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临床观察老年急性危重心衰患者钠尿肽(BNP)的水平.方法 检测121例老年急性危重心衰患者入住ICU时BNP,并与已有研究的慢性心衰做比较,数据比较做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 与慢性心衰心功能Ⅳ级患者比较,老年急性危重患者的BNP(6 425±6 645)pg/mL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老年急性危重心衰患者的BNP的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快速床边测定血浆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在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及评估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病例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无事件组(48例)和事件组(32例),比较各组血浆NT—proBNP水平,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为(4198.90±152.4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86±11.7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呈正相关(r=0.435,P=0.027)。事件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00pg/ml为最佳临界点。结论快速床边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有助于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可评估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所致的不同级别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09~2012年临床确诊的AMI伴心力衰竭患者90例,其中Ⅱ级28例、Ⅲ级38例、Ⅳ级24例。对照组为109例心功能正常者。测定患者血NT-proBNP,比较NT-proBNP在不同级别(Ⅱ、Ⅲ、Ⅳ级)的心力衰竭中的水平。结果 NT-proBNP在AMI伴心力衰竭Ⅱ级患者中为(1 328±847)pg/mL、Ⅲ级水平为(4 887±1 191)pg/mL、Ⅳ级水平为(26 605±5 636)pg/mL,每一级别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心力衰竭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级别越高,其水平越高。38例在治疗后,随着心功能改善NT-proBNP显著降低(P<0.05)。结论 NT-proBNP在AMI患者中可作为心力衰竭指标,其水平对心功能的评价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系列测定与短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关系。方法 11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测定入院时、24h、7d的血浆NT-proBNP浓度及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患者自入院起随访30 d。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24 h、7d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心力衰竭组血浆24 h、7d NT-ProBN P水平较入院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面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浆24 h、7d NT-ProBNP水平持续增高,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NT-ProBNP水平与超声心动检查中的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2,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是心肌梗死后发生早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并且NT-ProBNP水平的系列测定与单一基线水平测定相比,其预后判断价值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胡万英 《浙江医学》2007,29(9):987-989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虽然死亡率下降了约30%,但仍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严重疾病,尤其对于幸存者如何进行危险分层,检出高危人群,预测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从而指导防治措施的制定,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再入院率及生存质量。其中心血管事件与各种神经激素的关系研究成为近  相似文献   

6.
7.
血浆B型钠尿肽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一种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肽类心脏神经激素,在循环系统的体液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常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患者心脏功能有关,可能也与患者预后存在某些关联。本文仅就血浆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意义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诊急性心肌梗死并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CAG)的患者127例,根据其手术前BNP水平分为A、B组,A组42例,其BNP≥250pg/ml,B组85例,其BNP〈250pg/ml,对两组患者的辅助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并随访6个月,记录并比较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病死率的差异。同时分析BNP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Killip心功能分级相关性。结果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半年病死率高、辅助治疗比例高,两组患者病死率、辅助治疗比例有明显差别(P=0.027,P=0.006),半年内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前BNP水平与Killip心功能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具有相关性(rs=0.355,P〈0.0001;rs=0.289,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急诊检测BNP水平,对预测病变严重程度、辅助治疗可能性、半年病死率等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保守及介入治疗(PCI)后B型钠尿肽(BNP)水平,探讨PCI对BNP水平的影响及BNP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3例,依据入院后治疗方式分为6h内介入治疗40例(组1),6~12h介入治疗33例(组2),药物保守治疗30例(组3)。所有患者于入院即刻、发病48h及7d时从周围静脉中留取血样测定BNP,并于发病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检查,随访3个月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⑴3组在入院时基础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48h、7d时BNP水平组1较组2均显著下降(P<0.01,P<0.05);组1较组3也显著下降(P<0.05,P<0.01);组2与组3比较,7d时BNP水平前者显著下降(P<0.05)。⑵发病7d的BNP水平与1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负相关、与Tei指数显著正相关。⑶发病3个月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BN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者(P<0.01)。