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经远端选穴配合运动疗法在缓解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疼痛、肿胀的作用,并观察对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整体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120例患者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采用循经远端选穴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作肩关节被动-主动康复训练.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肩关节功能疗效( JOA)判定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循经远端选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周围疼痛,且简便易行,可做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SHS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以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头穴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SHSS、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SH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SHS患者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稳定,能够明显改善SHS患者偏瘫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3.
电针配合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电针配合梅花针叩刺后拔罐与单纯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取天宗、肩髃、肩髎等穴针刺,配合取疼痛、痉挛处梅花针叩刺后拔罐.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疗法,通过上肢关节活动度、疼痛等指标判断其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8.6%,对照组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配合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经穴透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动刺法配合体针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疗法,治疗组采用动刺法配合常规体针疗法。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刺法配合体针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的症状,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透穴刺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透穴刺结合电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电针的治疗方法。结果: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治疗后,上肢疼痛、运动功能评分及治愈率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透穴刺和传统针刺皆可控制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展,甚至治愈,但透穴刺更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短波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均接受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则在运动疗法基础上联合超短波治疗,3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肿胀积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FMA和肿胀积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联合运动疗法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疼痛及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短波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Ⅰ期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遗留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超短波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肢体肿胀评分、食指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角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短波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Ⅰ期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肢体运动能力,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结合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疗法,观察组行中医结合运动疗法,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9%vs71.9%),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肩手综合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快针针刺下极泉、臂中穴配合常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配合快针针刺下极泉、臂中穴,比较两组疗效及功能、疼痛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Fugl-Meyer、NPR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快针针刺下极泉、臂中穴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其临床疗效、疼痛减轻程度及患肢功能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配合拮抗肌群透刺治疗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肌张力恢复总有效率及患肢运动功能、痉挛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C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毫针的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比较基于毫针的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疼痛的疗效。方法将86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毫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穴位均选用肩前、肩髑或肩谬、脐俞以及外关、合谷,其中毫针组采用平补平泻,电针组采用频率2/100Hz,温针组采用常规温针灸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肩部疼痛指数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和结论三种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均取得较好疗效(P〈0.01)。在整体疗效和疼痛指数变化上,电针组和温针组优于毫针组(p〈0.05):温针组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好于毫针组(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健侧针刺组(简称健针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组(简称健针加灸组)、患侧针刺组(简称患针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组(简称患针加灸组)各20例,并根据改良Asworth量表(MAS)评定疗效。结果:健针加灸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Hegu needling at Ashi points in patients with adhesive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SP). Methods:A total of 60 SP case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0 in each group.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egu needling at Ashi points and normal needling at other local points.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ormal needling at local points alon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then evaluated and analyzed using 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 an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houlder scoring system. Results:Hegu needling at Ashi points can substantially alleviate pain in patients with adhesive SP, showing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1 or P<0.05). In addition,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obtained better effects in abductor muscle strength, endurance, arm raising, internal rotation, external rota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and joint stability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or P<0.05). Conclusion:Hegu needling at Ashi points is effective for adhesive SP.  相似文献   

16.
户宗英  谭丽博  郝宇  刘雅儒  孟兵  刘海红 《世界中医药》2022,(14):2008-2012+2016
目的:观察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月华分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SHS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简单随机法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评价2组患者患侧上肢疼痛情况、运动功能及肿胀程度。结果: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手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4周后在改善疼痛、患手肿胀程度、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最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可减轻卒中后SHS患者患肢疼痛,提高运动功能并缓解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灸肺俞刺四关治疗阴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阴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灸肺俞刺四关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疗程3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100%、5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灸肺俞刺四关治疗阴暑症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从"补中益气法"论治顽固性面瘫的机理。方法:将5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补中益气法针灸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26例,实验组取风池、合谷、百会、足三里、眼四针、面六针,辅以温针灸和局部实按隔纸点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损伤为度。对照组取眼四针、面六针、合谷,不加艾灸。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中益气法"温针灸加局部隔纸实按点灸治疗顽固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及对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运动疗法(PT)和作业治疗(0T);试验组除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外,还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每项训练各进行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训练前、训练后2周及训练后4周时分别进行手握力评定、改良Ashworth评分(MAs)、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力指数(MI)评估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手握力、改良Ashworth评定(MAS)、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力指数(M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的手握力及MI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和肘、腕屈肌MAS较训练前有均有显著好转(P〈0.01),对照组较训练前亦有改善(P〈0.05),试验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相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肘、腕屈肌MAS较对照组亦有改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降低肌痉挛及改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磁极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80例适宜患者按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均在偏瘫患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血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治疗组选用"三元牌"磁极针治疗,采用两针(N极针和S极针)相距0.2~0.3 cm对极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毫针治疗。均为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结果:共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极针治疗脑卒中,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优于普通毫针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