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观察BALB/C小鼠脾来源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体的抗肿瘤效应。方法以灭活的NS1细胞免疫活化BALB/C小鼠,取其sDC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筛选出融合细胞,用此融合细胞作为瘤苗,免疫治疗皮下荷NS1瘤的小鼠2次,间隔1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化B淋巴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瘤苗对荷NS1瘤BABL/C小鼠免疫治疗作用。方法:用灭活NS1瘤细胞及其裂解物免疫BALB/C小鼠活化的B淋巴细胞;以50%PEG为融合剂,将免疫脾B淋巴细胞与野生型NS1骨髓瘤细胞融合,经HAT选择性培养、筛选融合细胞,以融合细胞作为瘤苗,免疫治疗荷NS1瘤小鼠2次。结果:融合细胞体在宿主体内的致瘤性降低;融合细胞瘤苗免疫治疗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体积逐渐减小、最终完全消失,小鼠存活期显著延长。结论:活化的B淋巴细胞与NS1细胞融合瘤苗能有效诱导小鼠体内的抗肿瘤反应。 相似文献
3.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瘤苗研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有效地引发并增强突主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研制小鼠骨髓树太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瘤苗。方法利用特异的CD4、CD8、B220单克隆抗体和补体缓冲液及DCs的半粘附性,直接从骨髓细胞中分离出高纯度的DCs及其前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能否从荷瘤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出功能正常、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树突状细胞(DC),与正常小鼠骨髓来源的DC比较有无差异。方法:于体外用mGM-CSF和mIL-4分别从正常小鼠和CT26结肠腺瘤小鼠的骨髓细胞诱导DC,并用CT26肿瘤细胞抗原冲击致敏。用相差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T26肿瘤细胞抗原致敏前后DC表面分子变化;3H-TdR掺入法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乳酸脱氢酶(LDH)4 h释放法检测肿瘤抗原致敏DC诱导同基因T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荷瘤小鼠骨髓来源DC与正常小鼠骨髓来源DC的Ia-Kd、H-2Kd、CD80、CD86I、CAM-1表达水平和它们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所诱导产生的CTL杀伤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荷瘤小鼠骨髓来源的DC与正常小鼠骨髓来源的DC具有相似的功能和抗肿瘤作用,提示可以从荷瘤机体的DC前体诱导出具有抗肿瘤作用的DC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6.
小鼠骨髓和脾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扩增培养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探索树突状细胞及其前体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增的方法。方法无菌制备BALB/C小鼠骨髓和脾细胞;先用用细胞裂解液,抗鼠CD4、CD8、B细胞单抗和补体溶液,依次去除红细胞,、T、B细胞,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混杂细胞耐获得纯化的DC及其前体; 相似文献
7.
近年的研究证明,肿瘤本身的低免疫原性,肿瘤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以及肿瘤病人免疫力的低下,都是造成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现象发生的原因。而树突状细胞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以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为核心的肿瘤免疫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树突状细胞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转输树突状细胞疫苗免疫脾淋巴细胞对小鼠骨髓瘤的继承性免疫 …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树突在瘤苗免疫小鼠淋巴细胞对实验性骨髓瘤的继承性免疫预防与治疗治疗的作用。方法先前用骨髓DC作为佐剂,研制了DC与肿瘤细胞的融合瘤苗,以及用灭活肿瘤细胞及其裂解产物体外脉冲的DC疫苗,并成功地诱导宿主产生抗肿瘤的免疫保护性反应,且对荷瘤动物具有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骨髓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抗肿瘤免疫预防与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进行研究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瘤苗细胞主动免疫诱导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直接分离骨髓树突状细胞和体外生长因子诱导扩增培养相结合,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再以500g/LPEG诱导其与NS1骨髓细胞融合,HAT选择培养得到两者的融合细胞,体外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并进行免疫预防与治疗的在体外动物实验。结果融合细胞也能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NS1无此作用。体内免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同一孔池中培养 ,NS1骨髓瘤细胞对树突状细胞 (DC)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孔径微小池分隔法 ,同池培养骨髓瘤NS1与骨髓DC。分别设为①无微小池DC孔 ,② 3μm微小池DC孔 ,③ 3μm微小池DC +NS1孔 ,④ 8μm微小池DC孔 ,⑤ 8μm微小池DC +NS1孔各 3孔。每个培养孔底均有生长 3周的DC ,铺满孔底 ,每孔5× 10 5,仅③、⑤孔微小池内加入NS11× 10 4,每 2d换 1次培养液 ,同池共育 4 0d ,观测DC数目和形态改变 ;共育 7d时 ,做体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检测。