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传统推拿疗效及其与侧凸方向、Cobb角、顶椎位置等的关系。方法中老年DLS患者按侧凸方向、Cobb角、顶椎位置分组,采用相同推拿治疗。分析性别、年龄、腰痛时间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化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等差异,及其与Cobb 角、侧凸方向和顶椎位置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Cobb 角(18.30±4.11)°,10°~20°组56例,>20°组20例;左侧凸44例,右侧凸32例;顶椎位置中,上腰椎31例,下腰椎45例。治疗前后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8,P=0.06),VAS、ODI治疗后均减小(t=24.64、19.37,P<0.01)。 Cobb角与腰痛时间具有相关性(r=0.52,P<0.01),Cobb角、侧凸方向、顶椎位置与VAS、OD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推拿治疗DLS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但不能改善Cobb角,侧凸方向、Cobb角、顶椎位置与疗效无关,疼痛时间越长则相应侧凸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腰痛丸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肝肾亏虚型腰椎骨关节炎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A、B组,分别给予颈腰痛丸、塞来昔布治疗2周,SPSS 13.0分析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SF-36)、不良反应等差异。结果A组治疗前VAS、ODI、SF-36总分分别为7.26±2.34,24.80±6.63,597.82±130.28,治疗后为2.79±1.08,10.57±2.87, 634.38±147.86,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t=3.07,4.27,6.33,P均<0.01),无明显不良反应。B组治疗前VAS、ODI、SF-36总分分别为7.68±3.07,23.97±6.87,602.28±140.17,治疗后为2.07±0.97,8.98±2.54,622.27±144.46,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t=3.46,3.84,6.77,P均<0.01),2例不良反应。A、B组治疗后VAS、ODI差异无显著性(t=0.79,1.07,P=0.34,0.09),SF-36总分A组较B组高(t=1.70,P=0.04)。结论颈腰痛丸对肝肾亏虚型腰椎骨关节炎患者减轻疼痛和恢复腰椎功能方面具有塞来昔布近似的疗效,而不良反应更少且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35例(45个椎体)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手术后VAS分值以及手术前、手术后Cobb角的变化。结果:手术后的VAS评分(1.97±0.98分)明显小于手术前(7.82±1.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1)。手术后Cobb角(11.2±3.2)°小于手术前Cobb角(26.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99,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共83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短节段组41例采用短节段减压固定术,长节段组42例采用长节段减压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腰椎侧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记录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长节段组术后1年的ODI指数、腰椎侧凸Cobb角、腰痛VAS评分均低于短节段组(P<0. 05);长节段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短节段组(P<0. 05)。结论: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均可改善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长节段固定治疗对腰痛及后凸Cobb角的改善效果较好,但临床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评价后路跨伤椎和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初期临床效果,探讨皮质骨通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56例,按治疗方式分为A组: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组(n=19),B组:经伤椎双侧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组(n=17),C组:经伤椎单侧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组(n=11),D组:经伤椎置CBT螺钉短节段内固定组(n=9),观察比较4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VAS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A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12.5±5.4)%、矢状位Cobb角18.5°±2.3°、VAS评分5.9±1.0;B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9.3±3.7)%、矢状位Cobb角15.9°±2.6°、VAS评分6.1±1.1;C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10.2±4.8)%、矢状位Cobb角16.1°±3.1°、VAS评分6.3±0.9;D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10.1±5.2)%、矢状位Cobb角32.9°±5.9°、VAS评分6.0±0.9。A组手术时间75.1±10.2min、出血量106.2±21.1mL、住院费用2.9±0.2万元;B组手术时间90.2±12.1min、出血量110.0±20.3mL、住院费用3.8±0.2万元;C组手术时间88.5±11.0min、出血量109.3±19.2mL、住院费用3.5±0.1万元;D组手术时间92.3±12.8min、出血量107.1±18.5mL、住院费用3.9±0.2万元。4组患者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术前术后VAS目测评分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间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手术时间及住院花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优于A组(P<0.05),但手术时间及住院花费要多于A组(P<0.05)。结论:经伤椎置CBT螺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6.
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术后椎间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 Ib、Ic型)前路矫形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接受前路矫形融合术的单纯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资料,测量冠装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融合节段数、椎间角等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Ib型13例;Ic型5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4.7±10.2)°,术后1周为(6.5±7.5)°,侧凸矫形率平均81.2%。术前椎间角平均为(3.6±3.5)°,术后1周为(2.0±4.4)°,术后1年为(5.3±5.9)°,术前和术后1周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1周和术后1年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按照具体融合节段进一步分组:A组(端椎到端椎融合组),12例;B组(短节段融合组),6例。A组术前椎间角为(4.1±4.0)°,术后1周、1年分别为(1.2±3.5)°、(4.0±4.7)°;B组术前椎间角为(2.0±1.8)°,术后1周、1年分别为(4.2±4.5)°、(7.1±5.1)°。不同时间段A、B两组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之间其余参数,结果 显示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术后椎间角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随访时椎间角又逐渐增大;术后椎间角的变化可能和术前顶椎偏移,融合节段数以及T12~L1前凸以及术前椎间角等因素有关;当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不能通过减小侧凸矫形率以及牺牲下腰椎运动节段来减小术后椎间角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圣汤加减联合棍点理筋手法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三圣汤加减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按摩治疗,治疗组给予棍点理筋手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侧凸Cobb角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为77.14%(27/35),组间比较(秩和检验),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周、2周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腰椎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1周、2周后对疼痛VAS评分和腰椎ODI评分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1周后,2组患者的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不对称应力作用下腰椎小关节退变在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白兔被随 机分为椎间盘退变组(A组),小关节退变组(B组),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组(C组),12只/组。