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全基因合成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的8个基因节段,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从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同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为下一步研究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传播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基因合成和反向遗传技术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全基因组测序验证拯救病毒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序列的一致性。将拯救病毒以105EID50的攻毒剂量人工感染BALB/c小鼠,通过体重变化、生存率、肺脏病毒复制等方面进行致病性分析,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 成功从体外拯救出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命名为B-S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B-S9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公布序列一致。B-S9能够人工感染BALB/c小鼠,但不致死,对BALB/c小鼠呈现低致病性;攻毒后第3天,B-S9感染小鼠体重出现下降,攻毒后第8天,小鼠体重开始回升;攻毒后第3天和第6天,B-S9感染小鼠的肺脏内均能检测到病毒复制,且攻毒后第3天的小鼠肺脏病毒滴度比攻毒后第6天的小鼠肺脏滴度高132倍。结论 成功搭建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目前国内外对B型流感病毒的研究比较少,该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为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包括B型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在内的新型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BALB/c小鼠不同途径接种H5N1流感病毒产生的临床和病理学变化.方法 利用1株鹅源性H5N1流感病毒通过鼻腔、静脉和脑内等方式接种BALB/c小鼠,观察小鼠在接种后7 d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果 接种1 d后,小鼠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接种2 d后开始出现死亡,接种5 d后,临床症状明显恢复.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小鼠不同途径接种H5N1流感病毒后,所产生的主要病变相似,且病毒最先到达的器官损伤相对严重.从病程进展来看,接种后2 d各组织器官的病变最严重,随着时间增长,肺脏和肾脏等器官的病变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心脏和肝脏等器官的病变在感染过程中未见明显恢复.结论 小鼠不同途径接种H5N1流感病毒后引发相似的症状,病毒最先到达的器官损伤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攻毒途径建立蜱媒脑炎病毒(TBEV)感染BALB/c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的感染症状和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复制特征。方法 将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未感染病毒对照组、1×103空斑形成单位(PFU)TBEV感染组(以每只小鼠1×103 PFU的攻毒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1×104 PFU TBEV感染组(以每只小鼠1×104 PFU的攻毒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感染症状、体重变化与生存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脑、脾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脑、脾中TBEV蛋白的表达,采用空斑试验检测小鼠脑、脾中TBEV滴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1×104 PFU TBEV感染组小鼠于感染后第6天出现弓背、后肢瘫痪等感染症状,1×103 PFU TBEV感染组小鼠于感染后第7天出现上述症状。与未感染病毒对照组小鼠相比,1×104PFU TBEV感染组小鼠从第5天、1×103 PFU...  相似文献   

4.
MA—901C是一株BALB/c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细胞系,来源于B型乳腺癌MA—901,已传31代。细胞有圆形、梭形两种,呈单层鳞状样排列,当持续培养时,形成“帽状”、“瓶底样”的三维结构,细胞倍增时间为23.5h,最高分裂指数为58.59‰,染色体数目为70~78,众数为72,同种动物体内移植成功(3/3),其肿瘤形态和组织结构仍保持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在BALB/c小鼠不同部位注射神经母细胞瘤(N2a)细胞建立转移瘤模型,探讨BALB/c小鼠影响造模成功的因素。方法 BALB/c小鼠以注射部位随机分为腹腔、颈背、腋下3个实验组。注射液为用完全培养液和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2a细胞配制成含1×107个/ml的细胞悬液,0.2 ml/只皮下注射。实验鼠首次注射在出生1-7 d进行,根据外观和触摸检查对确定未长瘤的鼠只在8-14 d进行再注射;并对仍确定未长瘤者在15-21 d时进行了第3次注射。记录BALB/c小鼠成瘤的潜伏期、成瘤率,及绘制正常鼠与荷瘤鼠的生长曲线等。结果在53只参与实验的BALB/c小鼠中,有50只完成了实验,存活率为94.34%;其中21只成功建模,成瘤率为42%。就接种部位来看,腹腔、颈背和腋下的成功率分别为46.2%,38.1%,33.3%;雌性的成瘤率为57.89%,高于雄性的32.26%(P<0.05);成瘤率随着接种年龄的增长而降低,3个年龄段的成瘤率分别为48.2%,35.7%,20%;荷瘤鼠的潜伏期最短的5 d,最长的在20 d以上,大多在11-15 d,三者分别占荷瘤鼠的比例为4.76%,9.53%和61.9%。荷瘤鼠最终因瘤体过大、极度消瘦而死亡。结论本实验利用完全免疫的BALB/c小鼠成功建立了神经母细胞瘤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6.
