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钱开宇 《医学综述》2013,19(12):2139-2142
梗阻性肾病的病理特征为肾小管萎缩、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稀疏。从细胞层面来讲,肾脏自身的细胞和骨髓来源的细胞共同作用参与了肾脏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输尿管梗阻后,炎性介质促进骨髓单核细胞浸润肾脏间质。肾间质巨噬细胞源于骨髓髓系干细胞,在多种趋化因子作用下浸润到肾间质,在间质微环境中分化为M1和M2巨噬细胞。多项体内外实验表明,巨噬细胞能加重或缓解肾脏间质纤维化,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同时损伤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并造成血管稀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膀胱出口梗阻导致的返流性肾损害动物模型。  方法  取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膀胱颈部分结扎(PBOO)组,每组20只,PBOO组小鼠麻醉后开腹分离膀胱颈,用0.3 mm直径的金属棒引导部分结扎膀胱颈,假手术组仅开腹分离膀胱颈,不结扎,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7 d,每组随机挑选12只存活的小鼠,观察膀胱、输尿管、肾盂和肾脏大体变化,行经膀胱逆行性尿路造影,取肾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波形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PBOO组小鼠膀胱、输尿管、肾盂明显扩张,膀胱输尿管返流明显,肾脏体积和质量增加(P<0.001),肾实质变薄(P<0.000 1);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肾小球萎缩,肾小管扩张,小管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球基底膜增生,间质纤维化明显;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分别测得肾组织中波形蛋白、PCNA、α-SM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00 1)。  结论  小鼠行PBOO术后,膀胱、输尿管、肾脏均发生明显形态改变,并出现返流性肾纤维化样损害,可以作为研究膀胱出口梗阻导致的肾纤维化病理改变机制及治疗措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刘利峰 《医学综述》2012,18(17):2753-2755
单侧输尿管梗阻后梗阻侧肾脏病理改变主要为肾实质的丧失和肾功能的损害,且与梗阻的程度、梗阻时间及肾盂类型等有关,而梗阻对侧肾脏则为反应性的代偿增生。但近年来发现单侧输尿管梗阻早期可能造成对侧肾脏损害,这与单侧输尿管梗阻后对侧肾脏代偿性改变的传统观点并不一致,因此,现就单侧输尿管梗阻对双侧肾脏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小鼠模型中肾脏的各项病理改变,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变化,探讨单侧输尿管结扎建立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R)和UUO组。随机选取各组中的7只小鼠分别于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后5d、8d、11d、13d、15d、18d和21d处死,收集双侧肾组织进行相应检测分析。结果:U-UO组术后第5天,肾脏组织出现早期纤维化的病理改变。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术后第18天,病变最典型。结论:单侧输尿管结扎能建立理想的小鼠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肾脏损害及肾脏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时肾脏的病理变化。方法: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急性胰腺炎大鼠在不同病程阶段肾脏的病理改变,并测定不同病程阶段肾脏的乳酸脱氢酶、Na^ -K^ ATP酶和Ca^ -Mg^ ATP的酶的活性。结果:急性胰腺炎大鼠术后8h肾上管上皮细胞肿胀,肾间质炎细胞浸 润,足细胞核不规则,足突融合,线粒体变性,溶酶体增多,内质网扩 张、脱颗粒。肾上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管腔内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术后16h肾间质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有更多的血小板聚焦。术后24h肾实质广泛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毛细血管淤血,有大量纤维素析出。基膜内有纤维素沉积。集合管内可见坏死的上皮细胞和红细胞。肾组织的乳酸脱氢酶、Na^ -K^ ATO酶于术后8h升高,术后16h、24h降低。结论:急性胰腺炎时肾损害发生早,损害 广泛,进展迅速。急性胰腺炎早期肾组织即存在能量代谢紊乱和细胞的内环境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谷胺酰氨对内毒素血症时幼年大鼠肾脏细胞凋亡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谷氨酰胺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18日龄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内毒素组(L):腹腔注射内毒素4mg/kg;谷氨酰胺干预组(G):腹腔注射内毒素同时腹腔注射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2g/kg,于注射后6、24和72h处死大鼠取出肾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注射LPS6h、24h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均,局部有增厚和足突融合,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嵴溶解,远端小管微绒毛减少;注射LPS72h近端小管出现核染色质的浓缩、着边及核破碎的凋亡改变,应用谷氨酰胺后肾脏结构改变明显减轻,凋亡改变消失。结论细胞凋亡参与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肾损伤过程,谷氨酰胺可减轻肾脏细胞凋亡,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辐射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及支架蛋白JLP表达的影响。方法:(1)体外实验:采用不同剂量X线辐照HK-2细胞,并于辐照后24h和48h提取细胞蛋白及mRNA,Western印迹法检测JLP、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转长生长因子(TGF)-β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JLP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辐照后α-SMA的变化。(2)体内实验:将JLP野生型(jlp~(+/+))小鼠分为辐照组和非辐照组,辐照组小鼠采用6Gy X线照射,7d后处死小鼠。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辐照后JLP、α-SMA、TGF-β1、胶原蛋白(COL)-Ⅰ蛋白的表达;PAS染色观察辐照后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体外研究结果显示,辐照后JLP蛋白表达下调,α-SMA、TGF-β1蛋白表达上调;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辐照后α-SMA的荧光表达增加。jlp+/+小鼠辐照后7d肾脏病理可见明显空泡变性,刷状缘紊乱,小管坏死,脱落,部分小管再生;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辐照后α-SMA,TGF-β1,COL-Ⅰ表达增加。结论:辐照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JLP的表达,同时上调TGF-β1的表达,进一步促进α-SMA、COL-Ⅰ表达上调,加重肾脏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炎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动物模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和P-选择素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抗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单抗)对其影响。