A组通过穿刺抽吸髓核组织产生椎 间盘退变,B组通过切除左侧小关节囊造成小关节退变,C组同时接受A组和B组的处理。分别对三组的L3/4、L4/5、L5/6左侧 小关节加载拉簧,分别于术后3月、6月拍正侧位片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术后6月取腰椎小关节,采用番红O-快绿染色,进行 Mankin评分判断软骨退变程度。结果不同组间腰椎侧凸Cobb角有显著性差异(F=24.865,P=0.000)。组内比较,各组6月时 Cobb角较3月时更大(均P<0.05);同一时间点,C组较A、B组Cobb角更大(均P<0.05),但A、B组间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均 P>0.05)。不同组间小关节软骨退变程度Mankin评分有显著性差异(F=22.009,P=0.000),C组较A、B组小关节软骨退变严重 (P<0.05),B组较A组小关节软骨退变严重(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退变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椎间盘、 腰椎小关节不同程度的退变可导致腰椎发生侧凸,腰椎侧凸又会加重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受力的不对称,形成恶性循环,从而 导致腰椎侧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腰后路减压、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DLSS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2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腰后路减压、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采用症状视觉模拟评估表(visual analog symptom ratin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冠状位Cobb角进行手术疗效评估。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27±3.78)月。术前患者平均VAS评分(7.00±0.90)分,ODI评分(70.61±7.29)%,Cobb角(20.58±9.96)°;末次随访患者平均VAS评分(3.00±0.97)分,ODI评分(31.42±9.22)%,Cobb角(6.12±3.22)°,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改善优良率为72.73% 。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无断裂,植骨融合率100%。结论:后路减压、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DLS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对6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5例采用PVP治疗,平均年龄76.5岁,B组29例采用PKP治疗,平均年龄75.4岁,分别于术前、术后1d及术后1年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并观察随访期间Cobb角矫正程度、骨水泥渗漏情况及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Cobb角矫正程度均明显改善(P〈0.05),B组术后Cobb角矫正程度明显好于A组(P〈0.05),B组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随访期间A组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PVP与PKP均可以显著缓解OVCF的疼痛,但与PVP相比较,PKP更有利于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降低骨水泥渗漏及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lumbarscoliosis,DIS)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0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DIS患者58例及对照组(非腰椎侧凸的腰痛患者)58例,对DIS组Cobb’s角进行测量,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两组患者腰椎(k~L4)、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T值,分析患者年龄、Cobb’s角与骨密度T值的相关性。结果DIS组平均骨密度T值为-2.7±1.8,合并OP45例,发病率为77.59%;对照组平均骨密度T值为-1.3±1.0,合并OP8例,发病率为13.7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DIS患者T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318,P〈0.01),与侧凸Cobb’s角无关。结论OP是DLS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年龄越大OP程度越重,但与DLS进展程度无关。临床DLS治疗时要考虑到O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使用骨水泥减压灌注技术治疗Kümmell 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2019 年12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住院并接受PKP治疗的Kümmell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使用传统骨水泥灌注技术,B组使用骨水泥间隔灌注技术,C组使用骨水泥减压灌注技术。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对患者疼痛、功能障碍指数、骨水泥渗漏情况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胸腰背疼痛均有改善。3组VAS评分、ODI评分在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前、术后VAS评分、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病椎手术后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 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椎手术后测量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Cobb 角、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使用不同的注射方法,在骨水泥渗漏至周缘的方面B、C组较A组明显降低(P<0.05)。而3种注射方法在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骨水泥注射量基本相同,但注射时间B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使用骨水泥减压灌注技术治疗Kümmell病方法简单, 安全性高, 渗漏率低且不延长手术时间,可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其中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19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椎弓根钉组)2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3天、1个月、3个月、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天、6个月、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术前、术后3天、术后12个月时Cobb角以及并发症。结果:PKP组手术时间42.67±6.32 min,术中出血量21.56±6.26 mL,下地活动时间1.57±0.43 d,分别少于椎弓根钉组的105.35±11.53 min,81.79±26.51 mL,15.41±1.2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天、1个月、3个月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4±0.8分,1.9±0.7分,1.8±0.6分,低于椎弓根钉组的4.2±0.6分,2.6±0.6分,2.3±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6个月、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钉组Cobb角术后3天为5.2°±0.8°,术后12个月为7.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Cobb角术后3天为4.8°±1.2°,术后12月时为5.