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合肥市护士工作倦怠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合肥市不同护士群体间工作倦怠的情况.方法对合肥市10家医院的48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一般情况和工作倦怠两部分.结果在不同职称和职位的护士群体间,副主任护师、科室护士长的个人成就感最高,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最低;不同年龄、工龄的护士群体,个人成就感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30岁以下年龄段、工龄小于10年的护士的成就感分值最低;夜班多的护士情感衰竭严重,低收入的护士个人成就感低;不同科室和不同婚姻状况的护士群体间工作倦怠无差异.结论年龄低、工龄低的护士,夜班多、收入低的护士是工作倦怠程度较高的群体,应是管理者干预的重点对象 .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进行有效支持和干预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工作倦怠量表(CMBI)和社会支持问卷(SSRS)对222名河南省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测试.结果 河南省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在耗竭维度上的检出率为26.1%(58/222),人格解体维度的检出率为54.5%(121/222),成就感降低维度的检出率为4.5%(10/222);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客观支持与成就感降低呈显著负相关(r=-0.151,P<0.05),主观支持与耗竭和成就感降低均呈显著负相关(r=-0.215,-0.176,P<0.01),支持利用度与成就感降低里显著负相关(r=-0.231,P<0.01);分层回归显示,主观支持对耗竭的预测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83,P<0.01),支持利用度对成就感降低的预测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42,P<0.01).结论 农村艾滋病医护人员的情感耗竭及人格解体症状较严重,社会支持对其工作倦怠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莉  李慧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625-626,630
[目的]调查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帮助他们有效使用积极应对方式。[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42名河南省县、乡、村三级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测试,采用SPSS11.5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高级职称艾滋病医护人员的积极应对显著多于初级职称人员。有子女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无子女人员。男性、40岁以上和高收入艾滋病医护人员的消极应对方式分别多于女性、30岁以下和低收入人员。(2)一般医护人员的积极应对方式显著多于艾滋病医护人员,消极应对方式显著少于艾滋病医护人员。[结论]职称、性别、年龄和收入影响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应改善年轻、低职称和低收入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工作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预防和减轻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提供帮助。[方法]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问卷(CMBI)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342名河南省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测查,用频数统计、相关和分层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总体检出率达到75.5%,其中,轻度倦怠为35.4%,中度倦怠为32.2%,高度倦怠为7.9%。艾滋病医护人员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3.651,P﹤0.001)。其消极应对与耗竭和人格解体呈显著正相关(r=0.242,P﹤0.01;r=0.144,P﹤0.01);积极应对与成就感降低呈显著负相关(r=-0.340,P﹤0.01)。积极应对对其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t=-6.380,P﹤0.01);消极应对对其耗竭和人格解体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t=4.338,P﹤0.01;t=2.215,P﹤0.05)。[结论]应对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并考虑应对方式对其工作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辽宁省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状况与影响因素。 方法 2018年2 — 5月,采用李超平修订的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MBI-GS)对辽宁省14个市1 491名社区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利用 χ2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职业倦怠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辽宁省社区工作者情绪衰竭维度、去人格化维度和低成就感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14.01 ± 8.20)、(8.39 ± 6.98)、(12.42 ± 8.23)分,倦怠检出率分别为33.27 %、32.66 %和13.88 %;总体职业倦怠检出率为41.92 %,轻度、中度和重度倦怠检出率分别为17.17 %、11.60 %和13.15 %;老旧小区、低龄、高学历、患有慢性疾病、工作年限长、一人多岗、低收入、区域经济发达是总体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辽宁省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状况较为严重,应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关注其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待遇水平,提升工作能力,开展减压疏导。  相似文献   

6.
工作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出现的一种综合征.MASLACH等提出工作倦怠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以及成就感降低[1].  相似文献   

7.
