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近代杭州中药店堂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杭州的中药店堂古朴高雅,药香四溢,门庭若市,很具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药店的规模亦可分大、中、小3类而各具特色。其一,大药店经营不赊欠,不代客煎药、送药。大店一般前店后厂,以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方回春堂、张同泰药店及泰山堂规模较大,号称杭州药业六大家,精选道地药材,自己配制丸散膏丹,饮片品种齐全,讲究质量和信誉,自制的丸散膏丹以门售为主,也兼对城乡中小药店批发,深受群众信赖。其二,中型药店大多聘有坐堂医生诊病处方,代客煎药、送药,规模逊于大店,价格略低,但生意比较兴隆。贷款可赊欠,凭摺记帐,三节结算(端午节、八月半和春节),聘请较有名气的“郎中先生”(中医师)坐堂应诊。这些店也自制一部分比较畅销的丸散膏丹,如小儿化痰丸、回春丸、益母膏、枇杷叶膏、八珍膏等。品种亦有一二百种,颇受病人好评。  相似文献   

2.
《中外健康文摘》2008,(3):38-38
近日有不少朋友抱怨,无论是去医院还是去药店,过去常用的一些廉价药如今很难找到了,现在都是一些高价药。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说,他感冒了,到药店想买便宜点的药,店员向他解释说:“你说的那些廉价药不是疗效太差就是副作用太大,现在药厂不生产了,药店也不经营了。”  相似文献   

3.
<正>洪基系明朝崇祯年间安徽新安人,在新安创办"胞与堂"药店,辑录80种效验方成册即《胞与堂丸散谱》,后又增补养生、房中、种子诸法,而成《摄生总要》。本文就洪基生平及《摄生总要》形成、版本、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等作一简要介绍。1洪基生平考据民国二十三年《安徽通志稿》载"洪基,字九有,新安人"。新安为今安徽省新安县。洪基生平不详,其在《胞与堂丸散谱》的目录后落款"谨订丸散膏酒八十种于胞与堂,中时,崇祯戊寅孟冬之吉新安洪九有"。"崇祯戊寅"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由此可知洪基的生活年代在明朝末年。据书  相似文献   

4.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国药文化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庆余堂创建于 1874年 ,是我国著名的老字号国药店 ,其原址现为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见图1)胡庆余堂古建筑在 80年代初已经破旧。杭州大学毛昭晰教授力主保留和修复的建议为杭州市政府采纳。国内著名园林建筑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对此极为赞同 ,并建议请对古建筑修复有专长的宁波匠师施工。 1984年 ,这座保存了国药业前店后坊传统格局的古建筑全面修复。之后 ,杭州市提出设立中药博物馆的建议。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韩克华、主管旅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 ,先后亲临胡庆余堂视察 ,同意这项建议。原拟称为“中国中药博物馆” ,后经…  相似文献   

5.
实事求是是科学的灵魂.医药宣传不要欺世盗名.我国有两家很有名的中药店:北京的同仁堂和杭州的胡庆余堂.胡庆余堂开张时经理室里挂着一块大匾:“戒欺”.胡庆余堂就是用“戒欺”来取得病家信任的.所以不到十年他的成药风行全国.据说这家药店的经理告诫他的下属说: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不可欺.”又说:“大凡药之真伪难辨,至膏丹丸散尤不易辨.要之,药之真伪,视心之其伪而已.”胡庆余堂制的膏丹丸散,用的是精选药材.配制的金鹿丸,取自自办鹿场.每次杀鹿,事先沿街鸣锣,以示真实材料.一个旧社会的药商尚且提倡戒欺的道德.当前我们的医药界又应怎样呢?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奥运期间,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含兴奋剂生物和中药制剂的生产、经营和销售,在零售药店除胰岛素以外的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一律停止销售。这意味着,皮炎平、派瑞松、咳喘宁、大活络丸等百姓常用药被禁止销售。记者在北京市的多家药店走访时发现,每日仍有不少消费者到药店要求购买在禁售之列的药物,不少买药者被拒绝后表示并不清楚究竟有哪些药买不到。  相似文献   

