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陕西省部分实验动物使用单位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大、小鼠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检测结果,了解各单位大、小鼠病原微生物学质量状况,为实验动物质量管理与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GB 14922.2-2011、GB/T 14926-2001和GB/T 14926.21-2008,由陕西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大、小鼠进行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抽样检测并分析质量状况。结果 2017年~2021年累计抽检109家单位的小鼠2549只,45家单位的大鼠503只。检测结果显示,小鼠体外寄生虫(螨虫)检出率由5.26%降为0.15%,肠道鞭毛虫由10.53%降为0.45%,肠道蠕虫由0.40%升至2.39%,沙门菌由2.78%降至无检出,泰泽病原体抗体阳性率由1.38%降至无检出;大鼠体外寄生虫(螨虫)检出率由7.07%降至无检出;肠道鞭毛虫由11.50%降为0.83%,蠕虫由3.79%升至7.50%,金黄色葡萄球菌由1.77%降至无检出。小鼠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2017年检出小鼠肝炎病毒(4.71%)、仙台病...  相似文献   

2.
实验动物中心等级大鼠和小鼠的寄生虫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等级大、小鼠的建立,是各项医学科研顺利完成、保证科研质量的前提。为配合我省等级大、小鼠的建立,我室自1995年起开展对实验动物寄生虫的监测工作和大、小鼠体内外寄生虫感染的调查,并提出了改进建议,2000年5月我们对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报验的普通级和清洁级大、小鼠进行了体内外寄生虫感染情况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实验小鼠受寄生虫侵袭时,其生理、生化内环境可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多种实验研究的进程和结果。例如,找们在作旋毛虫人工感染研究时,发现寄生短膜壳练虫的小鼠,对旋毛虫的感染率比无虫鼠低的现象。为了作好实验小鼠寄生虫监测及培养无虫小鼠,必须首先了解小鼠寄生虫状况。为此,我们对上海市5个主要实验动物中心或动物房小鼠作了寄生虫调查。  相似文献   

