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广泛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并能使整个人体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处于稳定、健康状态,它们在保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发现与几十种疾病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代谢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他器官相关的身体功能,他们之间形成了“轴”,如肠脑轴、肠肾轴、肠皮轴、肠心轴等。大量研究证实肠脑轴主要与神经与精神疾病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故而本文主要就肠道微生物对精神分裂症的肠脑轴作用机制及对治疗的影响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2.
以肥胖为中心的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等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调节能量平衡和糖脂代谢,并调节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道微生物菌群很有可能是治疗和防控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新靶标。本文总结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右江医学》2019,(1):69-72
<正>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均能造成足细胞损伤,而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肾小球疾病防治的关键靶点。目前,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仍以免疫抑制剂为主,其毒副作用不可避免。随着"微生物组基因计划"的开展,人类微生物菌群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也成为医学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研究成果不仅  相似文献   

4.
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gut microbiota,GM)在宿主细胞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GM早已被发现与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疾病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年,很多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与骨骼代谢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菌群涉及影响骨骼健康的各种机制,例如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打破骨形成之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此外,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调节钙的吸收、免疫系统以及肠道激素等影响骨代谢,从而影响人体骨骼健康。本文综述肠道微生物菌群与骨代谢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6.
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在人体发育、肠道屏障、免疫调节、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毒素排出、血管生成,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脊椎动物生物模型斑马鱼因其各系统发育与人类相应系统有许多共同特点,且具有胚胎透明、发育快速、肠道易于取样等优势,故成为研究肠道微生物的理想模型。然而在国内关于斑马鱼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总结了斑马鱼中肠道微生物的相关功能、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及其演替规律及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因素,为研究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本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比例的差异。方法:设立健康组和SLE组,分别收集其粪便提取DNA并扩增纯化,利用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样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技术测序16S r DNA,比较两组之间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比例差异。结果:通过16S r DNA进行T-RFLP测序结果显示,健康组和SLE组肠道微生物群落有所不同,SLE组厚壁菌(Firmicutes)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在微生物群落中的比例明显低于健康组。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为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来预防和治疗SLE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银屑病是以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复发、难根治.有研究表明,皮肤和肠道菌群与银屑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功能来减少全身的炎症反应,对银屑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该文论述肠道、皮肤微生物与银屑病关系以及益生菌治疗银屑病的相关机制和疗效,挖掘益生菌在防治银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在人体功能中承担着诸多功能,与几乎所有的人类细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宿主提供必要的生理功能.高血压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多环节且个体差异性较大的一种心血管综合症.经大量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和高血压之间有着较强相关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失衡通过多条代谢途径参与高血压的发...  相似文献   

10.
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是指因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且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临床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早期发现及诊断方法均存在局限性。本文就肠道微生物群相关干预措施在脓毒症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尝试通过分析脓毒症病原菌来源与肠道微生物群关系,寻找特定重症感染、抗生素与肠道微生物群改变的联系,归纳整理了目前可应用于肠道微生物群调节的靶向干预措施,有助于全面了解其发病机制,为脓毒症早期预测、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目前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肠病,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对IBS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导致IBS的可能发病机制是复杂多样的,但其发病的确切原因目前却仍然尚不明了,尽管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茵群失调与IBS的发病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就目前IBS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灌胃对健康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将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处理组在大鼠第4、5、6、7、8周龄分别用具核梭杆菌灌胃1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在大鼠第3、8、12周末收集粪便,提取DNA后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粪便中针对具核梭杆菌的特异性IgA。 结果 第3周时,两组在菌群多样性、主要菌门水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时,处理组菌群多样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9);处理组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含量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门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处理组菌群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1),两组大鼠肠道菌群的主要菌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具核梭杆菌灌胃刺激机体产生了特异性IgA。 结论 具核梭杆菌通过未定植方式,对肠道菌群产生了影响,并可持续一定时间。具核梭杆菌刺激产生的特异性IgA可能是其不能在肠道定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s a non-specif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GI) tract tha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intestinal dysbiosis in the host. GI infections contribute a key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BD; however, although the results of recent clinical studies have revealed an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infection and IBD, the exact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IBD remains unclear.H. pylori, as a sta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探究慢性肾脏病5期(CKD5)患者与健康人体内肠道菌群构成的差异。 方法 研究入组健康对照组69例、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CKD5-NHD)组24例、慢性肾脏病5期透析(CKD5-HD)组29例。通过16s rDNA测序技术研究CDK5组(CKD5-NHD组和CKD5-HD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构成的差异,以LDA>2.0表示两组间生物群落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测序结果,应用宏基因组数据统计分析(STAMP)软件映射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蛋白质直系同源簇(COG)数据库,研究CKD5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具有的功能。 结果 健康对照组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等占优势;在CKD-HD组中,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真细菌属(Eubacterium)、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等丰度较高;而在CKD-NHD组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红蝽菌目(Coriobacteriales)等为主要优势菌群。通过肠道微生物群功能预测发现,CKD5患者肠道失调的微生物群在脂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方面有着更活跃的表现。 结论 与健康人相比,CKD5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CKD5患者的紊乱肠道菌群能够影响机体物质代谢,并通过影响机体多种代谢及信号传导通路增加罹患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5.