结果 :与NS1骨髓瘤细胞同一孔池中培养的DC的数目减少 ,形态改变 ,抗原递呈功能下降。结论 :同一孔池中培养 ,NS1骨髓瘤细胞抑制DC的增殖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融合瘤苗细胞主动免疫诱导体内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直接分离骨髓树突状细胞和体外生长因子诱导扩增培养相结合,获得大量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再以500g/LPEG诱导其与NS1骨髓细胞融合,HAT选择培养得到两者的融合细胞,体外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并进行免疫预防与治疗的在体动物实验。结果:融合细胞也能诱导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而NS1无此作用。体内免疫预防试验表明,融合细胞活瘤苗1次免疫后,诱导出较强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获得抵抗野生型NS1攻击的保护性反应,但对无关瘤株则无此抵抗力。融合细胞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试验显示,融合细胞静脉注射后,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其生存期。结论: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后的瘤苗体内免疫,能有效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可望成为肿瘤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处理灭活的骨髓瘤NS1细胞对树突状细胞(DC)生长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冻融、紫外线照射、次黄嘌呤-氨基瞟呤-胸腺嘧啶核苷(HAT)杀死肿瘤细胞法处理NS1细胞,将处理过的NS1细胞与DC细胞分别于直径3μm和直径8μm微小池内同池培养,并以活NS1细胞和空白微小池DC孔为对照;观察DC数目和形态改变;检测各组DC激活的体外混合淋巴细胞杀伤活性,观察各组DC对NS1骨髓瘤动物移植性肿瘤的抑瘤效果。结果:与活NS1同一孔池培养的DC数目减少,形态改变,不能诱导太强的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CTL)作用和宿主体内免疫系统的抗肿瘤作用。而不同处理灭活NS1脉冲致敏的DC增殖旺盛,形态典型,均诱导出较强的CTL作用和宿主体内免疫系统的抗肿瘤作用。结论: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脉冲致敏DC一定要用灭活的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刺激物,才能有效地完成抗原递呈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人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从手术切除脾脏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采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脾淋巴细胞,4h后弃悬浮细胞,加入含rhGM—CSF和rhIL-4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检测细胞表型.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所获脾脏DC与献[1]报道的血液中DC有相同的表型特征.细胞表面CD80,CD83,CD1a,HLA—DR分子表达较高;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呈不规则形状,膜表面向外伸出许多树枝样细长突起.结论:我们建立了一种从人脾脏中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可从脾脏中获得数量较多、纯度较高的DC.为人脾脏DC的研究提供了实用的技术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人脾脏D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为DC瘤苗的来源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对大鼠骨肉瘤的主动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融合瘤苗在骨肉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用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建立大鼠骨肉瘤动物模型,应用重组大鼠rGM-CSF, rIL-4和nrhTNF-α培养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大量DCs,经标抗大鼠OX62 mAb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s经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功能学实验鉴定,然后将细胞系UMR-106与大鼠树突状细胞融合作为瘤苗应用于荷瘤大鼠,观察其抑制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效果. 结果:在治疗6 wk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瘤重明显减小(P<0.01);肺转移发生率降低(P<0.01). 结论: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与树突状细胞的融合瘤苗可望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辐射凋亡MB49肿瘤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的制备及对C57BL/6小鼠体内膀胱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方法 采用辐射法获取MB49细胞抗原并用其致敏骨髓来源的DC来制备DC疫苗。用MB49小鼠膀胱癌细胞建立荷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肿瘤细胞接种后第7、14天给予相应DC疫苗治疗或者PBS,每组分为2个亚组,分别用于测量瘤质量、体积及用于观察荷瘤小鼠存活情况。结果 负载辐射凋亡肿瘤细胞DC疫苗的实验组荷瘤小鼠,其肿瘤的平均体积和平均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存期长于对照组。DC疫苗实验组中有2只小鼠30天内无肿瘤生长,再次皮下接种MB49细胞观察30天仍无肿瘤发生。结论 负载辐射凋亡肿瘤细胞的DC疫苗对膀胱肿瘤荷瘤小鼠具有抑瘤效应和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