护士工作倦怠与大五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五人格特质与护士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问卷(MBI-GS)与大五人格问卷调查了483名护士。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大五人格因素对工作倦怠的预测作用显著。具体而言,适应性是情感衰竭的有效预测因子(β=-0.21,P〈0.01);适应性、社交性、利他性和道德感均是去人格化有效的预测因子(β系数分别为-0.16、-0.22、-0.27、-0.26,P值均小于0.01);适应性、社交性、道德感人格特质是个人成就感的有效预测因子(β系数分别为0.19、-0.32、-0.18,P值均小于0.01)。结论大五人格因素能够有效预测护士的工作倦怠。在对护士的管理工作中,人格特征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工作倦怠近30年已形成一独立的研究领域,从199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一届欧洲工作倦怠会议至今,在理论、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对国外近10年来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现状、测量、影响因素、干预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李慧民  李莉  张晓慧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092-4094
目的 了解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CMBI),简易应对方武问卷(SCSQ)以及自编工作压力源问卷对342名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①工作倦怠3个维度与工作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多个因素有显著相关关系(P< 0.05和0.01).②管理问题和职业风险的压力对情感耗竭以及职业风险对人格解体的预测作用均极其显著(P<0.01);消极应对对于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P< 0.01和0.05),而积极应对对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反向预测作用(P<0.01).③Amos路径分析表明,职业风险的压力和消极应对方式直接影响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人际排斥的压力直接影响成就感降低,而积极应对反向作用于成就感降低;消极应对在压力源和工作倦怠中起着部分的中介作用.结论 应当重视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问题,指导他们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其工作倦怠水平,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张红云  张红梅  孙素珍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577-1580
目的研究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状况,为制定医务人员健康保护措施,提高其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测试191名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护士(护士组)和72名非卫生部门脑力劳动者(对照组)工作倦怠情况;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评定护士组人格特征,分析不同人格类型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精神科护士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0~40岁年龄段护士情绪耗竭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工作倦怠源男护士主要为情绪耗竭,女护士主要为消极怠慢;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均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P〈0.01);大学专科学历护士的专业低效能感最低(P〈0.01);中级职称护士的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高于其他职称(P〈0.01)。精神科护士的情绪稳定性与工作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内外倾向性、精神质与工作倦怠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内向、情绪不稳定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感明显高于外向、情绪稳定者(P〈0.01)。结论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护士存在明显工作倦怠,男女倦怠源不同;工作倦怠具有明显人口学特征,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辽宁省城乡各级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水平及重度工作倦怠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省抽取3 876名医务人员(医生1 807人、护士1 405人、疾控人员664人)进行工作倦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辽宁省医务人员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成就感得分分别为(11.1±6.8)、(5.5±5.3)、(23.0±8.5)分,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成就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检出率为56.53%,其中轻、中、重度倦怠检出率分别为29.51%、21.44%、5.57%;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情况比较,护士中度工作倦怠检出率(25.05%)均高于医生(19.81%)和疾控人员(18.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工作单位为三级医院/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龄30~39岁、工作年限10~19年、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职称为初级及以上的医务人员中、重度工作倦怠检出率较高(均P<0.01)。结论 辽宁省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情绪普遍存在,城乡不同类型机构、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率存在差异,急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海南省农村卫生建设扶贫项目培训子项目进行评估,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开展。方法:采用Kirkpatrick的四层次模型评估法,分为反映、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对培训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反映层:学员对于课程设置、环境、教学过程绝大多数表示满意;学习层:培训有一定效果,但未达到理想要求,理论水平仍较差;行为层,学员自我评价有收获,领导和同事一致认为学员水平得到提高;效果层:培训目标改变不明显,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培训项目获得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肯定和接受,取得一定效果,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培训项目的组织和形式值得推广,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摘要: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和近年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关系的不和谐等因素,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医务工作者中的常见现象。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本文从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出发、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产生原因、探讨应对职业倦怠的对策,对于解决当下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问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 meta分析综合评价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职业倦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Embas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筛选所有关于中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价。