7.
重名药店     
解放前天津有不少重名药店。有的重名药店原本是一家,因祖先创业不易,后世子孙虽然分家异爨,但是开药铺仍旧打出老祖宗的旗号,力图重振祖业。例如卖莫家清宁丸的正号桔荫堂和林记桔荫堂,卖苏家膏药的贞记同德堂和同德堂苏记,卖红丸药的增记瑞芝堂和瑞芝堂生记,都属此类。还有的重名药店是一个东家在不同地点开设的姊妹店,如河北大街的天元堂与和平路的天元堂,均为石紫宸一人所办;  相似文献   

8.
大型药店、连锁药店、开架药店、平价药店……伴随着各种连锁药店数量的逐渐增多,那些具有医药专业知识又懂得经营与管理的执业药师已成为连锁药店的“宠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药品零售市场的逐步放开,带动了药店投资的热潮,一时间药店投资风起云涌,使各地药店数量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给广大居民购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药店的竞争也日趋白炽化,药店的利润率持续下降,许多药店面对新的竞争形势,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有的惨淡经营,甚至关门了事,如何生存,成为不少药店经营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理想药店”向百姓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里,经营的是健康,顾客来买的也是健康。由沈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包装”的首家“理想药店”日前正式亮相沈阳。  相似文献   

11.
海南中医药发展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最早的中医医疗始于宋代,明代始设医学训导,医户发展到30家。清代进一步发展,清初建药王庙,普济堂,晚清建惠爱医局和爱生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并概述了本世纪以来中医药在海南的发展,以及对海外交流和南药种植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孟子》学的兴盛,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当时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汉、唐、宋、明《孟子》学之基础,同时清代的经学思潮、科举和四书热也极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开美是明代著名文献学家,保藏、整理了《古今杂剧》,翻刻了《宋板伤寒论》,明清学者对他保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贡献有高度评价。明钱谦益撰赵开美《墓表》,对全面了解赵开美有重要价值;清末孙毓修撰《脉望馆书目跋》对了解赵开美书目成书过程、内容特点、抄录人士有重要意义;日本森立之读书得间,发现开美晚年又名琦美。  相似文献   

14.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为病因的地位仍未改变。外感病病因学的发展突破于宋金元,对传染病有了部分认识。明清时期,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令中医外感病因学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中药店老字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先秦时期已开始有医药商业活动,其后民间医药渐有发展,至清代中药业已达相当规模,各地开设的中药店为数不少,其中有一些至今仍在营业。本文对清代的中药店老字号加以简述。并对其所以能历久不衰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解剖学在宋代经历了2次发展高峰后,继续缓慢向前发展。明代军医何柬通过实体解剖,观察了膈膜、心脏、肝脏、胆囊、膀胱、咽喉等人体器官,并将其发现记录于《医学统宗》中。何氏的发现超越了前人,也为晚于其300年的王清任所不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脉经》版本史考证文字,内容包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脉经》未能寻到好底本的原因;校正医书局依据朝廷所出医书精校《脉经》;南宋嘉定年间出现两个《脉经》刊本,一为陈孔硕本,一为何大任本,二者皆以北宋绍圣三年小字本《脉经》为底本,构成《脉经》两大版本流传系统;对陈孔硕生平事迹加以考证,发现陈孔硕是一名正直官员;考证陈孔硕主持刊刻的广西漕司本流传系统;对元代柳赞述所写陈孔硕本《脉经序》中"医局""建本""阁本"含义加以解释。对何大任本考证较详,引证北宋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及何大任《脉经后序》说明何大任本的特点;考证何大任家藏《脉经》小字本文字漫漶的时代原因;考证何大任本流传的两大版本系统——元广勤堂本、明无名氏影刻本;考证清末陆心源皕宋楼珍贵藏书(内含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被其子陆树藩卖予日本的文献悲剧;举例证明元代广勤堂本多讹字必须据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校读;引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医局程文》原文考证何大任事迹,发现何大任精熟临证善于治病,捐自己薪俸刊行《太医局程文》,具有抢救中医文献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9.
北宋陈直所著的《养老奉亲书》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主要论述老年养生及防病治病的理论和方法。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老年人食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主张医药扶持、重视顺时奉养、提倡精神摄养,对元、明、清时期养生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八纲辨证是中医基本辨证纲领之一,是前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源于《内经》,至晋唐时期初具规模,后经过宋元明清的完善和充实。1947年,由祝味菊在其口述之《伤寒质难》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