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异丙酚不同麻醉深度下在犬脑不同区域的摄取和分布。方法 12只雄性成年犬,随机分为浅麻醉组(S组)和深麻醉组(A组),分别以4.5 mg/kg , 7 mg/kg 的异丙酚静脉注射,达到预定麻醉深度后取颈动脉和颈内静脉血并断头法将犬处死,解剖犬脑并分别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 桥脑、小脑等脑区组织。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线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血浆浓度和脑组织浓度。 结果 S组异丙酚浓度丘脑(4.74±0.02) μg/g 、桥脑(4.93±0.07) μg/g、中脑(4.80±0.02) μg/g均明显高于其他脑区,而海马(3.12±0.02) μg/g 最低(P<0.05);A组丘脑异丙酚浓度(10.98±3.00) μg/g明显高于其他脑区,海马(5.59±0.75) μg/g 最低(P<0.05)。结论 异丙酚在不同麻醉深度下不同脑区的摄取量不同,浅麻醉状态丘脑和脑干最高,深麻醉状态丘脑最高;两组海马最少。 [关键词] 二异丙酚 药理学 脑浓度 犬  相似文献   

2.
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大鼠脑NO及NOS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SD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产量的动态影响,探讨异丙酚麻醉作用的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其余各组注射异丙酚100mg/kg,在不同麻醉时期断头取脑,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和NO产量。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与麻醉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与麻醉期组比较,恢复期组各脑区NOS活性明显回升(P<0.01或P<0.05),清醒期组NOS活性继续回升;与对照组比较,皮质、脑干NOS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2)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产量均降低,其中脑干、小脑下降明显(P<0.05),麻醉期组进一步降低(P<0.01);恢复期组各脑区NO产量回升,其中脑干NO产量上升明显(P<0.05);清醒期组各脑区NO产量显著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皮质、海马、脑干NO产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可降低不同麻醉时期大鼠各脑区NOS活性和NO产量,此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NO作为第二信使可能在异丙酚的全麻作用分子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氯胺酮用于大鼠麻醉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不同剂量氯胺酮麻醉大鼠后,进行麻醉效果评价及生理指标观察。方法:3组不同剂量氯胺酮(100、120、150mg/kg)分别腹腔注射大鼠,进行大鼠左肾切除术。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无创心电监护仪监测大鼠心率(HR)、呼吸(RR)、氧饱和度(SO2)、体温(T);进行镇痛评价、呼吸道评价、肌肉松弛度评价。结果:3组剂量中,以氯胺酮120mg/kg体重腹腔注射大鼠,麻醉持续时闯45±9.59min,HR、RR波动小,镇痛效果、肌肉松弛度较好;以氯胺酮100mg/kg体重腹腔注射大鼠,麻醉效果较差,麻醉时间在27.0±3.033min,HR、RR、S02指标波动大;以氯胺酮150mg/kg注射大鼠,麻醉效果虽好,但呼吸受抑制,体温较另外两组低。结论:以氯胺酮120mg/kg体重腹腔注射大鼠,麻醉效果评价较其他两组好,可满足于45min左右的大鼠实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复异丙酚麻醉对新生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SD大鼠45只,7 d龄,雄性,随机分为3组(n=15):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脂肪乳剂7.5 mL/kg,每天1次,连续7 d;反复注射异丙酚组(P1组)腹腔注射异丙酚75 mg/kg,每天1次,连续7 d;单次注射异丙酚组(P2组)腹腔注射脂肪乳剂7.5 mL/kg,每天1次,连续6 d,第7天注射异丙酚75 mg/kg。每组取5只大鼠,于苏醒后即刻抽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异丙酚给药结束后2周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之后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 nucleoprotein,Neu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 3组大鼠动脉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P1组大鼠第5天寻找平台潜伏期延长、寻找平台路径增长,第6天目标象限探索时间缩短、穿环次数减少(P<0.05);而P2组的寻找平台潜伏期、寻找平台路径长度、探索时间、穿环次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P1组大鼠海马组织内NeuN阳性细胞数量减少、caspase 3表达增强;P2组大鼠海马内NeuN阳性细胞数量、caspase-3的表达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复异丙酚麻醉可降低新生大鼠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其增加海马内的细胞凋亡有关,单次异丙酚麻醉对新生大鼠的海马细胞凋亡及远期学习记忆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orexin2A对麻醉大鼠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翻正反射消失(loss of righting