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更好地总结与传承中医血液病学领域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创新研究与转化平台已对周霭祥等15位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本文由传承弟子对柯微君、戴锡孟、陈安民、麻柔、李建华、蒋红玉6位教授的临床诊疗经验与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其中,柯微君教授衷中参西治疗血液病,强调辨明邪正关系,掌握病证演变规律;戴锡孟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以肾虚为核心确立治则,率先应用六神丸治疗白血病;陈安民教授提出血液病治疗的“四维生血”“六合共治”理论;麻柔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辨治血液病,率先应用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李建华教授提出再障“酶损伤在先的发病机制”新假说,构建了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蒋红玉教授提出再障中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兼证论治相结合的“三辨论治”及防发变复三级预防治疗新模式。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医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经验传承与创新的共荣体,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传承与创新体系,培养和提高中医血液病学后备人才的综合诊治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赵淳教授以"治未病"思想指导防治慢性心衰,深化慢性心衰中医病机和证治规律的认识,提炼出阴虚火旺、阴虚内热、阴虚阳亢是慢性心衰重要病机之一的新观点,提出"防胜于治"的防治慢性心衰的重要思路和策略,介绍了赵淳教授对慢性心衰A-D阶段病证结合、中西医汇通的防治思路、论治方法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3.
从"气"的角度总结朱曙东教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分证论治及临床用药的认识,从而介绍朱曙东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并列举典型病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浅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浅述刘燕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气分证;血分证;阴虚证;阳虚证;柴胡剂刘渡舟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的理论,结合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总结探索出一套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对慢性...  相似文献   

5.
陈大舜教授诊治内科疾病的学术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总结陈大舜教授诊治内科疾病的主要学术观点。其一,倡导建立与完善中医内科疾病“辨病论治”的诊疗新模式;其二,理论联系实际,将中医各家学说和内科临床有机结合;其三,根据中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提出“虚、痰、瘀”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等。对开展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及指导临床实践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介绍崔云教授从肝肾同源论治男科杂病的经验。[方法]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实践,通过分析逆行射精致不育、睾丸鞘膜积液、血精3则代表性验案,阐明崔云教授从肝肾同源理论论治男科杂病的经验。[结果]崔云教授基于肝肾同源理论与男科疾病的密切关联,诊治男科疑难杂病时从肝肾入手,辨治时施以疏肝补肾或温肾暖肝或清肝滋肾等治法,为男科杂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肝肾同源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崔云教授临证治疗男科杂病,或辨症(即审症)论治、或辨体质论治、或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临证思路明晰,用药精巧,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崔云教授将肝肾同源理论应用于男科临床,加以发挥并运用"审症—辨人(体质)—诊病—识证"的诊治模式,衷中参西,遣方用药于平凡中寓深意,诊治模式于常法中另辟蹊径,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文章总结王晓燕教授分时间论治失眠、头痛、发热的临床经验,从理论总结到典型病案举例,充分阐明王晓燕教授对分时间论治内伤杂病的认识,说明分时间论治疾病的有效性,扩展临床辨证思维,以进一步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王隆卉教授运用蔡氏内异育肾法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经验。认为宿瘀内结是基本病机,肾虚为重要环节,湿、浊、毒为病理产物。治疗采用活血祛瘀、化痰消癥为主,消除"离经之血"。同时结合育肾调周法,审时论治,行经期治以化瘀止痛,缓解痛经;经后期育肾消坚,化瘀散结,缩小囊肿;经间期、经前期育肾助阳,促进余血浊液的消散。临证注重顾护脾胃,宁心疏肝,中西互参,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秦善文  郭淑云 《中医学报》2021,36(4):783-786
目的:研究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的经验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的门诊病案281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基于该软件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的经验及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结果: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分为六型进行辨证施治,以气滞血瘀型最常见。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延胡索、丹参、莪术、三棱、五灵脂、蒲黄、郁金。常用的药物组合有5对,分别为延胡索-川楝子、丹参-砂仁、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炒白芍-炙甘草。结论:郭淑云教授擅于从瘀论治慢性胃痛,总结出胃痛瘀血证的6条指征,提出"无形之瘀"理论,临证以治瘀六法从本论治,组方喜用药对。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广东省名老中医黄春林教授以“病证互参、药食并举”的学术思想为指导,治疗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验。黄教授将“静脉血栓形成”分为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瘀血限滞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阳虚水泛证六个证型进行辩治;在此了,又根据西医治则及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针对性地选用有关中药行抗凝、溶栓治疗;同时指出饮食闻法对本病亦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数据方法探讨刘尚义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整理刘尚义教授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治疗胃癌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胃癌处方的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结果〓对筛选出的248例胃癌处方进行分析,总结出常用中药,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新处方5个。结论〓刘尚义教授诊治胃癌以鳖甲、莪术以软坚散结从本入手,配以清热养阴之品,标本兼顾,根据气血阴阳的偏颇选药配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张锡纯病证结合论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锡纯在实践中探索出衷中参西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其内容包括专药为主,结合辨证;把握病机,分期证治;药融中西,扬长避短;西法断病,中药治病;新创病名,据病立方。  相似文献   

