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2.
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泵介导的多重抗生素耐药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机会致病菌,对多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呈现明显的固有与获得性耐药。这种多重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在于该菌具有的多种能量依赖性的药物主动外排泵和低通透性外膜屏障协同作用所致。近10年对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外排泵的研究已经颇为深入,本文对有关进展予以讨论。在铜绿假单胞菌已报道了6种属于“耐药-生节-分裂(RND)”类的药物外排泵系统,它们可在天然野生株表达或者由于基因突变而诱导表达,从而介导了对β-内酰胺类(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及四环素类等的耐药性。这些外排泵中尤其以MexAB—OprM系统的作用底物范围最广,在耐药性形成中起主要作用。RND类外排泵系统也普遍存在于其它革兰氏阴性细菌。各外排泵通常由内膜转运体蛋白、内膜融合蛋白及外膜通道蛋白一起形成功能性转运复合体将药物排至胞外。药物外排泵常影响对灭活酶较稳定的抗菌药物。一些新抗菌药物如Linezolid(Oxa—zolidinoes类)、Telithromyein(Ketolides类)及Tigecycline(Glycyclines类)也是MexAB-OprM等RND类外排泵的作用底物,故这些药物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活性较强。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表达的调控机制多是在转录水平上受局部阻遏物或激活物的作用。这些局部调节子的基因突变能导致外排泵活性增强。并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或其它抗菌消毒制剂后从临床分离的或实验室筛选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这些耐药菌的形成再次说明合理限制抗菌药物应用的必要性。外排泵系统还与其它耐药机制如细菌的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或产生药物灭活酶等一起发挥明显的协同作用,使细菌的耐药程度进一步地增高。现已研制了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的外排泵抑制剂。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可阻断药物外排泵这一耐药机制,以维护或提高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如外排泵抑制剂在体外和动物感染模型均被证实明显增强了氟喹诺酮类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株和耐药株的抗菌活性,并降低了耐药菌的发生率。外排泵抑制剂尚处于临床前的基础实验研制阶段。 相似文献
3.
穿心莲内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PAO1和MexAB-OprM过度表达株Mex1、Mex2、Mex3培养3h及加入穿心莲内酯0,100,200mg·L-1再培养6h的MexB基因表达量。采用Mueller-Hinton倍比稀释法,检测头孢他啶、头孢匹罗、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卡那霉素、依米配能、美罗培南对上述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培养9h与3h相比,PAO1、Mex1、Mex2、Mex3的MexB表达量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31,0.027,0.030,0.012。穿心莲内酯100,200mg·L-1组与对照组相比,头孢他啶、头孢匹罗、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对PAO1、Mex1、Mex2、Mex3株菌的MIC分别降低50%,75%,75%和50%~75%,而对PAO1株QS信号分子C4-HSL的分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外排泵MexAB-OprM主要在稳定生长期表达,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exAB-OprM转录表达的抑制作用使其可恢复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而这种作用并非通过抑制C4-HSL的分泌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MexXY 外排泵属于耐药结节分化 (resistance nodulation division, RND) 家族成员,是氨基糖苷类耐药决定子,在多重耐
药或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细菌的应激反应和致病性相关。阐明其表达调控机制将为抗菌药物研制及有效抑
制剂筛选提供新思路。本文在简要介绍 RND 外排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 MexXY 外排泵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不同外排泵抑制剂(EPIs)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与两种EPIs(PAβN与奥美拉唑)联合前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s值。结果 PAβN浓度为40μg/mL时,能明显增强碳青霉烯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PAβN浓度为20μg/mL时,即能明显增强氟喹诺酮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奥美拉唑20μg/mL时,对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影响均较小。结论 适当浓度的外排泵抑制剂对增强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RND型外排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外排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机制,在众多的主动外排系统中,以RND型最为常见。通过总结近年来发表的文献,现对铜绿假单胞菌RND型外排系统的结构、底物、流行病学、抑制主动外排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是耐药性十分突出的一类院内感染条件致病革兰氏阴性细菌,根据外排泵是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这一原理,以铜绿假单胞菌的外排泵为靶点,用过量表达外排泵的铜绿假单胞菌Y5和外膜微孔蛋白(OprD2)缺陷菌株7208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建立了一个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药物筛选模型。应用此模型可以初筛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药物以及与现有已知的抗生素有协同作用的活性物质的筛选,应用所建立的方法从2449株微生物发酵液中(真菌1700株,放线菌700株,海洋细菌49株)筛选得到4株阳性菌,多次发酵表明这4株阳性菌产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物质的性质比较稳定,进一步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通过对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进行聚类分析,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亲缘性.方法 对20株从烧伤患者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等常见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以这些基因作为分子标记,作耐药基因聚类分析.结果 20株中,blaTEM、blaCARB、aac(6')-Ⅰb、aac(6')-Ⅱ和sull等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亲缘性分析显示有3株克隆在烧伤病房流行,并发现同一患者被同种细菌不同株同时感染.结论 以耐药基因作为分子标记作聚类分析对于烧伤病房临床分离株亲缘性及传播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3-2006年分离的984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性统计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总耐药率为11.0%),抗菌作用最差的抗生素为头孢呋辛钠(总耐药率为80%).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缓耐药菌的产生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CU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表型及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K-B法测定29株PA对15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用PCR检测21种耐药基因,分析从ICU分离的29株PA的耐药表型及其基因型。结果 29株PA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较高。其中,对比阿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7.59%、51.72%、55.17%,对其他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60.00%以上。