reflex,LRR)持续时间、共济失调等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氯胺酮75mg/kg及咪达唑仑5mg/kg麻醉大鼠后,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orexin2A,通过大鼠脑电δ波比例、LRR持续时间及共济失调监测,了解不同剂量orexin2A对麻醉大鼠催醒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侧脑室注射orexin2A1nmol后,大鼠脑电δ波、LRR持续时间及共济失调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注射orexin2A4、7、10nmol后,大鼠脑电δ波、LRR持续时间及共济失调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1~36.45,P〈0.01);高剂量组与超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注射orexin2A可使麻醉深度变浅,麻醉时间缩短,并可促进麻醉后运动功能恢复,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宇  崔宇  唐莉  李佳 《四川医学》2018,39(7):755-75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胺酮在预防产科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寒战中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配至4个组,每组40例,在椎管内麻醉后立即给予生理盐水(S),氯胺酮0.05mg/kg(K1),0.1mg/kg(K2)或0.25mg/kg(K3),随后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寒战并进行分级,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镇静,恶心呕吐,幻觉的不良反应。结果四组患者一般情况、体温、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和K1组寒战例数和恶心呕吐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1和K2组氯胺酮相关精神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K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mg/kg氯胺酮可以达到与0.25mg/kg相似的预防产科患者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作用,且不良反应最低,是合适的预防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7.
毕彩姣  李萍  熊添  魏栋  樊宏 《中外医疗》2014,(29):147-14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与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S组)、Dex低剂量组(D1组)、Dex高剂量组(D2)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每组30例。D1和D2组患者分别预先静脉输注Dex0.4μg/kg和1.0μg/kg;L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1.0 mg/kg;S组则给予等容生理盐水(10 m L),均在10 min注射完毕。然后各组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10 mg(1 m L),2 s内推注完毕。记录患者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记录低血压、心动过缓及输注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和L组的疼痛率明显低于D1组;D2组患者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D1组镇静评分高于S组,L组和D1组无明显差异。D2组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预先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4μg/kg、1.0μg/kg和利多卡因1.0 mg/kg可以有效减轻丙泊酚的注射痛,尤以右美托咪定1.0μg/kg和利多卡因1.0 mg/kg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I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等分为2组。吗啡组大鼠腹腔注射盐酸吗啡,2次/d,起始剂量5mg/kg,逐d递增5mg/kg,至第10d达50mg/kg;干预组大鼠在每次注射吗啡(同吗啡组)前30min腹腔注射地卓西平0.075mg/kg。末次注射后3h及72h,2组各取6只大鼠取脑并冰冻切片,留取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杏仁核(AMG)、海马CA1区(HIPCA1)的脑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突触素ImRNA的表达。结果:末次注射后3h.干预组大鼠AMG、HIPCA1突触素I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72h时,干预组大鼠NAc、HIPCA1突触素ImRNA的表达高于吗啡组(P均〈0.05)。其他脑区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卓西平可促进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突触素I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吗啡依赖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在实验犬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效果。方法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溶液。结果从25mg/kg体重的剂量开始注射,以5mg/kg为间隔,增加到40mg/kg时,诱导期(显效时间)时间缩短了2.36min,维持时问延长了87.18min,呼吸频率增加了5次/min、心跳次数逐渐减慢,肛温递减达1.61℃。结论25mg/kg的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是理想的麻醉剂量,实验犬生命体征处于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新生期大鼠糖耐量动物模型与剂量关系。方法 32只新生期Wistar大鼠生后3d,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0.1m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其余3组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80mg/kg、100mg/kg,10周后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15周后复查。