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索建立大鼠原位气管移植模拟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研究肺移植后OB中microRNA (miRNA)表达谱分析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近交系大鼠原位气管移植,建立模拟肺移植后发生OB的动物模型.模型成功后使用HE染色对气管移植模型进行评估;提取移植气管组织进行microarray芯片检测,同时应用实时定量RT-PCR(RT-qPCR)验证miRNAs芯片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成功建立了大鼠原位气管移植的模型26/30例(成功率为86.67%);术后4周移植气管病理检查提示“移植气管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模型OB的发生率为100%.miRNA芯片筛选出移植气管OB组织中表达上调15个和下调14个;验证其中显著上调miR-146a、miR-155和显著下调miR-451结果与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原位气管移植能够稳定形成模拟肺移植后OB的气道阻塞性病变,可适用于肺移植后OB的miRNA表达谱分析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肺移植受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气管异位移植模型模拟肺移植术后OB。随机分为对照组、移植组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分别于术后7、14和28?d取出移植物。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移植气管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移植气管Caspase 3和Bax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① 动物模型气管HE染色检测到术后排斥反应,与OB组织学改变符合;② TUNEL检测到大鼠OB模型存在细胞凋亡,免疫抑制剂治疗组较移植组细胞凋亡数少,移植中后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大鼠OB模型Caspase 3、Bax基因蛋白表达在移植组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增高,移植中后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 大鼠肺移植受体OB与细胞凋亡相关;② 抑制细胞凋亡可治疗肺移植受体OB。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形成前期移植气道的基因表达谱.方法 首先建立小鼠异位气道移植OB模型,BALB/c小鼠气道异位移植到C57BL/6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组)或(同系移植组)背部皮下.分别在术后5、15和25d取出移植气道检测形态学改变,并利用CSME-80鼠cDNA芯片检测15 d时两组移植物内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表达和OB发病的关系.结果 OB前期存在大量基因表达变化,在2个通道均为有效的杂交信号中,上调表达的有422个,主要涉与细胞生存相关的基因类型.结论 肺移植后OB是多因素参与的不平衡过程.大量基因与细胞生存相关,免疫性因素相对较少,提示可能的肺移植OB治疗策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肺移植(lung transplantation,LT)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疾病患者生命的一个重要手段。细支气管闭塞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BOS)作为LT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广泛存在,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细支气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最终导致纤维瘢痕的形成和细支气管闭塞。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目前,研究肺移植缺少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了解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改善肺移植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肺移植后患者生存率。本研究23将就肺移植后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模型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原位气管移植模拟肺移植后发生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的病变过程,为研究OB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近交系Brown Norway(BN)和Lewis大鼠进行原位气管移植,同系移植组:Lewis(供体)→Lewis(受体),18只;异系移植组:BN(供体)→Lewis(受体),18只.于移植后7、14、30、60 d通过Micro-CT扫描观察移植气管影像学变化,并评价阻塞情况;7、30、60 d取出移植气管,HE染色观察移植物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各时间点,同系移植组移植气管内膜均无明显增厚,炎症细胞浸润少,气道阻塞率在8%左右;异系移植组移植气管内膜明显增厚,早期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晚期主要是淋巴细胞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气道明显狭窄、阻塞,其中以第7天阻塞最重,随后渐改善,7、14、30、60 d气道阻塞率分别为(56.8±9.04)%、(51.05±9.79)%、(44.01±7.92)%和(42.97±8.82)%,各时间点异系移植组和同系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原位气管移植能够稳定形成可模拟肺移植后OB的气道阻塞性病变,克服了肺移植和异位气管移植用于OB研究的一些限制,可更好地作为OB的动物模型应用于实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组织因子mRNA在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的动态表达与排异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组织因子在该反应期的意义。方法 建立豚鼠-大鼠异种异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使用CVF抑制超急性排异反应,FK506抑制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分别在移植术后4、8、12、16、24h切取移植心脏,通过病理切片观察排异反应和凝血强度,同时通过RT—PCR方法检测组织因子mRNA表达强度,未移植豚鼠心脏作对照。结果 在移植后,移植心脏的排异反应和凝血逐渐加重,豚鼠组织因子mRNA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大鼠组织因子mRNA表达强度逐渐增强。结论 组织因子在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供体的组织因子可能与凝血的激发有关,受体的组织因子可能与凝血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OB是导致肺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其5年存活率仅有30%~40%。