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损伤侧皮质NGF、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作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丰富康复训练组及针康组(针刺+丰富康复训练)5组,每组进行神经缺损体征评分和感觉、运动能力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NGF、BDNF显色,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中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行为学功能评分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行为学功能评分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针刺组及丰富康复训练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NGF、BDN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皮质NGF、BDNF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针刺组及丰富康复训练组相比,针康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针刺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有保护和修复作用,疗效优于针刺法及丰富康复训练法,其效应可能上调大鼠NGF、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面八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5例,分别在西医常规治疗上给予“面八针”和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依据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治疗组有效率为95.6%,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面八针”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而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加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及针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舌体穴位及廉泉,中药组予中风复元方口服,针药组则同时予针刺及中药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8周评定吞咽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3%,中药组为76.66%,针刺加中药组为93.33%,统计结果显示3个治疗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中药组(P<0.01)。结论针药联合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筛区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急性期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急性期贝尔面瘫120例随机分为两组,筛区注射组60例(筛区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普通针刺),口服给药组60例(口服泼尼松片+普通针刺),对患者治疗第0、5、10、15、20、30天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H-B)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并对耳后疼痛持续时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筛区注射组有效率为88.33%,口服激素组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时间段两组患者H-B评级、F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耳后疼痛开始时间及入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筛区注射组较口服激素组患者耳后疼痛持续时长缩短(P<0.001)。结论 筛区注射给药与全身给药均可获得满意疗效;筛区注射给药可缩短耳后疼痛时长;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筛区注射给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火针赞刺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口服泛昔洛韦片加火针赞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口服泛昔洛韦片,均以7d为疗程,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和修订综合疗效。结果 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修订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疼痛缓解速度明显比对照组快(P<0.01)。结论 在常规抗病毒西药基础上加用火针赞刺法治疗,能够使急性期带状疱疹皮疹消退速和疼痛缓解速度加快,从而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老年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40名患者分为电针组和针刺组,每组各20例。两组都选择双侧的天枢、腹结和上巨虚穴,分别进行电针治疗(电针组)和普通针刺治疗(针刺组),连续治疗4周,治疗5次/周,留针30min/次。观察治疗前(基线期)、2周后、4周后各组患者周自主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及排便困难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 2周及4周治疗结束后,两组相对于治疗前(组内比较),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自主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排便困难程度评分的症状(P<0.01);电针组在2周治疗结束时相对于针刺组(组间比较),对便秘症状的改善更明显(P<0.05);4周后,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电针组75%,针刺组60%),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电针和普通针刺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均可获良效;②相对于普通针刺,电针对患者便秘症状的改善更明显,达到相同改善程度所需治疗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法、常规针刺提插法、改良针刺法、改良针刺提插法4种针治疗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CSA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30人。分别给予4种不同针刺治疗方法,第1组常规针刺人迎穴,第2组人迎穴常规针刺提插法,第3组人迎改良针刺方法,第4组给予人迎穴改良针刺提插法。各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4组临床疗效及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分。结果〓①4组临床疗效比较中,1、2、3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083),而此3组与第4组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083);②治疗后4组DHI评分比较,改良针刺提插法与其它3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83)。结论〓人迎穴改良针刺提插法对CSA的疗效较好,尤其对眩晕症状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程氏“通脱法”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通脱法针刺,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每两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0d。观察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时对头痛程度(VAS)、颈椎活动度(ROM)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VAS、ROM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改善(P<0.01),但治疗组并未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1月后随访时两组疗效仍然优于治疗前(P<0.01),但此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93.33%,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1月后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则优于对照组66.67%(P<0.05)。结论 程氏“通脱法”能有效改善颈源性头痛症状,且程氏“通脱法”远期疗效较普通针刺法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结合Rood物理技术治疗偏瘫肩痛(Hemiplegia shoulrer pain,HS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者、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运用浮针疗法结合Rood物理技术;对照组单用Rood物理技术。治疗周期30天,观察其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MBI)评分。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lt;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MBI、FM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lt;0.01),对照组VAS、FMA较前有统计学差异(P&lt;0.05),MBI无统计学差异(P&gt;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VAS、MBI、FMA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lt;0.01)。结论:浮针疗法联合Rood物理技术较单用Rood技术更能促进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改善及上肢功能的好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观察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①C-反应蛋白(CRP)(mg/L);②类风湿因子(RF)(IU/mL);③血沉(ESR)(mm/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ESR、CRP、RF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ESR、CRP、R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高于对照组7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口服西药。  相似文献   

11.
刘政江 《农垦医学》2009,31(4):374-377
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高等医学院校办校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论述了当前医学教育的现状、要求以及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举措和成效。  相似文献   

