巴豆瑞士松酸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含三氮唑的西松烷型二萜衍生物,合成12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定,采用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K562和K562/A02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性。三氮唑引入西松烷型二萜后对耐药K562/A02细胞具有抗耐药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兰科石斛属植物束花石斛Dendrobium chrysanthum Lindl.各部位的降血糖活性及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模型筛选束花石斛降血糖活性部位,并应用多种柱色谱及重结晶的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加药质量浓度为2.0 mg/m L时,三氯甲烷部位的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达到了模型组的442.4%,细胞存活数为模型组的62.9%。从三氯甲烷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moscatin(2),对羟基反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3),1,3,5-三甲氧基苯(4),isonuatigentin(5),香豆素(6),2,4,7-三羟基-5-甲氧基-9-芴酮(7),大黄素甲醚(8),丁香酸(9),胡萝卜苷(10)。结论综合考虑降血糖活性及对细胞的毒性,束花石斛三氯甲烷部位活性优于其他部位,其中化合物2~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肠促胰岛素分泌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多肽(GIP)能通过血糖依赖机制促进胰岛素分泌,其特异性结合受体GLP-1R和GIPR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良好靶点。以本实验室前期设计的口服降糖多肽OHP2为基础,设计了可口服的新型降糖多肽——ODA。ODA较OHP2的亲脂性提高,在Caco-2细胞中的胞吞能力及跨细胞转运能力更强。ODA保留了OHP2对GLP-1R的激活能力,增强了与GIPR的结合能力。口服低剂量ODA(0.53 mg/kg)即可达到与口服OHP2(1.06 mg/kg)相当的降糖水平。研究结果显示,ODA是治疗2型糖尿病极具潜力的口服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黑色素瘤抑制蛋白2(MIA2)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将其通过脂质体转染到HepG2细胞中,观察转染前后MIA2表达变化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pDONR223‐MIA2为模板,PCR扩增MIA2,构建pLVX‐IRES‐ZsGreen1‐MIA2慢病毒表达载体,体外瞬时转染肝癌细胞HepG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IA2的表达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HepG2细胞中MIA2mRNA的表达情况,噻唑蓝(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成功构建pLVX‐IRES‐ZsGreen1‐MIA2慢病毒表达载体;RT‐PCR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与实验组细胞MIA2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检测发现,实验组细胞增殖数目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的克隆形成数和细胞迁移数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RES2‐ZsGreen1‐MIA2可显著下调MIA2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增殖及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平  钟雪云  杜彬  刘致中  林琛莅 《广东医学》2005,26(12):1627-1629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IL-12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分别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测定IL-2与IL-12协同诱导对体外培养的3种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IL-2与IL-12联合诱导的PBMC,对3株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差异有显著性(P<0.05)。MTT法与流式细胞仪法两种方法检测的杀伤率有明显的相关性(r=0.997,P<0.05)。结论IL-2与IL-12协同对3种不同组织来源的实体瘤细胞株表现了较强的杀伤力,而杀伤率的差异与肿瘤细胞的不同免疫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并确证卡德沙星两种代谢产物,初步研究其抗菌活性。方法:大鼠灌胃卡德沙星(9mg/kg)后,通过LC-MS分析,在胆汁和尿液中发现有m/z385.90的成分(M-1),在尿液中发现有m/z329.1的成分(M-2)。参考类似物的代谢方式,推测其结构分别为1-环丙基-6-氟-8-二氟甲氧基-1,4-二氢-7-(2-氨基-丙胺基)-4-氧代-3-喹啉羧酸和1-环丙基-6-氟-8-二氟甲氧基-1,4-二氢-7-氨基-4-氧代-3-喹啉羧酸。化学合成这两种物质,与卡德沙星的代谢产物进行对比,并研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与结论:本文对卡德沙星代谢物的结构推断正确,它们的体外抗菌活性很弱。M-1和M-2均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蕲艾鞣酸对人体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提取方法对蕲艾鞣酸进行提取,通过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MTT法)在体外检测不同浓度的蕲艾鞣酸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孔树脂柱层析对蕲艾总鞣酸正丁醇部位提取分离,得到5个不同极性的鞣酸馏分,并通过MTT法比较不同极性的各提取物对肝癌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蕲艾鞣酸使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效率下降,且呈浓度与时间的依赖关系,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结论:5个不同极性的提取物均具有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其中40%甲醇部位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是蕲艾鞣酸体外抗肝癌肿瘤主要的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高表达小鼠沉默信息调节蛋白6(SIRT6)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SIRT6,并在HepG2细胞中验证其表达。方法:通过PCR获取SIRT6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入pAd-Track-CMV载体质粒中;将重组质粒PmeⅠ线性化处理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共同电转入大肠杆菌BJ5183中,获得Ad-SIRT6质粒pAd-SIRT6;用PacⅠ线性化处理后,转染Ad293细胞,包装获得Ad-SIRT6。用该病毒感染HepG2,进行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pAd-Track-CMV-SIRT6测序结果正确;pAd-SIRT6转染Ad293后,扩增并纯化得Ad-SIRT6;转染HepG2后,经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可表达外源性SIRT6基因,且SIRT6总蛋白表达量增高(P<0.05)。结论:成功构建可高表达SIRT6基因的Ad-SIRT6,为进一步研究SIRT6基因在肝糖脂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MAD2基因与GFP融合的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在HepG2细胞中表达.方法:通过RT-PCR扩增,获得MAD2基因的完整序列.将此片断插入pEGFP-N1载体多克隆位点区,构建MAD2基因与GFP融合的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HepG2细胞并观察表达的绿色荧光.结果:成功构建MAD2基因与GFP融合的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在HepG2细胞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该载体的成功构建,为研究MAD2基因在细胞分裂中的功能及定位建立了有效的观察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活性与X线电离辐射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关系.方法PKC调节剂PMA和SP预处理HepG2细胞,分辐射组、PMA0.5h组、PMA24h组、SP组;32P掺入法检测细胞的PKC活性,Varian2100直线加速器辐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6Gy X线辐射诱导HepG2细胞凋亡率是21.9%,辐射后细胞PKC活性是辐射前的2.79倍.辐射组、PMA0.5h组、PMA24h组、SP组的PKC活性分别为1.07、3.86、051、0.48 pmol/(min·μg),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9%、5.73%、31.70%和32.83%.结论辐射可以引起HepG2细胞凋亡,PKC活性增加/降低对辐射诱导的凋亡起抑制/促进作用,提示PKC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