4.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抽样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控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质量.方法 细菌检测:常规培养、生化鉴定,免疫荧光试验(IFA)查抗体.病毒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试验(IEA)、免疫荧光试验(IFA)、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AI)方法检测抗体.真菌检测:常规培养、镜检.寄生虫检测:涂片镜检、间接血凝试验(IHA)方法查抗体.结果 五年来,SPF级动物检出了绿脓杆菌、嗜肺巴斯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鞭毛虫,另外,泰泽病原体、小鼠细小病毒(MVM),小鼠仙台病毒(M-SC)抗体阳性.清洁级动物检出了蠕虫,且泰泽病原体、大鼠仙台病毒(R-SC)、小鼠仙台病毒(M-SV)、小鼠肝炎病毒(MHV)抗体阳性.普通级动物检出了志贺菌、皮肤病原真菌、体外寄生虫、弓形虫,同时检出兔出血症病毒(RHDV)、犬细小病毒(CPV)、犬瘟热病毒(CDV)、犬肝炎病毒(ICHV)未达抗体保护效价,犬布鲁杆菌、猕猴疱疹病毒Ⅰ型(BV)抗体阳性.不同生产企业动物质量差异很大,有的动物合格率达100%,有的则同一动物有多种病原感染.结论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按现行国标《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对我国商品化的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小鼠进行微生物状况检测,为生产高质量的实验动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五家主要实验动物生产单位生产的ICR、KM、C57 BL/6、BALB/c及BA LB/c-nu品系的SPF级小鼠进行随机抽检.检测抽检小鼠所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情况.结果 在抽检的SPF级小鼠中,病毒污染主要包括呼肠孤病毒Ⅲ型( Reo-3)、小鼠肺炎病毒(PVM)和多瘤病毒(POLY);主要细菌污染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这些微生物病原体中,除条件性致病菌绿脓杆菌外,其他病原体对小鼠本身和实验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便于了解北京地区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控制现状,为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国家标准一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对北京地区18家实验动物生产单位,39个种群,385只动物进行实验动物寄生虫质量检测。结果两种级别(SPF、CL)小鼠和大鼠、CV级猕猴所检项目均为阴性,4个种群cv级豚鼠均检出有体外寄生虫,虫种为豚鼠背毛螨(Chirodiscoides caviae),13个种群CV级家兔中有3个种群检出有体外寄生虫,虫种为兔瘁螨(Psoroptes cuniculi),6个种群CV级比格犬有3个种群检出有体外寄生虫,虫种为犬耳痒螨(Otodectes canis),其中1个种群兼有弓形虫抗体阳性。结论检测结果表明,SPF、CL小鼠、大鼠,CV级猕猴的寄生虫学控制情况较好,开放条件下饲养的CV动物(猕猴除外)体外寄生虫的感染仍然存在,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SD大鼠感染膀胱线虫2例祁伟(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广州510260)膀胱线虫(Trichosomoidescrasicauda)为清洁级实验动物应排除的体内寄生虫,主要感染大鼠[1,2]。但有关其感染后的病理变化情况,在国内的实验动物监测手册中描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统计和分析了1989年~2013年我国部分省市实验大、小鼠肠道寄生虫病的阳性检测率,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清洁及以上大、小鼠的寄生虫感染状况比过去有所好转,部分地区SPF级实验动物的寄生虫感染率降到10%左右,但对鞭毛虫的控制仍不容乐观。为实验动物生产、管理及使用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建立大、小鼠寄生虫学监测方法为目的,对石家庄地区200只小鼠和50只大鼠寄生虫的携带情况作了调查。结果发现三个单位动物室的大、小鼠均未达到一级普通动物要求。鼠蝇疥螨、隐匿管状线虫,微小膜壳缘虫、四翼无刺线虫、鼠三毛滴虫、鼠贾第虫是石家庄地区小鼠的主要寄生虫。鼠管状线虫是大鼠的主要寄生虫。剖检对肠道蠕虫的检出率最高;对大鼠鼠管状线虫的检查,剖检与透明胶纸肛边拭合用更好。  相似文献   

10.
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不仅影响动物的健康状况,而且也使研究工作受到干扰,甚至得出错误结论[1]。在我省由于环境条件、人员素质、饲养方式等因素,实验动物仍有体外寄生虫感染出现。为保证实验动物在实验研究工作中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有效控制体外寄生虫,提高实验动物质量,我们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监测等级(啮齿类和兔类)》国家标准(GB/T14922-94)、《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14926.33-94)的规定对青海省4家实验动物饲养单位的4种219只普通级实验动物的体外寄生虫从虫种、寄生部位及感染情况等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连续调查承德市避暑山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来源、种群、带毒情况,探讨疫源地变化的原因,为旅游地区防制HFRS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密度调查,采集鼠肺监测HFRS感染状况,用EXCEL统计分析数据。结果从2002年开始避暑山庄HFRS监测,山庄内鼠带毒率居较高水平,以后逐年下降,2003年下半年该动物园迁出,该地带毒鼠生存环境明显改变,鼠密度和鼠带毒率降低,但是避暑山庄内形成了带毒鼠长期存在的环境,成为承德市自然疫源地之一。结论外来生物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是HFRS自然疫源地的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今后旅游地区的HFRS防制工作中应进一步得到重视并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2.
鼠诺如病毒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动物的质量与动物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关系非常密切.我国要求实验用SPF级小鼠必须排除的病毒有11种,尽管如此仍然会因为动物本身携带的微生物而干扰实验结果.鼠诺如病毒就是从意外死亡的实验小鼠中分离得到,免疫缺陷小鼠感染这种病毒后发生炎症反应甚至死亡.我国关于鼠诺如病毒的报道还比较少,其致病力及对实验研究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也没有明确的感染情况调查.本文重点阐述了鼠诺如病毒的发现及危害、检测情况、病原特性和国内现状,并给出建议以便更好的了解MNV并控制该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为实验动物实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和实验动物科技事业工作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方法 在相关单位生产繁殖群以单纯随机抽样原则采样,按照GB 14922.2-2001、GB/T 14926-2001和GB/T14926.21-2008进行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结果 SPF级大鼠批次合格率为73.68%,SPF级小鼠批次合格率为77.78%,普通级新西兰兔批次合格率为60.61%,普通级豚鼠批次合格率为100%.结论 我省2006 ~2010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前期呈现下降趋势,后期得到较大改善.要继续采取措施加强实验动物管理,消除实验动物种群微生物感染.  相似文献   