结果 10周时各组与空白组比较,100mg/kg组空腹血糖升高(P〈0.05);80mg/kg、100mg/kg组餐后血糖升高(P〈0.05);15周复查时,各组空腹血糖与空白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80mg/kg、100mg/kg组餐后血糖升高(P〈0.05)。结论给予新生期大鼠注射2%STZ溶液80mg/kg,10周符合糖耐量异常的特征,可成功建立糖耐量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丙泊酚混合液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身麻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氟比洛芬酯混合液(丙泊酚2 mg/kg+氟比洛芬酯1 mg/kg)诱导麻醉;B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后即刻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丙泊酚2 mg/kg+0.9%氯化钠溶液0.1 mL/kg)诱导麻醉;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利多卡因混合液(丙泊酚2 mg/kg+0.5%利多卡因0.1 mL/kg)诱导麻醉;D组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丙泊酚2 mg/kg+0.9%氯化钠溶液0.1 mL/kg)诱导麻醉.各组的药物注射速度均保持在0.5 mL/s,观察各组注射痛的发生率.结果 A、B、C组的无痛率显著高于D组(P值均<0.01),轻度和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P值均<0.01).B、C组的无痛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0.01、0.05),轻度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值分别<0.01、0.05).B组与C组间疼痛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能有效缓解丙泊酚注射痛,与丙泊酚混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脑摄取达到平衡状态时异丙酚在犬脑组织的摄取和分布.方法 6只犬各以异丙酚7 mg/kg静脉注射,续以70 mg/kg·h恒速静脉泵注.泵注30 min(T30)、50 min(T50)时分别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T50时处死实验犬,解剖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量异丙酚血浆浓度和脑组织浓度.结果 颈内动脉、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μg/ml)在T30时分别为3.107±1.067和3.095±1.085(t=0.671,P=0.532);T50时分别为3.091±1.101和3.117±1.091(t=1.890,P=0.117).T50时,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异丙酚浓度(μg/g)分别为3.085±1.123、3.116±1.125、3.073±1.159、3.117±1.090、3.075±1.178、3.073±1.146、3.075±1.151、3.102±1.174、3.072±1.192,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7,P=0.998).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犬脑对异丙酚的摄取在T50时处于平衡状态;摄取平衡时异丙酚在犬脑组织呈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异丙酚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胃镜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甲(单纯异丙酚组)、乙(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记录注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术毕苏醒时间、体动次数、药物总量等情况。结果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胃镜优于单纯异丙酚组。结论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低温丙泊酚与预注利多卡因对缓解全麻诱导时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接受全身麻醉病人,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 control group ),利多卡因组( lidocaine group )和低温丙泊酚组(cold group),每组40例。全麻顺序诱导时,对照组和利多卡因组给予室温(20~23℃)丙泊酚,而低温组给予贮藏在冰箱内的4℃的丙泊酚。应用4分表评价并记录病人的疼痛程度及发生率,同时记录基础状态、给药后和插管前的血压、心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温组与利多卡因组病人注射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相应的百分比为32.5%,37.5%vs.70%);且低温组与利多卡因组病人疼痛的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低温丙泊酚能有效降低全麻诱导时注射痛的程度与发生率,与预注40 mg的利多卡因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苏醒速度及PONV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ASAⅠ Ⅱ级 ,随机分成丙泊酚TCI组 (Ⅰ组 )和异氟醚静吸复合组 (Ⅱ组 ) ,均以丙泊酚 -芬太尼 -阿曲库铵诱导 ,插管后Ⅰ组以丙泊酚TCI维持麻醉至缝皮前 ,靶浓度为 3μg/mL ,Ⅱ组持续吸入 2 %异氟醚 (氧流量为2L/min)至缝皮前 ,关闭吸入麻醉后使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促进苏醒。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与阿曲库铵。两组病人分别记录 :术前 ,术中 1、5、10min及术后MAP和HR ;麻醉停止至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定向力恢复的时间 ;麻醉用药量及术后d1随访有无恶心呕吐 (PONV)。结果Ⅰ组各时段MAP及HR与Ⅱ组间无显著差异 ,同组各时段MAP及HR除术始后 1min有所下降 (P<0 .0 5 )外 ,其余也无显著差异。