用BALB/c小鼠形成风疹病毒感染模型,小鼠经尾静脉感染RVGOS_(-10)株10~6TCID_(50),每只0.5ml,病毒血症持续约一周,感染后第4天达最高滴度,为10~(6.3)TCID_(50)/0.25ml,间接免疫荧光及间接酶标染色法观察小鼠组织切片,感染后不同时间,病毒对小鼠各脏器可形成广泛的侵害,抗原主要分布于胞桨,病毒分离结果与之吻合,感染后第18天,心、眼、肺中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0~(5.2),10~(5.6),10~(5.5)TCID_(5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血液学指标与正常BALB/c小鼠之间是否存在突变差异。方法选择6周龄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正常BALB/c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8项血液常规指标;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15项血清电解质及生化指标,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白细胞、平均血细胞容积、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性别及组间结果与正常小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BALB/c突变卷毛小鼠Na+、K+和Cl-的性别及组间结果与正常小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丙氨酸转氨酶、葡萄糖和甘油三酯的性别和组间结果与正常小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正常BALB/c小鼠的部分血液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为今后研究和应用BALB/c突变卷毛小鼠模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建立1-氯-2,4-二硝基苯(DNCB)经皮肤致敏诱导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AD)模型的方法。方法将6只7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n=2),常规饲养。3组小鼠分别接受1%+0.2%DNCB溶液(A组)、1%+0.1%DNCB(B组)和基质(橄榄油:丙酮=4:1)溶液(正常对照c组)处理。用上述溶液反复刺激小鼠的背部和耳廓皮肤,观察皮炎症状和皮肤病理等指标,并检测血浆总igE浓度。结果在首次致敏后的4周中,B组小鼠出现明显皮炎症状,A组小鼠出现轻微皮炎症状后恢复正常,C组无明显皮炎症状。B组小鼠的抓挠动作次数、皮炎症状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c组。皮肤病理观察显示B组棘层细胞增厚、炎症细胞浸润,其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较其它两组有显著差异。B组血浆总IgE浓度高于A、c两组,但样本例数过少,尚未得到统计学支持。结论先后用含1%和0.I%DNCB的丙酮一橄榄油溶液涂拭BALB/c小鼠皮肤能够成功建立AD模型。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BALB/c小鼠乳糖酶及基因调控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年龄段小鼠乳糖酶活性和乳糖酶mRNA水平,探讨乳糖酶变化趋势及其基因调节途径。方法 分别选取3、5、7、9周龄的BALB/c小鼠,测定其乳糖酶活性及其mRNA水平。乳糖酶活性测定采用Dahlqvist改良法,mRNA水平采用原位杂交,半定量分析。结果 小鼠3周龄时乳糖酶活性最高,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9周龄小鼠乳糖酶活性最低,与其他三组有显著差异。而乳糖酶mRNA水平无差异。结论 结果提示断乳前小鼠乳糖酶活性有较高水平,断乳后乳糖酶活性显著降低,说明BALB/c小鼠也存在成年乳糖不耐受问题。各组乳糖酶m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乳糖酶基因的调控应该是发生在翻译和/或后翻译水平,而并非是在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皮肤组织结构与正常BALB/c小鼠之间是否存在突变差异。方法选择10 d、21 d、42 d和63 d四个不同日龄组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正常BALB/c小鼠每组各10只,观察两组小鼠被毛外观差异情况,取两小块皮肤组织,直接镜检毛囊结构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生长至10 d时被毛弯曲,能够与同日龄的正常小鼠加以鉴别。镜检观察21 d、42 d和63 d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毛囊中毛发根数明显少于正常小鼠,被毛稀疏且毛发卷曲明显。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四个不同日龄组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毛囊数均显著少于正常小鼠。63 d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处于生长期的毛囊中可见毛发弯曲的现象。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毛囊和皮肤组织结构与正常小鼠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其皮肤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这为今后研究突变卷毛小鼠的突变基因和模型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研究病毒致病机制提供模型动物。方法通过滴鼻的方法将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的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BALB/c小鼠的临床症状明显,病理变化典型。结论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疾病模型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2.