14.
大群饲养的实验用猴,B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60%~70%。现行《实验动物国家标准》规定,B病毒为普通级实验猴必检项目,并且要求"被测猴血清中的BV抗体"为阴性。作为国家标准,如果脱离了该国行业的实情,那就要权衡修订。实验动物饲料硬度/松脆度没能作为一个指标被列入《国标》,而这个指标可以大大影响了实验动物饲料的摄入和受试动物的生理状况。建议将该指标吸纳进《国标》,进行通盘考量。  相似文献   

15.
对某单位从事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及科研工作的人员进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结果发现所调查的4种人兽共患性疾病中,血清检出阳性者只有流行性出血热,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仍是预防的重点。只有改善实验动物饲养环境,控制实验动物质量,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本文目的是探讨在成年大鼠初级体感皮层(SI)内进行局限损毁能否引起损毁区周围的代表区重组。在氯胺酮麻醉下用微电极技术测定隐神经代表区(SAR)和坐骨神经代表区(SCR),然后用铂电极对SAR进行选择性电解损毁。三至四周后进行重复测定。结果表明,在14例所观察的大鼠中,9例在原损毁区以外发现新生的SAR,其面积为0.20±0.08mm2。这表明成年大鼠SI神经元在中枢损伤后具有一定的重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对科学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实验用鼠的健康质量,自从2009年起本实验室对北京市多家实验动物单位的实验用鼠进行了病理学抽检,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调查北京市部分实验鼠的主要脏器的情况。方法我们主要对实验鼠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进行取材,通过甲醛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PAS染色等方法对实验用鼠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根据病理学的调查结果,部分实验动物在以肝脏和肾脏为代表的器官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变。结论结合对实验鼠的微生物学检测,分析认为,北京市的啮齿类实验动物中几乎无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阳性感染个体,对人、动物及周围环境无明显危害;但是少部分实验鼠在临床上出现一定程度的病理学异常。  相似文献   

18.
The use of in vivo animal models in amebiasis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knowledge of this common human parasitic disease. Although there is no animal model that mimics the whole cycle of the human disease, the use of different 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laboratory animals and the availability for many years of techniques for the axenic culture of trophozoites of Entamoeba histolytica have allow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asite and the host-parasite relationship. The recent introduction of frontier methodologies in biology has increased our comprehension of this parasite. New information on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of this organism has been extensively reported, and much of this has clearly required the more frequent use of animal models to verify specific facts. Based on experimental animals characterized previously,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animal models with genetic or surgical modifications, especially in mice, has allowed a more adequat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s of pathogenesis. Multiple factors have been considered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invasiveness and virulence of E. histolytica. Additionally, the immun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he host, depending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lead to the establishment or the rejection of the parasite. The role of inflammatory reaction to amebic infection constitutes one of the controversies that has been studied by several authors. In susceptible animals (hamsters and gerbils), inflammatory cell damage seems to be related to target cell lysis, while in resistant animals (mice), inflammatory cells appear to protect the host by lysing the parasite. Presently, the involvement of various subst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sions including lectins, proteases, amebapores, promoters of apoptosis, cytokines, nitric oxide, etc., is being examined using different in vivo models.  相似文献   

1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我国2009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蜱虫是其重要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野生动物和家畜均存在自然感染。α/β干扰素受体基因敲除的免疫缺陷小鼠是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本文综述了SFTSV的动物感染及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为SFTSV自然流行的控制以及动物实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