Ⅰ组麻醉停止至拔管时间、清醒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 ,术后PONV发生率也明显低于Ⅱ组 (均P <0 .0 5 )。结论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之短小手术 ,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相比有苏醒快和术后PONV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苏醒速度及PONV的影响.方法 9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丙泊酚TCI组(Ⅰ组)和异氟醚静吸复合组(Ⅱ组),均以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铵诱导,插管后Ⅰ组以丙泊酚TCI维持麻醉至缝皮前,靶浓度为3 μg/mL,Ⅱ组持续吸入2%异氟醚(氧流量为2 L/min)至缝皮前,关闭吸入麻醉后使用回路内麻醉气体吸附器促进苏醒.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与阿曲库铵.两组病人分别记录:术前,术中1、5、10 min及术后MAP和HR;麻醉停止至拔管的时间以及清醒、定向力恢复的时间;麻醉用药量及术后d1随访有无恶心呕吐(PONV).结果Ⅰ组各时段MAP及HR与Ⅱ组间无显著差异,同组各时段MAP及HR除术始后1 min有所下降(P<0.05)外,其余也无显著差异.Ⅰ组麻醉停止至拔管时间、清醒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Ⅱ组,术后PONV发生率也明显低于Ⅱ组(均P<0.05).结论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之短小手术,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相比有苏醒快和术后PONV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傅丽东 《河北医学》2003,9(3):212-214
目的:比较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在应用异丙酚麻醉诱导前给予30mg小剂量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0例18—55岁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M—P组(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组)、P-P组(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组)和P组(异丙酚诱导组)。M—P组与P—P组在给予异丙酚诱导之前,分别给予咪唑安定3mg、异丙酚30mg,P组直接应用异丙酚诱导。记录异丙酚诱导剂量、患者诱导前和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异丙酚诱导剂量:P组为2.21mg/kg,P—P组为1.86mg/kg,M-P组为1.78mg/kg。M—P组与P组相比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都明显减小。P—P组与P组相比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无明显差异。P—P组与M—P组相比气管插管前平均动脉压的降低、心率的降低都明显增大。结论: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两者均能减少麻醉诱导中异丙酚用量,但与咪唑安定、异丙酚复合诱导方法相比,异丙酚自身复合诱导方法对于维持麻醉诱导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并无益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麻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需纤维结肠镜检查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检查时静脉推注丙泊酚2~3 mg/kg,3~5 min后按需追加丙泊酚1~1.5 mg/kg;对照组:行常规的纤维结肠镜检查.分别监测和记录术前、术中BP、SpO2、HR、疼痛评分、副作用发生率及总体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01),恶心、呕吐和不自主运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05);观察丙泊酚麻醉后均有明显循环及呼吸抑制(P<0.01);患者总体满意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患者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发病机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包 括感染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多种病毒和细菌与NMOSD的发生和发展有关,NMOSD合并细菌性脑膜炎的案例也有 报道。不同感染源作用于NMOSD的方式不同,影响和结局也不尽相同,其致病机制包括旁路激活、分子模拟、系 统性感染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病毒和细菌感染与NMOSD关系密切,建议对NMOSD和精神状态改变的患者行 包括腰锥穿刺在内的完整的感染方面的检查。  相似文献   

20.
异丙酚麻醉血浆和脑脊液浓度变化及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异丙酚静脉麻醉时血浆和脑脊液浓度变化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8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异丙酚2mg/kg、潘库溴铵0.1mg/kg、芬太尼0.2mg诱导,以8mg.kg-1.h-1异丙酚静注维持麻醉,60分钟后改为6mg.kg-1.h-1维持.分别于诱导后2.5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40分钟、60分钟、80分钟抽取动脉血和脑脊液,用HP-1100高效液相测定血浆和脑脊液异丙酚浓度,并做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血浆浓度5分钟达峰值[(4.52±1.54)μg/ml],血药浓度在3.15~4.52μg/ml之间.脑脊液浓度10分钟达峰值[(46.38±11.42)ng/ml],浓度在31.89~46.38ng/ml之间,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时脑脊液浓度较低,为血浆浓度的1%左右,异丙酚在血液和脑脊液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