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尿白三烯E4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肺炎支原体或/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90例(易喘息感染组)、非肺炎支原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90例(一般感染组)、健康体检儿童90例(对照组).比较易喘息感染组和一般感染组的喘息发生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三组尿白三烯E4的浓度.结果 易喘息感染组喘息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 37.78%(34/90)比8.89%(8/90),P<0.01 ].易喘息感染组、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的尿白三烯E4浓度分别为(51.57±2.30)、(31.60±2.49)、(3.56±2.42) ng/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易喘息感染组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对照组(P<0.01),一般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较一般感染更容易引起喘息.半胱氨酰白三烯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可能是儿童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后易喘息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儿支原体肺炎白三烯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功能及半胱氨酰白三烯水平的变化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意义。方法:以6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除外肺炎支原体感染)、30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组患儿分别进行血清白三烯D4(LTD4)、尿白三烯E4(LTE4)水平测定。结果:支原体肺炎组血清LTD4、尿LTE4水平高于对照组,支原体肺炎急性期高于缓解期。结论:半胱氨酰白三烯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参与了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  相似文献   

3.
郎会利  宋庆红  李风 《现代保健》2011,(14):183-184
目的通过对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同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检测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并对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随诊,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的关系及其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530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IgE测定及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喘息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5例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随访中29.41%(25例)均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过敏史与患病密切相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也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9,(3):459-461
目的通过了解肺炎支原体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小儿肺炎中的感染情况分析,为临床治疗小儿肺炎疾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住院的肺炎患儿的血清标本和鼻咽拭子标本,通过血清学检测肺炎支原体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含胞病毒,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726例小儿肺炎感染疾病中支原体感染占424例,合胞病毒占600例,合并感染73例。其中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年龄高峰在1~3岁,11、12月份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较高;感染呼吸道含胞病毒年龄高峰在1~6月龄,12—2月份呼吸道含胞病毒检出阳性率较高。结论肺炎支原体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小儿肺炎常见的病原体感染,共占25. 52%,感染分布均存在年龄差异和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外周血IgE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100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IgE水平,其中伴喘息组36例,不伴喘息组64例,对照组50 例为非支原体感染、不伴喘息的支气管肺炎患儿组,比较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支原体肺炎伴喘息组和非喘息组的IgE水平并进行分析。 【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患儿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支原体肺炎伴喘息组显著高于不伴喘息组(P<0.001)。 【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IgE抗体明显升高,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外周血具有高水平的IgE。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幼儿喘息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过敏的关系,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237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按有无喘息分为两组,有喘息、肺部可闻及哮鸣音组114例(A组)和无喘息、无哮鸣音组123例(B组),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和T-IgE检测,收集特应性体质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家族史,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A组患儿MP-IgM阳性率为39.47%(45,114),高于B组的23.58%(29/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7,P<0.01);A组中42例MP.IgM阳性患儿随访6-24个月,有29例(69.05%)诊断为哮喘,其中23例有特应性体质或家族史.结论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IgE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血清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进行血清IgE水平测定,并对非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伴有喘息的呼吸道感染患儿58例及正常对照组儿童50例检测血中IgE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和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IgE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其血清IgE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恢复期血清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及非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血清IgE水平升高,且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感染肺炎支原体对婴幼儿喘息发作的影响,为预防婴幼儿喘息发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医院治疗的196例被不同病原菌感染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婴幼儿41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组婴幼儿3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婴幼儿84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婴幼儿32例;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组患者喘息类型构成,检测四组婴幼儿总免疫球蛋白E含量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支原体组一次性喘息患儿31例占36.9%,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一次性喘息患儿11例占26.8%,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一次性喘息患儿9例占23.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一次性喘息患儿8例占25%;支原体组多次性喘息患儿38例占45.2%,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次性喘息患儿15例占36.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次性喘息患儿12例占30.8%,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多次性喘息患儿13例占40.6%;支原体组无喘息患儿15例占17.8%,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无喘息患儿15例占36.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无喘息患儿18例占46.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无喘息患儿11例占34.4%,不同病原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感染肺炎支原体能够对婴幼儿喘息发作产生促进作用,当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喘息发作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患儿血清IL-5水平的变化,探讨IL-5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纳入研究对象分组,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20例为观察组,肺炎支原体肺炎无喘息患儿20例为无喘息组,非肺炎支原体肺炎无喘息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和无喘息组血清MP-IgM定性检测均为阳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每组患儿血清IL-5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无喘息组、对照组依次为:血清IL-5(ng/L):45.89±12.65,36.25±9.86,27.53±8.45。