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微创、快速缓解早期疼痛、术后恢复快、更好维持近期脊柱矫正度的优点,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手术采用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和对照组(手术采用传统椎体后凸成形术),各30例。所有病人均获随访4~12个月。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ODI及VAS评分、伤椎Cobb角及前缘高度以及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病人在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2组病人间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2组病人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2组病人在同一时间点的伤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obb角平均矫正值为(6.8±3.5)°,对照组为(7.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在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伤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为22.6%(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避免了骨水泥渗漏,可应用于椎体后壁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结合推拿与西乐葆药物治疗慢性非特异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对12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60)进行治疗,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ale,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估。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12周进行评估。结果〓2组在减轻腰痛方面,实验组效果更优。结论〓悬吊运动训练结合推拿的康复治疗技术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下腰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短节段固定联合后凸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2月于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手术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短节段固定联合PKP组(A组);后路长节段内固定组(B组)。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采用Cobb角对术前、术后及最终随访时的后凸畸形进行评估。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82.63±6.82)min, B组为(105.78±11.64)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7,P=0.012);A组平均出血量为(50.75±12.51)ml, B组为(239.38±46.05)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2,P=0.000)。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Cobb角、椎体前缘比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分别有2例出现螺钉松动,B组有1例患者术后椎体再塌陷行翻修手术,A组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2例,B组发生相邻或非相邻椎体骨折2例,其中1例...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在胸椎结核经肋横突入路手术中,捆绑式多折段肋骨植骨和髂骨植骨两种不同方法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骨科34例胸椎结核患者,分为两组,均采用肋横突手术入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后,分别予以髂骨植骨(17 例)A组、捆绑式肋骨植骨(17例)B组两种不同植骨方式,对两组患者手术中植骨所需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手术后Cobb 角纠正状况,末次随访后Cobb 角丢失情况,手术后植骨融合时间进行对比。 结果:所有患者进行12~24 个月的跟踪随访,植骨所需手术时间 A 组为 21.2±2.3min,B组为 7.2±2.4min,B 组植骨所需时间明显短于 A 组(P<0.05);术中出血量 A 组为512±40ml,B 组为 502±48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 Cobb 角 A 组为35.1°±4.8°,B 组为 35.2°±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Cobb 角 A、B 两组分别为 15.1°±3.6°、15.3°±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 Cobb 角 A 组为17.3°±3.6°,平均丢失 1.8°,B 组为 17.2°±3.1°,平均丢失 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时间 A 组为 7.1±0.4 个月,B 组为 7.2±0.4 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捆绑式肋骨植骨较髂骨植骨取材方便,骨块植入简易,植骨所需时间短,术中失血量、术后植骨融合时间相当,对于胸椎结核病灶清除后具有早期稳定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手法对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治疗效用。方法: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患者40例。胸右腰左侧凸25例,胸左腰右侧凸15例,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14±3岁。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患者先行侧方体表电刺激治疗,应用仪器为电脑中频治疗仪;其次进行牵引治疗,T9以上侧凸显著者行枕颌牵引,T9以下侧凸显著者行骨盆牵引治疗;在以上治疗的同时两组患者均行针对性的姿势训练;指导患者自行完成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矫正体操。手法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再增加对胸段及腰段凸侧肌群的手法治疗。评定对照组及手法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胸段及腰段Cobb角的变化。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组间治疗前后对比,显著性水平P<0.05。结果:治疗前手法组与对照组胸段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t=0.89 t=0.81 P>0.05;腰段Cobb角比较无显著差异t=0.87 t=0.88 P>0.05;治疗后手法组与对照组胸段Cobb角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变化t=5.54 t=4.07 P<0.01;治疗后手法组与对照组腰段Cobb角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变化t=5.98 t=4.14 P<0.01;治疗后手法组与对照组胸腰段Cobb角比较有显著性改善t=2.89 t=3.07 P<0.01。结论:手法治疗对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治疗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比较应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A组应用PKP治疗,B组应用PVP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DI和VAS评分。结果:B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D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A组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KP与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均较为显著,前者可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并恢复病椎高度;后者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两者各有优势,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以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并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Cobb角,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及Cobb角。末次随访采用Nakai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17±1.08)个月。术后第1天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Nakai疗效评估:优16例,良3例,中1例。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是目前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