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戴小娜  林进  曹恒 《浙江医学》2017,39(21):1934-193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与内外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RA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调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的检测及调节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治疗作用。本文对RA患者肠道菌群构成与健康人群的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参与RA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重建肠道微生态在RA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肠道菌群与人类疾病及健康的关系研究的深入,已证实肠道菌群不仅构成黏膜屏障、参与食物消化、刺激免疫及胃肠功能发育,而且作为内化的环境因素参与肥胖、糖尿病、IBD、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与人类疾病及健康关系研究的深入对动物模型提出了新要求.无菌动物作为微生物背景最清晰的动物,可有效地对菌群、基因及其它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是研究肠道菌群对人类疾病及健康的影响的最有效的动物模型.利用无菌动物构建的悉生动物模型及菌群人源化动物(HHA动物)模型已在肠道茵群对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代谢性疾病发生、药物代谢等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肠道和肝之间通过肠-肝轴紧密相连,肠道疾病可以影响肝功能,肝疾病也可以诱发肠道菌群和功能的改变。无菌动物是一种身体所有部位都没有任何活的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的动物,无菌动物的出现为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工具。同时,由于无菌动物缺乏正常肠道菌群的特点,它在肠-肝轴的研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将对无菌动物在肠-肝轴中的应用前景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宿主建立了密切联系,在调节与营养、免疫系统激活和宿主防御相关的生理功能中起着核心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代谢产物。色氨酸(tryptophan,TRP)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功能,影响人体的生长和健康。TRP代谢的异常与许多疾病有关。肠道菌群产生的TRP分解代谢物是微生物群落以及宿主-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号分子,在维持健康和疾病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系统阐述肠道菌群的分类和功能,肠道菌群对TRP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以及肠道菌群影响TRP代谢的潜在机制,为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等临床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方勇飞  刘晓飞 《西部医学》2017,29(11):1485-1487+1491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清楚;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影响RA的发病及疾病进展。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种类最多、密度最大的微生物群落的总称。肠道菌群可通过与宿主共代谢,调控宿主多种生理功能、维持体内免疫平衡,进而维护人体健康。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的骨代谢密切相关。在多种病理状态或药物等引起肠道菌群改变后,可引起继发性的病理性骨丢失。随着高通量测序、基因敲除、无菌鼠繁殖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直接调控,或通过内源性物质代谢调控,或改变与骨代谢相关的激素水平影响宿主的骨代谢。拟在全面阐述肠道菌群与骨代谢关系的基础上,总结肠道菌群调控骨代谢的潜在途径和常见中药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对主要骨代谢异常相关疾病在临床治疗和药物靶点研究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学已开始从致病性研究为主转向了生理功能研究为主。正常菌群可促进机体代谢与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也具有保护宿主对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作用。而研究肠道菌群的生理病理功能对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菌(germ free,GF)动物的微生物背景清晰,且在解剖与形态学、代谢生理及免疫系统方面与常规实验动物相比有明显的特点,现已成为研究肠道菌群的生理病理功能的最佳动物模型。本文就GF动物在肠道微生态、免疫系统发育、代谢性疾病、药物代谢及肿瘤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对称性小关节病变为主,常累及多关节,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遗传和环境因素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且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同时也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环境,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对肠-关节轴的相关研究可能成为了解RA发病机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与疾病转换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宿主营养代谢、药物代谢、维持肠黏膜屏障结构完整、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通过内分泌系统、炎症-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对大脑产生影响,这种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称为脑-肠轴。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通过炎症-免疫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大脑功能改变,从而参与了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本文将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软骨损伤和骨破坏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报道,旨在梳理肠道菌群如何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破坏肠黏膜屏障等机制影响RA的发生、发展及相关的治疗方法,为R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无菌动物与宏基因组技术是驱动人体健康微生物组研究的两大动力。没有无菌动物菌群(株)移植模型,就无法确立菌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没有无菌动物,就没有菌群与人体疾病研究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明天。无菌动物应用已形成有菌与无菌动物比较、菌群(株)移植、基因工程动物无菌化、无菌动物发育四种通用研究模式,研究模式的标准化将加大无菌动物研究应用规模及速度。本课题组经过十几年努力,已建成国内体量大、技术体系稳定、服务单位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无菌动物平台,为国内生物医学、畜牧、食品微生物组科学问题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目前我国无菌动物规模小、效率低、供用平台与应用条件分离,无菌动物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尚待发展,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亟待建立规模化无菌动物高效研究应用体系,以适应我国微生物组研究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膳食干涉对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医学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发展来看,肠道菌群有可能会成为研究饮食方式、保健食品、中药制剂等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靶标。然而,肠道菌群由于其复杂性,研究它和饮食干涉的关系对动物模型有高标准的要求,无菌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生物医学及人体疾病和健康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和研究,是当前肠道菌群研究中应用最多的基础动物模型。采用无菌动物构建人源菌群动物是研究饮食、菌群与健康关系的常用方式。本文主要综述无菌动物构建人源菌群动物的研究应用及饮食干涉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谢多  张颖  张琬琳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925-1929