观察组与无喘息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IL-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喘息组与对照组血清IL-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血清IL-5水平有着显著变化,IL-5水平升高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喘息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IgM及白细胞(WBC)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586例呼吸道感染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就诊后均完成肺炎支原体IgM和血常规检测,比较肺炎支原体IgM检测阳性患儿的性别、年龄分布,根据患儿最终结果明确感染类型,比较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及病毒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IgM及WBC的阳性率。结果 58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经检测,肺炎支原体IgM阳性146例,阳性率为24.91%。146例阳性患儿中,男女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5岁患儿的阳性率显著高于0~2岁、>5岁患儿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肺炎支原体IgM阳性率显著高于细菌、病毒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患儿的WBC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毒感染患儿的WBC阳性率显著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致病菌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肺炎支原体IgM和WBC检测阳性率不同,临床中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IgM、WBC能快速初步鉴别呼吸道感染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病原在宝鸡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ALRI)患儿中的构成特点。 【方法】 收集宝鸡市5家医院2010年8月-2011年7月ALRI住院小儿7 979例的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小儿ALRI患儿血清7种急性病毒抗体IgM总阳性率为32.7%;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B病毒抗衣壳抗原抗体IgM 7.6%,柯萨奇病毒抗体IgM 7.2%,巨细胞病毒抗体IgM 5.5%,埃可病毒抗体IgM 5.1%,副流感病毒抗体IgM 4.1%,腺病毒抗体IgM 2%,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IgM 1.2%。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率12.6%。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核酸(PCR-荧光探针法)检测阳性率结果为:EB病毒DNA 24.4%,肠道病毒(普通型)RNA 10.7%,呼吸道合胞病毒RNA 4.3%,柯萨奇病毒A 16 3.8%;肺炎支原体核酸定量阳性率为11.7%。 临床最常见的混合感染是EBV和MP混合感染。 【结论】 小儿ALRI病原学分布存在人群、地区和季节、年份等的差异性,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宝鸡地区小儿ALRI的重要病原,病毒以EBV为主。应开展多方法、多病原的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尿白三烯E4(leukotriene E4,LTE4)的水平变化,探讨半胱氨酰白三烯E4(cysteine leukotrienes E4,cysLTE4))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6例住院确诊为MPP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尿LTE4的水平,设3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结果]MPP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LTE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ysLTE4参与了MPP患儿的免疫状态改变,在MPP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雪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21-152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0月住院的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0例哮喘患儿中,有21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52.5%;而5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14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2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支原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析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4月-2010年2月因小儿呼吸道感染于儿科进行治疗的392例患儿,对全部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回顾性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的检测结果.结果 10~15岁年龄组阳性率为62.82%,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头痛及胸骨下疼痛临床症状组阳性率为87.10%,明显高于其他症状组,女性组阳性率为64.94%,明显高于男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肺炎发病中10~15岁的女性儿童为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人群,以头痛及胸骨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多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值得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简析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239例呼吸道感染病儿进行多病原学(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结核杆菌、轮状病毒、腺病毒抗体)研究。结果: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者63例,占26.4%,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者34例,占14.2%,两者均阳性者8例,占3.3%,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4例,占1.7%,肺炎支原体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例,未检测到上述病原者136例,占56.9%。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大于7岁年龄组感染率略高(55.2%)。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各年龄组儿童均易感染,以大于3岁的儿童为多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已逐渐成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MP的混合感染在临床渐增多,多见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球菌.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近年发现,MP感染易引起EB病毒或二者混合感染[1]。现将我院2009.11——2010.2收治的5例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的效果及其对白三烯的影响,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医院呼吸内科治疗的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抗肺炎支原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尿液中白三烯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0%,对照组为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咳嗽、喘息症状的消失时间及X线检查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疗程的治疗后,血白三烯、尿白三烯的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分别为(156.23±1.58)、(150.38±2.45)pg/ml与(187.28±1.57)、(190.69±2.39)pg/m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能改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建萍  杨波  李恒涛  高昆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373-4375
[目的]观察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降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喘息性疾病发生的方法。[方法]选择Mp-Ab阳性有症状患儿6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用孟鲁司特钠(顺尔宁)等抗炎药物干预治疗。同时设Mp-Ab阴性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进行为期18个月随访观察。[结果]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喘息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并延长患儿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天数与夜间咳嗽天数、降低PEF值;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早期进行抗炎干预治疗,对上述指标均有一定的改善,其差别经检验有统计学的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5、0.005、0.005。[结论]MP感染患儿有较高的喘息发生率,对其引起的气道过敏性炎症早期进行干预性治疗可以减少儿童喘息发生的次数。  相似文献   

20.
2003~2005年青海地区支气管肺炎患儿病毒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霞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617-2617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3年来支气管肺炎患儿病毒病原学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间接酶联法和被动凝集法对3年来1 525例住院肺炎患儿进行病毒病原学和支原体检测。结果:检出病毒阳性810例,阳性率53.1%,检出肺炎支原体229例,检出率15%。结论:青海地区3年来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为:腺病毒(29.0%)、EB病毒(19.3%)、呼吸道合胞病毒(19.0%),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占1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