<正>老年性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the elderly,FCE)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疾病。全球数据[1-2]显示,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4.0%,而中国部分东部城市FCE患病率高达17.6%。有研究[3]指出,FCE与多种严重疾病相关,包括结直肠癌、肝性脑病、阿尔兹海默病等,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等,从而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FC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与肠道动力学障碍、精神心理状态异常、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特点是无器质性病变。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FCE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FCE主要的病因之一[4]。本文旨在简要综述FCE与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过敏和无过敏反应小鼠肠道菌群在无菌小鼠肠道内定植后对卵清蛋白(OVA)刺激的反应,探究肠道菌群在食物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用卵清蛋白成功诱导出的过敏和无过敏反应SPF级小鼠的粪便,分别移植给无菌小鼠(各10只),为过敏组(FA组)和无过敏反应组(NR组).粪菌移植后第3周,两组分别随机抽取7只再用OVA激发为实验组(FA-o组、NR-o组),余3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FA-c组、NR-c组).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评价粪菌移植后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的定植情况,比较FA组和NR组肠道菌群的差别.观察两组再用OVA激发后的临床表现,HE染色观察小鼠空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1)粪菌移植后第3周,与供体小鼠相比,FA组与NR组小鼠肠道菌群的DGGE条带多数一致,而FA组与NR组肠道菌群比较,DGGE条带有明显不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两组均能很好分离,测序结果也表明无过敏反应组中厚壁菌门的细菌占优势,过敏组中变形菌门的细菌占优势;(2)移植粪菌的无菌鼠再次用OVA激发时,FA-o组有临床表现,NR-o组无明显临床表现;HE染色可见FA-o组较NR-o组小鼠空肠绒毛上皮细胞局灶性坏死、脱落,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严重.结论 肠道菌群不同使无菌小鼠对OVA的敏感性不同,说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是食物过敏的始动因素,肠道菌群可传递宿主对食物过敏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便秘存在相关性,且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生机制、与“脑-肠-菌”轴的关联及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早产儿出生后4周内肠道微生物产气量及各种气体成分所占比例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招募了2020年5月1日—6月1日期间生后即入上海市儿童医院治疗的19名早产儿。被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均符合出生胎龄≥28周同时<37周,无畸形或代谢性疾病,被纳入前均获得父母书面知情同意。收集其出生后3天内,出生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时自然排出的粪便,12h内送达实验室处理。通过体外发酵系统,将所收集的粪便接种到分别以乳糖(lactose,LAT)、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FOS)、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FL-2)和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作为主要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发酵;另外检测肠道菌群的产气量、各种气体成分(二氧化碳、氢气、甲烷、硫化氢)等代谢指标。结果 培养基组早产儿的肠道微生物经体外发酵的产气量均逐渐增加。早产儿自出生起至第4周,肠道微生物体外产气中均测到甲烷。早产儿自出生2周后,其他气体普遍产生,肠道微生物的体外产气中二氧化碳占比最多,其次为氢气、甲烷和硫化氢。此外,不同日龄早产儿肠道微生物皆在以FL-2为碳源的培养基中产气量最少,以LAT为碳源的培养基中产气量最多。结论 早产儿出生后4周内,肠道微生物经体外发酵的产气量与其日龄呈正相关。早产儿出生后4周内所排粪便可能含产甲烷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粪便中九种肠道菌群含量,比较三组间肠道菌群变化;同时采用 ELISA 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7A(IL-17)、白介素-1β( IL-1β)、白介素-6( IL-6)、干扰素-α( INF-α)、CXC 趋化因子(CXCL-13)的浓度,分析肠道菌群与细胞因子以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属以及瘤胃球菌属含量减少;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梭菌属、白色念珠菌以及普雷沃氏菌含量明显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肠杆菌科细菌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性,肠球菌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呈正相关性;双歧杆菌与 AST、碱性磷酸酶(AKP)以及 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性,普雷沃氏菌属与 AST、AKP 以及 PT 呈负相关性,拟杆菌属与 AST 和 PT 呈负相关性,瘤胃球菌属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性。另外,9种肠道菌群中只有肠球菌与 IL-17A 呈正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其中乙肝患者体内过度繁殖的肠球菌与 IL-17A 协同参与肝脏炎症反应过程,以致于肝功能受损呈恶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