29株PA耐药基因阳性率较高的有aac(6′)-Ⅱ、ant(3″)-Ⅰ、qacE△1-sul1及intⅠ1,阳性率分别为79.31%、72.41%、75.86%及51.72%。结论该组PA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其耐药主要与Ⅰ类整合子、aac(6′)-Ⅱ、ant(3″)-Ⅰ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ATCC 2 785 3株的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外毒素蛋白(PAP) ,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收集培养液 ,采用硫酸铵沉淀 ,超滤 ,柱色谱等手段分离纯化 ,用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采用溴化四唑蓝法检测PAP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SMMC 772 1和白血病细胞K5 6 2生长的影响。结果PAP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5 2 6 0 0 ,它对这两种肿瘤细胞的增殖都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 .0 1)。结论PAP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院2012~2013年临床分离出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及药敏分析系统对我院临床各标本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KB法。结果:2012~2013年分离到IRPA646株,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为20.1%~100%,头孢他啶为43.3%,头孢吡肟为20.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为28.1%~30.4%;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为8.0%~12.9%;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耐药率为24.5%~31.7%。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严峻,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建议优先选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区与医院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主要耐药基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在军区门诊部和华西医院分离到的597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医院感染339株,社区感染258株。MIC 法检测其药敏结果。对105株细菌利用PCR法扩增耐药相关基因,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社区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普遍低于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如哌拉西林(20.4%,10.1%)、头孢他啶(21.5%,11.6%);医院感染组 OPRD2, VIM, OXA-10基因检出率为60.0%、44.3%、88.6%,社区感染组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4.3%、14.3%、71.4%,两组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高于社区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而金属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水解酶的产生和OPRD2缺失是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所以合理选择用药,加强医院的感染监测是控制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内9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1-sulI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国内9家医院临床分离的311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法检测qacE△1-sulI基因。结果311株铜绿假单胞菌196株检出qacE△1-sulI基因,总检出率为63.0%。9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qacE△1-sulI基因检出率有较大差异。结论9家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1-sulI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茵的防突变浓度(MPC),考察头孢吡肟对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能力,为临床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方法采用肉汤法富集铜绿假单胞茵ATCC27853和10株临床分离茵,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茵的MIC、MPC值,计算MIC90、MPC90、选择指数SI。结果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茵临床分离菌株的MIC90为32μg·mL^-1,MPC90〉2048μg·mL^-1,SI〉64。结论头孢吡肟在临床的应用容易筛选出铜绿假单胞茵耐药突变株。 相似文献
17.
细胞膜的通透性与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通过对实验室使用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筛选,得到一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自发突变株PAK1-3,采用互补实验从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到一组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的基因pprA和pprB,经在大肠埃希菌M15中表达、纯化后,进行体外磷酸化实验,证明其表达产物具有磷酸化作用,是一组具有应答调节作用的双分子调节系统,并首次通过膜通透性实验证明PAK1-3的通透性降低,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阐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双向电泳技术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及敏感菌株全菌蛋白表达谱,差异蛋白进行胶内酶切,肽混合物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进行质谱分析.将肽质量指纹谱数据输入互联网上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鉴定两种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相关蛋白,即Sigma调控因子RpoD和膜孔蛋白F(PorinF)。结论上述蛋白的鉴定为深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筛选具有潜在价值的抗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药物靶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对石家庄、昆明两地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进行第一类整合子的分布及整合子相关基因盒携带率的比较分析,探讨第一类整合子在两地菌株分布的差别。方法采用PCR方法筛选检测64株石家庄、昆明两地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和及其所携带的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结果6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中共有43株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阳性率67.2%);其中石家庄菌株和昆明菌株阳性率分别为71.4%和64.3%,两地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子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中,石家庄菌株和昆明菌株携带一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阳性率分别为80.0%和38.%,两地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中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携带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地菌株携带的基因盒大小不同。结论第一类整合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中广泛分布,环境的选择压力影响细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分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