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中,发病7d时BNP水平与近期心功能显著相关,对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作用,早期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发病7d时BN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少岩  衣兰娟  朱巧 《医学综述》2007,13(10):796-797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在我国,〉65岁人群CHF的患病率为4%~6%,研究表明,CHF患者血浆BNP浓度可迅速升高。本研究通过测定参麦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评价其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贺明轶  秦俭  李亚林 《疑难病杂志》2014,(6):558-559,562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cTnI和NT-proBNP水平改变,并探讨两者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其中存活组34例,死亡组26例。、治疗前存活组患者的cTnI和NT-proBNP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治疗后cTnI和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nI联合NT-proBNP检测对于预后预测价值的RO(曲线下面积为0.930,敏感度为91.01%、特异度为92.35%,均明显高于cTnI(分别为0.888、80.23%、83.02%)和NT-proBNP(分别为0.732、53.2l%、90.03%)。结论 cTnI和NT-proBNP联合检测对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0例心力衰竭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进行测定,同时选取非心力衰竭个体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及其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按NYHA分级(Ⅱ一Ⅳ级),患者的血浆NT-proBNP的水平分别为 (509.67±91.43) pmol/L、(2289.83±277.46) pmol/L、(5634.75±391.81) pmol/L,远远高于对照组的(P<0.05),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患者NYHA等级的增加而升高(P<0.05),≥60岁的OMI患者的血浆NT-proBNP高于<60岁的患者(P<0.05),相同年龄组男性与女性患者的血浆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上不同NT-proBNP心力衰竭的切点诊断,切点值定为700 pmol/L,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76.31%、78.37%、78.4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97%、85.27%.结论 血浆NT-proBNP是反映心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对OMI心力衰竭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高峰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下称“心衰”)的关系。方法:对34例AMI患采用免疫抑制法制定系列血清CK-MB,并观察其并发心衰的情况。结果:AMI并发心衰患9例(心衰组,其中约40%在24h后并发心衰),AMI无心衰患25例(无心衰组)两组血清CK-MB高峰时间均在24h内,但心衰组血清CK-MB峰值比无心衰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测定血清CK-MB峰值有助于预测AMI并发心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血乳酸值水平分为血乳酸升高组(54例)与血乳酸正常组(26例)。结果:血乳酸升高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综合征、心源性猝死等总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高于血乳酸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血乳酸升高组患者随访期间再次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几率和心源性猝死的几率均明显高于血乳酸正常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监测血乳酸水平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过程具有积极的提示意义,对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的浓度变化。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Ⅳ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正常体检老年人110例作为对照组。用德国进口技术的POCT仪器测量所有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组的NT-proBN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NT-proBNP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NT-proBNP是诊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可靠化验指标。并且与心功能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动态监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的变化可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铁水平降低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87名急性ST段
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整个队列血清铁水平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比较不同血清铁水平组
的院内急性心衰发病率;分析血清铁水平与Hb、BNP、cTnI、hsCRP水平等参数间的关系;比较血清铁水平、BNP、cTnI和hsCRP
等生物标志物与住院期间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不良后果的关系。结果全部287名STEMI患者的入院平均
血清铁水平是10.20 μmol/L(6.90,14.40 μmol/L),血清铁水平的四分位数:Q1≤6.90 μmol/L,Q2 6.91~10.19 μmol/L,Q3 10.20~
14.39 μmol/L,Q4≥14.40 μmol/L。从Q1到Q4组,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分别是Q1 79.5%,Q2 64.3%,Q3 50.0%和Q4 45.9%(P<
0.001);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铁水平低于8.95 μmol/L 组患者发生院内急性心衰的危险度(OR)是血清铁高于
8.95 μmol/L 组的近3 倍(OR 3.358,95% CI 1.791-6.294,P<0.001),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 2.316(95%CI
1.205-4.453,P=0.012)。结论血清铁水平降低是STEMI患者院内急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研究超短作用β1受体阻断剂艾司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4例Killip心功能Ⅱ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研究组除应用溶栓药、低分子肝素、硝酸酯、ACEI、辛伐他汀外,入院即时静脉注射艾司洛尔30 mg/5min,随后24 h以25~50 μg/(min·kg)速度泵入,停药前30 min开始口服倍他乐克.对照组入院第3天开始口服倍他乐克,观察30 d,第21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良好耐受艾司洛尔,观察期间两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死亡均无差别,研究组心衰加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心脏结构、功能均无显著差别,研究组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增加5%(P>0.05).结论 艾司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