目前临床对OB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OB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探索OB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为防治新策略的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Th17&Treg细胞以及相互作用与OB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Th17&Treg细胞是CD4+T细胞的两个亚群,以分泌IL-17为特征的Th17细胞参与一系列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而Treg细胞对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OB是导致肺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其5年存活率仅有30% ~40%.目前临床对OB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OB的发生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探索OB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为防治新策略的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Th17&Treg细胞以及相互作用与OB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Th 17 &Treg细胞是CD4 +T细胞的两个亚群,以分泌IL-17为特征的Th17细胞参与一系列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而Treg细胞对移植排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及免疫抑制治疗. 方法 2例终末期肺病患者接受肺移植;1例行右单肺移植,1例行左肺移植联合右肺减容术.围术期采用赛尼哌进行免疫诱导,维持治疗为环孢素A(CSA) 吗替麦考酚酯(MMF) 强的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监测移植肺急性排异反应. 结果 2例患者移植后2个多月均顺利康复出院.分别随访14个月和8个月,肺活量达1 700 mL和2 000 mL,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 围术期采用赛尼哌免疫诱导预防移植肺急性排异反应,效果较佳;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有助于监测移植肺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TGF—β1在同种异体肾脏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所致肾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意义,揭示其发病机制。方法:32例慢性排异反应失功的移植肾,经手术切除后,取肾组织做常规病理观察和原位杂交,以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结果:纤维化的肾组织TGF—β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TGF—β1可能参与了肾脏移植后慢性捧异反应所致肾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肺移植的长期成功率受到慢性移植物功能障碍的限制,而慢性移植物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 OB).OB的机制涉及免疫介导通路(免疫排斥,同种异体免疫机制)和非免疫介导通路(感染、误吸、缺血、原发移植物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纤维增生反应.深入研究OB的机制将为进一步探索OB的治疗方案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两种胶粘贴法建立的胃癌原位种植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为探讨胃癌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用OB胶和FS生物蛋白胶法分别建立胃癌原位种植动物模型,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肿瘤生长状况、转移情况和形态学变化。结果FS生物蛋白胶组未出现肿瘤大片坏死,腹水形成率为85.7%,幽门梗阻发生率为57.1%;而OB胶组肿瘤大片坏死发生率为100%,腹水形成率为14.3%,未出现幽门梗阻。FS生物蛋白胶组有三例出现了肺和脑转移。结论FS生物蛋白胶法建立的裸鼠胃癌原位种植动物模型能更好的模拟人胃癌患者的临床过程,为研究人胃癌转移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凯  鲁厚根 《医学综述》2013,19(1):117-119
目前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构建能模拟人退变椎间盘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的关键。常用于研究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模型可分为体内、体外模型。目前已成功建立的椎间盘动物模型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无公认的能够完全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的标准模型。随着大型动物与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动物椎间盘退变模型与人类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和可比性逐渐明确,其在椎间盘退变疾病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于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的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和炎症为病理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不同肺损伤的实验动物模型已经被用来研究肺损伤的机制,比如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感染中毒性肺损伤、化学性肺损伤、混合性肺损伤等ARDS 动物模型。建立理想的急性肺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有助于揭示人类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措施。该文旨在概括现有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宋巧巧  庞荣清  阮光萍  王金祥 《医学综述》2012,18(23):4018-4020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涉及多种代谢疾病的临床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MS相关模型的建立对深入研究MS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MS的动物模型包括遗传性模型、诱发性模型以及转基因和基因剔除性模型三类。三类模型均具有MS的特点,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但与人类MS的实际情况仍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建立皮下异种肿瘤移植的昆明小鼠肺癌模型,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接种于昆明小鼠皮下,观察肿瘤移植成功率,并测瘤重,固定标本作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昆明小鼠小腿皮下异种肺癌移植成功率为37.5%。结论利用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可以建立皮下异种肿瘤移植的昆明小鼠肺癌模型,但其成功率较低,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