12.
黄维真  李颖丰  黄鹂  欧珊 《中国热带医学》2005,5(5):1047-1047,1071
目的为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时肠道菌群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98例轮状病毒感染儿童粪便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对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并与非轮状病毒感染及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轮状病毒组、非轮状病毒组与正常组比较,革兰阳性杆菌百分率、细菌数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百分率相对增高,差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轮状病毒组细菌数、革兰阳性球菌百分率明显高于非轮状病毒组(P<0.05)。结论轮状病毒腹泻导致菌群失调,阳性球菌增多,可能是轮状病毒腹泻菌群失调特征,腹泻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又诱发或加重腹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特点,以及与老年人AMI的不同之处.方法 对126例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青年人AMI 46例;老年人AMI 80例.收集病史资料,包括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心血管家族史,入院后记录血生化(血糖、血脂)、血压以及并发症(心功能、心律失常),急诊或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青年组男性发病率为93.48%,明显高于女性的6.52%,吸烟率为95.65%,冠心病家族史为19.57%,均显著高于老年组的80.0%及6.25%;老年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病率为65.0%及46.25%,明显高于青年组的45.65%及23.91%;青年组心功能Ⅰ级者占58.7%,明显高于老年组的22.5%,而Ⅲ级者青年组占6.52%,明显低于老年组的30.0%;青年组单支病变发生率为54.35%,明显比老年组的12.50%增多,三支病变少于老年组的57.50%;冠脉痉挛青年组为10.87%,高于老年组的1.25%.结论 青年AMI男性高发,有吸烟史、高脂血症史易发生,尤其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单支病变较多,并发症少,预后较老年组好.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为了防止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后发生骨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8年至2003年收治的58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病例,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牵引、骨折复位,内固定及带股方肌蒂骨瓣植骨等方法。结果 经过平均2.5年的随访,疗效评定:优32例,良15例,可5例,优良率81%,骨折愈合53例,愈合率91.4%,5例出现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坏死率8.6%。结论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应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无移位的基底型骨折,给予牵引制动,骨折愈合后遂渐负重锻炼。Camma Ⅱ型头下骨折及Ⅲ型和Ⅳ型骨折,给予复位后行牢靠的内固定,带有血供的肌蒂骨瓣植骨融合,能明显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治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人焦虑和抑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ZungSAS和ZungSDS对340名50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评定和调查。结果:1.SAS、SDS评定 ̄x±s分别为33.26±7.81和33.28±8.67.2.女性老人SAS、SDS评分均高于男性(P<0.05及P<0.01)。3.老年组和老年前组SAS、SDS均值无差异。4.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女性老人,收入少,疾病、健康自评差者焦虑得分增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和对照组腹腔液中IGF—1和PAPP—A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9例内异症患者(EMs组)及25例非内异症患者(对照组)腹腔液中IGF—I和PAPP—A水平。结果①EMs组中,IGF—I和PAPP—A水平分别为(117.1±36.6)ng/L、(2.854-0.56)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79.5±18.7)ng/L、(1.93±0.56)ng/mL(P〈0.05);②Ⅲ~Ⅳ期患者腹腔液中IGF—I水平为(126.5±39.1)ns/L高于Ⅰ~Ⅱ期患者的(107.3±32.0)ng/L(P〉0.05),而Ⅲ~Ⅳ期患者腹腔液中PAPP-A水平为(3.15±0.50)ng/mL高于Ⅰ-Ⅱ期患者的(2.55±0.45)ng/mL(P〈0.05),且PAPP-A水平与r—AFS评分呈正相关;③EMs患者腹腔液中PAPP—A和IGF—I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腹腔液中IGF—I和PAPP-A的增高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病有关;PAPP—A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血清激素水平和子宫ER、PR含量与子宫肌瘤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和子宫肌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 ,检测 3 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标本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ER、PR的表达 ,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血清雌激素 (E2 )、孕激素 (P)、促卵泡生成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垂体生乳素 (PRL)及雄激素 (T)水平 ,健康育龄妇女 3 0名作为对照。结果 肌瘤组织ER、PR表达显著高于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 (P <0 .0 1,P <0 .0 5) ,瘤旁组织PR表达显著高于肌层组织 (P <0 .0 5) ;研究组与对照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外周血E、P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子宫组织ER、PR强表达有关 ,行子宫肌瘤挖除时应同时切除瘤体周围的肌层组织  相似文献   

20.
探讨健脾益气止血方对脾气虚模型大鼠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及下丘脑、子宫ER、PR的影响.以游泳加番泻叶水浸剂造脾气虚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E2、P,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下丘脑及子宫ER、PR,并观察健脾益气止血方对脾气虚大鼠模型的作用.健脾益气止血方可恢复脾气虚大鼠E2、P的分泌水平,并使子宫、下丘脑ER水平升高,下丘脑PR进一步下降.健脾益气止血方可以改善脾气虚模型大鼠生殖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