结果 共纳入30篇文献,总样本含量20 243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总检出率为65.57%(95%CI:59.89%~71.25%)。亚组分析显示: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类型和使用不同检测工具的职业倦怠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表明meta分析结果比较稳定,漏斗图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较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减少中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付出-回报失衡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降低职业倦怠提供参考。方法 付出-回报失衡(ERI)量表及职业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对南通市5家二级以上医院和3家乡镇卫生院525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层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索付出-回报失衡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 有52.00%的医务人员处于付出-回报失衡工作模式(ERI>1),40.19%处于超负荷状态;职业倦怠的平均分为(2.34±0.82)分,其中情绪衰竭维度为(2.36±1.19)分,情感疏远维度为(2.00±1.23)分,成就感维度为(2.64±1.31)分,14.29%的人没有职业倦怠,77.90%的人有轻中度职业倦怠,7.81%的人有重度职业倦怠。多因素分层回归分析表明,付出回报失衡增加了情绪衰竭(β = 0.28)和情感疏远(β = 0.28);超负荷工作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情绪衰竭(β = 0.33)和情感疏远(β = 0.14),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成就感(β = -0.18)。结论 付出-回报失衡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医院应设计科学的薪酬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农村医务人员高血压防治能力建设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青海省农村基层医务人员高血压防治能力建设效果.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慢性病防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培训前调查105人,培训后调查108人.通过比较干预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了解干预的效果.结果 干预后,医务人员对成人每日蔬菜推荐摄取量、成年男性每天饮酒限量、成年男女肥胖判断的腰围标准和低焦油含量香烟危害的认知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49.60%、80.57%、273.03%和34.47%,与干预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医务人员防治高血压的医疗行为和自身行为无明显改变.结论 针对性的干预能使农村医务人员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和影响因素,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  随机选取上海市某中心城区社区医务人员843人,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工作内容内卷(JCQ)、付出-回报失衡(ERI)问卷调查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情况,采用工作倦怠感量表(MBI)调查职业倦怠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35份,有效应答率99.1%。JCQ模式下,835名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5%,ERI模式下,职业紧张检出率为34.0%。职业倦怠发生率为50.8%,其中轻、中度职业倦怠发生率为42.2%,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相比年龄 < 30岁、工龄 < 10年、临床科室、每周工作时长 < 40 h、不值夜班,年龄40 ~ 49岁(OR = 1.546)、工龄≥ 10年(OR = 1.506 ~ 1.707)、公共卫生科室(OR = 2.085)、每周工作时长≥ 50 h(OR = 2.408)、值夜班(OR =1.811)的社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增加(P < 0.05);相比月收入 < 3 000元、不运动、每天睡眠时间 < 6 h的人员,月收入≥ 3 000元(OR = 0.098 ~ 0.133)、每周锻炼次数≥1次(OR = 0.308 ~ 0.603)、每天睡眠时间≥ 6 h(OR = 0.300 ~ 0.334)的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降低(P < 0.05);社会支持(OR = 0.667)、回报(OR = 0.605)的得分越高,社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越小(P < 0.05);付出(OR = 2.468)、内在投入(OR = 1.549)的得分越高,社区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风险也越大(P < 0.05)。
  结论  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医务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情况。可从个体、组织、社会三方面加强干预,通过提升业务技能水平、合理排班作息、适度运动锻炼、加强心理疏导等途径方式,降低社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基层艾防人员工作倦怠、社会支持及其他相关因素,为有效促进基层艾防人员心身健康提供参考。方法对湖北省全球基金项目中参与培训的68名基层艾防人员进行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并且对襄樊、蕲春、巴东等地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在情绪衰竭维度上,有69.7%的人出现过情绪衰竭;36.3%的人出现过情感疏离;只有36.3%的人感到有工作成就感;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而同事的支持和理解不足;有69.5%的人愿意从事基层艾防工作;但如有可能,66.1%的人希望换岗。结论基层艾防人员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并且与社会支持不足有关,对基层艾防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减轻工作压力,采取轮岗减轻工作倦怠,提高自我心理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0.
Proceeding from the study of the work of medical personnel at the rural physician's station, a set of recommendations has been developed. They involv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of medical facilities at the rural physician's station, planning and information supply,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care, labour organiz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of the staff, raising efficacy of preventive work.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recommendations help us decrease significantly inadequate work time losses and increase the share of the main types of work of the medical personnel. Thus, it is shown that work efficiency of medical staff can be raised and health care delivery to the rural population im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