肠道菌群的形成和增殖始于出生,其组成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遗传、营养和环境因素。人体肠道内定植着千余种细菌,有高度的多样化。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培养组学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微生物群的组成及其功能,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蓬勃开展。肠道菌群在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和免疫功能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微妙平衡影响不同疾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肠道菌群改变与女性生殖疾病的关联。从动物模型研究到人体研究,目前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整体多样性的改变、特定细菌丰度的变化以及菌群比例的失衡与女性生殖疾病密切相关,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但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很有限。以特定肠道菌群或其代谢物为靶点,在女性生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已初步展露效果。未来需要进一步地开展机制研究明确肠道菌群与女性生殖相关疾病的因果关系,以及设计更为严谨的临床试验明确有效治疗的标准,为肠道菌群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本文拟对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复发性流产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无菌动物模型,尤其是无菌鼠模型简单、易获得,为研究微生物群、结直肠肿瘤及机体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工具。无菌鼠模型的建立主要通过剖腹产及无菌隔离器饲养和繁育来实现。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建立转基因或药物诱导的特殊类型无菌鼠模型。目前,无菌鼠模型在结直肠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无菌鼠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或微生物群可以激活免疫和诱发炎症,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同时也证明,微生态失衡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关系。由于无菌鼠模型是研究微生态失衡所致的结直肠癌及相关疾病研究重要且有效的研究载体,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遏制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成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难题。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肝肠循环直接参与人体的生理代谢过程,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造成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随着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于防治代谢性疾病重要性的凸显,深入探讨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对医疗卫生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索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以期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物对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正常的肠道菌群在宿主营养代谢、药物代谢、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完整、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不仅通过神经系统,而且通过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对大脑产生影响,这种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称之为脑-肠轴。人体内存在的脑-肠轴可能是大脑和胃肠道之间关键调控通路,而肠道菌群为该通路的重要参与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可通过免疫机制作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脑功能改变,从而参与了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癫痫是一种以具有持久性的致痫倾向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免疫机制在癫痫尤其是免疫性癫痫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免疫性癫痫是免疫介导以反复或持续性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特征为频繁的局灶性癫痫发作、脑病、进行性认知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或伴发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机体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包括固有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参与了免疫性癫痫的发病机制,患者脑脊液中可检测到神经元特异性相关抗体具有诊断意义。临床上抗炎或免疫治疗在某些药物难治性癫痫,尤其是诊断明确的免疫性癫痫可能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通过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重建可能是未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癫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老年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骨质疏松及其带来的严重并发症——骨折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健康问题之一.肠道菌群定植在人体肠道当中,与宿主之间构成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对宿主的代谢及免疫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不仅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对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与骨质疏松的发病、发展关系密切.本研究从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骨质疏松与免疫系统、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肠道菌群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搭建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等相关多学科之间的桥梁,为骨质疏松的菌群治疗、靶点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菌群与宿主相互关系等热点研究促进了对无菌动物需求的迅猛发展。无菌猪作为一种特殊的模式动物,其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排除了背景微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常用的无菌小鼠相比,其在解剖、生理、代谢等方面与人更为相似,因此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现有国外无菌猪研究进展和本实验室在无菌猪研究积累,就无菌猪的制备与微生物质量控制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各类菌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共生关系,同时,胃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脉循环形成紧密的解剖、功能双向联通网络,进而相互维持稳态。“肠-肝轴”理论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深远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通路影响肝脏病理生理学进程。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菌群生态失调、功能紊乱时,肠道菌群则会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他类型细胞产生多种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继而引发各类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等。 越来越多关于益生元/益生菌改善肝病的报道逐渐打开了以菌治病的新世界。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落里隐藏的潜在信息和价值是无穷的。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究各类复杂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仍需继续深入了解某些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在参与肝脏损伤进程、改善疾病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找寻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现有综述报道很少同时阐述肠道菌群与急性及慢性肝脏疾病的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近年来关于急性及慢性肝损伤的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肝脏的解剖结构促成其与肠道菌群形成彼此沟通的紧密网络,而肠道菌群则是调节肝脏生理、病理功能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