结果 大鼠UUO第1d即见间质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和p-选择素在小管间质表达;第3d间质炎细胞增多,P-选择素明显表达;第7d间质炎细胞浸润达高峰伴间质水肿,而P-选择素表达下降。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炎细胞浸润减轻,P-选择素表达减弱。结论  P-选择素在UUO早期参与介导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在肾间质浸润及肾间质损害,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遗传性疾病Fabry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总结分析1例具有肾损害Fabry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其肾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及超微结构观察,结合文献对Fabry病的临床病理、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患者有皮疹、神经痛、听力下降、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Fabry病肾外临床表现,同时有蛋白尿、镜下血尿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肾脏受累表现。肾活检光镜下肾小球足细胞明显肿胀,空泡变性呈泡沫状,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小灶状萎缩。免疫荧光阴性。电镜下内皮细胞、足细胞、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部分泡沫样改变。足突弥漫融合。泡沫状细胞胞浆内次级溶酶体增多,可见大量呈分层的环状的髓鞘样小体和斑马小体。结论 Fabry肾病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损害,嗜锇性髓鞘样包涵小体是其特征性结构,早期α-Gal A酶替代治疗有望改善Fabry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王军  邵传森  程晓霞  王永钧 《浙江医学》2002,24(12):726-727
目的 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表型转化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单输尿管梗阻模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肾脏病理检查显示形态学改变符合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变化;在输尿管梗阻14、28d后肾组织α-SMA和TGF-β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α-SMA可作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表型转化的重要标志物,TGF-β1可能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表型转化,且是进一步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羟苯磺酸钙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肾间质纤维化组(UUO组)及羟苯磺酸钙组(CDT组),分别采用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UUO术后14 d大鼠梗阻侧肾脏的组织学变化和MMP-9、TIMP-l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UUO组大鼠肾间质纤维组织面积显著增加(P<0.01),MMP-9、TIMP-1表达均有显著增高(P<0.01)。与UUO组相比,CDT组大鼠肾间质纤维组织面积减少,MMP-9表达增强、TIMP-1表达减弱(P<0.01),UUO组和CDT组大鼠左肾MMP-9/TIMP-1与肾间质纤维化面积成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羟苯磺酸钙可缓解输尿管梗阻导致的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MMP-9/TIMP-1紊乱、改善基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和输尿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输尿管梗阻的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9月,对恶性输尿管梗阻患者随机采用输尿管内支架置入术(IUS组)39例,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CN组)35例。统计置管失败率、感染性休克及病理性利尿发生率等资料,定期随访泌尿系彩超、血清肌酐、置管移位滑脱、置管感染、梗阻复发等。结果:PCN组住院时间与IU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7 ± 2.16)d vs.(5.97 ± 1.80)d,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病理性利尿、置管移位滑脱及置管感染;随访示IUS组肾皮质厚度和血清肌酐水平[(16.41 ± 2.88)mm,(170.7 ± 98.35)μmol/L]较术前[(13.54 ± 3.17)mm,(233.0 ± 146.8)μmol/L]明显改善(P < 0.05);同样,PCN组肾皮质、血清肌酐[(16.89 ± 2.53)mm,(151.6 ± 74.34)μmol/L]较术前[(13.77 ± 3.05)mm,(213.2 ± 142.5)μmol/L]也明显改善(P < 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PCN组置管失败率、梗阻复发率及肉眼血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IU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恶性输尿管梗阻治疗方法,是对输尿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有效补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段输尿管梗阻对肾盂内压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5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和手术组40只.假手术组只显露而不结扎左侧输尿管,手术组将左侧输尿管完全结扎.分别于输尿管梗阻后3d、1周、2周、4周、8周后测定兔肾盂内压.于梗阻前及梗阻后3d、1周、2周、4周、8周留取兔尿液,应用FM-8P全自动冰点渗透压计测定梗阻前后尿渗透压(Uosm)变化.分别于输尿管梗阻前后行99mTe-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并测定兔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结果 (1)输尿管梗阻2周后,兔肾盂内压上升到最高为28.5cmH2O,8周后肾盂内压仍然维持很高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着输尿管梗阻时间的延长,GFR进行性降低,尿液浓缩功能逐渐下降.结论 肾功能损害随输尿管梗阻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与梗阻侧持续肾盂内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梗阻性肾病时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浓度的变化与肾组织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将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通过手术分为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组、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术前及术后1~8周抽取大白兔静脉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PCⅢ及PⅢNP含量。