BALB/c小鼠腹腔接种HBV表面S抗原疫苗引起的CTL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ALB/c小鼠免疫接种HBV表面S抗原疫苗(HBV small surface vaccine, S-HBsAg)能否引起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方法分别给BALB/c小鼠腹腔内接种0~6 μg S-HBsAg,两周后加强一次,4周后分离小鼠脾细胞,体外用S-HBsAg特异性CTL表位多肽刺激;用特异性多肽、51Cr标记的P815细胞作为靶细胞;4 h51Cr释放实验检测CTL反应。结果分别接种0、0.65、1.25、2.5、5μg S-HBsAg的小鼠,其脾淋巴细胞CTL特异性释放率分别为31.21%±9.23%、42.36%±19.32%、91.21%±22.97%、69.25%±24.13%、51.49%±21.661%;只接受一次免疫接种的小鼠,其脾淋巴细胞CTL特异性释放率分别为27.34%±14.25%、32.27%±15.35%、56.28%±24.35%、44.34%±18.65%、40.76%±56%。结论BALB/c(H-2d)小鼠腹腔内接种S-HBsAg引起剂量依赖性特异性CTL反应,加强免疫能够提高CTL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攻毒在蜱媒脑炎病毒(TBEV)感染BALB/c小鼠中的应用。方法 TBEV以103、104空斑形成单位(PFU)的攻毒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的感染症状、体重变化与生存率。通过H-E染色显示小鼠脑、脾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脑、脾中TBEV蛋白的表达,空斑实验检测小鼠脑、脾中病毒滴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TBEV感染第3天小鼠体重开始下降,第6天104 PFU组小鼠出现弓背、后肢瘫痪症状,第7天104 PFU组小鼠开始死亡,第9天103 PFU组小鼠全部死亡。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感染组小鼠的体重在第5~8天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小鼠生存率降低差异显著(P<0.01)。TBEV蛋白动态表达于感染组小鼠的脑与脾。103 PFU TBEV感染第7天,小鼠脑内TBEV滴度高达(1.3?0.6)×105 PFU/mL,而脾中滴度为(1.3?0.6)×103 PFU/mL。结论 经腹腔注射攻毒,TBEV在BALB/c小鼠体内建立感染,可增殖并具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人源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 BALB/c小鼠模型,探讨成瘤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BALB/c小鼠环磷酰胺(CTX)预处理,Karpas-299细胞右腋下注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 ①成功建立人源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ALB/c小鼠模型.②成瘤组与CTX组相比,CD3+、CD8+和CD19+细胞减少(P<0.05);未成瘤组与CTX组相比,CD8+、CD19+细胞减少,CD20+细胞增多(P<0.05);成瘤组CD3+、CD8+细胞较CTX组和未成瘤组均减少(P<0.05);未成瘤组CD20+细胞较CTX组和成瘤组均增多(P<0.05).③注射CTX第3天,BALB/c小鼠CD3+细胞增多,CD19+细胞减少(P<0.05);第10天CD8+、CD19+、CD20+细胞较注射CTX前减少(P<0.05);第17天和第24天,CD8+、CD19+、CD20+细胞仍低于注射CTX前(P<0.05),但较第10天有逐渐回升趋势(P>0.05).结论 CTX所致机体免疫抑制在ALCL成瘤起始阶段起决定性作用,ALCL的生长可能与CD3+、CD8+细胞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维甲酸(RA)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的致畸作用,建立维甲酸诱导腭裂动物模型的最佳剂量。方法将特定妊娠期BALB/c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一部分在妊娠8d,10d,12d管饲RASOmg/kg,一部分在妊娠10d给予40mg/kg、50mg/kg和60mg/kg三种不同剂量RA;对照组小鼠在妊娠8d,10d,12d管饲等剂量玉米油。观察胎鼠腭裂比率,确定诱导腭裂形成的最佳作用条件。结果RA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可诱导腭裂,妊娠第10天50mg/kgRA诱导腭裂的比率为93.75%(P〈0.05),诱导腭裂形成的比率最高。结论RA诱导BALB/c近交系小鼠腭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腭裂动物模型,其最佳剂量为妊娠第10天给予50mg/kgRA。  相似文献   

16.
Friend鼠白血病病毒对BALB/c小鼠和KM小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riend鼠白血病病毒(FLV)对BALB/c和KM小鼠体质量、胸腺和脾脏的影响。方法:以齐多夫定片(AZT)作为阳性药物,用FLV攻击BALB/c和KM小鼠,观察各鼠系的体质量、胸腺和脾脏变化情况。结果:FLV能引起BALB/c和KM小鼠脾肿大,各鼠系脾指数与正常鼠脾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ZT对BALB/c和KM小鼠具有明显的抑制脾肿大作用(P〈0.05)。各鼠系小鼠的体质量和胸腺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V对KM小鼠体质量、胸腺和脾脏的影响程度相当于BALB/c小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产毒艰难梭菌对艰难梭菌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用艰难梭菌产毒株人工感染BALB/c小鼠,感染前后分别用非产毒艰难梭菌进行预防与治疗,以小鼠的死亡数、盲肠内容物上清液的细胞毒性和盲肠黏膜的病理变化为观察指标,判断非产毒艰难梭菌对艰难梭菌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非产毒艰难梭菌不能预防艰难梭菌的感染,但在艰难梭菌感染后能明显降低盲肠黏膜的病理损伤。结论非产毒艰难梭菌对感染艰难梭菌的BALB/c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SPF级裸小鼠的饲养及质量控制涉及多方面的环节和工作。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动物的数量和质量。我中心2007年开始,逐步建立了规范的SPF级BALB/c裸小鼠生产繁育体系。裸小鼠生产繁育至今,数量和质量得到较好的保证。本文通过介绍我中心SPF级BALB/c裸小鼠的设施、种群、饲养管理及质量控制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体会,为SPF级BALB/c裸小鼠相关繁育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