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阴病本属阴阳两虚,其病有直中、两感、失治、误治传变之别。手少阴心主火,足少阴肾主水,故其病从阴则寒化,从阳则热化。温经回阳,散寒扶正为其正治。然而查少阴篇原文,其治尚有汗、下、清者,乃常中之变法。汗法:“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条)。“少阴病,得之二、二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302条)。前者发表温经,后者温经达邪,均为两解表里法。  相似文献   

2.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组成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以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叉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极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为大热,内不渴呕,似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偏安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生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是方比四逆为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虽顺,若病不解,厥悸仍然,骤增昼夜烦躁,似乎阴盛格阳,而实肾上凌心,皆因水不安其位,抉阴邪而上乘,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用茯苓君四逆抑阴以伐水,人参佐四逆生气而益阳,参苓君子也,兼调以甘草,此四逆为缓,阴阳不急,故当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苓,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相似文献   

3.
茯苓四逆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组成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以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又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两条前后承接,互相联系,都是论述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太少两感证治。但前者系“始得之”,其病初起,寒重邪盛,病势较急,正虚不甚,故用附子温少阴之阳以扶正,麻黄散太阳之寒以祛邪,配细辛则既可助附子以温少阴之经而散寒,又可助麻黄以散太阳之邪而解表,是温经解表之峻剂;后者系“得之二三日”,病程  相似文献   

5.
王玉明  李贺 《新中医》2015,47(11):257-258
<正>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即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适用于风寒在表,少阴阳虚在里之病机。阳虚之体,本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发汗或虽得汗,则阳随液脱也。治当助阳  相似文献   

6.
24.太阳病误治伤阳、伤阴,有哪些病理变化? 答:汗法原属太阳病之正治法,但若汗不如法,或运用下法、吐法不当,常损伤阳气或津液。若平素阳虚,误治伤阳,则病从寒化;若素体阳热偏胜,误治伤津,则病从热化;亦有胃虚  相似文献   

7.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仲景秉承古训 ,在《伤寒论》中始终把助阳扶正的思想作为治疗学的核心。笔者研读《伤寒论》 ,将仲景助阳扶正之法概括为“八法” ,略述如下。1 扶阳解表法此法主要用于阳虚之表证或表里同病。如太阳病发汗太过 ,致阳虚漏汗并表证不解者 (2 0条 ) ,治以桂枝加附子汤。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 ,解肌祛风 ,熟附子温经复阳 ,固表止汗。再如 30 1条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是里虚寒证 ,不该发热 ,今“反发热” ,说明复感外邪而兼有…  相似文献   

8.
“误汗 ,误下伤阴”的说法自古有之 ,至今仍有沿用者。是否误汗一定伤阳而误下一定伤阴呢 ?不完全是。笔者认为不适当的汗与下均可耗阴津或损阳气 ,或变生他证。在阴虚阳亢之体 ,汗下易伤阴 ,在阴盛阳虚之体 ,汗下易伤阳 ,在阴阳两虚之体 ,汗下易阴阳两虚。兹以《伤寒论》为例来论证。如《伤寒论》原文 2 1条 :“太阳病 ,发汗 ,遂汗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汗漏证 ,汗后不独伤阳 ,而且损阴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原文 6 8条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  相似文献   

9.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10.
<正>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间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亦曰:“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更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48条曰:“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微,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脉涩故知也”。本条注释自成无已以降,众说纷纭,故日人丹波元简在辑各家之说后叹道:“然原文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148条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本条为辨别少阳与少阴之疑似证而设。古今医家,对文中阳微结有各种解释。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1.以经气盛微来解释者:如柯琴《伤寒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1].本方由麻黄、甘草、附子组成,由原文中可看出,张仲景应用本方时,是先煎麻黄,再下附子、甘草.其中附子并未先煎,尤其附子的炮制方法是“炮”[2],与当今临床习用之黑附片不同.由条文可知,本方用于少阴病初起,病情较轻.结合少阴提纲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1 ],可知本方之证当见精神萎靡、嗜睡,脉微细.但在少阴提纲证下一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相似文献   

15.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0,9(1):12-13
历代研究者对《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迎来 《陕西中医》2001,22(3):180-181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301条、302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为温经解表剂,均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风寒表证,少阴太阳并治者。两者区别是前者用于表邪较重之症,后者用于病情较轻之症。 本方为张仲景治疗邪在太阳、病在少阴,标实本虚之证而设。临床上对于本方的应用,只要抓住辨证要领,灵活加减,可扩大治疗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1 内伤失音症 杨某,女,45岁,教师。1…  相似文献   

17.
水气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凡因肺不能通调水道 ,脾不能运化水湿 ,肾不能化气利水 ,膀胱不利而致水湿内停外溢 ,都可引起肢体浮肿、脘腹胀大、小便不利等水气病 ,在治疗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而运用不同的方法辨证治疗 ,笔者就常用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探讨如下 :1 发汗宣肺法水气病 ,病邪在表 ,治疗用发汗宣肺法 ,又称温阳发汗法。故《金匮要略》曰 :“水 ,发其汗则已 ,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 ;浮者 ,宜杏子汤。”这里“水”是指风水。风水在表 ,治当发汗 ,汗出水从表解 ,故发其汗即愈 ,脉沉为风水在表 ,肾阳不足 ,不能化气利水 ,所以用麻…  相似文献   

18.
少阴病为全身性虚寒证,虽有从水化寒、从火化热两途,但阴阳虚衰是少阴病的本质,故治疗本着“虚则补之”的原则,或扶阳抑阴,或育阴清热,不可汗下。但此为之常,少阴病也有不得不汗下者,为之变,本文就此探讨之。1少阴病禁汗下为之常《伤寒论》第285条云:“少阴...  相似文献   

19.
张广政  高霖 《新中医》2015,47(3):275-276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医圣张仲景之助阳解表、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之一。笔者从医数十年,若阳虚寒凝证存在于少阴经络所行之处,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每获良效。今从自身临证实践以及所见所感,浅谈此方的临床运用体会。1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条)2现代解读脉微细,但欲寐是少阴病的纲领证。生理上,少阴属于心肾两脏,心主血,主火;肾藏精,主水。病理上,病则心肾两  相似文献   

20.
黄连阿胶汤,是张仲景制定的著名方剂,为治疗伤寒、温病、杂病等常用。对其主治范围和临床运用,个人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兹述如下。《伤寒论》在论述少阴病时明确指出:“脉微细,但欲寐”(281条);而在黄连阿胶汤主治病症中却提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303条)。两者既同隶于少阴病,为什么病症截然两端?其实并无矛盾,因为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病症有寒化、热化两途。从寒化,则阴盛阳衰,故“但欲寐”;从热化,则阴虚阳亢,故“不得卧”。是故虽同为少阴病,而症有各异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