术后第8周提取动物肾脏组织,免疫组化SP法染色测定Ⅲ型胶原含量,HE染色测定肾小管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①术后1~8周PCⅢ及PⅢNP值较术前升高(P<0.05)。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组、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组PCⅢ及PⅢNP值较同期对照组、假手术组值升高(P<0.05);②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组、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组肾小管肾间质病变比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PCⅢ及PⅢNP浓度与病变肾小管肾间质比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PCⅢ及PⅢNP与肾积水时肾脏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在排除其他脏器纤维化的前提下,血清PCⅢ及PⅢNP可以作为早期判断肾积水肾脏纤维化的无创性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技术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0例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均行MSCT肾脏、输尿管及膀胱扫描及输尿管重建。130例均经B超及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输尿管重建方法有曲面重建、三维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及VR容积重建]成像。结果130例输尿管重建中,100例结石病变清楚显示其位置、大小、形态及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及范围,三维重建有助于了解管腔情况,显示输尿管腔内结石形态,能很好显示输尿管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范围,同时对病变波及周围组织、脏器也显示良好,对细小阳性结石更有价值。对泌尿系积水程度和肾实质厚度以及肾功能的判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均优于传统的x线泌尿系检查。结论MSCT输尿管重建可获得直观立体的输尿管成像;临床怀疑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时,螺旋cT输尿管三维重建,应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非增强扫描结合三维成像对输尿管结石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临床治疗证实的120例输尿管结石梗阻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非增强扫描后,数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行任意方向、多角度、适当层厚MPR(多平面图像重组),个别病例依诊断及临床需要,进行SSD(表面遮盖显示)、VRT(容积重建技术)、CPR(曲面重组)等后处理三维成像.结果 120例中肾盂输尿管结合部结石16例,其中单侧多发2例;输尿管腹腔段、盆腔段、壁内段结石104例,其中输尿管腹腔段结石45例,输尿管盆腔段35例,输尿管壁内段24例,单侧多发9例,双侧多发5例.本组病例病变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继发输尿管扩张积水情况通过三维成像均可直观显示.结论 多排螺旋CT非增强扫描结合三维成像对泌尿系输尿管结石梗阻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输尿管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的输尿管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输尿管狭窄位于上段11例(其中完全闭锁4例)、中段5例、下段2例,输尿管狭窄合并结石6例,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550 μm激光光纤,输出功率35 W)内切开术治疗,术后留置矫形输尿管支架,3~6个月后拔出.结果 手术时间25~70 min,平均32 min.1例手术失败,余17例平均随访时间10.7(2~14)个月,1例因肾脏无功能继发难治性感染而行肾切除,16例肾功明显改善,患侧肾小球滤过率由术前的(16.4 ±6.9)ml/min升至(24.9±8.2)ml/min(P<0.01),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 输尿管镜钬激光内切开术结合矫形输尿管支架置入治疗输尿管梗阻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不易复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但应进行周密的术前准备并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手术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探讨(附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卫平 《九江医学》2007,22(2):10-11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疗效,提高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成功率.方法:利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寻找断端远端,插入直径1mm输尿管导管作为泪小管内支撑物,吻合泪小管断端.结果:46例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8~12周拔管,随访半年~2年,泪道冲洗通畅,无溢泪41例,治愈占89.1%;泪道冲洗通,不畅,有返流,好转4例,占8.8%;泪道冲洗不通,溢泪,未愈1例,占2%.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率较高,操作准确方便.采用输尿管导管作为支撑物置留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态进展,研究该病理过程中肾脏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3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和UUO模型组(模型组,n=16).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模型组建模后)第2、5、9、14天分批(n=4)处死,留取手术侧(模型组梗阻侧)肾脏组织.分别采用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评价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损伤程度并检测肾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维生素D受体(VDR)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随着输尿管梗阻时间的延长,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逐步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肾间质α-SMA和FN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至建模后第14天时达到高峰.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α-SMA和TGF-β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VDR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建模后第2天,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α-SMA相对表达量已显著增加;建模后第14天,模型组α-SMA和TGF-β1相对表达量分别增高至假手术组的12.7倍和8.8倍,而VDR相对表达量下降至假手术组的3%.结论 UUO模型大鼠建模后第14天可出现显著的肾间质纤维化;建模早期肾间质中α-SMA表达增加提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活化;VDR表达的进行性减少提示其与肾间质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