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证多因素体胃热盛,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或恣食肥甘.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日: "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相似文献   

2.
慢性脾胃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它们虽各有特点,但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如胃脘胀痛、痞闷不舒、食纳减退、大便不调等。王惠兰老师认为脾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虚弱,针对该病机提出健脾为主治疗慢性脾胃病的观点,临床应用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长期临床中有三点体会:①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慢性肝炎病人,依其临床不同表现,可辨证为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证候。但不论虚证实证,自始至终都有脾胃因素存在。慢肝病人几乎都有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纳少,大便不调的肝脾病变。通过辨证施治,脾胃功能恢复较好的,病情好转的比较快,预后亦觉理想。反之脾胃症状不明显或对治疗反应不佳,预后多不满意。故肝病治疗应谨守“见肝之病,知其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以疏肝调脾为宜。处方应  相似文献   

4.
胃强脾弱证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中,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曰:“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如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氏的见解,对胃强脾弱证的辨证指明了大法,在临床中颇具有指导意义。1症状特点1.1胃旺苔黄腻,脾弱舌胖嫩舌苔辨证尤如一面镜子,常表现苔黄而腻,但非全苔满布,而…  相似文献   

5.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泻4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文 《当代医学》2009,15(7):141-142
小儿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症,以小儿大便形状改变(便稀薄带水,可有少量黏液或沫或呈蛋花样夹有奶瓣)和次数增多等为其临床病征,属中医“腹泻”范畴。其病因有内外两大因素,“小儿脾常不足”,从脏腑而论以脾著.“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相似文献   

6.
老年性慢性结肠炎其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肠鸣、腹胀、大便带黏液.这类泄泻往往积年累月,久病不愈,故病人甚为烦恼.中医学认为,慢性腹泻多由思虑伤脾,脾胃素虚,或由肝气恣横,乘侮脾土,或由肾阳不振,命门火衰所致.  相似文献   

7.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排便困难的一种病症。中医对便秘有“阳结”、“阴结”及“脾约”等名称(便秘虽属大肠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以下这些恼人的问题你遇到了吗? 没有食欲、疲倦、四肢无力、手脚冰冷、脸上长痘、皮肤松弛、口臭、大便不成形——这是夏天体内的湿气在作祟!如果不小心的话,还会导致肥胖、肠胃炎等现象呢!中医认为,体内湿气重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外感,一个是内虚。外感就是潮湿的环境导致体内湿气重;内虚就是脾肾阳虚,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受阻滞留体内,或由思虑过多伤脾引起脾运湿和肾利水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四季皆有发病,但以夏季发病多见。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簿或呈水样便,或带有不消化食物及粘液等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病情迁延日久不愈,易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等危重证候,影响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采用穴位按摩推拿等方法治疗婴幼儿腹泻收效迅速,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厌食症治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纳呆食少,食欲低下,甚者拒食的一种病症。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认为,造成小儿厌食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病理机制也各有不同,因此对厌食的小儿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全面分析其产生的病因病机,因人而异,辩证施治,故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法则,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补中益气,健脾养同法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不和则纳谷不香,脾虚失运则饮食不化。患儿素体虚弱,脾胃气虚,或因病久伤胃气,均可出现不思饮食。此类病因病机为体质虚弱,脾胃气虚,采用补益脾胃,加强脾胃功能之法进行…  相似文献   

11.
关于"脾约"的内在涵义、与麻子仁丸证的关系,以及麻子丸证的病机为胃强脾弱均存在争议。本文从《注解伤寒论》入手,结合对《伤寒论》原文及其他医家的相关论述后认为,在理解"脾约"时需把握两点:"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津液但输膀胱;患者需有小便数、大便硬等临床症状;"脾约"为"太阳阳明"的一种转归,根据病势之不同,可分为小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等。"脾约"不等同于麻子仁丸证,但麻子仁丸证属于"脾约"。麻子仁丸原方是针对胃肠燥结之实证所设,若患者兼有脾气虚或脾阴虚,麻子仁丸原方并非适宜,故在临床运用该方时需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及微观的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三组,各30例.观察各组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镜下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塞、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白或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胃黏膜象为:胃黏膜白相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色多清白,胃壁蠕动减弱,或有黏膜水肿;病理检查结果:脾气虚证组浅表性胃炎(CAG)、中重度萎缩性胃炎(CAG)分别占46.67%、33.33%,明显高于胃阴虚证组的20.00%和10.00%、脾胃湿热证组的13.3%和3.33%(P<0.05).结论:脾气虚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3.
干祖望教授基于“四季脾旺不受邪”理念探讨顺时、因人调理脾胃之法,构建变应性鼻炎防治之则。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从“理论依据”“顺天时旺脾土,以制诸邪”“实脾胃充五脏,以御鼻鼽”等方面,对调理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进行系统探讨。“脾胃失用”在鼻鼽发病中意义重大,“壮固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因时、因人存异。总体而言,春夏宜升壮阳气,秋冬须阳气归藏,顺“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道”,此为防治变应性鼻炎之大法。肺气虚寒,或肝阴不足,抑或心火偏亢者,则应据个体矛盾之不同,荣其不足,制其过盛,以“壮”脾土和五脏之不衡,此为因人制宜之法。因此,干祖望教授顺于天时,以施升、温、降、藏之道,据于五脏,以布因人制宜之法,则人之脾土“壮旺”,诸邪可御、鼽病可杜也。  相似文献   

14.
不孕症可从脾胃论治。调理脾胃调气血经水、固冲任督带、治带下无子、化痰饮水湿、壮四肢肌肉、助药物运化在不孕症的治疗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与探讨采用中药健脾贴敷联合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对患儿胃肠激素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诊疗的92例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2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推拿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健脾贴敷及推拿联合治疗。观察2组疾病相关症状评分、胃动素、生长抑素、5-羟色胺,唾液淀粉酶水平、血锌、血钙含量、不良反应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胃动素、生长抑素、5-羟色胺、唾液淀粉酶、血Zn2+和血Ca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食欲不振、腹部不适、食量减少、反酸以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各项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中药健脾贴敷联合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能够显著改善其疾病相关食欲不振、腹部不适、食量减少、反酸以及恶心呕吐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胃动素、生长抑素、5-羟色胺等胃肠激素水平恢复,能够明显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食欲,同时实施起来较为方便,患儿依从性较好,有助于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千镇膏对癌性疼痛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附:205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照观察了千镇膏与麝香壮骨膏对癌性疼痛的镇痛效果,结果表明:千镇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1%,麝香壮骨膏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97%。两组疗效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千镇膏治疗组镇痛作用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提示千镇膏对癌性疼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9.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20.
《脾胃论》养生特点及贡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之术,自古有之,诸子百家,各臻其妙。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之李东垣,在养生学方面尤多建树,且提出了许多独道见解。在其《脾胃论》提到"脾胃为元气之本"、"饮食劳倦则伤脾"、"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等,且在"摄养"、"远欲"、"省言箴"三篇中道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通观全书,其中又以调理脾胃为重点养生要义,其对后世养生有深远影响,颇值认真继承发扬,兹不揣浅陋,略论其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