13.
总结袁金声教授从痰论治胸痹经验,袁金声教授认为胸痹的主要病因责之于痰,主要证型有阳虚夹痰证;痰浊血瘀证;痰浊闭阻兼肝阳上亢证等。其治疗主张以治痰为主,并根据痰浊所兼挟的发病因素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4.
宋孝志教授从血论治水肿病的经验刘小北,王玉芬(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宋孝志;水肿证,临床经验水肿是临床常见病狂,其发病缘于各种原因,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并常以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为特点。对此证的辨治如仅从水论治,往往疗效短暂,...  相似文献   

15.
张锡纯论治温病的特色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马小青近代医家张锡纯先生,以富有创新精神著称,对辨证论治、遣药立方,注重实践、讲求实效。其论治温病的若干饶有特色的观点,颇能开拓临证思路,故据《医学衷中参西录》探讨之,以享同道。1温病初起,当视表邪、内热分...  相似文献   

16.
对唐兴荣教授辨治不孕症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唐教授临床治疗不孕症以"分男女、辨虚实、分步论治、重视生活习惯的影响"的辨治思路为特色,"通、和、补"三法结合,以"和阴阳"为治疗核心,临证时将不孕症患者分为肝郁、肾虚、血瘀、痰湿4个主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临床疗效颇佳。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析陈无咎对妇科疾病的辨治思路及方药应用。[方法] 通过研读《陈无咎医学八书》中有关妇科疾病的论述及医案,总结陈无咎治疗妇科疾病的理论特色、证治经验、组方及用药特点。[结果] 陈无咎认为百病皆由三焦失调,故而妇科疾病应从三焦论治,妇人三十六病,实则冲、任、带三脉为病,治疗尤重视冲、任、带三脉辨治。妊娠脉主张先诊心肝,次诊养月。治病必宗《黄帝内经》,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善于将《黄帝内经》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不孕症首责子宫有湿,应从湿而治;带下病辨色论治,若五带俱全,应先除黑带,再除青带,次除红带、黄带、白带;妊娠病防治并重;呕吐从子宫论治;鬼胎凭脉辨真假。组方独创主、从、导、引,善用当归调肝,安胎必用白术、黄芩。[结论] 陈无咎治疗妇科疾病师古而不泥古,理法方药独具特色,对后世妇科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徐景藩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总结。徐景藩教授在临证中执简驭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3型论治,同时兼顾他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医互参,并且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涉及他脏。用药时升降润燥相宜,立法遣方精当。列举典型案例,以反映徐景藩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杨少山教授临证擅长运用膏方调治疾病,认为膏方并非单纯补剂,治疗上宗辩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本文主要对其养阴平肝及调和肝脾的常用膏方加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嘈杂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嘈杂概念、源流、类证、病因病机、治疗五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提出了辨证思路、治疗原则,临床辨证常分为胃热(痰热)、肝胃不和、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虚及血虚六型分证论治。总结了常用中成药、针灸疗法及外治疗法。提出了临证参考要点和预防调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